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用沉沙井内套.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627364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78.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20313011.X

申请日:

2009.10.22

公开号:

CN201531059U

公开日:

2010.07.2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3F 5/04申请日:20091022授权公告日:20100721终止日期:20121022|||授权

IPC分类号:

E03F5/04

主分类号:

E03F5/04

申请人:

陈运松

发明人:

陈运松

地址:

412001 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双丰村14栋50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株洲市奇美专利商标事务所 43105

代理人:

肖美哲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排水系统堵塞的下水道用沉沙井内套。本内套是由进口段和集渣筒两部分构成,进口段为锥形漏斗式结构,进口段下端直管段管壁周向上设有溢流网孔,进口段内设置由进出水管和溢流管构成的四通管,其四通管上的溢流管两端与下水道沉沙井相通,四通管上的进出水管与集渣筒同轴心,集渣筒管壁上设有网孔。城镇道路上的雨水和泥沙及垃圾进入下水道沉沙井内的内套中,经沉沙井内套下端的集渣筒过滤,其雨水流出进入排水管道,泥沙和垃圾沉淀于集渣筒内。本沉沙井内套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造价低,不需要对现有沉沙井进行改造,可直接将本内套置于下水道沉沙井内,彻底解决了下水道堵塞和沉沙井清理难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下水道用沉沙井内套,其特征在于:
A、所述沉沙井内套是由进口段(1)和集渣筒(3)两部分构成,即进口段(1)与集渣筒(3)采用搭扣式或固定式连接结构;
B、所述进口段(1)为锥形漏斗式结构,进口段(1)下端直管段(11)管壁周向上设有均布的溢流网孔;
C、所述集渣筒(3)为网孔式或无孔式集渣筒,该集渣筒(3)与锥形漏斗式进口段(1)采用搭扣式或固定式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水道用沉沙井内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段内设置由进出水管(21)和溢流管(22)构成的十字状四通管(2),其四通管(2)上的溢流管(22)两端与下水道沉沙井相通,四通管(2)上的进出水管(21)与集渣筒(3)同轴心。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水道用沉沙井内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由进口段(1)与集渣筒(3)组成的沉沙井内套为整体结构或分体搭扣结构。

说明书

说明书下水道用沉沙井内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排水系统堵塞的下水道用沉沙井内套。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道路越来越宽广,居民小区越来越多,对于道路保洁、下水道通畅显得极为重要。目前城镇下水道一般采用传统的排水管道加沉沙井式的排水系统,此类排水系统一直以来存在着排水道(下水道)极易堵塞现象,即沉沙井经常被垃圾和泥沙堵塞,造成城镇道路积水。故必须清除沉沙井内的泥沙和垃圾,才能疏通下水道,在清除沉沙井内泥沙及垃圾时,费时费力,保洁成本高、劳动强度大,而且清理不彻底,排水道经常被堵塞。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排水系统不堵塞和定时清理和收集泥沙及垃圾的下水道用沉沙井内套。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下水道用沉沙井内套,其特征在于:沉沙井内套是由进口段和集渣筒两部分构成,即进口段与集渣筒采用搭扣式或固定式连接结构;
进口段为锥形漏斗式结构,进口段下端直管段管壁周向上设有均布的溢流网孔;
集渣筒为网孔式或无孔式集渣筒,该集渣筒与锥形漏斗式进口段采用搭扣式或固定式连接。
也可以在集渣筒内设置200-300目滤网或者不需要集渣筒,直接采用整体式200-300目滤网与进口段下端相接。
进口段内设置由进出水管和溢流管构成的十字状四通管,其四通管上的溢流管两端与下水道沉沙井相通,四通管上的进出水管与集渣筒同轴心。
由进口段与集渣筒组成的沉沙井内套为整体结构或分体搭扣结构。
本沉沙井内套的工作原理:城镇公路上的水、泥沙和垃圾自然或人工清扫进入下水道的沉沙井内套中,经沉沙井内套下端的集渣筒过滤,其雨水流出进入排水管道,泥沙和垃圾沉淀于集渣筒内,如水量过大,集渣筒排水受阻,其部分水将从进口段的下端直管段溢流网孔和四通管的溢流管两端流出。当渣尘积(集)满至四通管的溢流管时,即可清理泥沙及垃圾,清理时,只要取出本沉沙井内套,直接将沉淀在集渣筒内的泥沙和垃圾杂物渣倒入运渣车即可,如未及时清理泥沙杂物残渣,其泥沙杂物残渣将封堵溢流管,这时公路上的水无法进入此沉沙井,从而泥沙杂物残渣不会进入下水道,也不会影响排水系统。如采用无孔式集渣筒,其泥沙杂物残渣直接沉淀于无孔式集渣筒内,水全部从四通管的溢流管两端流出。
本沉沙井内套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造价低,不需要对现有沉沙井进行改造,可直接将本内套置于下水道沉沙井内,定时将内套中泥沙杂物残渣进行清理,彻底解决了下水道堵塞和沉沙井清理难的问题,清理内套中的泥沙及垃圾简便快速、彻底、省时省力,清理周期长、清理次数少,确保了下水道不堵塞,相应环卫成本和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同时提高了下水道排水出口的水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口段,2、四通管,3、集渣筒,11、进口段的直管段,21、进出水管,22、溢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上述附图,一种下水道用沉沙井内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沙井内套是由进口段1和集渣筒3两部分构成,即进口段1与集渣筒3采用搭扣式或固定式连接结构;
所述进口段1为锥形漏斗式结构,进口段1下端直管段11管壁周向上设有均布的溢流网孔;
所述集渣筒3为网孔式集渣筒或无孔式集渣筒,该集渣筒3与锥形漏斗式进口段1采用搭扣式连接。
所述进口段内设置由进出水管21和溢流管22构成的十字状四通管2,其四通管2上的溢流管22两端与下水道沉沙井相通,四通管2上的进出水管21与集渣筒3同轴心。或用双筒间隙溢流结构集渣筒与外筒搭扣式连接。
本沉沙井内套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需要对现有沉沙井进行改造,可直接将本内套置于下水道沉沙井内,定时将内套进行清理,彻底解决了下水道堵塞和沉沙井清理难的问题,确保了下水道不堵塞,相应环卫成本和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提高了下水道排水出口的水质。

下水道用沉沙井内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下水道用沉沙井内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下水道用沉沙井内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下水道用沉沙井内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水道用沉沙井内套.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排水系统堵塞的下水道用沉沙井内套。本内套是由进口段和集渣筒两部分构成,进口段为锥形漏斗式结构,进口段下端直管段管壁周向上设有溢流网孔,进口段内设置由进出水管和溢流管构成的四通管,其四通管上的溢流管两端与下水道沉沙井相通,四通管上的进出水管与集渣筒同轴心,集渣筒管壁上设有网孔。城镇道路上的雨水和泥沙及垃圾进入下水道沉沙井内的内套中,经沉沙井内套下端的集渣筒过滤,其雨水流出进入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给水;排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