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雨区水动能回收功能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pdf

上传人:00****42 文档编号:1635883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98.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041530.5

申请日:

2015.01.27

公开号:

CN104654826A

公开日:

2015.05.2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8C 1/00申请日:20150127|||公开

IPC分类号:

F28C1/00; F03B13/00; F03B3/12

主分类号:

F28C1/00

申请人:

山东大学

发明人:

史月涛; 史蔚然

地址:

250061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7923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7221

代理人:

赵妍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雨区水动能回收功能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包括冷却塔本体、雨区、设置在雨区上方的填料区、设置在雨区的水动能回收叶轮组以及设置在填料区上方的引风机组,所述水动能回收叶轮组中的每一个水动能回收叶轮通过连杆和与其相对应的引风机相连。雨区的雨水自然降落至所述水动能回收叶轮组上,冲转所述水动能回收叶轮组旋转。水动能回收叶轮组通过所述连杆带动引风机组转动。在引风机的驱动下,增大了冷却塔进风口的风量(冷却塔通风量),这些风依次流经雨区、填料区,冷却了循环水。由于冷却塔通风量的提高,降低了冷却塔出口水温,提高了电厂的经济性。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具有雨区水动能回收功能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塔本体、雨区、设置在所述雨区上方的填料区、设置在所述雨区中的水动能回收叶轮组以及设置在所述填料区上方的引风机组,所述水动能回收叶轮组中的每一个水动能回收叶轮分别通过连杆和与其相对应的引风机相连。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位于所述引风机组的上方设置有上框架,位于所述水动能回收叶轮组的下方设置有下框架。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固定在上框架和下框架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与所述填料区的接触部位密封设置。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动能回收叶轮组中的每一个水动能回收叶轮的叶片总投影面积大于以叶轮直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机叶轮投影面积占以叶轮直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的比例低于30%。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动能回收叶轮组中的水动能回收叶轮采用双层叠加方式设置。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叠加方式为在相邻水动能回收叶轮之间的间隙下方叠加直径小的水动能回收叶轮。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机组也采用与所述水动能回收叶轮组相对应的双层叠加方式进行设置。

说明书

说明书具有雨区水动能回收功能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具有雨区水动能回收功能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背景技术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于2014年9月12号发布关于《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规定了2020年各类煤电机组必须达到的供电煤耗指标。湿式冷却塔位于电厂热力循环系统的冷端,其工作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凝汽器的真空以及发电煤耗。数据表明:冷却塔出口水温每降低1℃,凝汽器真空变化0.4KPa,影响供电煤耗1g/kwh左右。冷却塔出口水温与冷却塔通风量成正比关系,通风量越大,冷却效果越好,冷却塔出口水温越低。
国家专利ZL200720032197.2和201420195718.6,公开了两种水动能回收冷却塔,它们均能回收机械通风湿式冷却塔进出水管的水动能。但是增加了管道的流动阻力,会影响水流量的大小。目前所有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的设计中,均没有考虑雨区动能回收的问题。雨滴动能回收与管道里边水流动能回收本质不同,水滴属于不连续介质,回收更难。以1000MW等级机组为例,冷却塔每小时水流量100000吨/小时,雨区离水池表面距离大约是10米,计算得到雨区雨点的入水速度大约13m/s,雨区动能所蕴含的能量大约是2300KW。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雨区水动能回收功能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该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可以回收雨区中的水滴的动能,提高冷却塔通风量,降低冷却塔出口水温,进而降低供电煤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具有雨区水动能回收功能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包括冷却塔本体、雨区、设置在雨区上方的填料区、设置在雨区的水动能回收叶轮组以及设置在填料区上方的引风机组,所述水动能回收叶轮组中的每一个水动能回收叶轮通过连杆和与其相对应的引风机相连。
优选的,所述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中位于引风机组的上方设置有上框架,位于水动能回收叶轮组的下方设置有下框架。
优选的,所述连杆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固定在上框架和下框架上。
优选的,所述连杆与填料区的接触部位设置密封并良好润滑。
优选的,所述水动能回收叶轮组中的每一个水动能回收叶轮的叶片总投影面积大于以叶轮直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
优选的,所述引风机叶轮投影面积占以叶轮直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的比例低于30%,以避免引风机出现故障不能转动时,对空气形成较大的流动阻力。
优选的,所述水动能回收叶轮组中的水动能回收叶轮采用双层叠加方式设置,
优选的,所述双层叠加方式为在相邻水动能回收叶轮之间的间隙下方布置直径小的水动能回收叶轮。这样可以使得绝大部分水动能得到回收。
优选的,所述引风机组也采用与所述水动能回收叶轮组相对应的双层叠加方式进行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本发明中雨区的雨水自然降落至所述水动能回收叶轮组上,冲转所述水动能回收叶轮组旋转,水动能回收叶轮组通过所述连杆带动引风机组转动。在引风机的驱动下,增大了冷却塔进风口的风量(冷却塔通风量),这些风依次流经雨区、填料区,冷却了循环水。由于冷却塔通风量的提高,降低了冷却塔出口水温,提高了电厂的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水动能回收叶轮的机构示意图;
图3为引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水动能回收叶轮组的布置方式示意图。
其中,1冷却塔本体,2上框架,3引风机,4填料区,5连杆,6雨区,7水动能回收叶轮,8下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雨区水动能回收功能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包括冷却塔本体1,雨区6、填料区4、设置在雨区6的水动能回收叶轮组以及设置在填料区4上方的引风机组,所述水动能回收叶轮组中的每一个水动能回收叶轮7通过连杆5和与其相对应的引风机3相连。
所述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中位于引风机组的上方设置有上框架2,位于水动能回收叶轮组的下方设置有下框架8。
所述连杆1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固定在上框架2和下框架8上。
所述连杆1与填料区4的接触部位密封设置。
由图2可知,所述水动能回收叶轮组中的每一个水动能回收叶轮7的叶片总投影面积 大于其表面的圆面积。
由图3可知,所述引风机叶轮投影面积占以叶轮直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的比例低于30%,以避免引风机3出现故障不能转动时,对空气形成较大的流动阻力。水动能回收叶轮组中的水动能回收叶轮采用双层叠加方式设置,所述双层叠加方式为在相邻水动能回收叶轮7之间的间隙下方布置直径小的水动能回收叶轮7。这样可以使得绝大部分水动能得到回收。引风机组也采用与水动能回收叶轮组相对应的叠加方式进行设置。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具有雨区水动能回收功能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具有雨区水动能回收功能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具有雨区水动能回收功能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具有雨区水动能回收功能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雨区水动能回收功能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雨区水动能回收功能的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包括冷却塔本体、雨区、设置在雨区上方的填料区、设置在雨区的水动能回收叶轮组以及设置在填料区上方的引风机组,所述水动能回收叶轮组中的每一个水动能回收叶轮通过连杆和与其相对应的引风机相连。雨区的雨水自然降落至所述水动能回收叶轮组上,冲转所述水动能回收叶轮组旋转。水动能回收叶轮组通过所述连杆带动引风机组转动。在引风机的驱动下,增大了冷却塔进风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一般热交换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