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及触控模块.pdf

上传人:00****42 文档编号:1637279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85.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565606.5

申请日:

2013.11.09

公开号:

CN104635968A

公开日:

2015.05.20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6F 3/041申请日:20131109|||公开

IPC分类号:

G06F3/041

主分类号:

G06F3/041

申请人:

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樊争艳; 宋启贤; 蔡玉婷

地址:

361009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190号3、4、5、8楼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其中该基板的一表面被定义一接合区,并且该基板在该接合区是通过一导电胶来与一软性电路板贴合;复数个接合端子,形成于该基板之表面并位于该接合区;及复数个辅助垫,形成于该基板之表面并位于该接合区,其中至少部分的该些辅助垫是与该些接合端子形成交互间隔排列。本发明亦公开一种触控模块,包括:一软性电路板;以及上述之触控面板,电性连接该软性电路板。藉此,本发明可有效地改善触控面板与导电胶之间的结合强度,降低触控面板与软性电路板产生电路断路的风险,进而提高触控模块的生产良率,让触控模块具有良好的产品稳定性及质量。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其中该基板的一表面被定义一接合区,并且该基板 在该接合区是通过一导电胶来与一软性电路板贴合;
复数个接合端子,形成于该基板之表面并位于该接合区;及
复数个辅助垫,形成于该基板之表面并位于该接合区,其中 至少部分的该些辅助垫是与该些接合端子形成交互间隔 排列。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辅助垫 为导电或非导电材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辅助垫 与该些接合端子采用相同的材料。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电 极层,形成于该基板上,并且通过一导线来电性连接该些 接合端子。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辅助垫 与该电极层采用相同的材料。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接合端 子及该些辅助垫位于该基板及该导电胶之间。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接合端 子通过该导电胶来电性连接该软性电路板。

8.  一种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软性电路板;以及
一触控面板,电性连接该软性电路板,并且该触控面板包含:
一基板,其中该基板的一表面被定义一接合区,并且该基 板在该接合区是通过一导电胶来与该软性电路板贴合;
复数个接合端子,形成于该基板之表面并位于该接合区; 及
复数个辅助垫,形成于该基板之表面并位于该接合区,其 中至少部分的该些辅助垫是与该些接合端子形成交互 间隔排列。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软性电路 板进一步包括复数个导电端子,并且该些导电端子通过该 导电胶来对应电性连接该些接合端子。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接合端 子及该些辅助垫位于该基板及该导电胶之间。

11.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辅助垫 为导电或非导电材质。

12.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辅助垫 与该些接合端子采用相同的材料。

13.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 更包括一电极层,形成于该基板上,并且通过一导线来电 性连接该些接合端子。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辅助 垫与该电极层采用相同的材料。

15.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电胶具 有异方性导电材料。

说明书

说明书触控面板及触控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模块,特别涉及一种有助 于与软性电路板接合的触控面板及触控模块。
背景技术
一般触控面板是通过软性电路板来与控制器进行信号传 递及沟通。在架构上,触控面板与软性电路板之间是通过导电 胶来进行贴合,换言之,触控面板及软性电路板是藉由导电胶 来达到彼此电性连接及固定的效果。
然而,由于导电胶对触控面板的基板的黏着性相较于对软 性电路板而言较差,因此在触控面板与软性电路板之间,触控 面板相对容易受到外力(如:组装生产时的整线拉扯、组装完 成后的信赖性测试等)的影响而与导电胶发生至少部分剥离的 现象,进而与软性电路板形成电路断路,降低了产品生产良率。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本发明在触控面板用来与软性电路板贴合的区 域中进行结构性的改良,让触控面板通过导电胶来与软性电路 板贴合时,触控面板与导电胶之间具有较佳的附着力。
本发明公开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其中该基板的 一表面被定义一接合区,并且该基板在该接合区是通过一导电 胶来与一软性电路板贴合;复数个接合端子,形成于该基板之 表面并位于该接合区;及复数个辅助垫,形成于该基板之表面 并位于该接合区,其中至少部分的该些辅助垫是与该些接合端 子形成交互间隔排列。
本发明更公开一种触控模块,包括:一软性电路板;以及 一触控面板,电性连接该软性电路板,并且该触控面板包含: 一基板,其中该基板的一表面被定义一接合区,并且该基板在 该接合区是通过一导电胶来与该软性电路板贴合;复数个接合 端子,形成于该基板之表面并位于该接合区;及复数个辅助垫, 形成于该基板之表面并位于该接合区,其中至少部分的该些辅 助垫是与该些接合端子形成交互间隔排列。
藉此,本发明公开的触控面板及触控模块通过结构上的设 计,有效地改善触控面板与导电胶之间的结合强度,降低了触 控面板与软性电路板产生电路断路的风险,进而提高了触控模 块的生产良率,让触控模块具有良好的产品稳定性及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触控模块的局部上视示意 图。
图2是表示沿图1中的x-x剖面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触控模块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 述。
在以下所说明的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所称的方位“上” 及“下”,仅是用来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并非用来限制本发 明。
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2,分别绘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触控 模块的局部上视示意图及沿图1中的x-x剖面线的剖视示意图。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之触控模块1包括彼此电性连接的一触控 面板10与一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20。其 中,触控面板10包括一基板11、一电极层12、复数个接合端子 (Bonding Pad)13及复数个辅助垫(Auxiliary Pad)14。
基板11的一表面被定义有一接合区A,并且基板11在所述 接合区A上是通过一导电胶30来与软性电路板20贴合。电极层 12可例如是经一图案化制程而形成于基板11上的透明导电层, 用来实现触控面板10的触控感测之用。接合端子13是形成于基 板11之表面并位于所述接合区A内,在设计上,接合端子13可 例如是通过一导线15来与电极层12进行电性连接,并且通过导 电胶30来电性连接软性电路板20。辅助垫14是形成于基板11之 表面并位于所述接合区A内,具体来讲,本实施例的辅助垫14 是与接合端子13形成在基板11的相同表面,并且至少部分的辅 助垫14是与接合端子13形成交互间隔排列。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辅助垫14在设计上可以采用导 电或非导电材质,具体材质只要是能让导电胶30对所采用之材 质的黏着性相较于对基板11之材质的黏着性来得更佳即可。举 例而言,辅助垫14可以采用与接合端子13相同的材料,如:银、 铜等导电金属,或者也可以采用与电极层12相同的材料,如氧 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等导电材料。具体的实验数据 中,当辅助垫14之材料为氧化铟锡时,触控面板10与软性电路 板20之间的平均拉力为1.43牛顿,而在其余条件相同、仅除去 辅助垫14的情况下,触控面板10与软性电路板20之间的平均拉 力下降为0.23牛顿。当然,若辅助垫14实际是采用导电材质来 设计的话,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间隔设置的接合端子13 及辅助垫14之间会设计间隔一安全距离,避免接合端子13及辅 助垫14之间发生电容耦合效应,然而实际安全距离并非为本发 明所限制,实际是考虑接合区A的大小、接合端子13的数量、 尺寸以及辅助垫14与接合端子13的材料等因素来调整。
此外,由于辅助垫14可以采用与接合端子13或电极层12相 同的材料,因此本实施例的辅助垫14在制程上可以与接合端子 13或电极层12在同一制程上形成,不会增加整个触控模块1的 制程步骤。再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一般在触控面板 10的接合端子13或电极层12的制程中,通常是先利用靶材来溅 镀沈积成一整片膜层之后,再通过蚀刻来去除不需要的区域, 最后用留下来的区域来实现所需的功能,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增 加与接合端子13或电极层12相同材料的辅助垫14之设计更能 减少蚀刻去除的区域,有效地减少材料的浪费。
承上所述之触控模块1的架构,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在 通过导电胶30与软性电路板20贴合完成之后,接合端子13及辅 助垫14是位于基板11及导电胶30之间,换言之,此一架构可以 减少基板11直接接触导电胶30的面积。如此一来,由于本实施 例的辅助垫14之材质相较于基板11之材质而言对导电胶30具 有更佳的黏着性,因此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可以减少触控面板 10与导电胶30发生剥离的机会,进而稳定地维持触控面板10与 软性电路板20之间的电路联机。
在前述的辅助垫14的设计架构基础下,在另一实施例中, 更可设计更多的辅助垫14于基板11之表面并位于接合区A内, 让这些额外设计的辅助垫14在不影响触控面板10及软性电路 板20之间的电路联机下,采取规则或不规则的方式来设置于接 合区A中接合端子13和原本的辅助垫14以外的区域,藉以更加 减少基板11直接接触导电胶30的面积,更加提升导电胶30与触 控面板10之间的结合强度。
进一步说明的是,软性电路板20包含复数个导电端子21, 当软性电路板20通过导电胶30来与触控面板10贴合时,导电端 子21即可通过导电胶30来对应电性连接触控面板10的接合端 子13。其中,由于在实际应用上,导电胶30通常是以整面布设 的方式来设置于触控面板10及软性电路板20之间,因此本实施 例所使用的导电胶30是具有异方性导电材料的胶体,让触控面 板10上交互间隔排列的接合端子13及导电的辅助垫14之间不 会相互导通而电性短路,且让软性电路板20的导电端子21之间 也不会相互导通而电性短路。
再者,在本实施例的触控模块1中,触控面板10的接合端 子13及软性电路板20的导电端子21在尺寸(长及宽)上是例如设 计为相同大小,因此如图2所示的,接合端子13与导电端子21 是对齐且对应设置。当然,考虑到实际制程可能存在对位公差 的问题,实际接合端子13及导电端子21之间的尺寸大小可以根 据需求来进行设计,并无加以限制。
再请参阅图3,为对应图2的剖面位置所绘示出的本发明另 一实施例之触控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是假 设在考虑制程的对位公差下所制成的触控模块1的架构。本实 施例与图2之实施例的差异点仅在于,接合端子13与导电端子 21是形成局部重迭的对应设置态样。在此架构下,由于用来提 升结合强度的辅助垫14是独立于电极层12及接合端子13来设 置,因此若辅助垫14是采用导电材质设计的话,辅助垫14也不 会影响触控面板10及软性电路板20之间的电路联机。
最后,于前述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基板10可例如是采用玻 璃、塑料、薄膜等透明基材,并且更可是上述透明基材进一步 经强化过后所制成的兼具承载及保护用的基板。此外,电极层 12可例如是采用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氧化锌铝 (Aluminum Zinc Oxide)、氧化铟镓铝(Indium Gallium Aluminum  Oxide)等透明导电材料所制成,并且电极层12更可设计为单层 或多层的透明导电层之设计。再者,电极层12经图案化制程所 形成的电极图形可为长条形、相接的连续菱形等态样。上述的 各种实施态样皆非为本发明所限制。
综上所述,本发明在触控面板的基板的接合区中进行结构 性的改良,增加了辅助垫来让触控面板通过导电胶来与软性电 路板贴合时,触控面板与导电胶之间具有更佳的附着力。藉此, 本发明得以有效地改善触控面板与导电胶之间的结合强度,降 低了触控面板与软性电路板产生电路断路的风险,进而提高了 触控模块的生产良率,让触控模块具有良好的产品稳定性及质 量。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之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 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 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做些许之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 之保护范围当视后附之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触控面板及触控模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触控面板及触控模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触控面板及触控模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触控面板及触控模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触控面板及触控模块.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其中该基板的一表面被定义一接合区,并且该基板在该接合区是通过一导电胶来与一软性电路板贴合;复数个接合端子,形成于该基板之表面并位于该接合区;及复数个辅助垫,形成于该基板之表面并位于该接合区,其中至少部分的该些辅助垫是与该些接合端子形成交互间隔排列。本发明亦公开一种触控模块,包括:一软性电路板;以及上述之触控面板,电性连接该软性电路板。藉此,本发明可有效地改善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计算;推算;计数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