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1643389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91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80107348.3

申请日:

2008.09.03

公开号:

CN101801719A

公开日:

2010.08.1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B60N 2/22申请日:20080903授权公告日:20120111终止日期:20130903|||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N 2/22申请日:20080903|||公开

IPC分类号:

B60N2/22; A47C1/025

主分类号:

B60N2/22

申请人: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冈崎裕行; 山田幸史; 石川和秀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2007.09.21 JP 2007-245169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代理人:

雒运朴;李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使所有的突部可靠地勾挂于凸轮槽,并且可靠地确保所有的突部的强度。具有:形成于爪(26)的第一对置面(26e)的第一凸轮槽(26f);爪控制部件(30),该爪控制部件以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于内空间(S)内即第一臂(21)与第一对置面(26e)之间,至少形成有贯穿插入于第一凸轮槽(26f)的第一突部(27a),根据由第一凸轮槽(26f)与第一突部(27a)的卡合引起的旋转对爪(26)的移动进行控制;形成于爪(26)的第二对置面(26g)的第二突部(26h);以及第二凸轮槽(22d),该第二凸轮槽是形成于第二臂(22)侧且供所述第二突部(26h)贯穿插入的槽,该第二凸轮槽具备限制部(22d2),该限制部(22d2)与第二突部(26h)卡合从而限制爪(26)朝与内齿(22c)啮合的啮合状态移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具有: 第一臂,该第一臂固定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坐垫侧和座椅靠背侧中的任意一方而进行应用; 第二臂,该第二臂固定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坐垫侧和座椅靠背侧中的任意另一方而进行应用,并由所述第一臂支承为相对旋转自如; 形成于所述第二臂的内齿,该内齿配设于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之间的内空间内; 爪,该爪配设于所述内空间内,由所述第一臂保持为移动自如,并且具备能够通过该移动而与所述内齿啮合或者解除啮合的外齿; 第一凸轮槽,该第一凸轮槽形成于所述爪的与所述第一臂对置的第一对置面; 爪控制部件,该爪控制部件以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内空间内即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一对置面之间,至少形成有贯穿插入于所述第一凸轮槽的第一突部,通过所述第一凸轮槽与所述第一突部的卡合,根据所述旋转对所述爪的移动进行控制; 第二突部,该第二突部形成于所述爪的与所述第二臂对置的第二对置面;以及 第二凸轮槽,该第二凸轮槽是形成于所述第二臂侧且供所述第二突部贯穿插入的槽,该第二凸轮槽具备:限制部,该限制部与该第二突部卡合从而限制所述爪朝与所述内齿啮合的啮合状态移动;以及非限制部,该非限制部与该限制部的两端连续配设,不与所述第二突部卡合,不会限制所述爪朝与所述内齿啮合的啮合状态移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对所述爪进行从所述第一对置面朝所述第二对置面的不完全落料加工而将所述第一凸轮槽和所述第二突部形成于所述爪。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爪控制部件由释放板和凸轮构成,所述释放板以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内空间内即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一对置面之间,形成有贯穿插入于所述第一凸轮槽的所述第一突部,通过所述第一凸轮槽与所述第一突部的卡合,根据所述旋转使所述爪移动,所述凸轮以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内空间内,且固定于所述释放板从而与所述释放板一体旋转,该凸轮按压所述爪以使所述爪与所述内齿啮合。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还具有弹簧,该弹簧在所述内空间内配设于所述第一臂和所述凸轮之间,并对所述凸轮施力从而使所述凸轮朝按压所述爪的方向旋转,所述释放板设有供所述弹簧的所述凸轮侧的端部卡定的卡定部。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臂具有第三突部,该第三突部在通过从所述内空间侧进行按压的不完全落料加工形成用于收纳所述爪控制部件的一部分的收纳凹部的同时形成,该第三突部用作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的安装接合用的突部,所述第二臂具有第四突部,该第四突部在通过从所述内空间侧进行按压的不完全落料加工形成所述第二凸轮槽的同时形成,该第四突部用作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的安装接合用的突部。

说明书


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seat reclining device)。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如专利文献1的图2所示,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具有:第一臂(固定侧壳体11),该第一臂固定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坐垫侧;第二臂(旋转侧壳体12),该第二臂固定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并由第一臂支承为相对旋转自如;形成于第二臂的内齿(形成于棘轮12c的内齿),该内齿配设于第一臂和第二臂之间的内空间(收纳空间)内;以及爪(滑爪(slide pawl)15),该滑爪15配设于内空间内,由第一臂保持为移动自如,并且具备能够通过该移动与内齿啮合或者解除啮合的外齿。

    该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具有:旋转凸轮16,该旋转凸轮16被滑爪15围绕而配设在与滑爪15相同的层;以及配设在滑爪15和旋转凸轮16与旋转侧壳体12之间的动作板18和解锁板19。在滑爪15上,朝向旋转侧壳体12凸出设置有凸轮突起15e和凸轮突起15g、15h。在动作板18上形成有供凸轮突起15e卡合的凸轮槽18d,以及供凸轮突起15g、15h卡合的凸轮槽18d-a。在解锁板19上形成有贯通凸轮槽18d-a、且供比凸轮突起15e长的凸轮突起15g、15h卡合的凸轮槽19c。

    根据这种结构,当旋转凸轮16(动作板18)旋转时,通过凸轮突起15d和凸轮槽18d,滑爪15B~15D从棘轮12c朝后退的方向(卡合解除方向)移动。并且,当旋转凸轮16(动作板18)旋转时,通过凸轮突起15g、15h和凸轮槽18d-a,滑爪15A从棘轮12c朝后退的方向移动,并且,当座椅靠背朝前侧倾斜动作从而凸轮突起15g、15h与凸轮槽19c卡合时,滑爪15A移动到从棘轮12c后退后的位置并被定位(维持卡合解除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12891号公报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中,凸轮突起15g、15h经由动作板18勾挂于解锁板19的凸轮槽19c,因此存在由于加工误差或组装误差等导致凸轮突起15g、15h相对于凸轮槽19c的勾挂量变短的可能性。并且,凸轮突起15g、15h至少需要形成为动作板18的厚度的量的长度,因此比较长,存在凸轮突起15g、15h从根部折断等强度不足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消除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在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中,使所有的突部可靠地勾挂于凸轮槽,并且可靠地确保所有的突部的强度。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该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具有:第一臂,该第一臂固定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坐垫侧和座椅靠背侧中的任一方进行应用;第二臂,该第二臂固定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坐垫侧和座椅靠背侧中的任意另一方进行应用,并由第一臂支承为相对旋转自如;形成于第二臂的内齿,该内齿配设于第一臂与第二臂之间的内空间内;爪,该爪配设于内空间内,由第一臂保持为移动自如,并且具备能够通过该移动与内齿啮合或者解除啮合的外齿;第一凸轮槽,该第一凸轮槽形成于爪的与第一臂对置的第一对置面;爪控制部件,该爪控制部件以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于内空间内即第一臂与第一对置面之间,至少形成有贯穿插入于第一凸轮槽的第一突部,通过第一凸轮槽与第一突部的卡合,根据旋转对爪的移动进行控制;第二突部,该第二突部形成于爪的与第二臂对置的第二对置面;以及第二凸轮槽,该第二凸轮槽是形成于第二臂侧且供第二突部贯穿插入的槽,该第二凸轮槽具备:限制部,该限制部与该第二突部卡合从而限制爪朝与内齿啮合的啮合状态移动;以及非限制部,该非限制部与该限制部的两端连续配设,不与第二突部卡合,不会限制爪朝与内齿啮合的啮合状态移动。

    并且,第二方面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中,通过对爪进行从第一对置面朝第二对置面的不完全落料加工而将第一凸轮槽和所述第二突部形成于爪。

    并且,第三方面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爪控制部件由释放板和凸轮构成,所述释放板以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于内空间内即第一臂与第一对置面之间,形成有贯穿插入于第一凸轮槽的第一突部,通过第一凸轮槽与第一突部的卡合,根据旋转使爪移动,所述凸轮以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于内空间内,且固定于释放板从而与释放板一体旋转,该凸轮按压爪以使爪与内齿啮合。

    并且,第四方面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所述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还具有弹簧,该弹簧在内空间内配设于第一臂和凸轮之间,并对凸轮施力从而使凸轮朝按压爪的方向旋转,释放板设有供弹簧的凸轮侧的端部卡定的卡定部。

    并且,第五方面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第一臂具有第三突部,该第三突部在通过从内空间侧进行按压的不完全落料加工形成用于收纳爪控制部件的一部分的收纳凹部的同时形成,该第三突部用作相对于座椅坐垫的安装接合用的突部,第二臂具有第四突部,该第四突部在通过从内空间侧进行按压的不完全落料加工形成第二凸轮槽的同时形成,该第四突部用作相对于座椅靠背的安装接合用的突部。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第一突部贯穿插入于第一凸轮槽,所述第一凸轮槽形成于爪的与第一臂对置的第一对置面,所述第一突部形成于对爪的移动进行控制的爪控制部件。由此,当爪控制部件旋转时,处于与内齿啮合状态的爪的啮合通过第一突部和第一凸轮槽被解除。并且,第二突部贯穿插入于第二凸轮槽,所述第一突部形成于爪的与第二臂对置的第二对置面,所述第二凸轮槽形成于第二臂侧,且具备限制部和非限制部。由此,当第二突部与限制部卡合时,爪的朝向与内齿啮合的啮合状态的移动被限制,因此,爪保持与内齿的啮合被解除的状态。这样,不用在爪和爪控制部件之间夹装部件就能够使第一突部可靠地勾挂于第一凸轮槽,并且,能够将第一突部形成得比较短,由此,能够可靠地确保第一突部的强度。并且,不用在爪与第二臂侧之间夹装部件就能够使第二突部可靠地勾挂于第二凸轮槽,并且,能够将第二突部形成得比较短,由此,能够可靠地确保第二突部的强度。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二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由于通过对爪进行从第一对置面朝向第二对置面的不完全落料加工而将第一凸轮槽和第二突部形成于爪,因此能够将成本抑制得较低,并且能够以简单的工序制造爪。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三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在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由于爪控制部件由释放板和凸轮构成,因此能够通过使分开制造的不同的部件即释放板和凸轮一体化而以低成本制造形状比较复杂的爪控制部件。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四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在第三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还具有弹簧,该弹簧在内空间内配设于第一臂和凸轮之间,并对凸轮施力从而使凸轮朝按压爪的方向旋转,释放板设有供弹簧的凸轮侧的端部卡定的卡定部,因此能够使释放板具有卡定弹簧的卡定功能从而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能够实现低成本。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五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第一臂具有第三突部,该第三突部在通过从内空间侧进行按压的不完全落料加工形成用于收纳爪控制部件的一部分的收纳凹部的同时形成,该第三突部用作相对于座椅坐垫的安装接合用的突部,第二臂具有第四突部,该第四突部在通过从内空间侧进行按压的不完全落料加工形成第二凸轮槽的同时形成,该第四突部用作相对于座椅靠背的安装接合用的突部,因此能够提高第一臂、第二臂的相对于座椅坐垫和座椅靠背的安装性,并且能够使第一臂和第二臂精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基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所被应用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的组装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的放大图。

    图4是沿着图3的4-4线切断后的端面图。

    图5是沿着图3的5-5线切断后的端面图,特别是第三和第四突部内侧的部分。

    图6是沿着图4所示的6-6线切断后的截面图,是示出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的锁定状态的图。

    图7是沿着图4所示的6-6线切断后的截面图,是示出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的解锁状态的图。

    图8是示出爪26的第二突部与上臂的第二凸轮槽之间的卡合状态的图。

    标号说明

    10…车辆用座椅;11…座椅坐垫;12…座椅靠背;13…座椅坐垫框架;13a…安装用凹部;14…座椅靠背框架;14a…安装用凹部;20…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21…下臂(第一臂);21a…凹部;21a1…内周面;21a2…收纳凹部;21a3…收纳凹部;21c…卡定部;21d…贯通孔;21e…突部(第三突部);22…上臂(第二臂);22b…凹部;22c…内齿;22d…凸轮槽(第二凸轮槽);22d1、22d3…幅宽部分;22d2…幅窄部分(限制部);22d2a…突部;22e…贯通孔;22f…突部(第四突部);23…环部件;24…锁定机构;25、26…爪;25a、26a…外齿;25b、25c…脚部;25d…内侧面部;25f…凸轮槽;26b、26c…脚部;26d…内侧面部;26e…第一对置面;26f…凸轮槽(第一凸轮槽);26g…第二对置面;26h…凸轮突部(第二突部);27…释放板;27a…凸轮突部(第一突部);27b…卡定部;27c…贯通孔;28…凸轮;28a…凸轮面;28b…贯通孔;29…弹簧;30…爪控制部件;31…操作杆;C…转动轴线;S…内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基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所被应用的车辆用座椅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示出示意性地表示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图2和图3示出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的组装立体图和放大图,图4是沿着图3的4-4线的端面图,图5是沿着图3的5-5线的端面图。

    如图1所示,车辆用座椅10具备:座椅坐垫11,该座椅用坐垫11安装于车辆的底板(未图示);座椅靠背12,该座椅靠背1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以及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以下省略为调角装置)20,根据乘坐者的喜好调整座椅靠背12相对于座椅坐垫11的调角并对其位置进行定位固定。如图1所示,座椅靠背12能够在预定的范围A内对倾斜角度进行调整·定位固定,并且能够朝前方倒下至重叠在座椅坐垫11上的状态(在图1中以点划线表示的状态)。

    调角装置20主要如图2所示具备圆盘状的下臂(第一臂)21和上臂(第二臂)22。下臂21以固定于座椅坐垫11侧的方式应用。即,座椅坐垫11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固定的座椅坐垫框架13。并且,上臂22由下臂21支承为相对旋转自如。上臂22以固定于座椅靠背12侧的方式应用。即,座椅靠背12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固定的座椅靠背框架14。

    如图2、4所示,通过不完全落料加工在下臂21上形成有向上臂22侧开口的凹部21a,凹部21a具有以上臂22和下臂21的转动轴线C为中心的内周面21a1。上臂22在其外周面22a与下臂21的内周面21a1以滑动接触的方式嵌合,下臂21和上臂22的滑动接触面作为相互的转动中的轴和轴承发挥功能。另一方面,通过不完全落料加工在上臂22上形成有向下臂21侧开口的凹部22b,在凹部22b的以转动轴线C为中心的内周部上遍及整周都形成有内齿22c。内齿22c配设于下臂21和上臂22之间的内空间S内。

    主要如图4所示,环部件23以覆盖下臂21的外周的方式铆接固定,环部件23的一侧面以环抱的方式旋转支承上臂22的外周部。由此,下臂21和上臂22被保持为以能够相互转动的方式组装在一起的状态。

    如图2、4所示,在下臂21和上臂22之间的内空间S内配设有锁定机构24,该锁定机构24将座椅靠背12锁定在调整后的倾斜位置。锁定机构24主要由以下部件构成:爪25,该爪25具备外齿(卡合齿)25a,该外齿25a以能够卡合脱离(能够解除啮合)的方式与形成于上臂22的内齿22c啮合;爪26,该爪26具备外齿(卡合齿)26a,该外齿26a以能够卡合脱离(能够解除啮合)的方式与形成于上臂22的内齿22c啮合;释放板27,通过操作杆31的操作借助旋转轴32使该释放板27转动;凸轮28,通过释放板27的转动,该凸轮28使爪25、26与内齿22c卡合或者从内齿22c脱离;以及弹簧29,该弹簧29对凸轮28施力从而使凸轮28朝按压爪25、26的方向旋转。

    爪25和爪26在与旋转轴线C正交的面内在等间隔的角度位置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爪25为两个,爪26为一个。爪26只要至少为一个即可。爪25、26可沿径向移动自如(往复动作自如)地被保持在引导凹部21b内,引导凹部21b在下臂21的凹部21a沿径向延伸而形成,通过该移动,内齿22c与外齿25a、26a啮合或者解除啮合。

    如图2、6、7所示,爪25形成大致弧形状,且在其顶部(在组装状态下位于径向外方侧的部分)具备外齿25a,该外齿25a能够与上臂22的内齿22c啮合。爪25在其顶部的相反侧(在组装状态下位于径向内方侧的部分)具备左右一对脚部25b、25c。并且,在两个脚部25b、25c之间的大致中间部形成有内侧面部25d。脚部25b、25c和内侧面部25d与形成于凸轮28的外周的凸轮面28a抵接从而被朝外方按压。

    进一步,爪25具备凸轮槽25f,该凸轮槽25f形成于与下臂21对置的第一对置面(省略图示)。形成于释放板27的凸轮突部27a(第一突部)贯穿插入于凸轮槽25f。凸轮槽25f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贯通槽。

    爪26基本上形成为与爪25同样的结构,如图2、4、6、7所示,具备外齿26a、脚部26b、26c、内侧面部26d、第一对置面26e、凸轮槽(第一凸轮槽)26f。第一对置面26e有时直接与下臂21抵接,有时不直接与下臂21抵接而是与下臂21对置。

    如图6、图7所示,当释放板27旋转时,通过脚部25b、25c、内侧面部25d与凸轮面28a之间的抵接以及凸轮突部27a与凸轮槽25f之间的卡合,凸轮28和凸轮突部27a转动,爪25相对于上臂22的内齿22c进退移动。同样,当释放板27旋转时,通过脚部26b、26c、内侧面部26d与凸轮面28a之间的抵接以及凸轮突部27a与凸轮槽26f之间的卡合,爪26相对于内齿22c进退移动。

    进一步,如图2、4所示,爪26具备凸轮突部(第二突部)26h,该凸轮突部26h形成于与上臂22对置的第二对置面26g。第二对置面26g直接与上臂22的凹部22b的内壁面抵接并与该凹部22b的内壁面对置。凸轮突部26h贯穿插入于凸轮槽22d,该凸轮槽22d形成于上臂22。

    凸轮槽(第二凸轮槽)22d沿着上臂22的凹部22b的内壁面的外周缘部延伸并形成为圆弧状。该凸轮槽22d通过对上臂22进行从内壁面朝向外壁面的不完全落料加工而形成。如图8所示,凸轮槽22d由连续的幅宽部分22d1、幅窄部分(限制部)22d2、幅宽部分22d3构成。两个幅宽部分22d1、22d3、幅窄部分22d2的各部分的长度根据座椅靠背12的角度所能够调整的预定的范围A、重叠在座椅坐垫11上的状态、以及限制爪25、26相对于上臂22的卡合的范围而进行设定。幅窄部分22d2的外周侧的直径形成为比两个幅宽部分22d1、22d3的外周侧的直径小。

    如图8所示,凸轮突部26h沿周向(长度方向)在凸轮槽22d中相对移动(往复移动)。在图8中,以实线所示的凸轮突部26h位于幅宽部分21d1的前端位置,在从该前端位置到幅宽部分22d1的后端位置(比以实线所示的位置更靠图示右方的以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之间,爪26相对于内齿22c的进退移动不受限制。当凸轮突部26h位于幅窄部分22d2时(比以实线所示的位置更靠图示左方的以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凸轮突部26h与形成于凸轮槽22d的突部22d2a卡合,从而爪26朝径向内侧移动,以限制爪26与内齿22c啮合。进一步,当凸轮突部26h位于比幅窄部分22d2更靠左方的幅宽部分22d3时(比在幅窄部分22d2以点划线所示的位置更靠图示左方的以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爪26相对于内齿22c的进退移动不受限制。

    这样,幅窄部分22d2是限制部,该幅窄部分22d2与凸轮突部(第二突部)26h卡合从而限制爪26朝与内齿22c啮合的啮合状态移动。两个幅宽部分22d1、22d3是非限制部,这两个幅宽部分22d1、22d3与上述限制部的两端连续配设,不与凸轮突部26h卡合,从而不会限制爪26朝与内齿22c啮合的啮合状态移动。

    另外,上述的爪26的凸轮槽26f和凸轮突部26h通过对爪26进行从第一对置面26e朝向第二对置面26g的不完全落料加工而形成于爪26。

    如图2、4、6、7所示,释放板27被配置成在内空间S内即下臂21与爪26的第一对置面26e之间绕旋转轴线C旋转自如。即,释放板27被收纳于收纳凹部21a2,该收纳凹部21a2形成于下臂21的凹部21a。该释放板27形成有贯穿插入于爪26的凸轮槽(第一凸轮槽)26f的凸轮突部(第一突部)27a,通过凸轮槽26f与凸轮突部27a的卡合,根据释放板27的旋转使爪26移动。并且,释放板27形成有贯穿插入于爪25的凸轮槽25f的凸轮突部27a,通过凸轮槽25f与凸轮突部27a的卡合,根据释放板27的旋转使爪25移动。

    释放板27设有供弹簧29的凸轮28侧的端部卡定的卡定部27b。卡定部27b通过折弯加工形成。并且,释放板27具有贯通孔27c。贯通孔27c与旋转轴32嵌合,从而释放板27与旋转轴32一体旋转。

    凸轮28被配置成在内空间S内绕旋转轴线C旋转自如,且固定于释放板27的上臂22侧的面,从而与释放板27一体旋转,该凸轮28按压爪25、26,以使爪25、26与上臂22的内齿22c啮合。在凸轮28的外周壁面上形成有凸轮面28a。爪25、26以与该凸轮28共面的方式进退自如地配设于该凸轮28的径向外周。

    并且,凸轮28具有贯通孔28b。贯通孔28b与旋转轴32嵌合,从而凸轮28与旋转轴32一体旋转。

    上述的释放板27和凸轮28构成爪控制部件30。如图4所示,爪控制部件30被配置成在内空间S内即下臂21与爪26的第一对置面26e之间绕旋转轴线C旋转自如。爪控制部件30至少形成有贯穿插入于爪26的凸轮槽26f的第一突部即凸轮突部27a,通过凸轮槽26f与凸轮突部27a的卡合,根据爪控制部件30的旋转对爪26的移动进行控制。另外,作为爪控制部件30,也可以采用在凸轮28上形成有释放板27的凸轮突部27a和卡定部27b的凸轮。

    弹簧29在内空间S内配设于下臂21和凸轮26之间。即,弹簧29被收纳于收纳凹部21a3,该收纳凹部21a3形成于下臂21的收纳凹部21a2。弹簧29是盘簧(盘簧,spiral spring),其对凸轮28施力从而使凸轮28朝按压爪25、26的方向旋转。弹簧29的凸轮28侧的端部(自由端)卡定于释放板27的卡定部27b,弹簧29的下臂21侧的端部(固定端)卡定于下臂21的卡定部21c。

    操作杆31的一端固定于旋转轴32的外端且能够与旋转轴32一体旋转,另一端通过乘坐者的操作而转动。

    旋转轴32配置在旋转轴线C上,该旋转轴32贯穿插入在形成于下臂21、释放板27、凸轮28以及上臂22的各贯通孔21d、27c、28b、22e中,并由下臂21和上臂22支承为转动自如。

    并且,如图4所示,下臂21具有突部(第三突部)21e,该突部21e在通过从内空间S侧进行按压的不完全落料加工形成用于收纳释放板27的收纳凹部21a2的同时形成。该突部21e用作相对于座椅坐垫11的安装接合用的突部。即,突部21e与形成于座椅坐垫框架13的安装用凹部13a嵌合,并通过焊接等固定。

    并且,如图2、4所示,上臂22具有半圆弧状的突部(第四突部)22f,该突部22f在通过从内空间S侧进行按压的不完全落料加工形成凸轮槽(第二凸轮槽)22d的同时形成。并且,上臂22在与突部22f对置的位置具有同样通过不完全落料加工形成的半圆弧状的突部22g。这一对突部22f、22g用作相对于座椅靠背12的安装接合用的突部。即,突部22f、22g与形成于座椅靠背框架14的安装用凹部14a嵌合,并通过焊接等固定。

    下面,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当乘坐者不对操作杆31进行操作时(在图1中并未将操作杆31朝上方抬起时),释放板27和凸轮28通过弹簧29被朝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施力。进而,通过释放板27和凸轮28朝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爪25、26朝内齿22c移动,外齿25a、26a与内齿22c啮合,从而爪25、26与上臂22卡合。由此,座椅靠背12被定位固定于期望的调角位置。

    另一方面,当乘坐者对操作杆31进行操作时(在图1中将操作杆31朝上方抬起时),通过弹簧29被朝逆时针方向施力的释放板27和凸轮28在图7中朝顺时针方向转动。通过该转动,爪25、26朝从内齿22c离开的方向移动,外齿25a、26a与内齿22c之间的啮合被解除,从而爪25、26与上臂22的卡合被解除。

    由于在操作者对操作杆31进行操作的期间内爪25、26与上臂22的卡合被解除,因此座椅靠背12能够倾斜动作。如图1所示,该倾斜动作的范围是从预定的范围A到与座椅坐垫11重叠的状态。

    在预定的范围A内,如果将座椅靠背12调整至期望的倾斜位置,并在该位置解除操作杆31的操作的话,爪25、26与上臂22卡合,因此能够在该位置定位固定座椅靠背12。

    在从预定的范围A的前端位置到重叠状态的范围中,即便在该范围内解除操作杆31的操作,由于凸轮突部26h与幅窄部分(限制部)22d2的外周部卡合,因此爪25、26与上臂22的卡合被限制。由此,没有操作杆31的操作也能够使座椅靠背12倾斜动作。另外,在该情况下,如果凸轮突部26h与幅窄部分(限制部)22d2的外周部卡合的话,通过该卡合,限制被施力的释放板27和凸轮28返回图6的卡合位置,其他的爪25也被维持在与爪26同样的位置。

    在重叠状态下,如果在该位置解除操作杆31的操作的话,则爪25、26与上臂22卡合,因此能够在该位置定位固定座椅靠背12。

    从上述的说明可以清楚,在本实施方式中,突部(第一突部)27a贯穿插入于凸轮槽(第一凸轮槽)26f,所述凸轮槽26f形成于爪26的与下臂(第一臂)21对置的第一对置面26e,所述突部27a形成于对爪26的移动进行控制的爪控制部件30。由此,当爪控制部件30朝顺时针方向旋转时,通过突部27a和凸轮槽26f,处于与内齿22c啮合的状态的爪26的啮合被解除。并且,突部(第二突部)26h贯穿插入于凸轮槽(第二凸轮槽)22d,所述突部26h形成于爪26的与上臂(第二臂)22对置的第二对置面26g,所述凸轮槽22d形成于上臂22侧,且具备幅窄部分(限制部)22d2和幅宽部分(非限制部)22d1、22d3。由此,当突部26h与限制部22d2卡合时,爪26的朝向与内齿22c啮合的啮合状态的移动被限制,因此爪26保持与内齿22c的啮合被解除的状态。这样,不用在爪26和爪控制部件30之间夹装部件就能够使突部27a可靠地勾挂于凸轮槽26f,并且,能够将突部27a形成得比较短,由此,能够可靠地确保突部27a的强度。并且,不用在爪26与上臂22侧之间夹装部件就能够使突部26h可靠地勾挂于凸轮槽22d,并且,能够将突部26h形成得比较短,由此,能够可靠地确保突部26h的强度。

    并且,由于通过对爪26进行从第一对置面26e朝向第二对置面26g的不完全落料加工而将凸轮槽26f和突部26h形成于爪26,因此能够将成本抑制得较低,并且能够以简单的工序制造爪26。

    并且,由于爪控制部件30由释放板27和凸轮28构成,因此,能够通过使分开制造的不同的部件即释放板27和凸轮28一体化而以低成本制造形状比较复杂的爪控制部件30。

    并且,还具有弹簧29,该弹簧29在内空间S内配设于下臂21和凸轮28之间,并对凸轮28施力从而使凸轮28朝按压爪25、26的方向旋转,释放板27设有供弹簧29的凸轮28侧的端部卡定的卡定部27b,因此,能够使释放板27具有卡定弹簧29的卡定功能从而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能够实现低成本。

    并且,下臂21具有第三突部21e,该第三突部21e在通过从内空间S侧进行按压的不完全落料加工形成用于收纳爪控制部件30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释放板27)的收纳凹部21a2的同时形成,该第三突部21e用作相对于座椅坐垫11的安装接合用的突部,上臂22具有第四突部22f,该第四突部22f在通过从内空间S侧进行按压的不完全落料加工形成第二凸轮槽22d的同时形成,该第四突部22f用作相对于座椅靠背12的安装接合用的突部,因此,能够提高下臂21、上臂22的相对于座椅坐垫11和座椅靠背12的安装性,并且,能够使下臂21和上臂22精简化。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第二凸轮槽22d形成于上臂22,但是,如在背景技术中说明了的专利文献1所示,也可以将形成有第二凸轮槽的解锁板与旋转侧壳体组合进行使用。即,本实施方式的上臂22也可以用两个不同的部件即解锁板和旋转侧壳体构成。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臂的下臂21固定于座椅坐垫11侧,作为第二臂的上臂22固定于座椅靠背12侧,但是,相反,也可以是下臂21固定于座椅靠背12侧,上臂22固定于座椅坐垫11侧。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中,适于使所有的突部可靠地勾挂于凸轮槽,并且可靠地确保所有的突部的强度。

    

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使所有的突部可靠地勾挂于凸轮槽,并且可靠地确保所有的突部的强度。具有:形成于爪(26)的第一对置面(26e)的第一凸轮槽(26f);爪控制部件(30),该爪控制部件以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于内空间(S)内即第一臂(21)与第一对置面(26e)之间,至少形成有贯穿插入于第一凸轮槽(26f)的第一突部(27a),根据由第一凸轮槽(26f)与第一突部(27a)的卡合引起的旋转对爪(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