以经编双轴向织物为骨架的输送带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带的新型增强骨架,用此增强骨架所织造的轻型输送带不仅满足其较高延伸力要求,而且大大降低其生产成本,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背景技术
输送带主要由增强骨架和表层覆盖材料所组成,其增强骨架占据重要地位,承受来自表层覆盖材料和外界共同作用力,起到提高输送带断裂强度并限制其变形的作用。因此,增强骨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品输送带的使用性能、使用寿命和使用价值。
输送带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跑长“现象”。其原因为输送带受到预张力作用使其骨架纤维内大分子链键长度增加和键角张合,导致纤维长度伸长,呈现蠕变松弛,严重影响其成品输送带的使用寿命。因此增强骨架材料的性能及组织结构对提高成品输送带延伸力,降低带体伸长具有重要作用。
现有增强骨架织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机织物增强骨架
机织物增强骨架因其经纬纱线紧密交织,具有断裂强度大,硬挺性能高,抗冲击性能优越,可成槽性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输送带领域。
但此机织平纹结构经纬纱线交织点多,经纬纱线容易弯曲,在织物中呈现波浪形屈曲,这种波浪形的屈曲使得织物在受到拉伸时,织物中的纱线或者纤维先伸直再伸长,造成大量不必要的伸长;另外织物在受到拉伸时,交织点上的经纬纱线相互挤压,一部分纱线潜能浪费在与织物垂直方向上,导致纤维强力的损失达到20%。
2、整体带芯增强骨架
整体带芯增强骨架是由经纱和纬纱多层斜行交织而成的结构复杂织物。整体编织的纬纱一般为2~5层,呈平直状态与斜行经纱相交,交叉点相对减少。
整体带芯为不分层结构,性能优于多层带芯。但同其机织物增强骨架具有同样的缺点,经纬纱屈曲大。
3、直径直纬增强骨架
直径直纬增强骨架其主要特点为主经纬互不相交,纬线在主经线两侧,由边经纱连接,经纱和纬纱伸直排列,不织缩,因而纤维强度利用率可达到100%。
但此增强骨架在国内外尚处于起步阶段,织造水平仍处于摸索阶段,粗制纱线造成纱线的并捻困难以及巨大打纬力是现有设备无法实现的;另外直径直纬带芯属于厚重型织物,很难满足轻薄型输送带要求。
综合上述增强骨架,可以看到:
(1)机织平纹骨架和整体带芯骨架存在纱线弯曲现象,无法达到高延伸力要求。
(2)直径直纬骨架织造困难,现有技术水品难以实现。
与机织物不同的是,经编双轴向织物由衬经纱、衬纬纱和编织纱构成,其中,衬经纱和衬纬纱之间没有交织。如图1为双轴向经编织物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和图2为双轴向经编织物的纵剖结构示意图所示,衬经纱21呈0°平直排列,衬纬纱22呈90°平直排列,能够平行伸直形成两个纱片层并相互呈垂直排列,再由编织纱23(又称地组织)绑缚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结构,即双轴向经编织物2。经编双轴向织物由于编织结构中的衬经纱按一定方向平行伸直,与衬纬纱不形成交织,织物中的纤维处于无卷曲状态,因此赋予了织物许多优良的力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以经编双轴向织物为骨架的输送带,针对输送带整体性能要求,利用现有经编成熟技术结合传统机织物构成一种新型的增强骨架,有利于提高输送带中经向纱线的利用率。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上述以经编双轴向织物为骨架的输送带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以经编双轴向织物为骨架的输送带,包括织物增强骨架、覆盖贴合层和覆盖面层,其中,所述的增强骨架包括经编双轴向织物和机织物,所述的输送带自下至上依次由机织物、聚氯乙烯贴合层、经编双轴向织物和聚氯乙烯面层构成。
为满足输送带高强度要求,本发明采用全幅多头衬纬机构及衬经装置,使增强骨架中多层纱线平直排列,不存在上下交错互压现象,并且地组织将经纬纱线的交叉点处捆绑在一起,形成经编双轴向织物。以这种经编双轴向织物作为一层增强骨架,由于经编双轴向织物的优势为衬经纱线平行伸直,与受力方向完全一致,能够迅速响应应力变化,输送带纤维潜能利用率几乎能达到100%。
将经编双轴向织物和传统机织物共同作为增强骨架,织造制成的输送带其经编双轴向织物本身的优势,其成品的优越性能必将受到广大客户的青睐。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机织物中,纬向纱线为聚酯单丝,纬向编织密度为35~40根/英寸;经向纱线为聚酯长丝,经向编织密度为20~25根/英寸。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经向聚酯长丝为收缩率在2.0~3.5%的超低收缩长丝,其线密度在950~1500dtex。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为了保证输送带横向的稳定性,所述的纬向聚酯单丝直径在0.2~0.5mm,一般为0.3mm。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经编双轴向织物中,衬经纱及衬纬纱的编织密度均为25~30根/英寸,均为无捻聚酯丝,编织纱为聚酯丝,编织后的经编双轴向织物形成有网眼。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衬经纱及衬纬纱所用的无捻聚酯丝为线密度在950~1500dtex的超低收缩率无捻聚酯丝;所述的编织纱为线密度在120~150dtex的超低收缩率聚酯丝。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编织纱与衬经纱和衬纬纱以1-0/1-2//的垫纱方式绑缚在一起。由卡尔·迈耶型号RS3MSU的经编机织造而成。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聚氯乙烯贴合层及聚氯乙烯面层均为聚氯乙烯糊树脂。
针对纱述的以经编双轴向织物为骨架的输送带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第一步:将机织物定型,在机织物上底涂后涂覆聚氯乙烯糊树脂,并在远红外加热至320~380℃条件下使聚氯乙烯糊树脂塑化,形成聚氯乙烯贴合层;
第二步:将经编双轴向织物定型,在机织物上贴合经编双轴向织物;
第三步:在经编双轴向织物上涂覆聚氯乙烯糊树脂,在远红外加热至320~380℃条件下使聚氯乙烯糊树脂塑化,形成聚氯乙烯面层,聚氯乙烯面层透过经编双轴向织物的网眼与聚氯乙烯贴合层形成自粘合,构成双骨架双聚氯乙烯层的输送带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经编双轴向织物作为增强骨架之一,该经编双轴向织物中,经纱的伸直方向与受力方向完全一致,经纱的强度利用率达到了最高,断裂强度较之前提高40%,另外经纱纱线始终处于伸直状态,不具有蠕变松弛,因此其伸长率大幅度降低,1%延伸力较之前提高60%,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
2、在输送带织造的过程中,由于经编双轴向骨架纱线之间存在网眼缝隙,在贴合的过程中能够形成PVC面层与PVC贴合层之间的自粘合,省去了其底涂工艺,不仅简化了工艺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剥离强度大大提高;
3、经编双轴向骨架输送带可以降低对输送机的辊筒直径和张紧长度要求,在使用中降低定期张紧等维护工作,提高使用寿命,满足更高客户群要求;
4、经编双向织物生产效率高,其价格成本较机织物低40%,提高其输送带产品利润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双轴向经编织物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双轴向经编织物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输送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附图中标号说明
1-聚氯乙烯面层
2-经编双向织物 21-衬经纱
22-衬纬纱 23-编织纱
3-聚氯乙烯贴合层 4-机织物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为本发明输送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示,一种以经编双轴向织物为骨架的输送带,包括织物增强骨架、覆盖贴合层和覆盖面层,其中,所述的增强骨架包括经编双轴向织物和机织物,所述的输送带自下至上依次由机织物4、聚氯乙烯贴合层3、经编双轴向织物2和聚氯乙烯1面层构成。
所述的机织物中,纬向纱线为直径在0.3mm的聚酯单丝,保证输送带的横向稳定性,纬向编织密度为35~40根/英寸;经向纱线为聚酯长丝,经向编织密度为20~25根/英寸,长丝为收缩率在2.0~3.5%的超低收缩长丝,其线密度在950~1500dtex。
所述的经编双轴向织物中,包括衬经纱21、衬纬纱22和编织纱23构成,其中,衬经纱21呈0°平直排列,衬纬纱22呈90°平直排列,衬经纱21和衬纬纱22之间没有交织,能够平行伸直地形成两个纱片层并相互呈垂直排列,再由编织纱23绑缚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结构(如图1、图2所示)。衬经纱及衬纬纱的编织密度均为6~15根/英寸,均为线密度在950~1500dtex的超低收缩率无捻聚酯丝;所述的编织纱为线密度在120~150dtex的超低收缩率聚酯丝;所述的编织纱与衬经纱和衬纬纱以1-0/1-2//的垫纱方式绑缚在一起。
所述的聚氯乙烯粘合层及聚氯乙烯面层均为聚氯乙烯糊树脂。
第一步:将机织物定型,在机织物上底涂后涂覆聚氯乙烯糊树脂,并在远红外加热至320~380℃条件下使聚氯乙烯糊树脂塑化,形成聚氯乙烯贴合层;
第二步:将经编双轴向织物定型,在机织物上贴合经编双轴向织物;
第三步:在经编双轴向织物上涂覆聚氯乙烯糊树脂,在远红外加热至320~380℃条件下使聚氯乙烯糊树脂塑化,形成聚氯乙烯面层,聚氯乙烯面层透过经编双轴向织物的网眼与聚氯乙烯贴合层形成自粘合,构成双骨架双聚氯乙烯层的输送带结构。
输送带物理性能测试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物理参数 两层机织物骨架输送带 双轴向经编织物/机织物骨架输送带
1%延伸力(N/mm) 10 16
断裂强度(N/mm) 100 140
剥离强度(N/mm) 3.0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