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pdf

上传人:zhu****69 文档编号:1634358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5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693984.6

申请日:

2014.11.27

公开号:

CN104405766A

公开日:

2015.03.11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F16C 19/16申请公布日:20150311|||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C19/16申请日:20141127|||公开

IPC分类号:

F16C19/16; F16H57/023(2012.01)I

主分类号:

F16C19/16

申请人:

江阴凯迈机械有限公司

发明人:

周志坚

地址:

214442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夏港工业集中区茅场里路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2200

代理人:

张惠忠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包括基座、蜗杆、回转体,所述回转体、蜗杆安装在基座内,蜗杆的轴线与回转体的轴线在空间位置上相互垂直,所述回转体包括内圈和外齿圈,外齿圈与蜗杆啮合,内圈上设置有推力滚子角轴承,推力滚子角轴承的外侧设置用于将推力滚子角轴承固定于内圈上的顶板,顶板可拆卸式固定于基座上,使用推力滚子角轴承,无需设置轨道,接触面变大,避免最大工作载荷集中,不产生塑性变形,保证轴承的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4)、蜗杆(5)、回转体(1),所述回转体(1)、蜗杆(5)安装在基座(4)内,蜗杆(5)的轴线与回转体(1)的轴线在空间位置上相互垂直,所述回转体(1)包括内圈(12)和外齿圈(11),外齿圈(11)设置在内圈(12)的中部,外齿圈(11)与蜗杆(5)啮合,内圈(12)上位于外齿圈(11)的上侧设置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内圈(12)上位于外齿圈(11)的下侧设置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的外侧设置用于将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固定于内圈(12)上的上顶板(3),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的外侧设置用于将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固定于内圈(12)上的下顶板(8),上顶板(3)、下顶板(8)均可拆卸式固定于基座(4)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与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直径相等。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压入上顶板(3)的内圆环内内,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压入下顶板(8)的内圆环内,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与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的中心与上顶板(3)、下顶板(8)的中心在同一个中心线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板(3)、下顶板(8)与内圈(12)之间均设置有弹性密封件(13),所述弹性密封件(13)为O型弹性密封件或唇型弹性密封件。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板(3)、下顶板(8)通过螺栓与基座(4)固定。

6.  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上部的内圈(12)的端面上开设若干螺纹孔。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回转驱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回转驱动装置是一种新型的回转类产品,通常也叫回转支承,通常由蜗杆、回转体、壳体、马达等部件构成。由于核心部件采用回转体,因此可以同时承受轴向力、径向力、倾翻力矩。回转驱动跟传统的回转类产品相比,具有安装简便、易于维护、更大程度上节省安装空间等特点,回转驱动装置应用于做圆周运动的主机,如挖掘机回转台、旋转机械等一些进行圆周工作的机械。
回转体带齿的外圈用螺栓与顶板、转台连接,内圈与基座用螺栓连接,内、外圈之间设有滚动体,回转装置的滚道是经表面感应淬火热处理的,这种工艺方法在淬火带的始端和末端之间会产生一个软带区。回转装置运转时,外圈和内圈的上、下滚道面在滚球应力集中的部位同样也发生比较明显的应力集中,安装时软带位置应置于非载荷区或非经常载荷区。以起重机为例,套圈的软带应偏离主载荷方向90b,使其偏离最大载荷回转区域,避免最大工作载荷在软带位置处,从而使滚道不产生塑性变形,保证轴承的使用寿命,但有时候随着滚动体的滚动,会偏离原来的位置,使软带区受力,滚道遭受破坏。
回转体的润滑多采用脂润滑,它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摩擦副表面的摩擦力和磨损及温升,也可起到密封和防锈作用。虽然回转体的工作转速不高,但大部分是在重载荷下工作,因此润滑不良的相对运动表面容易发生粘着磨损,甚至发生烧伤。同时回转体大多是在露天工况下工作,高温潮湿的环境可使滚动体和滚道很快锈蚀。回转体的密封条一方面能防止润滑剂的泄漏,另一方面在野外露天使用时也能防止水、灰尘及其他杂质的进入。若密封不良,润滑脂填充不充分或泄漏,潮湿空气及水的侵入能使滚动体和滚道锈蚀、剥落;若灰尘杂质进入滚道内部,经过碾压可使滚道面产生压痕,加大滚道工作表面粗糙度,从而缩短轴承寿命;若较硬的杂质进入滚道内部,则会与滚道和钢球互相研磨,可造成滚道的磨损,进而增大游隙,或者划伤工作表面。
以上关键问题不解决或则解决的不理想,都不能妥善的处理好回转驱动装置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故障。
发明内容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包括基座、蜗杆、回转体,所述回转体、蜗杆安装在基座内,蜗杆的轴线与回转体的轴线在空间位置上相互垂直,所述回转体包括内圈和外齿圈,外齿圈设置在内圈的中部,外齿圈与蜗杆啮合,内圈上位于外齿圈的上侧设置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内圈上位于外齿圈的下侧设置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的外侧设置用于将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固定于内圈上的上顶板,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的外侧设置用于将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固定于内圈上的下顶板,上顶板、下顶板均可拆卸式固定于基座上。
所述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与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直径相等。
所述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压入上顶板的内圆环内内,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压入下顶板的内圆环内,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与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的中心与上顶板、下顶板的中心在同一个中心线上。
所述上顶板、下顶板与内圈之间均设置有弹性密封件,所述弹性密封件为O型弹性密封件或唇型弹性密封件。
所述上顶板、下顶板通过螺栓与基座固定。
位于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上部的内圈的端面上开设若干螺纹孔。
本申请采用上述结构后,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在本申请所述回转驱动装置中使用推力滚子角轴承,无需设置轨道,接触面变大,避免最大工作载荷集中,不产生塑性变形,保证轴承的使用寿命。无滚道式回转驱动装置将逐步淘汰传统的结构式的回转驱动装置,此创新填补了回转驱动装置种类少的空缺,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本申请创新对相关行业的技术、工艺领先具有推动作用,市场前景广阔。  
2、回转体的O型弹性密封件,靠安装挤压力和工作介质压紧力使其产生弹性变形,产生变形的密封件一方面能防止润滑剂的泄漏,另一方面在野外露天使用时也能防止水、灰尘及其他杂质的进入,以延长回转体的使用寿命,提高经济效益。
3、本申请设计科学,合理,富有创意、实用效果甚佳,效率高,安装简单,维护方便,稳定可靠,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申请适用于工程机械、建筑机械、太阳能光伏等行业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显示了本申请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剖面示意图;
其中有:1.回转体;3.上顶板;4.基座;5.蜗杆;7.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8.下顶板;11外齿圈;12.内圈;71.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13.弹性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包括基座4、蜗杆5、回转体1,所述回转体1、蜗杆5安装在基座4内,蜗杆5的轴线与回转体1的轴线在空间位置上相互垂直,所述回转体1包括内圈12和外齿圈11,外齿圈11设置在内圈12的中部,外齿圈11与蜗杆5啮合,内圈12上位于外齿圈11的上侧设置有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内圈12上位于外齿圈11的下侧设置有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的外侧设置用于将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固定于内圈12上的上顶板3,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的外侧设置用于将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固定于内圈12上的下顶板8,上顶板3、下顶板8均可拆卸式固定于基座4上。
以上所述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与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直径相等。
本申请所述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压入上顶板3的内圆环内,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压入下顶板8的内圆环内,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的中心与下顶板8、上顶板3的中心在同一个中心线上。
本申请所述回转体1内圈12上开设斜面,与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的轴承面贴合,再通过上顶板3、下顶板8抵靠在内圈12上并通过螺栓与基座4可拆卸固定,从而限定了推力滚子角轴承7的位置。
本申请所述上顶板3、下顶板8与回转体1的内圈12之间设置有弹性密封件13,在上顶板3、下顶板8与内圈12之间采用挤压型密封,靠安装挤压力和工作介质压紧力使密封件产生弹性变形,阻塞间隙,防止灰尘、雨水的进入。
优选地,所述弹性密封件13为唇型弹性密封件或O型弹性密封件。
本申请中位于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上部的内圈12的端面上开设若干螺纹孔,用于与其他设备连接。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申请中所述的“和/或” 的含义指的是各自单独存在或两者同时存在的情况均包括在内。
本申请中所述的“内、外”的含义指的是相对于设备本身而言,指向设备内部的方向为内,反之为外。
本申请中所述的“左、右”的含义指的是阅读者正对附图时,阅读者的左边即为左,阅读者的右边即为右。
本申请中所述的“连接”的含义可以是部件之间的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部件间通过其它部件的间接连接。
以上述依据本申请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申请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申请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693984.6(22)申请日 2014.11.27F16C 19/16(2006.01)F16H 57/023(2012.01)(71)申请人江阴凯迈机械有限公司地址 214442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夏港工业集中区茅场里路2号(72)发明人周志坚(74)专利代理机构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代理人张惠忠(54) 发明名称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57) 摘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包括基座、蜗杆、回转体,所述回转体、蜗杆安装在基座内,蜗杆的轴线与回转体的轴线在空间位置上相互垂直,所述回转体包括内圈和外。

2、齿圈,外齿圈与蜗杆啮合,内圈上设置有推力滚子角轴承,推力滚子角轴承的外侧设置用于将推力滚子角轴承固定于内圈上的顶板,顶板可拆卸式固定于基座上,使用推力滚子角轴承,无需设置轨道,接触面变大,避免最大工作载荷集中,不产生塑性变形,保证轴承的使用寿命。(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4405766 A(43)申请公布日 2015.03.11CN 104405766 A1/1页21.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4)、蜗杆(5)、回转体(1),所述回转体(1)、蜗杆(5)安装。

3、在基座(4)内,蜗杆(5)的轴线与回转体(1)的轴线在空间位置上相互垂直,所述回转体(1)包括内圈(12)和外齿圈(11),外齿圈(11)设置在内圈(12)的中部,外齿圈(11)与蜗杆(5)啮合,内圈(12)上位于外齿圈(11)的上侧设置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内圈(12)上位于外齿圈(11)的下侧设置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的外侧设置用于将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固定于内圈(12)上的上顶板(3),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的外侧设置用于将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固定于内圈(12)上的下顶板(8),上顶板(3)、下顶板(8)均可拆卸式固定于基座(4)上。2.根。

4、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与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直径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压入上顶板(3)的内圆环内内,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压入下顶板(8)的内圆环内,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与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的中心与上顶板(3)、下顶板(8)的中心在同一个中心线上。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板(3)、下顶板(8)与内圈(12)之间均设置有弹性密封件(13),所述弹性密封件(13)为O型弹性密封件或唇型弹性密封件。5. 根据权利要。

5、求1所述的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板(3)、下顶板(8)通过螺栓与基座(4)固定。6.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上部的内圈(12)的端面上开设若干螺纹孔。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405766 A1/3页3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申请涉及回转驱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背景技术0002 回转驱动装置是一种新型的回转类产品,通常也叫回转支承,通常由蜗杆、回转体、壳体、马达等部件构成。由于核心部件采用回转体,因此可以同时承受轴向力、径向力、倾翻力矩。回转驱动跟传统的回转类产品相比。

6、,具有安装简便、易于维护、更大程度上节省安装空间等特点,回转驱动装置应用于做圆周运动的主机,如挖掘机回转台、旋转机械等一些进行圆周工作的机械。0003 回转体带齿的外圈用螺栓与顶板、转台连接,内圈与基座用螺栓连接,内、外圈之间设有滚动体,回转装置的滚道是经表面感应淬火热处理的,这种工艺方法在淬火带的始端和末端之间会产生一个软带区。回转装置运转时,外圈和内圈的上、下滚道面在滚球应力集中的部位同样也发生比较明显的应力集中,安装时软带位置应置于非载荷区或非经常载荷区。以起重机为例,套圈的软带应偏离主载荷方向90b,使其偏离最大载荷回转区域,避免最大工作载荷在软带位置处,从而使滚道不产生塑性变形,保证。

7、轴承的使用寿命,但有时候随着滚动体的滚动,会偏离原来的位置,使软带区受力,滚道遭受破坏。0004 回转体的润滑多采用脂润滑,它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摩擦副表面的摩擦力和磨损及温升,也可起到密封和防锈作用。虽然回转体的工作转速不高,但大部分是在重载荷下工作,因此润滑不良的相对运动表面容易发生粘着磨损,甚至发生烧伤。同时回转体大多是在露天工况下工作,高温潮湿的环境可使滚动体和滚道很快锈蚀。回转体的密封条一方面能防止润滑剂的泄漏,另一方面在野外露天使用时也能防止水、灰尘及其他杂质的进入。若密封不良,润滑脂填充不充分或泄漏,潮湿空气及水的侵入能使滚动体和滚道锈蚀、剥落;若灰尘杂质进入滚道内部,经过碾压可使。

8、滚道面产生压痕,加大滚道工作表面粗糙度,从而缩短轴承寿命;若较硬的杂质进入滚道内部,则会与滚道和钢球互相研磨,可造成滚道的磨损,进而增大游隙,或者划伤工作表面。0005 以上关键问题不解决或则解决的不理想,都不能妥善的处理好回转驱动装置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发明内容0006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包括基座、蜗杆、回转体,所述回转体、蜗杆安装在基座内,蜗杆的轴线与回转体的轴线在空间位置上相互垂直,所述回转体包括内圈和外齿圈,外齿圈设置在内圈的中部,外齿圈与蜗杆啮。

9、合,内圈上位于外齿圈的上侧设置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内圈上位于外齿圈的下侧设置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的外侧设说 明 书CN 104405766 A2/3页4置用于将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固定于内圈上的上顶板,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的外侧设置用于将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固定于内圈上的下顶板,上顶板、下顶板均可拆卸式固定于基座上。0008 所述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与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直径相等。0009 所述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压入上顶板的内圆环内内,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压入下顶板的内圆环内,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与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的中心与上顶板、下顶板的中心在同一个中心线上。0010 所述上顶板、下顶板。

10、与内圈之间均设置有弹性密封件,所述弹性密封件为O型弹性密封件或唇型弹性密封件。0011 所述上顶板、下顶板通过螺栓与基座固定。0012 位于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上部的内圈的端面上开设若干螺纹孔。0013 本申请采用上述结构后,具有如下技术效果:1、在本申请所述回转驱动装置中使用推力滚子角轴承,无需设置轨道,接触面变大,避免最大工作载荷集中,不产生塑性变形,保证轴承的使用寿命。无滚道式回转驱动装置将逐步淘汰传统的结构式的回转驱动装置,此创新填补了回转驱动装置种类少的空缺,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本申请创新对相关行业的技术、工艺领先具有推动作用,市场前景广阔。2、回转体的O型弹性密封件,靠安装挤压力和工。

11、作介质压紧力使其产生弹性变形,产生变形的密封件一方面能防止润滑剂的泄漏,另一方面在野外露天使用时也能防止水、灰尘及其他杂质的进入,以延长回转体的使用寿命,提高经济效益。0014 3、本申请设计科学,合理,富有创意、实用效果甚佳,效率高,安装简单,维护方便,稳定可靠,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申请适用于工程机械、建筑机械、太阳能光伏等行业使用。附图说明001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

12、得其他的附图。0016 图1显示了本申请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剖面示意图;其中有:1.回转体;3.上顶板;4.基座;5.蜗杆;7.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8.下顶板;11外齿圈;12.内圈;71.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13.弹性密封件。具体实施方式0017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0018 如图1所示,一种无滚道回转驱动装置,包括基座4、蜗杆5、回。

13、转体1,所述回转体1、蜗杆5安装在基座4内,蜗杆5的轴线与回转体1的轴线在空间位置上相互垂直,所述回说 明 书CN 104405766 A3/3页5转体1包括内圈12和外齿圈11,外齿圈11设置在内圈12的中部,外齿圈11与蜗杆5啮合,内圈12上位于外齿圈11的上侧设置有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内圈12上位于外齿圈11的下侧设置有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的外侧设置用于将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固定于内圈12上的上顶板3,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的外侧设置用于将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固定于内圈12上的下顶板8,上顶板3、下顶板8均可拆卸式固定于基座4上。0019 以上所述第一推力滚子。

14、角轴承7与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直径相等。0020 本申请所述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压入上顶板3的内圆环内,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压入下顶板8的内圆环内,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的中心与下顶板8、上顶板3的中心在同一个中心线上。0021 本申请所述回转体1内圈12上开设斜面,与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第二推力滚子角轴承71的轴承面贴合,再通过上顶板3、下顶板8抵靠在内圈12上并通过螺栓与基座4可拆卸固定,从而限定了推力滚子角轴承7的位置。0022 本申请所述上顶板3、下顶板8与回转体1的内圈12之间设置有弹性密封件13,在上顶板3、下顶板8与内圈12之间采用挤压型密封,靠安装挤。

15、压力和工作介质压紧力使密封件产生弹性变形,阻塞间隙,防止灰尘、雨水的进入。0023 优选地,所述弹性密封件13为唇型弹性密封件或O型弹性密封件。0024 本申请中位于第一推力滚子角轴承7上部的内圈12的端面上开设若干螺纹孔,用于与其他设备连接。0025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0026 本申请中所述的“和/或” 的含义指。

16、的是各自单独存在或两者同时存在的情况均包括在内。0027 本申请中所述的“内、外”的含义指的是相对于设备本身而言,指向设备内部的方向为内,反之为外。0028 本申请中所述的“左、右”的含义指的是阅读者正对附图时,阅读者的左边即为左,阅读者的右边即为右。0029 本申请中所述的“连接”的含义可以是部件之间的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部件间通过其它部件的间接连接。0030 以上述依据本申请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申请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申请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说 明 书CN 104405766 A1/1页6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405766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