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该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具备:固定于车辆地板上的一对下轨道、固定于座椅上且支承为能够相对下轨道移动的一对上轨道。在各下轨道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设有从相同的下轨道的底壁倾斜地切开的一对板状的挡块。另一方面,在各上轨道的长度方向两个端部分别设有从相同的上轨道的两个竖壁倾斜地切开翘起的一对板状的挡块。上轨道的各端部的挡块能够在上轨道的移动方向上与下轨道的挡块抵接及卡合,由此来限制上轨道相对于下轨道的可以移动范围(滑动行程)。
在上述公报的座椅滑动装置中,有可能因挡块之间的抵接时的冲击使得该挡块发生弹性变形,从而这些挡块之间的卡合位置向挡块的顶端侧(自由端侧),即向挡块之间的卡合脱离的一侧偏离。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无法限制上轨道相对于下轨道的能够移动范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981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抑制下轨道的挡块与上轨道的挡块的卡合的脱离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依照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具备:被构成为固定于车辆地板上的下轨道、被构成为固定于车辆座椅上且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上述下轨道移动的上轨道、设于上述下轨道的第一挡块、设于上述上轨道的第二挡块。上述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分别具有在上述上轨道的移动方向上相互面对且能够抵接的对置面。按照限制上述上轨道相对于上述下轨道的能够移动范围的方式将上述第一挡块 及第二挡块之间卡合。在上述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的上述两个对置面的至少一方上设定出倾斜角度,上述倾斜角度产生朝向使上述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之间更深地卡合的方向的力。
具体来说,上述倾斜角度是相对于与上述上轨道的移动方向正交的面的角度。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上述第一挡块具有固定于上述下轨道中的固定端和自由端,上述第二挡块具有固定于上述上轨道的固定端及自由端。上述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的上述两个对置面的至少一方按照与固定端侧相比使得自由端侧在上述上轨道的移动方向上更向另一方的对置面突出的方式,相对于与上述上轨道的移动方向正交的面倾斜。
根据本发明,在上述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之间被卡合时,因上述倾斜角度,而产生使上述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之间更深地卡合的方向的力。由此,就能够抑制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之间的卡合的脱离,能够更为可靠地限制上述上轨道相对于上述下轨道的可以移动范围。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上述倾斜角度是对上述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的上述两个对置面分别进行设定的,该两个对置面在上述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之间卡合时以面接触的方式抵接。
根据该构成,与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的两个对置面之间例如以点接触或线接触抵接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上述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之间更为牢固地卡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上述倾斜角度被设定为如下的值,在上述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之间的卡合状态下,能够使从这些挡块的一方向另一方沿着上述上轨道的移动方向施加的荷重向接近另一方的挡块的固定端的方向分散。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上述第一挡块是通过将上述下轨道的一部分切开翘起而形成的第一切起片,上述第二挡块是通过将上述上轨道的一部分切开翘起而形成的第二切起片。上述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相互能够沿各自的剪切方向卡合。
根据该构成,例如与独立于下轨道和上轨道地设置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的情况相比,可以削减部件数目。另外,由于上述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在各自的剪切方向承受相互卡合时产生的荷重,因此例如与在弯曲方向承受荷重的情况相比,可以充分地确保强度。由此就可以将上述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进一步小型化并且薄壁化,进而可以实现作为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的车辆座椅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座椅滑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图1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3B是图3A的座椅滑动装置的要部放大图。
图4是沿着图3B的4‑4线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下轨道的俯视图。
图6是将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之间的卡合状态展开表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依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意性地表示例如搭载于汽车等车辆中的车辆座椅1、将该座椅1能够滑动地支承在车辆地板2上的座椅滑动装置。座椅滑动装置具备:以相对于车辆地板2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的一对下轨道3(仅图示了1个)、固定于车辆座椅1的座椅部5的一对上轨道4(仅图示了1个)。上轨道4被能够相对于下轨道移动地组装。
一对下轨道3被在车辆座椅1的宽度方向(图1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上拉开间隔地平行配设,一对上轨道4也被同样地在车辆座椅1的宽度方向上拉开间隔地平行配设。图1中表示了朝向车辆的前方配置于 左侧的下轨道3及上轨道4。上轨道4相对于下轨道3的移动通常来说由锁构件(图示略)限制,通过对该锁构件施加操作力而解除其限制。
下面,依照图2~图6对上述座椅滑动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2及图4所示,上述下轨道3具有在宽度方向两侧竖立设置的一对侧壁部11及将这些侧壁部11相互连结的底壁部12。在各侧壁部11的顶端缘(上端缘)连续地形成折返壁部13,其从相同的顶端缘向下轨道3的宽度方向内侧延伸,进而朝向底壁部12折返。
另一方面,上述上轨道4具有在上述下轨道3的两个折返壁部13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部14以及将这些侧壁部14相互连结的顶壁部15。在各侧壁部14的顶端缘(下端缘),连续地形成折返壁部16,其从相同的顶端缘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进而在下轨道3的上述侧壁部11与上述折返壁部13之间延伸地折返。各折返壁部16的基端部形成相对于上述侧壁部14向上倾斜的倾斜壁部16a。
下轨道3及上轨道4具有近似U字形的截面,将这些开口侧互相对接地相互卡合。这样,下轨道3及上轨道4主要利用上述折返壁部13、16之间的卡合在上下方向上防止松动。由这些下轨道3及上轨道4形成的截面形状构成近似矩形的框状。
在上述各折返壁部16和与之相面对的上述侧壁部11之间,配置有滚动体(图示略)。上述上轨道4能够一边伴随着该滚动体的滚动,一边相对于下轨道3在长度方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
如图4及图5所示,在下轨道3的底壁部1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俯视时在宽度方向上朝向相反的一侧打开的U字形的一对切口部21。由各切口部21将三方包围的底壁部12的部位被弯曲成相对于底壁部12形成给定角度,并形成作为第一挡块发挥作用的四角板状的第一切起片22。各第一切起片22的基端(固定端),即相对于底壁部12被折曲的部位,在图5中以双点划线表示,该被折曲的部位与下轨道3的长度方向,即与上轨道4相对于下轨道3的移动方向平行地延伸。各第一切起片22沿着上轨道4相对于下轨道3的移动方向延伸。如图4所示,一对第一切起片22被按照越接近顶端(自由端)则相互的间隔就 越小的方式,相对于底壁部12倾斜。
如图3B所示,下轨道4的移动方向上的各第一切起片22的两个端面形成对置面(卡合面)22a、22b。这些对置面22a、22b按照使下轨道3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切起片22的宽度越是从相同的第一切起片22的基端接近顶端则越大的方式,相对于与下轨道3的长度方向(也就是上轨道4的移动方向)正交的面以倾斜角度α倾斜。也就是说,各对置面22a、22b按照顶端侧一方比基端侧更向下轨道3的长度方向突出的方式倾斜。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上轨道4的长度方向两个端部,分别形成有作为第二挡块发挥作用的一对四角板状的第二切起片23。各第二切起片23是通过将侧壁部14与折返壁部16的连接部切开翘起而形成的。设于上轨道4的各端部的一对第二切起片23沿着上述倾斜壁部16a向斜下方延伸,按照越是从基端(固定端)接近顶端(自由端)则相互的间隔就越小的方式,以给定角度倾斜。
如图3B所示,各第二切起片23沿上轨道4相对于下轨道3的移动方向延伸。配置于上轨道4的第一端部的各第二切起片23具有在上轨道4的移动方向上与上述第一切起片22的对置面22a相面对的对置面(卡合面)23a。配置于上轨道4的第二端部的各第二切起片23具有在上轨道4的移动方向上与上述第一切起片22的对置面22b相面对的对置面(卡合面)23a(参照图3A)。各对置面23a按照使上轨道4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二切起片23的宽度越是从第二切起片23的基端接近顶端则越大的方式,相对于与上轨道4的长度方向(也就是上轨道4的移动方向)正交的面以倾斜角度β倾斜。也就是说,对置面23a按照顶端侧一方比基端侧更向上轨道4的长度方向突出的方式倾斜。本实施方式中倾斜角度β被设定为与上述倾斜角度α相同。
设于上轨道4的第一端部的第二切起片23的对置面23a能够在上轨道4的移动方向上,与设于下轨道3中的第一切起片22的对置面22a抵接及卡合。设于上轨道4的第二端部的第二切起片23的对置面23a能够在上轨道4的移动方向上,与设于下轨道3中的第一切起片22的对置面22b抵接及卡合。这样,就能够限制上轨道4相对于下轨道3的可以移动范围。
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22、23之间沿与上轨道4的移动方向一致的各自的剪切方向卡合(参照图3B)。另外,对置面22a(22b)的倾斜角度α及对置面23a的倾斜角度β被设定为使对置面22a(22b)和对置面23a协同动作,从而使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22、23之间的卡合更为牢固。也就是说,倾斜角度α、β被设定为如下的值,即在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22、23之间的卡合状态下,能够使从这两个切起片22、23的一方向另一方沿着上轨道4的移动方向施加的荷重向接近另一方的切起片的固定端的方向分散。
图6是将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22、23之间的卡合状展开表示的示意图。如同图所示,通过对相互卡合的对置面22a、23a分别设定倾斜角度α、β,就会对两个切起片22、23作用朝向使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22、23之间的卡合位置接近这些切起片22、23的基端侧的方向的力,换言之,是作用朝向使切起片22、23之间更深地咬合的方向的力。因此,就能够抑制由卡合时的冲击造成的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22、23之间的卡合的脱离。
另外,对置面22a(22b)及对置面23a被设定为在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22、23卡合时以矩形的面S(参照图4)抵接。即,对置面22a(22b)及对置面23a相互以面接触抵接。这样,就可以实现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22、23的更为牢固的卡合。
如上详述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如下所示的优点。
(1)在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22、23相互被卡合时,利用倾斜角度α、β,对切起片22、23作用朝向使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22、23之间更深地卡合的方向的力。由此,就能够抑制切起片22、23之间的卡合的脱离,能够更为可靠地限制上轨道4相对于下轨道3的可以移动范围。
(2)对各第一切起片22的两个对置面22a、22b设定倾斜角度α,对各第二切起片23的对置面23a设定倾斜角度β。通过对置面22a(22b)及对置面23a在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22、23之间卡合时以面S抵接,例如与利用点接触或线接触抵接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22、23相互更为牢固地卡合。
(3)由于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22、23是通过将下轨道3及上轨道4的一部分分别切开翘起而形成的,因此例如与独立于下轨道3及上轨道4地设置具有相同的功能的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数目。另外,由于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22、23在各自的剪切方向承受相互卡合时产生的荷重,因此例如与在弯曲方向承受荷重的情况相比,可以充分地确保强度。特别是,由于利用倾斜角度α、β抑制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22、23相互的卡合的脱离,因此能够在各自的剪切方向更为可靠地承受该卡合时的荷重。这样,就可以将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22、23进一步小型化并且薄壁化,进而能够实现作为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另外,因能够将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22、23进一步小型化,而能够减小下轨道3(底壁部12)的切口部21或上轨道4的切口,进而能够抑制下轨道3及上轨道4的强度降低。
(4)通过将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22、23收纳在由下轨道3及上轨道4形成的空间内,就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能够增大配置自由度。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所示地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倾斜角度α、β也可以相互不同。例如,可以将倾斜角度α、β的某一方设为零。也就是说,可以仅对相互卡合的对置面22a(22b)及对置面23a的某一方,设定能够使第一切起片及第二切起片22、23之间更深地卡合的倾斜角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在配设于上轨道4的长度方向两个端部的两对第二切起片23之间,在下轨道3的长度方向上拉开间隔地设置两对第一切起片22。该情况下,通过在下轨道3的长度方向上分别调整两对第一切起片22的配置,就能够增大上轨道4相对于下轨道3的可以移动范围的设定自由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第一切起片22在下轨道3的长度方向两个端部各设置1个,在两个第一切起片22之间配置1个或一对第二切起片2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取代与下轨道3一体化形成的第一切起片 22,独立于下轨道3地设置具有相同的功能的板状的第一挡块。同样地,可以取代与上轨道4一体化形成的第二切起片23,独立于上轨道4地设置具有相同的功能的板状的第二挡块。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轨道3或上轨道4的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为U字形。例如,上轨道4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倒T字形。简而言之,设于下轨道3中的第一挡块(第一切起片)及设于上轨道4中的第二挡块(第二切起片)只要具有能够在与上轨道4相对于下轨道3的移动方向上抵接的对置面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的下轨道3及上轨道4既可以是相对于座椅5各配设1条的构成,也可以是各配设3条以上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伴随着上轨道相对于下轨道的移动的座椅的移动方向例如也可以是车辆的宽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