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负压供水系统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负压供水系
统。
背景技术
在城镇居民建筑中,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市政自来水管线的延
长,就需要以管网叠压的形式对自来水进行输送。然而,市政自来水
管网的水压时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为解决高层供水稳定的问题,现有
技术中普遍采用无负压供水系统作为市政自来水管网二次加压供水
设备,其广泛应用于各大楼盘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层建筑的供水
问题。
所述无负压供水系统主要采用真空抑制器控制其供水压力,当所
述无负压供水系统中的水压稳定时,所述真空抑制器的排气口关闭,
使所述无负压供水系统与大气不相连通,保证其正常供水;当供水系
统压力减小时,所述真空抑制器控制系统内不形成负压,起到抑制真
空的作用,从而使所述无负压供水系统中的水作为补充水供使用。
相关技术中,当市政管网水压降低致使所述无负压供水系统中的
水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只能通过停机保护的方式切断供水,对用户
的生活造成的影响较大。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无负压供水系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延长供水时
间的无负压供水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所述无负压供水系统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罐体、进水口、出水口、
真空抑制器、控制装置、高压气源、引流管和用于开闭所述通孔的隔
离阀。所述进水口、所述出水口及所述真空抑制器分别与所述罐体连
接,所述罐体包括设于其内部的具有通孔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收
容空间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
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均设置有所述出水口。所述高压气
源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引流管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
述第二腔室的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高压气源及所述隔离阀分别与所
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进口端的位置低于所述出口端。
优选的,所述罐体包括设于其顶部的压力检测装置,所述压力检
测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通孔位于所述隔板沿所述罐体内液体高度方向的
1/2高度以下。
优选的,所述隔离阀为电动闸板阀,所述电动闸板阀包括阀叶,
所述隔板包括容纳腔,所述阀叶收容于所述容纳腔。
优选的,所述引流管呈倒U形。
优选的,所述高压气源包括用于存储高压气体的气罐、连通所述
第一腔室的连通管路及设于所述连通管路的开关阀,所述开关阀与所
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负压供水系统,具有如下
有益效果:所述无负压供水系统包括控制装置、高压气源、设于所述
罐体内的隔板、引流管和隔离阀,所述隔板将所述罐体分隔成第一腔
室和第二腔室,所述高压气源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引流管的两
端分别位于不同的腔室内,所述隔板包括通孔,所述隔离阀设于所述
通孔,且所述高压气源及所述隔离阀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当
市政供水管网供水正常时,所述隔离阀开启,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
二腔室连通,所述高压气源与所述第一腔室不相连通,所述无负压供
水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当市政管网供水压力减小时,所述控制装
置控制所述隔离阀关闭,即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连通的通孔
关闭,此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高压气源向所述第一腔室内通入高压
气体,高压气体将液体从所述第一腔室压入所述第二腔室,使所述第
一腔室作为暂存空间,提高所述第二腔室的液位高度及水压,保证正
常供水,当市政管网水压降低时可延长供水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无负压供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无负压供水系统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无负压供水系统中隔离阀与隔板的装配结构示意
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无负压供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所述
无负压供水系统1包括罐体11、进水口12、出水口13、真空抑制器
15、高压气源16、引流管17及隔离阀18及控制装置(未图示)。
所述罐体11为具有收容空间111的壳体结构,且所述罐体包括
隔板112和压力检测装置113,所述隔板112设于所述收容空间111
内,其形状与所述罐体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
所述隔板112将所述收容空间111分隔成第一腔室1111和第二
腔室1112,所述第一腔室1111和所述第二腔室1112的体积相同,也
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调整所述第一腔室1111和所述第二腔室1112的
体积比例。
请参阅图2,为图1所示无负压供水系统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隔板112包括一通孔1121和容纳腔1122,所述通孔1121位于所
述隔板112沿所述罐体11内液体高度方向的1/2高度以下,使所述
第一腔室1111和所述第二腔室1112在正常供水条件下保持液位平
衡。所述通孔1121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圆形或其他形状。
所述容纳腔1122形成于所述隔板112内,且所述容纳腔与所述
通孔1121连通,即所述容纳腔1122的边缘与所述通孔的边缘部分重
合。对应的,所述通孔1121为圆形时,所述容纳腔1122的形状可以
为U形凹槽,U形凹槽的宽度与所述通孔1121的直径相匹配;所述
通孔1121为矩形时,所述容纳腔1122的形状对应为矩形。
所述压力检测装置113设于所述罐体11的顶部,用于检测所述
罐体11内的水压。具体的,所述压力检测装置113与所述第一腔室
1111连通。所述压力检测装置113为压力传感器。
所述进水口12设于所述罐体11的顶部,与市政用水管网连通。
所述出水口13设于所述罐体11的底部,与居民用水管网连接。
所述出水口1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1111与所述第二
腔室1112连通。
所述真空抑制器15与所述罐体11连通,设于所述罐体11的顶
部,用于调节所述罐体11内的气体压力,使所述无负压供水系统1
正常工作时所述罐体11内的压力的正压状态。
所述高压气源16包括气罐161、连通管路162及开关阀163,所
述气罐161通过所述连通管路162与所述第一腔室1111连通,且所
述开关阀163设于所述连通管路162。所述气罐161用于盛装压缩空
气,所述开关阀163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引流管17包括进口端171和出口端172,所述进口端171设于
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111,所述出口端172位于所述第二腔室1112,
即所述出口端172贯穿所述隔板112。所述进口端171的位置低于所
述出口端172的位置。
请参阅图3,为图1所示无负压供水系统中隔离阀与隔板的装配
结构示意图。所述隔离阀18为电动闸板阀,所述隔离阀18与所述控
制装置电连接。所述隔离阀18包括阀叶181,所述阀叶181设于所
述容纳腔1122,其形状与所述容纳腔1122的形状匹配,所述阀叶181
沿所述容纳腔1122滑动,用于使所述通孔1121的封闭或开通。
当市政管网供水处于正常状态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隔离阀
18开启,所述第一腔室1111和所述第二腔室1112通过所述通孔1121
连通,所述开关阀163关闭;
当所述压力检测装置113检测到市政管网供水压力降低时,所述
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隔离阀18关闭,所述第一腔室1111和所述第二腔
室1112通过所述隔离阀18隔离,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开关阀163
开启,所述高压气源16向所述第一腔室1111内提供高压气体,使所
述第一腔室1111内的气压高于大气压,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通过
所述引流管17将所述第一腔室1111内的水压入所述第二腔室1112,
从而提高所述第二腔室1112内的液位高度。此时,所述第一腔室1111
连接的所述出水口13关于,仅由所述第二腔室1112内的水用居民使
用。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负压供水系统,具有如下
有益效果:所述无负压供水系统1包括控制装置、高压气源16、设
于所述罐体11内的隔板112、引流管17和隔离阀18,所述隔板112
将所述罐体11分隔成第一腔室1111和第二腔室1112,所述高压气
源16与所述第一腔室1111连通,所述引流管17的两端分别位于不
同的腔室内,所述隔板112包括通孔1121,所述隔离阀18设于所述
通孔1121,且所述高压气源16及所述隔离阀18分别与所述控制装
置电连接。当市政供水管网供水正常时,所述隔离阀18开启,所述
第一腔室1111与所述第二腔室1112连通,所述高压气源16与所述
第一腔室1111不相连通,所述无负压供水系统1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当市政管网供水压力减小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隔离阀18关闭,
即所述第一腔室1111和所述第二腔室1112连通的通孔1121关闭,
此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高压气源16向所述第一腔室1111内通
入高压气体,高压气体将液体从所述第一腔室1111压入所述第二腔
室1112,使所述第一腔室1111作为暂存空间,提高所述第二腔室1112
的液位高度及水压,保证正常供水,当市政管网水压降低时可延长供
水时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
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
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
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