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厚杂填土基坑护坡桩结构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基施工领域,具体为一种厚杂填土基坑护坡桩结构。
背景技术
杂填土主要出现在一些老的居民区和工矿区内,是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所遗留
或堆放的垃圾土。这些垃圾土一般分为三类:即建筑垃圾土、生活垃圾土和工业生产垃圾
土。不同类型的垃圾土、不同时间堆放的垃圾土很难用统一的强度指标、压缩指标、渗透性
指标加以描述。杂填土的主要特点是无规划堆积、成分复杂、性质各异、厚薄不均、规律性
差。因而同一场地表现为压缩性和强度的明显差异,极易造成不均匀沉降,通常都需要进行
地基处理。
中国专利库中公开了一种强夯压密注浆联合处理杂填土地基方法
(CN201510108330.7),该方法按照下述步骤进行:第一步,进行强夯施工;第二步,强夯完毕
后进行土体内部孔隙或孔洞检测从而确定注浆范围;第三步,注浆设计;第四步,进行压密
注浆作业。本发明对杂填土地基进行综合加固处理,可充分利用强夯法和注浆法的优点,能
够有效地处理杂填土地基内部的孔隙及孔洞,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整体稳定性,从而克
服了杂填土地基易产生的不均匀沉降问题,另外,该方法与其它处理杂填土的方法相比具
有成本低,工艺简便,实施效果好,可实现建筑垃圾再利用,最终达到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
态环境的目的。
目前在国内外,地基处理的主要方法有换填法、强夯法、强夯置换法、挤密桩法、注
浆法、水泥土搅拌法等,而针对以建筑垃圾所形成的杂填土地基的加固处理,为了保证建筑
物的安全性,目前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换填法,即将杂填土全部挖除然后进行分层回填和
夯实其它适用性材料,而换填法施工工作量较大,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厚杂填土基坑护坡桩结构,在杂填土层,先设置钢
护筒,在钢护筒外部灌注混凝土,形成混凝土支护层,在支护层外面形成插入杂填土缝隙的
支护杆,在支护层和护坡桩上设置固定锚杆进行加固,在杂填土层和原状土层上打成的桩
孔中设置钢筋笼、灌注混凝土,形成护坡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厚杂填土基坑护坡桩结构,其包括,护坡桩1,钢筋笼2,前期支护层3,固定锚
杆4,前期支护杆5。
所述护坡桩1中间设置钢筋笼2,所述护坡桩1与前期支护层3固定连接,所述钢筋
笼2与护坡桩1固定连接,所述前期支护层3内侧设置有若干固定锚杆4,所述固定锚杆4与护
坡桩1固定连接,所述前期支护层3外侧设置有不规则形状的前期支护杆5,所述前期支护杆
5与杂填土层6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钢筋笼2为圆形钢筋笼,中间没有配筋,在上下两端的截面设置配
筋。
进一步地,所述护坡桩1的长度为5-8m。
进一步地,所述前期支护层3为圆形混凝土层。
进一步地,所述前期支护层3中间设置有钢筋层。
进一步地,所述前期支护层3的直径是护坡桩1直径的1.2倍。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锚杆4与钢筋笼2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方法为:
1,在杂填土层6钻孔施工中,上部先下1m的钢护筒,直径为护坡桩设计直径的1.2
倍,进行人工挖土,在钢护筒外侧灌入混凝土,混凝土部分进入杂填土缝隙,形成前期支护
杆5,以消除杂填土的孔隙,防止塌方,在钢护筒外侧形成前期支护层3;
2,待混凝土凝固后,去除钢护筒,进行第二段的施工,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挖至原
状土;
3,在原状土层7钻孔施工中,采用机械成孔,直至护坡桩设计的长度;
4,在前期支护层3上设置若干平行的固定锚杆4,在孔内放钢筋笼2,之后浇筑混凝
土,混凝土凝固后形成护坡桩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优化了厚杂填土去施工的支护桩结构;施工工作量小、成
本低、安全性高;紧密填补杂填土层中的缝隙;消除杂填土(生活、建筑垃圾)的塌方隐患,完
成基坑支护;保障地面建筑物稳定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1-护坡桩,2-钢筋笼,3-前期支护层,4-固定锚杆,5-前期支护杆,6-杂填土
层,7-原状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所述护坡桩1中间设置钢筋笼2,所述护坡桩1与前期支护层3固定连
接,所述钢筋笼2与护坡桩1固定连接,所述前期支护层3内侧设置有若干固定锚杆4,所述固
定锚杆4与护坡桩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锚杆4一段插入到前期支护层3中,所述固定锚杆4另
一端插入到护坡桩1中,所述前期支护层3外侧设置有不规则形状的前期支护杆5,所述前期
支护杆5一端与支护层3固定连接,所述前期支护杆5其他部分与杂填土层6固定连接,所述
前期支护杆5顺着杂填土层6中的缝隙插入到杂填土层6中。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固定锚杆4与钢筋笼2固定连接。
所述一种厚杂填土基坑护坡桩结构的施工方法为:
1,在杂填土层6钻孔施工中,上部先下1m的钢护筒,直径为护坡桩设计直径的1.2
倍,进行人工挖土,在钢护筒外侧灌入混凝土,混凝土部分进 入杂填土缝隙,形成前期支护
杆5,以消除杂填土的孔隙,防止塌方,在钢护筒外侧形成前期支护层3;
2,待混凝土凝固后,去除钢护筒,进行第二段的施工,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挖至原
状土;
3,在原状土层7钻孔施工中,采用机械成孔,直至护坡桩设计的长度;
4,在前期支护层3上设置若干平行的固定锚杆4,在孔内放钢筋笼2,之后浇筑混凝
土,混凝土凝固后形成护坡桩1。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
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
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