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保持透镜的镜筒和具备收容所述镜筒的收容部的支承体的 照相机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具有保持透镜的镜筒和具备收容所述镜筒的收容部的支承体的以往的照相机 组件中, 如图 11 所示, 在镜筒 1 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螺纹部 2, 在收容部 3 的内周面形成有 与所述第一螺纹部 2 螺纹接合的第二螺纹部 4, 利用所述第一螺纹部 2 和第二螺纹部 4, 使 所述镜筒 1 在所述收容部 3 内边旋转边插入, 从而调整其高度位置。
然而, 图 11 所示的以往的照相机组件由于在镜筒 1 的外周面和收容部 3 的内周面 之间设有第一螺纹部 2 以及第二螺纹部 4, 所以无法扩大镜筒 1 的内部空间 5, 因此存在无 法在镜筒 1 内保持直径 T1 大的透镜的问题 (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
另外, 在专利文献 2 中记载有涉及去除螺纹结构后的照相机组件的发明。
如图 12 的示意图所示, 在去除螺纹结构后的照相机组件中, 与具备图 11 所示的螺 纹结构的照相机组件相比能够扩大镜筒 1 的内部空间 5, 从而可以认为能够增大镜筒 1 所保 持的透镜的透镜直径 T2, 但是在去除螺纹结构的照相机组件中, 需要调整相对于镜筒 1 的 微小高度 ( 调焦 ), 且没有确定使用工具进行所述高度调整的结构, 另外, 所述透镜直径 T2 的大小受到所述高度调整机构的构造、 形成位置等影响。 另外, 对于去除了螺纹结构的照相 机组件而言, 存在因镜筒和支承体之间的固接结构而无法充分增大所述透镜直径 T2 的问 题, 另外也没有确定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固接镜筒和支承体的结构。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1-292365 号公报
专利文献 2 : 日本特开 2008-124777 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 尤其是, 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 需要螺纹结构、 使用工具即可适当且容易地进行高度调整 ( 调焦 )、 另外与以往技术相比能 够简单且可靠地固接镜筒和支承体、 并且能够增大镜筒保持透镜的内部空间的照相机组件 及其组装方法。
本发明的照相机组件包括保持透镜的镜筒和具备收容所述镜筒的收容部的支承 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镜筒的外周面以及所述收容部的内周面形成为能够使所述镜筒不旋转地直 行插入到所述收容部内且能够使所述镜筒在所述收容部内旋转的形状,
在所述镜筒上形成有第一止挡部, 在所述支承体上形成有将所述镜筒插入所述收 容部内时在插入方向上止挡所述第一止挡部的第二止挡部, 由所述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 部构成高度调整机构部, 使所述止挡部的止挡面中的一个具有相对于针对所述插入方向的 水平面倾斜的倾斜面, 另一个随着所述镜筒的旋转在所述倾斜面上相对移动, 从而能够进
行所述镜筒在所述收容部内的插入方向上的高度调整,
在所述镜筒的外周面设有从所述镜筒的前端面到后端方向的工具插入孔, 该工具 插入孔用于使所述镜筒在所述收容部内旋转的同时利用所述高度调整机构部对所述镜筒 进行高度调整。
在本发明中, 由于不需要螺纹结构且能够在使所述镜筒不在所述收容部内旋转地 直行插入 ( 直线插入 ), 所以其组装非常简单。另外, 通过在镜筒和支承体分别设置止挡部 并设置以所述止挡部的止挡面的一个作为倾斜面的高度调整机构部, 从而可以对镜筒进行 简单且高精度的高度调整 ( 调焦 )。 而且, 在本发明中, 为了进行高度调整, 可将工具的插入 孔形成为从镜筒的前端面到后端方向。 由此, 在本发明中, 使用工具能够适当且简单地进行 所述高度调整。另外, 在本发明中, 通过将所述工具插入孔设在所述镜筒的外周位置, 能够 增大镜筒的内部空间。
而且, 在本发明中, 优选的是, 通过将所述工具插入孔形成为从所述镜筒的前端面 到后端方向的中途, 从而将所述工具插入孔作为将镜筒和支持体间固接的接合材料的填充 孔使用。另外, 设在保持透镜的所述镜筒内的内部空间在比所述工具插入孔的形成位置靠 后端部侧处最大。 因此, 在本发明中, 能够将配置在镜筒的后端部侧的透镜的透镜直径形成 得比以往大, 并且能够形成可进一步提升图像品质的适宜的透镜构件。
在发明中, 优选的是, 形成在所述镜筒上的多个所述第一止挡部, 以向远离所述镜 筒中心的方向突出的方式沿所述镜筒周向形成在所述镜筒的前端侧的外周面上, 形成在所 述支承体侧的所述第二止挡部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部的后端侧, 并且在各个第一止挡部之间 形成有所述工具插入孔。由此, 能够有效地配置各止挡部以及工具插入孔。另外, 还可以增 大所述镜筒的内部空间的大小, 尤其, 通过将第一止挡部设在镜筒的前端侧, 能够适当且容 易地在镜筒的后端部侧形成大的内部空间。
另外, 在本发明中, 优选的是, 所述支承体包括驱动部和具有所述收容部的保持 架, 所述镜筒由所述保持架支承, 在所述保持架上形成有所述第二止挡部, 利用所述驱动部 支承所述保持架, 且使所述保持架能够在与所述镜筒的插入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移动。
本发明可适用于自动调焦用的照相机组件。
另外, 在本发明中, 优选的是, 形成在所述镜筒上的所述第一止挡部以向远离所述 镜筒中心的方向突出的方式沿所述镜筒周向形成在所述镜筒的前端侧的外周面上, 所述保 持架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部的后端侧, 所述第二止挡部形成在所述保持架的前端部。 由此, 能 够分别在镜筒以及保持架简单且适当地形成止挡部。
另外, 本发明的照相机组件的组装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镜筒直行插入到所 述收容部内后, 且在将工具插入所述工具插入孔使用所述高度调整机构部进行所述镜筒的 高度调整之前, 预先在所述工具插入孔内填充接合材料, 在高度调整完成后且在将所述工 具从所述工具插入孔拆下之前, 利用所述接合材料对所述镜筒和所述支承体间进行固接。
例如, 使用热硬化性树脂作为所述接合材料, 并预先将处于未硬化状态的热硬化 性树脂填充到所述工具插入孔内。 并且, 在高度调整完成后, 在不从工具插入孔拆下工具的 状态下使所述热硬化性树脂硬化, 从而对以高精度调整后的镜筒和支承体间进行简单且可 靠的固接。
或者, 在本发明中, 也可以在将所述镜筒直行插入到所述收容部内, 且将工具插入到所述工具插入孔内使用所述高度调整机构部进行所述镜筒的高度调整之后, 将所述工具 从所述工具插入孔拆下并在所述工具插入孔内填充所述接合材料, 对所述镜筒和所述支承 体间进行固接。
在本发明中, 由于不需要螺纹结构且能够在使所述镜筒不在所述收容部内旋转地 直行插入 ( 直线插入 ), 所以其组装非常简单。另外, 通过在镜筒和支承体分别设置止挡部 并设置以所述止挡部的止挡面的一个作为倾斜面的高度调整机构部, 可以对镜筒进行简单 且高精度的高度调整 ( 调焦 )。 而且, 在本发明中, 为了进行高度调整, 可将工具的插入孔形 成为从镜筒的前面到后端方向。 由此, 在本发明中, 使用工具能够适当且容易地进行所述高 度调整。
优选的是, 通过在所述镜筒的外周位置设置所述工具插入孔并且使其形成为从前 端面至后端方向的中途, 从而与以往相比, 能够形成更大的保持镜筒的透镜的内部空间, 而 且, 能够将所述工具插入孔作为粘接镜筒和支承体间的接合材料的填充孔使用, 从而能够 可靠且容易地实现固接结构。 附图说明 图 1 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组件和工具的立体图 ;
图 2 是构成照相机组件的支承体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
图 3 是镜筒 ( 透镜镜筒 ) 和支承体的立体图 ;
图 4 是表示对镜筒进行高度调整 ( 调焦 ) 时将工具插入到工具插入孔后的状态的 俯视图 ;
图 5 是用于说明镜筒的高度调整 ( 调焦 ) 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
图 6 是镜筒以及支承体的局部纵向剖视图 ;
图 7 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镜筒的立体图 ;
图 8 是装入支承体的保持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
图 9 是形成在保持架上的第二止挡部的放大立体图 ;
图 10 是表示将镜筒插入到保持架的收容部后的状态的照相机组件的局部立体 图;
图 11 是具备螺纹结构的以往的照相机组件的示意图 ;
图 12 是未具备螺纹结构的以往的照相机组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照相机组件
11、 40 镜筒
11a ( 镜筒的 ) 外周面
12 内部空间
12a ( 内部空间的 ) 后端部
14、 45 工具插入孔
15、 41 第一止挡部
15a、 41a 第一止挡面
16 支承体
21、 42 保持架 21a、 42a ( 保持架的 ) 前端部 22 线圈部 23 磁轭 26、 46 收容部 26a ( 收容部的 ) 内周面 27、 43 第二止挡部 27a、 43a 第二止挡面 28 凹部 30 热硬化性树脂 31 工具 32 把手部 33 臂部 34 高度调整机构部 47 接合材料具体实施方式 图 1 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组件和工具的立体图, 图 2 是构成照 相机组件的支承体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 3 是镜筒 ( 透镜镜筒 ) 和支承体的立体图, 图4是 表示对镜筒进行高度调整 ( 调焦 ) 时将工具插入到工具插入孔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 图5是 用于说明镜筒的高度调整 ( 调焦 ) 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 图 6 是镜筒以及支承体的局部纵向 剖视图。
各附图所示的 X 方向以及 Y 方向是指在水平面内正交的两方向。Z 方向是指与所 述水平面正交的高度方向。另外, Z 方向与保持在镜筒中的透镜的光轴方向一致。
图 1 所示的照相机组件 10 具有镜筒 ( 透镜镜筒 )11 和支承体 16。如图 6 所示, 镜 筒 11 具有用于保持透镜 ( 未图示 ) 的内部空间 12。
如图 3 所示, 镜筒 11 的外周面 11a 形成为大致圆柱面。 在镜筒 11 的前端面 11b(Z1 侧的面 ) 的中央部设有透镜窗 13。另外, 如图 13 所示, 在镜筒 11 的外周面 11a 形成有从前 端面 11b 延伸到后端方向 (Z2) 的中途的有底的工具插入孔 ( 凹部 )14。在该实施方式中, 沿外周面 11a 间隔 90 度地形成有四个工具插入孔 14。
另外, 如图 3 所示, 在各工具插入孔 14 之间形成具备与前端面 11b 相同的平面、 且 从所述外周面 11a 向远离所述透镜窗 13 的方向突出的第一止挡部 15。因此, 如图 3 所示, 在所述镜筒 11 的前端面 11b 侧沿外周隔着所述工具插入孔 14 形成有多个第一止挡部 15。
图 3 所示的第一止挡部 15 的后端面 (Z2 侧的面 ) 是与后述的第二止挡部 27 抵接 的第一止挡面 15a, 在本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止挡面 15a 形成为相对于水平面 (X-Z 面 ) 倾 斜的倾斜面。以该倾斜状形成的第一止挡面 15a 从侧面观察时 ( 例如从 X1 方向观察 ) 为 直线状。
如图 2 所示, 支承体 16 具有压制壳体 20、 保持架 21、 卷绕于保持架 21 的周围的线 圈部 22、 磁轭 23、 支承摄像元件 ( 未图示 ) 的基体基板 24、 印制电路板 25、 未图示的磁铁、
未图示的板簧部件、 调整板以及衬垫部件等。
如图 2 所示, 保持架 21 形成为环状, 并形成有贯通保持架 21 的中央的收容部 26。 所述收容部 26 的内周面 26a 形成为大致圆柱面。所述内周面 26a 构成相对于所述镜筒 11 的外周面 11a 的引导面。例如, 所述内周面 26a 的半径与镜筒 11 的外周面 11a 的半径大致 相等或者比其稍小, 并通过对所述镜筒 11 稍稍施加压力 ( 通过压入 ) 使其插入到所述收容 部 26 内。
如图 2 所示, 在保持架 21 的前端部 (Z1 侧的面 )21a 朝向前方地形成有多个突起 状的第二止挡部 27。在本实施方式中, 利用形成在镜筒 11 上的第一止挡部 15 和形成在保 持架 21 上的第二止挡部 27 构成高度调整机构部 34( 在图 3 中赋予附图标记 34)。
在图 2 所示的实施方式中, 第二止挡部 27 形成为八个, 以大致相等的间隔即在形 成为圆周状的前端部 21a 逐一间隔大致 45°地形成。
如图 1 所示, 当将镜筒 11 插入收容部 26 内时, 保持架 21 的前端面位于比镜筒 11 的前端面 11b 低的位置 (Z2 侧 )。而且, 在如图 1 所示地将镜筒 11 插入收容部 26 内时, 图 2 所示的所述第二止挡部 27 的前端面构成止挡在第一止挡部 15 的第一止挡面 15a 上的第 二止挡面 27a。在该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二止挡面 27a 形成为与水平面 (X-Y 面 ) 平行的面。 另外, 如图 2 所示, 在保持架 21 上, 在内周面 26a 以 90°的间隔形成有有底状的在 前方 (Z1) 削去的多个凹部 28。
在图 2 所示的实施方式中, 在保持架 21 的外周位置固定支承有线圈部 22。图 2 所 示的磁轭 23 形成为大致环形, 在所述磁轭 23 内设有内部空间。未图示的磁铁保持在等间 隔地设在磁轭 23 的周围的四个保持部 23a 的内部空间。另外, 保持架 21 配置在位于磁轭 23 的中央处的贯通孔 23b 内, 固定在保持架 21 的线圈部 22 配置在磁轭 23 的内部空间内, 在所述保持部 23a, 磁铁和所述线圈部 22 成为相对置的位置关系。
图 2 所示的支承体 16 为音圈电机 (VCM) 的结构。
所述磁铁在与线圈部 22 对置的一侧和固定在磁轭 23 的一侧具有不同的极性。若 对线圈部 22 通电, 则根据弗莱明左手法则, 在 Z 方向产生驱动力 ( 电磁力 ), 从而能够将保 持架 21 向 Z 方向移动, 由此能够通过图 2 所示的支承体 16 实现自动调焦的结构。
接下来, 说明将本实施方式的镜筒 11 组装到支承体 16 的组装方法。
首先, 将图 3 所示的镜筒 11 在使其不旋转的状态下直行插入到在装入支承体 16 的保持架 21 形成的收容部 26 内。如上所述, 镜筒 11 和外周面 11a 以及收容部 26 的内周 面 26a 均为圆柱面, 所述内周面 26a 构成相对于所述外周面 11a 的引导面。因此, 能够使镜 筒 11 的外周面 11a 沿所述收容部 26 的内周面 26a 滑动, 笔直地向后端方向 (Z2) 插入。
图 1 表示镜筒 11 插入到支承体 16 的收容部 26 后的状态。如图 3 所示, 在镜筒 11 的前端侧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第一止挡部 15, 另外在保持架 21 的前端部 21a 形成有多个第 二止挡部 27。在将所述镜筒 11 插入到支承体 16 的收容部 26 内时, 由所述第一止挡部 15 的倾斜面形成的第一止挡面 15a 止挡在作为第二止挡部 27 的前端面的第二止挡面 27a。 当 第一止挡部 15 与第二止挡部 27 抵接时, 无法在使所述镜筒 11 不旋转的状态下将其直行地 向后端方向 (Z2) 插入。接下来, 对镜筒 11 进行细微高度调整 ( 调焦 )。
如图 1 所示, 在将镜筒 11 收容于收容部 26 内并随后进行镜筒 11 的高度调整 ( 调 焦 ) 之前, 能够预先在设在镜筒 11 的工具插入孔 14 内填充处于未硬化状态的热硬化性树
脂 30。也可以在将图 3 所示的镜筒 11 插入支承体 16 的收容部 26 内之前预先涂布所述热 硬化性树脂 30。
图 1 所示的工具 31 设有形成为环状的把手部 32 和从所述把手部 32 向内侧方向 延伸的四根臂部 33。与工具插入孔 14 同样, 各臂部 33 沿把手部 32 的周围间隔 90°地形 成。各臂部 33 的前端弯曲且具有向下方 (Z2) 延伸的突起部 33a, 各突起部 33a 具有与所述 工具插入孔 14 大致相同形状的外形。
如图 4 所示, 将各突起部 33a 插入到各工具插入孔 14 内。而且, 使工具 31 的把手 部 32 例如向逆时针方向 CCW 旋转。
如图 5(a) 所示, 当使用工具 31( 在图 5 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中省略工具 31) 使镜筒 11 向逆时针方向 CCW 旋转时, 镜筒 11 的外周面 11a 在作为引导面的收容部 26 的内周面 26a 上滑动, 从而能够使镜筒 11 适当地旋转。
如图 5(a) 所示, 形成在保持架 21 的前端部 21a 的一部分的第二止挡部 27 的第二 止挡面 27a 与形成在镜筒 11 的第一止挡部 15 的第一止挡面 15a 抵接。若从该状态下使用 工具 31 使镜筒 11 向逆时针方向 CCW 旋转, 如图 5(b) 所示, 第二止挡部 27 的第二止挡面 27a 在由第一止挡部 15 的倾斜面形成的第一止挡面 15a 上相对移动。因此, 能够将镜筒 11 从图 5(a) 的状态在高度方向上顶起, 从而能够使用由第一止挡部 15 和第二止挡部 27 构成 的利用了凸轮机构的高度调整机构部 34 来进行细微的高度调整 ( 调焦 )。
在本实施方式中, 如图 5(b) 所示, 在完成对镜筒 11 的高度调整 ( 调焦 ) 之后, 可 以在不将所述工具 31 从工具插入孔 14 拆下的状态下使热硬化性树脂 30 硬化, 使镜筒 11 的外周面 11a 固接在保持架 21 的内周面 26a 之后, 拆下所述工具 31。
或者, 作为粘接镜筒 11 和保持架 21 间的固接方法, 也可以不预先填充热硬化性树 脂 30 等接合材料, 而是在完成如图 5(b) 所示的高度调整 ( 调焦 ) 之后将工具 31 从工具插 入孔 14 拆下, 在所述工具插入孔 14 内填充接合材料而使其固接。或者, 不预先填充热硬化 性树脂 30 等接合材料, 而是在完成如图 5(b) 所示的高度调整 ( 调焦 ) 之后, 将工具 31 从 工具插入孔 14 拆下之前, 从设在所述保持架 21 的内周的凹部 28、 镜筒 11 和保持架 21 的间 隙注入接合材料, 从而使镜筒 11 的外周面 11a 和保持架 21 的内周面 26a 之间固接, 更加优 选的是, 在将工具 31 从工具插入孔 14 拆下后, 向所述工具插入孔 14 内进一步填充接合材 料而进行固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 即使从前端侧 (Z1) 贯通到后端侧 (Z2) 地形成工具插入孔 14, 也 能够适当且容易地使用工具 31 进行高度调整 ( 调焦 ), 从而实现不需要螺纹结构的照相机 组件。另外, 因为在镜筒 11 的外周面 11a 设置工具插入孔 14, 所以能够扩大镜筒 11 的内部 空间 12。
其中, 所述工具插入孔 14 形成为有底的凹部, 即优选为不形成为从前端侧 (Z1) 贯 通至后端侧 (Z2)。
如图 6 所示的局部放大剖视图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 工具插入孔 14 在镜筒 11 的 外周面 11a 形成为从镜筒 11 的前端面 11b 到后端部的方向 (Z2) 的中途。这样, 由于在外 周面 11a 的位置设有工具插入孔 14 并且只将工具插入孔 14 形成到中途, 所以如图 6 所示, 能够扩大镜筒 11 的内部空间 12, 尤其是能够在未形成有所述工具插入孔 14 的后端部 12a 侧简单且适当地形成为最大。如图 6 所示, 在图 11 的内部空间 12 的后端部 12a, 能够保持透镜直径为 T3 的透镜, 与以往相比, 能够在镜筒 11 的后端部配置较大的透镜直径为 T3 的 透镜, 从而能够构成图像品质优越的适当的透镜构件。在图 6 中, 镜筒 11 的内部空间 12 在 前端部 12b 侧最狭窄, 在中间部 12c 处成为前端部 12b 和后端部 12a 之间的宽度, 从而能够 保持具有不同透镜直径的多个透镜。
而且, 所述工具插入孔 14 形成为有底的凹部, 即以未从前端侧 (Z1) 贯穿后端侧 (Z2) 的方式形成, 从而即使将工具插入孔 14 作为接合材料的填充孔, 也不会出现接合材料 向保持架 21 的后方 (Z2) 流出的问题, 从而能够对镜筒 11 的外周面 11a 和保持架 21 的内 周面 26a 之间进行简单且可靠地固接。
图 7 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镜筒的立体图, 图 8 是装入支承体的保持架的局部放大立 体图, 图 9 是形成在保持架上的第二止挡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 10 是表示将镜筒插入到保持 架的收容部后的状态的照相机组件的局部立体图。
在图 7 所示的镜筒 40 中, 与图 3 的镜筒 11 不同的部分为第一止挡部 41 的形状。 即, 在图 3 中, 虽然第一止挡部 15 的第一止挡面 15a 形成为倾斜面, 但是图 7 所示的第一止 挡部 41 的第一止挡面 41a 为与水平面 (X-Y) 平行的面。
图 8、 图 9 所示的保持架 42 为与图 2 所示的保持架 21 同样地环形, 在中央处形成 有收容部 46。在保持架 42 的上端部 42a 形成有第二止挡部 43, 但是位于所述第二止挡部 43 的前端面的第二止挡面 43a 与图 2 不同地形成为倾斜面。 以所述倾斜面形成的第二止挡 面 43a 在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直线状。 并且, 如图 10 所示, 在使镜筒 40 不旋转的状态下将其直接插入到保持架 42 的收 容部 46 内, 在第一止挡部 41 的第一止挡面 41a 和第二止挡部 43 的第二止挡面 43a 抵接的 状态下, 将图 1 所示的工具 31 与图 4 同样地插入到图 10 的工具插入孔 45 内并使其向顺时 针方向 CW 或者逆时针方向 CCW 方向旋转。此时, 当将工具按压到后端方向 (Z2) 的状态下 使其旋转时, 镜筒 40 的第一止挡部 41 的第一止挡面 41a 在形成为倾斜面的第二止挡部 43 的第二止挡面 43a 上移动, 由此, 能够以高精度对镜筒 40 进行细微的高度调整 ( 调焦 )。
如图 10 所示, 保持架和镜筒间的固接方法与上述所示的情况相同, 通过在有底状 的凹部 ( 死胡同 ) 的工具插入孔 45 内填充接合材料 47, 能够简单且可靠地使镜筒 40 和保 持架 42 之间固接。
另外, 因为工具插入孔 45 形成为从镜筒 40 的前端面到后端方向 (Z2) 的中途, 所 以能够将镜筒 40 的内部空间在后端部侧处形成得最大, 从而可将透镜直径大的透镜有效 地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的后端部侧。
所述的照相机组件虽然是自动对焦的结构, 其也可以适用于非自动对焦的手动对 焦结构 ( 在支承体未设置驱动部 )。
通过将本实施方式适用于自动对焦结构, 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在镜筒和与镜筒一同 移动的保持架之间进行固接, 另外, 此时, 能够防止接合材料向保持架和镜筒间以外流出等 不良状况, 从而能够简单且稳定地形成自动对焦结构。 而且, 能够在保持架的上端部设置第 二止挡部, 从而可在镜筒和保持架之间适当地形成高度调整机构部以及固接结构。
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虽然为镜筒的外周面以及支承体的收容部的内周面都由 圆柱面形成的不具备螺纹结构的构造, 但不限于双方都形成为圆柱面, 镜筒的外周面以及 收容部的内周面只要是在使所述镜筒不旋转的状态下能够直行插入到所述收容部内且可
使所述镜筒在所述收容部内旋转的形状即可。其中, 通过将镜筒的外周面以及支承体的收 容部的内周面共同形成为圆柱面, 能够将镜筒顺畅且稳定地收容在支承体的收容部内, 因 此为优选方案。
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第一止挡面以及第二止挡面双方均可以为倾斜面, 倾斜面 也可以为不是直线状而为曲面状。另外, 所述倾斜面也可以以斜面 - 水平面 - 斜面的阶梯 式形成。或者也可以使倾斜面的角度在中途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