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尤其T形连接元件的板式换热器.pdf

上传人:000****221 文档编号:1639083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48014.4

申请日:

2013.09.18

公开号:

CN104641195A

公开日:

2015.05.2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28D 9/00申请日:20130918|||公开

IPC分类号:

F28D9/00

主分类号:

F28D9/00

申请人:

林德股份公司

发明人:

B·施特克尔; A·皮尔茨韦格

地址:

德国慕尼黑

优先权:

12006546.1 2012.09.18 EP

专利代理机构: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72002

代理人:

李隆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第一和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A、B),其经由连接装置(100)彼此连接。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A、B)各自设有第一外侧面(10、11),其中两个外侧面(10、11)面向彼此且尤其彼此抵靠,并且其中,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A、B)各自设有从第一外侧面(10、11)开始的第二外侧面(20、21)。根据本发明,连接装置(100)具有紧固到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的第二外侧面(20)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元件(101)和紧固到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的第二外侧面(21)的第二连接元件(102)。第一连接元件(101)配置成在第二连接元件(102)之后接合。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
第一和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A、B),所述第一和第二板式换热 器模块经由连接装置(100)彼此连接,其中,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A、 B)各自具有第一外侧面(10、11),其中,两个外侧面(10、11)面 向彼此,并且其中,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A、B)各自具有从第一外 侧面(10、11)叉分的第二外侧面(20、21),
其特征在于,
连接装置(100)具有紧固到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的第二外 侧面(20)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元件(101)和紧固到第二板式换热器 模块(B)的第二外侧面(21)的第二连接元件(102),其中,第一 连接元件(101)在第二连接元件(102)之后接合,并且因此两个板 式换热器模块(A、B)正交于其第一外表面(10、11)地固定在彼此 上,并且板式换热器模块(A、B)之间的侧向补偿运动是允许的以便 补偿热应力。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元 件(101)具有第一肢腿(110),所述第一肢腿沿尤其垂直于第一板式 换热器模块(A)的第一外侧面(10)定向的第一延伸方向(X)伸过 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的第一外侧面(10),以使得第一肢腿(110) 部分地设置在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的第二外侧面(21)之前且 尤其抵靠所述外侧面,并且其中,尤其第二连接元件(102)与第一延 伸方向(X)相反地伸过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的第一外侧面(11), 以使得第二连接元件(102)部分地设置在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 的第二外侧面(20)之前且尤其抵靠所述外侧面。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为了在第二 连接元件(102)之后接合,第一连接元件(101)具有第二肢腿(120), 所述第二肢腿设置在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的第二外侧面(21) 之前且尤其抵靠所述外侧面,并且所述第二肢腿沿横向于第一延伸方 向(X)定向的第二延伸方向(Y)从第一肢腿(110)叉分,并且在 第二连接元件(102)之后延伸,并且因此尤其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A、 B)能够相对于彼此沿第二延伸方向(Y)移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二肢腿 (120)通过第二肢腿(120)的自由端部区域(120a)在第二连接元 件(102)之后延伸。

5.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连接 装置(100)具有紧固到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的第二外侧面(21) 的第三连接元件(103),其中,第一连接元件(101)也在第三连接元 件(103)之后接合,并且其中,尤其第三连接元件(103)与第一延 伸方向(X)相反地伸过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的第一外侧面(11), 以使得第三连接元件(102)部分地设置在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 的第二外侧面(20)之前且尤其抵靠所述外侧面。

6.  根据权利要求2、3和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为 了在第三连接元件(103)之后接合,第一连接元件(101)具有第三 肢腿(130),所述第三肢腿沿第二肢腿(120)的相反方向从第一肢腿 (110)叉分且设置在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的第二外侧面(21) 之前,并且尤其抵靠所述外侧面,其中,第三肢腿(130)通过自由端 部区域在第三连接元件(103)之后延伸,并且因此两个板式换热器模 块(A、B)能够相对于彼此沿第二延伸方向(Y)移动。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二肢腿 (120)和第三肢腿(130)沿第二延伸方向(Y)彼此对齐,并且因 此第一连接元件(101)尤其是T形设计。

8.  根据权利要求2和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一肢 腿(110)沿第二延伸方向(Y)设置在第二和第三连接元件(102、 103)之间,其中,第一肢腿(110)沿第二延伸方向(Y)与第二和 第三连接元件(102、103)隔开地设置,并且因此尤其第二和第三连 接元件(102、103)分别限定用于第一连接元件(101)的第一肢腿(110) 的止动件,其中,尤其所述止动件限制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A、B) 相对于彼此沿第二延伸方向(Y)的运动。

9.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元 件(101)具有第三肢腿(130),所述第三肢腿从第二肢腿(120)的 端部区域叉分,以使得第一连接元件(101)围绕第二连接元件(102) 接合,其中,尤其第三肢腿(130)平行于第一肢腿(110)地行进, 并且其中,尤其第三肢腿(130)沿第一延伸方向(X)伸过第一板式 换热器模块(A)的第一外侧面(10),以使得第三肢腿(110)部分 地设置在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的第二外侧面(21)之前且尤其 抵靠所述外侧面,并且其中,尤其第一连接元件(101)经由第一肢腿 (110)的端部区域(110a)且经由第三肢腿(130)的端部区域(130a) 紧固到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的第二外侧面(20)。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之一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连接元件(101)是L形设计,其中,尤其第一连接元件(101) 经由第一连接元件(101)的第一肢腿(110)的端部区域(110a)紧 固到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的第二外侧面。

11.  根据权利要求2或10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二 连接元件(102)具有第一肢腿(112),所述第一肢腿与第一延伸方向 (X)相反地伸过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A)的第一外侧面(11),以 使得第二连接元件(102)的第一肢腿(112)部分地设置在第一板式 换热器模块(A)的第二外侧面(20)之前且尤其抵靠所述外侧面, 并且其中,尤其第二连接元件(102)经由第二连接元件(102)的第 一肢腿(112)的端部区域(112a)紧固到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 的第二外侧面(21)。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为了在第 一连接元件(101)之后接合,第二连接元件(102)具有第二肢腿(122), 并且因此第二连接元件(102)尤其是L形设计,其中,尤其第二连 接元件(102)的所述第二肢腿(122)设置在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 的第二外侧面(20)之前且尤其抵靠所述外侧面,并且其中,尤其第 二连接元件(102)的所述第二肢腿(122)沿第二延伸方向(Y)从 第二连接元件(102)的第一肢腿(112)叉分且在第一连接元件(101) 之后延伸,并且因此尤其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A、B)能够相对于彼 此沿第二延伸方向(Y)移动。

13.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 一连接元件(10)经由焊接紧固到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的第二 外侧面(20),并且尤其第二和/或第三连接元件(102、103)分别经 由焊接紧固到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的第二外侧面(21)。

14.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 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的第一外侧面(10)由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 (A)的盖板形成,和/或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的第一外侧面(11) 由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的盖板形成,并且其中,尤其两个板式 换热器模块(A、B)经由共用封头彼此连接。

15.  一种用于修正或改造板式换热器的方法,所述板式换热器具 有第一和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A、B),其中,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 (A、B)各自具有第一外侧面(10、11),其中,两个外侧面(10、 11)面向彼此、尤其彼此抵靠,并且其中,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A、 B)各自具有从第一外侧面(10、11)叉分的第二外侧面(20、21),
其特征在于,
连接装置(100)的第一连接元件(101)装配在第一板式换热器 模块(A)的第二外侧面(20)上,且连接装置(100)的第二连接元 件(102)装配在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的第二外侧面(21)上, 其中,第一连接元件(101)在第二连接元件(102)之后接合,并且 因此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A、B)正交于其第一外表面(10、11)地 固定在彼此上,并且板式换热器模块(A、B)之间的侧向补偿运动是 允许的以便补偿热应力。

说明书

说明书具有尤其T形连接元件的板式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板式换热器和根据权利 要求15的前序部分的用于改造或修正板式换热器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这个类型的板式换热器具有用于传导处理流动的至少一个第一和 至少一个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其中,所述模块经由连接装置彼此连 接,其中,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各自具有尤其沿竖直线延伸的第一外 侧面,其中,所述两个外侧面面向彼此且尤其彼此抵靠,即,可选地 形成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的接触表面。而且,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各 自具有从第一外侧面叉分的第二外侧面(尤其沿竖直线延伸),其中, 两个第二外侧面尤其位于共用延伸平面。
文献EP 1452817A1公开了一种板式换热器,其包括两个换热器块 体(模块)。换热器块体经由板或条以在换热器块体的相互面向的外侧 面处隔开的方式彼此连接。
在操作期间,尤其在这个类型的处理设备的入口和出口处,所述 板式换热器模块可能暴露于不同温度或可能具有不同温度。因为焊接 通常被用于经由所述第一外侧面连接这种板式换热器模块,所以尤其 在模块接缝(焊缝)的区域中,所述温差可能引发不允许地高材料应 力,所述高材料应力可能导致连接或彼此相邻的板式换热器模块的损 坏。
发明内容
以此作为出发点,本发明因此基于提供在开始提及类型的(模块 化)板式换热器的问题,所述板式换热器就前述缺点而言被改进。此 外,提供一种用于改造或修正已经存在且尤其已经应用的板式换热器 的方法,以就前述缺点而言改进板式换热器。
这个问题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模块构造和根据权利要求 15的方法而解决。
据此,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经由连接装置彼此连接的第 一和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其中,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各自具有第一 外侧面,其中,两个外侧面面向彼此、尤其彼此抵靠,并且其中,两 个板式换热器模块各自具有从第一外侧面叉分的第二外侧面。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是连接装置具有紧固到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 的第二外侧面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元件和紧固到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 的第二外侧面的第二连接元件,其中,第一连接元件设计成在第二连 接元件之后接合,并且因此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正交于第一外侧面地 固定在彼此上(尤其因为第一连接元件相对于第二连接元件的位置和 连接元件的形状),并且板式换热器模块之间的侧向补偿运动是允许 的,以便补偿热应力。这意味着用于缓和可能温度应力的侧向补偿运 动未被阻碍。
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也提供一种用于改造或修正板式换热器的方 法,所述方法具有第一和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其中,两个板式换热 器模块各自具有第一外侧面,其中,两个外侧面面向彼此、尤其彼此 抵靠,并且其中,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各自具有从第一外侧面叉分的 第二外侧面。根据本发明,连接装置的第一连接元件被装配在第一板 式换热器模块的第二外侧面上,并且连接装置的第二连接元件被装配 在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的第二外侧面上,其中,第一连接元件在第二 连接元件之后接合,并且因此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正交于其第一外表 面地固定在彼此上,并且板式换热器模块之间的侧向补偿运动是允许 的,以便补偿热应力。这个方法优选被用于这样的板式换热器,在所 述板式换热器中,模块之间的大体经由金属边缘条焊接的连接部被弱 化且局部或整体地被已经发生的操作毁坏。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法, 牢固且永久的连接部可以被设置在模块之间。
所述板式换热器模块优选由多个波状结构(称为“散热片”)构成, 所述多个波状结构以一个在另一个上方堆叠的方式设置且通过板(分 离板)与彼此分离。多个平行换热通道由此形成,并且因此传导到相 邻换热通道中且流过相应换热通道的通路的两种处理媒介可以进入与 彼此的间接换热,所述通路由相应散热片和相邻的板界定。各个换热 通道(散热片)被“侧杆”朝向外侧地关闭。这种板式换热器模块的 两个最外侧的板称为盖板,所述板向外界定板式换热器模块的两个最 外侧的换热通道。
这个类型的板式换热器优选由铝金属焊接。各个换热通道设有金 属焊料且在熔炉中金属焊接,所述换热通道具有散热片、板、侧杆以 及盖板,并且可选地具有其他组件,所述组件例如用于将处理媒介分 配到各个通道(例如,分配散热片)、或允许相应处理媒介在穿过一个 叠在另一个上的关联换热通道(一个或多个)之后聚集。封头和连接 件然后焊接到合成块体上,各个换热通道可以经由封头和连接件被处 理媒介加载、或处理媒介可以经由封头和连接件从板式换热器模块收 集且移除。
借助于前述生产方法,这种板式换热器块体或模块的最大尺寸也 通过所用的金属焊接熔炉的尺寸和几何结构预先确定。如果处理要求 需要较大的换热表面且因此较大的换热器块体,则两个或更多个前述 类型的板式换热器模块可以彼此连接。因此,在本申请的上下文内, 板式换热器模块尤其也理解为意味着在上述类型的金属焊接熔炉中产 生的换热器块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设置的是第一连接元件具有第一肢 腿,所述第一肢腿沿优选垂直于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的第一外侧面定 向的第一延伸方向伸过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的第一外侧面,以使得第 一肢腿来到部分地位于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的第二外侧面之前且优选 抵靠所述外侧面。第二连接元件优选类似地伸过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 的第一外侧面且来到位于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的第二外侧面上或抵靠 所述外侧面。借助于这种交替重叠,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也可以正交 于第二外侧面地基本彼此锁定。
而且,优选设置的是第一连接元件具有第二肢腿,所述第二肢腿 来到位于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的第二外侧面之前且尤其抵靠所述外侧 面,并且所述第二肢腿沿横向于第一延伸方向定向的第二延伸方向从 第一肢腿叉分、以及通过自由端部区域在第二连接元件之后接合,并 且因此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可以相对于彼此沿第二延伸方向移动,例 如以用于补偿热应力,但是正交于第一外侧面(即,沿第一延伸方向) 地彼此固定。因此,连接装置防止两个第一外侧面在连接装置的区域 中扩展。
而且,优选设置的是第一连接元件具有第三肢腿,所述第三肢腿 沿第二肢腿相反的方向从第一肢腿叉分,并且来到位于第二板式换热 器模块的第二外侧面之前且尤其抵靠所述外侧面,其中,第三肢腿通 过自由端部区域在连接装置的第三连接元件之后接合,其中,所述第 三连接元件特别优选类似于第二连接装置地紧固到第二板式换热器模 块的第二外侧面。
第一连接元件优选是T形设计,即,第二肢腿和第三肢腿沿第二 延伸方向与彼此对齐,并且因此三个肢腿相对于彼此设置成所述T形 构造。
而且,优选的是第一肢腿沿第二延伸方向设置在第二和第三连接 元件之间,其中,第一肢腿沿第二延伸方向分别与第二和第三连接元 件隔开,并且因此第二和第三连接元件各自限定用于第一连接元件的 第一肢腿的止动件,所述止动件限制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相对于彼此 沿第二延伸方向的运动。换言之,第一连接元件的第一肢腿因此设有 两个其他连接元件之间的游隙,并且因此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的相对 于彼此沿第二延伸方向的运动在特定范围内是可能的且不被第二或第 三连接元件防止。
在本发明的替换性实施方式中,设置的是第一连接元件具有第三 肢腿,所述第三肢腿从第二肢腿的端部区域叉分,以使得第一连接元 件尤其是U形设计且优选围绕第二连接元件接合(第三连接元件在此 未出现)。在此优选设置的是所述第三肢腿平行于第一肢腿行进。所述 第三肢腿优选沿第一延伸方向伸过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的第一外侧 面,以使得第三肢腿来到部分地位于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的第二外侧 面之前且尤其抵靠所述外侧面。第一连接元件优选经由第一肢腿的端 部区域且经由第三肢腿的端部区域、尤其通过焊接紧固到第一板式换 热器模块的第二外侧面。
所以沿第二延伸方向,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的相对于彼此的某种 程度的相对运动是允许的,第二连接元件沿第二延伸方向设置在第一 连接元件的第一和第三肢腿之间,其中,第二连接元件沿第二延伸方 向与第一和第三肢腿隔开地设置,以使得第一和第三肢腿各自限定用 于第二连接元件的止动件,其中,所述止动件限制两个板式换热器模 块的相对于彼此沿第二延伸方向的运动。
在又一替换性实施方式中,设置的是第一连接元件是L形设计(即 仅具有第一和第二肢腿),其中,尤其第一连接元件经由第一连接元件 的第一肢腿的端部区域紧固到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的第二外侧面。而 且,优选设置的是第二连接元件具有第一肢腿,所述第一肢腿与第一 延伸方向相反地伸过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的第一外侧面,以使得第二 连接元件的第一肢腿来到部分地位于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的第二外侧 面之前且尤其抵靠所述外侧面,其中,优选第二连接元件经由第二连 接元件的第一肢腿的端部区域、特别优选借助于焊接紧固到第二板式 换热器模块的第二外侧面。第二连接元件优选具有与第一连接元件相 同的形状,即,同样地优选是L形设计,并且因此两个连接元件可以 在彼此之后接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在第一连接元件之后接合,第 二连接元件同样地具有第二肢腿,所述第二肢腿从第一肢腿叉分,并 且优选来到位于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的第二外侧面之前且尤其抵靠所 述外侧面。第二连接元件的所述第二肢腿在此优选沿第二延伸方向从 第二连接元件的第一肢腿叉分且在第一连接元件之后延伸,即,优选 在第一连接元件的第一肢腿的端部区域之后延伸,第一连接元件经由 所述端部区域紧固到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的第二外侧面,并且因此尤 其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可以相对于彼此沿第二延伸方向移动且正交于 第一外侧面地彼此固定。第一连接元件的第一肢腿优选沿第二延伸方 向与第二连接元件的第一肢腿隔开地设置,并且因此两个板式换热器 模块可以相对于彼此(以有限的程度)沿第二延伸方向移动。
在各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元件优选由金属、尤其由铝或钢制 造。
在各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元件优选经由焊接、特别优选经由 第一肢腿的端部区域且可选地经由可能第三肢腿的端部区域而紧固到 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的第二外侧面。
第二和第三连接元件也优选经由(第一肢腿的)端部区域、借助 于焊接分别连接到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的第二外侧面。
而且,在各个实施方式中,连接元件的肢腿优选以单件的方式彼 此连接或以单件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彼此上。
尤其优选的,第一和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的第一外侧面各自形成 第一和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的(最外侧)盖板的表面。
而且,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经由共用封头优选彼此连接,两个板 式换热器模块可以经由共用封头被至少一种处理媒介填充。例如,如 果冷媒介流过封头并且因此封头的收缩发生,从而尤其在相反于封头 的侧面上拉开两个第一外侧面的情况下,所述连接装置则尤其用于防 止可能发生的两个第一外侧面之间的连接部的扩展。而且,然而,所 述连接部也用于模块化板式换热器的总体稳定性(避免扩展),以用于 在操作期间支撑、或甚至以用于在工厂中或在传输期间操纵,此时经 由在板式换热器模块的一端处的仅一个或一些共用封头的连接部将不 能满足需要。
以上连接装置也优选设置在或以相同的方式提供在所述板式换热 器模块的(平面中延伸的)两个第三外侧面上,所述外侧面平行于两 个第二外侧面地行进。
由于各个连接装置总是从其紧固到的相应关联板式换热器模块突 伸,所以板式换热器模块以交替方式与所述连接装置重叠(交错)。因 此同样地确保板式换热器模块在与第一和第二延伸方向正交的第三延 伸方向(Z方向)上的彼此锁定。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装置而且并非受限于板式换热器模块,而是也 可以有利地在其他处理设备(模块)中使用,所述其他处理设备可以 尤其暴露于显著温差。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通过以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附图的说明内容将描述本 发明的其他细节和优点,其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板式换热器的示意图,其中两个板式换热 器模块经由连接装置彼此连接,所述连接装置尤其用于防止在两个板 式换热器模块之间形成的接触表面扩展,其中,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 被示出为部分地剖切以指明板式换热器模块的板、散热片、侧杆和盖 板的位置;
图2示出具有根据图1类型的共用封头和连接装置的两个板式换 热器模块的示意图;和
图3示出两个替换性连接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具有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和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的 根据本发明的板式换热器示意性透视图。
这种类型的板式换热器模块A、B具有多个散热片2,每个散热 片沿Z-Y平面延伸且均设置在板式换热器模块A、B的两个板4之间, 所述板沿所述平面延伸。散热片2由金属焊接到相应相邻板4的侧杆 3朝着侧向地定界。通过这种手段,相应板式换热器A、B具有多个 平行换热通道,处理媒介可以在所述多个平行换热通道中流动且可以 将热量间接地传递到在相邻换热通道中传导的处理媒介。各个换热通 道可以经由封头H、H′(参照图2)被处理媒介填充。板式换热器模 块A、B的相应最外侧的板4也称为盖板,其中,在这种情况下,两 个第一外侧面10、11由第一和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A、B的这种盖板 形成。两个盖板或第一外侧面10、11优选彼此抵靠,即,分别与相邻 的板式换热器模块A或B形成接触表面。然而,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 A、B也可以具有与所述板式换热器模块的分别沿着Z-Y平面延伸的 两个第一外侧面10、11正交的小间距。第二外侧面20、21垂直于两 个第一外侧面10、11分别地从相应第一外侧面10、11叉分,其中, 所述第二外侧面20、21分别沿Y-X平面延伸且在此具有共用延伸平 面。第一和第二外侧面10、11、20、21优选相对于两个板式换热器模 块A、B的校正设置状态沿竖直线Y延伸。
通常,为了连接两个这种板式换热器模块A、B,会利用将第一 外侧面10、11彼此连接的焊缝。然而,这样做的缺点在于,如果两个 板式换热器模块A、B具有不同温度,则相当大的应力可以在这种连 接中引发。为了从一开始防止这种连接部的破坏,根据本发明提出一 种替换性连接装置100。
在根据图1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装置100具有T形二维 设计的第一连接元件101,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具有第一肢腿110,所述 第一肢腿沿正交于两个第一外侧面10行进的第一延伸方向X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肢腿110通过端部区域110搁置在第一板式换热器模 块A的第二外侧面10上且在此焊接到第二外侧面20,以使得第一连 接元件101的剩余部分沿第一延伸方向X伸过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 的第一外侧面10,并且在此设置在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的第二外侧 面21之前或相反于所述第二侧面21。
在相反于所述端部区域110a的另一端部区域上,第一肢腿110现 在具有第二和第三肢腿120、130,所述第二和第三肢腿从第一肢腿110 的所述另一端部区域沿相反的方向叉分,以使得所述第二和第三肢腿 沿第二延伸方向Y与彼此对齐,所述第二延伸方向Y垂直于第一延伸 方向X行进且在此平行于两个第二外侧面20、21地定向,并且因此 第一连接元件101获得所述T形设计。第二延伸方向Y相对于板式换 热器模块A、B的校正设置的状态沿竖直线行进。
而且,沿第二延伸方向Y或沿竖直线,第二矩形连接元件102在 第一连接元件101的第一肢腿110上方设置,并且第三矩形连接元件 103在第一肢腿110下方设置,其中沿第二延伸方向Y与第一肢腿110 隔开设置的两个其他连接元件102、103搁置在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 的第二外侧面21上且经由相应焊接连接到所述外侧面。第二和第三连 接元件102、103在此通过相应自由端部区域与第一延伸方向X相反 地伸过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的第一外侧面11,以使得所述自由端部 区域位于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的第二外侧面20之前。
第二和第三连接元件102、103现在相对于第一连接元件101如此 设置,以使得第一连接元件通过其第二肢腿120在第二连接元件102 之后接合,并且通过其第三肢腿130在第三连接元件103之后接合。 也就是说,第一连接元件101的第二和第三肢腿120、130各自抵靠第 二和第三连接元件102、103的承载表面102a、103a,所述承载表面 面向相应肢腿120、130,其中,所述承载表面102a、103a背离第一 板式换热器模块A的第一外侧面10。通过这种手段,第一板式换热器 模块A不能与第一延伸方向X相反地远离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地移 动,因为第二和第三肢腿120、130继而经由所述承载表面102a、103a 分别压靠关联第二和第三连接元件102、103且防止第一板式换热器模 块A进一步与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隔开。然而,由于第一连接元件 101的第一肢腿110和两个其他连接元件102、103之间的距离,存在 如下可能,即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可以相对于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 B沿第一连接元件101的两个其他肢腿120、130的第二延伸方向Y 移动。由于所述运动的可能性,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A、B之间的热 应力可以被对应地缓和或从一开始就被避免。
根据图2,根据本发明的连接装置100尤其用于防止由第一和第 二板式换热器模块A、B构成的板式换热器的扩展,所述第一和第二 板式换热器模块除了分离的封头H′以外在上端经由至少一个共用封头 H被处理媒介填充。在共用封头H的温度引发收缩的情况下,模块连 接可以在板式换热器A、B的相反下端处扩展,也就是说,两个第一 外侧面10、11在那里远离彼此地移动。这可以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连接 装置100如此被防止:连接装置将两个第一外侧面10、11彼此固定, 并且在正交于外侧面10、11和沿Z方向的所述区域中固定。这种连接 装置100也优选设置在板式换热器模块A、B的第三外侧面(在图2 中不可见)上,第三外侧面平行于第二外侧面20、21行进。
而且,用于各个连接元件101、102、103的尺寸借助于图1中示 例以毫米指明。具体地,第一和第二肢腿110、120或第一和第三肢腿 110和130之间的倒圆的优选曲率半径优选为10毫米。然而,这些尺 寸并非固定且可以依据组件质心和预测力变化。
最后,图3示出两个替换性连接装置100,其中,第一替换性连 接装置(在图3顶部处)提供第二连接元件102,所述第二连接元件 如前是二维矩形设计且经由焊接固定到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的第二 外侧面21,并且因此所述连接元件部分地伸过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 的第一外侧面11,并且达到以所述区段位于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的 第二外侧面20之前以及抵靠所述外侧面。
与图1和2相反地,第一连接元件101在此并非T形设计而是U 形设计。也就是说,第二肢腿120与第二延伸方向Y相反地从第一连 接元件101的第一肢腿110叉分,所述第二肢腿120在第二连接元件 102之后延伸,其中,第三肢腿130继而沿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的 方向从第二肢腿120的端部区域叉分,以使得第一连接装置101以在 第二连接装置的延伸平面中围绕该第二连接装置102的U形方式接 合。第一连接元件101在此通过其第二肢腿120抵靠第二连接元件102 的承载表面102a,所述承载表面面向第二肢腿120,其中,所述承载 表面102a背向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的第一外侧面10。通过这种手 段,继而,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不能与第一延伸方向X相反地远离 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地移动,因为第一连接元件101的第二肢腿120 然后经由所述承载表面102a压靠第二连接元件102且防止第一板式换 热器模块A进一步与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隔开。而且,由于U形状, 第一连接元件101的第一和第三肢腿110、130与第二连接元件的两侧 隔开地设置在第二连接元件102的两侧上,并且因此两个板式换热器 模块A、B相对于彼此的某种程度的相对运动可以沿第二延伸方向Y。 U形第一连接元件101经由第一和第三肢腿110、130的相应端部区域 110a、130a焊接到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的第二外侧面20。通过借助 于连接元件101、102的交替重叠,板式换热器模块A、B的沿Z方向 的相对运动可以同样地被防止。根据第三替换性实施方式(图3的底 部处),第一和第二连接元件101、102是L形设计,其中,连接装置 100的两个连接元件101、102在彼此之后接合,以正交于第一外侧面 10、11地将两个第一外侧面10、11彼此固定。第一连接元件101在 此具有沿第一延伸方向X延伸的第一肢腿110且经由第一肢腿110的 端部区域110a焊接到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的第二外侧面20。第一 肢腿110在此伸过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的第一外侧面10且部分地 抵靠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的第二外侧面21。为了形成L形状,第二 肢腿120现在从第一连接元件101的第一肢腿110的相反另一端部区 域(与第二延伸方向Y相反地)叉分,所述第二肢腿120通过自由端 部区域120a在第二连接元件102之后延伸且抵靠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 B的第二外侧面21。第一连接元件101的第二肢腿120在此抵靠第二 连接元件102的承载表面102a,所述承载表面背向第一板式换热器模 块A的第一外侧面10且在第二连接元件102的第一肢腿112的端部 区域112a上形成,第二连接元件102经由所述端部区域焊接到第二板 式换热器模块B的第二外侧面21,其中,所述第一肢腿112与第一延 伸方向X相反地(平行于第一连接元件101的第一肢腿110)伸过第 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的第一外侧面11且在此部分地抵靠第一板式换 热器模块A的第二外侧面20。第二肢腿122而且沿第二延伸方向Y 从第二连接元件102的第一肢腿112的端部区域叉分,所述第二肢腿 122致使第二连接元件102的L形状,其中,第二连接元件102现在 通过所述第二肢腿122在第一连接元件101的第一肢腿110的所述端 部区域110a之后接合。所述端部区域110a同样地形成承载表面101a, 所述承载表面背向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B的第一外侧面11且用于抵 靠第二连接元件102的第二肢腿122的(自由)端部区域122a。如果 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现在沿第一延伸方向X与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 B隔开,则第一连接元件101的第二肢腿120的自由端部区域120a压 靠第二连接元件102的关联承载表面102a。第二连接元件102的第二 肢腿122的自由端部区域122a以相同的方式压靠第一连接元件101的 关联承载表面101a,以使得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A、B被防止沿第一 延伸方向X隔开,即,远离彼此。由于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A、B的 通过两个连接元件101、102的交替重叠,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A、B 的沿Z方向的相对运动也在此被防止(见上)。通过将根据本发明的 其他连接元件100以相同的方式装配到相反于第二外侧面20、21的第 三外侧面上、或装配到板式换热器模块A、B的后侧面上(在图1至 3中不可见),确保整个板式换热器沿Y-Z平面抵抗围绕Y和Z轴线 或方向弯折的必要力矩。
附图标记列表
A、B 板式换热器模块 2 散热片 3 侧杆 4 板或盖板 10、11 第一外侧面 20、21 第二外侧面 100 连接装置 101 第一连接元件 102 第二连接元件 103 第三连接元件 110 第一肢腿 120 第二肢腿 120a、130a、110a、112a、120a、122a 端部区域 130 第三肢腿 101a、102a、103a 承载表面 H、H′ 封头 X 第一延伸方向 Y 第二延伸方向

具有尤其T形连接元件的板式换热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具有尤其T形连接元件的板式换热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具有尤其T形连接元件的板式换热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具有尤其T形连接元件的板式换热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尤其T形连接元件的板式换热器.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第一和第二板式换热器模块(A、B),其经由连接装置(100)彼此连接。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A、B)各自设有第一外侧面(10、11),其中两个外侧面(10、11)面向彼此且尤其彼此抵靠,并且其中,两个板式换热器模块(A、B)各自设有从第一外侧面(10、11)开始的第二外侧面(20、21)。根据本发明,连接装置(100)具有紧固到第一板式换热器模块(A)的第二外侧面(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一般热交换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