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710101591.1
2007.04.30
CN101298272A
2008.11.05
撤回
无权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62K 17/00公开日:20081105|||公开
B62K17/00; B62M1/00; A63C17/12
B62K17/00
徐志春
321300浙江省永康市西城街道小营盘6号
本发明涉及滑板和滑板车。一种带助滑机构的滑板车,踏板上有助滑板,助滑板与踏板构成可相对滑动的结构;助滑板连接旋转驱动机构,旋转驱动机构连接轮子,操作者只需用脚往复蹬动助滑板即可连续推动踏板前进,不但改变了用脚蹬地的传统推进方式,而且还可通过改变旋转驱动机构的速比提高踏板的推进速度。
权利要求书1. 一种带助滑机构的滑板车,踏板(1)上的前轮和后轮为固定轮距,其特征在于,踏板(1)上有助滑板(4),助滑板(4)与踏板(1)构成可相对滑动的结构;助滑板(4)连接旋转驱动机构,旋转驱动机构连接轮子。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助滑机构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由绕线轮(403)、拉线(205)和超越离后器构成;绕线轮(403)有复位机构,助滑板(4)通过拉线(205)连接绕线轮(403),绕线轮(403)与轮子之间有超越离后器。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助滑机构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越离后器设置在轮子内。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助滑机构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助滑板(4)与踏板(1)之间有滑行轨道。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助滑机构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1)是为多轮滑板结构。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助滑机构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1)结合把手(500)和导向轮(502)构成滑板车。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助滑机构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助滑板(4)与踏板(1)之间有滚轮或滚柱。
说明书一种带助滑机构的滑板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人力驱动的小型车辆,更具体地说,涉及滑板和滑板车。 背景技术 公知公用的滑板和滑板车推进原理众所周知,滑板车的连续滑行是通过操作者不断用脚往后蹬动实现的。由于滑板和滑板车在快速行进的过程中,操作者连续用脚往后蹬地不但容易扭伤腿脚,而且还容易造成鞋子的不正常磨损。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提出了一些间接推动滑板和滑板车的技术方案。比如,中国专利号CN200510099722.8提出的“车身可收缩的自行式滑板车”。虽然,该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了操作者用脚蹬地的滑行方式,也避免了鞋子的不正常磨损。但是,该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车架主要由两伸缩滑道组成”,在推动滑板车滑行的过程中,操作者需蹬动车架并使车架反复收缩。由于滑板车在滑行的过程中,前、后轮的轮距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影响了滑板车的稳定性和操纵性;另外,两伸缩滑道组成的车架也很难适合表演一些传统的滑板动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助滑机构的滑板车,它不但可通过助滑机构来推动滑板车的滑行,而且避免了用脚蹬地的推进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带助滑机构的滑板车,踏板上的前轮和后轮为固定轮距,踏板上有助滑板,助滑板与踏板构成可相对滑动的结构;助滑板连接旋转驱动机构,旋转驱动机构连接轮子。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本发明还有以下进一步的措施: 旋转驱动机构由绕线轮、拉线和超越离后器构成;绕线轮有复位机构,助滑板通过拉线连接绕线轮,绕线轮与轮子之间有超越离后器。 所述超越离后器设置在轮子内。 所述助滑板与踏板之间有滑行轨道。 述踏板是为多轮滑板结构。 所述踏板结合把手和导向轮构成滑板车。 所述助滑板与踏板之间有滚轮或滚柱。 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对比现有技术,踏板上的前轮和后轮为固定轮距,不但有利于踏板的操纵,而且还有利于踏板滑行的稳定;踏板上有助滑板,助滑板与踏板构成可相对滑动的结构;踏板上的前轮和后轮为固定轮距时,还便于操作者进行一些传统的高难度滑板动作。由于助滑板连接旋转驱动机构,旋转驱动机构连接轮子。操作者只需用脚往复蹬动助滑板即可连续推动踏板前进,不但改变了用脚蹬地的传统推进方式,而且还可以通过改变旋转驱动机构的速比提高踏板的推进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多轮滑板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多轮滑板反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多轮滑板部分零件的分解图; 图4是旋转驱动机构的分解图; 图5是带把手和导向轮的滑板车结构示意图; 图6是旋转驱动机构结合轮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带超越离合器轮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带超越离合器轮子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一种带助滑机构的滑板车,踏板1上的前轮结构可以和现有滑板或滑板车上所用的轮子相同。本发明所述的滑板特征是:踏板1上有多个轮子,但踏板1不带把手和导向轮;滑板车的特征是,踏板1上有把手500和导向轮502。滑板的结构参看图1和2,滑板车的结构参看图5。踏板1上的前轮2或导向轮502与后轮3之间的安装距离是固定的,前轮2通过支架203固定在踏板1的前端,后轮3通过旋转驱动机构外壳204和连接板400固定在踏板1的后端,即踏板1上的前轮和后轮为固定轮距。踏板1上有助滑板4,助滑板4与踏板1接触的部位采用光滑的材料,为了减小助滑板4与踏板1之间的滑动磨擦阻力,助滑板4与踏板1之间可安装若干个滚轮或滚柱,即所述助滑板4与踏板1之间有滚轮或滚柱。滚轮或滚柱可嵌入踏板1内,或者滚轮或滚柱安装在支架上之后再嵌入踏板1内。助滑板4在踏板1可进行往复滑动,即助滑板4与踏板1构成可相对滑动的结构。助滑板4连接旋转驱动机构,旋转驱动机构连接轮子。旋转驱动机构是驱动轮子旋转的机构,旋转驱动机构可把助滑板4的直线往复运动转换成旋转运动,经操作者往复蹬动助滑板4,旋转驱动机构可驱动轮子旋转。所述轮子是前轮2和后轮3。旋转驱动机构可连接前轮2或后轮3,本实施例中的旋转驱动机构连接后轮3;前轮2可使用现有技术,前轮2和支架203可使用现有的滑轮转向桥技术。 参看图1、图2和图4。所述旋转驱动机构由绕线轮403、拉线205和超越离后器构成;绕线轮403有复位机构,助滑板4通过拉线205连接绕线轮403,绕线轮403与轮子之间有超越离后器。绕线轮403通过轮轴402连接后轮3,后轮3内有超越离后器,即绕线轮403与轮子之间有超越离后器。踏板1上有可以穿入拉线205的贯穿孔,踏板1上的贯穿孔内有滑轮201,助滑板4连接拉线205,拉线205穿过踏板1上的贯穿孔后经滑轮201改变方向,拉线205以卷绕在绕线轮403上的方式连接绕线轮403。踏板1上的的护圈200是防止拉线205坠地的,护圈200也可改为防护罩,防护罩可把整段拉线205罩住。绕线轮403置于旋转驱动机构外壳204内后用盖板404封装,拉线205从拉线入口401穿入,绕线轮403与旋转驱动机构外壳204构成可相对转动的结构。绕线轮403的复位机构类似钢卷尺上的自动卷回机构,绕线轮403或轮轴402上卷绕有发条,发条的一端连接绕线轮403或轮轴402,发条的另一端连接踏板1。为了防止拉线205被助滑板4挤压,踏板1上设置有可容纳拉线205的线槽301,线槽301可适当加宽和架深,线槽301也可贯穿踏板1。操作者往后蹬动助滑板4时,拉线205可拉动绕线轮403旋转;操作者松开助滑板4时,助滑板4可在发条的作用下复位至踏板1的前端。参看图7和图8。后轮3内有超越离后器,即所述超越离后器设置在轮子内。超越离后器可以是滚柱式超越离合器或棘爪式超越离合器,棘爪式超越离合器的结构类似于自行车后轮上的“飞”。滚柱式超越离合器具有无噪声和传动精确的优点,但滚柱式超越离合器载荷力小;棘爪式超越离合器工作时有噪声,但载荷力和抗冲击力都很强。后轮3内有超越离后器和滚柱轴承,后轮3由轮圈701、外圈800、端盖700、星轮803、滚柱804和离合滚柱801构成。星轮803的一端有4个楔形槽802,每个楔形槽802内都有离合滚柱801,楔形槽802内还可安装作用于离合滚柱801的弹簧;星轮803的另一端有若干个滚柱804,滚柱804通过保持架安装在外圈800内,若干个滚柱804与外圈800构成滚柱轴承。 参看图3。为了能使助滑板4与踏板1有良好的滑动配合,助滑板4上设置有连接脚300,踏板1上设置有2根贯穿长槽202,连接脚300伸入贯穿长槽202,即所述助滑板4与踏板1之间有滑行轨道。为了防止助滑板4在滑动过程中与踏板1分离,可把4个连接脚300加长,连接脚300伸入贯穿长槽202后从踏板1的反面穿出,连接脚300可做成圆柱形,伸出踏板1的连接脚300部分有螺纹或销孔,连接脚300套入垫圈后,用螺母或销子固定在伸出踏板1的连接脚300上。 参看图1和图2。所述踏板1是为多轮滑板结构。踏板1可安装4个轮子,踏板1前端2个前轮2,踏板1后端2个后轮3。踏板1安装4个轮子后可构成传统滑板的形状。 参看图5和图6。踏板1结合把手500而形成传统的带把手滑板车形状。所述踏板1结合把手500和导向轮502构成滑板车。把手500通过把手座501安装在踏板1,把手500下端安装起转向作用的导向轮502。踏板1后端通过后轮架503安装后轮3。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前轮2或后轮3还可以有刹车装置,前轮2或后轮3可使用现有滑板车的刹车装置。
《一种带助滑机构的滑板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带助滑机构的滑板车.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滑板和滑板车。一种带助滑机构的滑板车,踏板上有助滑板,助滑板与踏板构成可相对滑动的结构;助滑板连接旋转驱动机构,旋转驱动机构连接轮子,操作者只需用脚往复蹬动助滑板即可连续推动踏板前进,不但改变了用脚蹬地的传统推进方式,而且还可通过改变旋转驱动机构的速比提高踏板的推进速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