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可调的雨水渗透井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合雨水渗透井,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高度可调的
雨水渗透井。
背景技术
渗透井常置于屋面雨水收集系统排水管始端或绿化带内,作用是将雨水初
步过滤后快速渗入地下存储,使地下保持一定的水量,避免大雨过后雨水随地
表白白流走,是目前国家实施海绵城市减少城市内涝,避免出现地面积水,滞
留的一种方法,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与雨水渗透技术相适应的新产品。
渗透井的原理是将井身下半部及井底留许多小孔,在埋入地的周围放入石
粒和沙,便于雨水通过渗透井块速直接渗入地下,或者在井的侧面接渗透管,
通过渗透管将雨水渗透到更广面积的地下。
现有塑料渗透井的高度是固定的,一般为900-1000mm左右。在实际应用中,
雨水渗透井的埋深高度是根据很多因素决定的,如:渗水面积、地形、高程、
土壤地质、土壤的渗透系数、地表水位、雨量年平均值等;受这些因素影响,
雨水渗透井的埋深高度也不可能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受制于目前塑料渗透
井的高度,不得不采用砖砌渗透井,以达到需要的高度,但砖砌渗透井不美观,
且加工难度更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雨水渗透井的埋深高度不是固定的,现有固定
高度的塑料渗透井无法满足不同的埋深高度,而不得不得采用砖砌渗透井,但
砖砌渗透井不美观,且加工难度更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高度可调的雨水渗透井包括水箅子、多个井桶;井桶的两端具有开口;多
个井桶在竖直方向上依次可拆卸连接组成井桶组;位于井桶组最上方的井桶为
第一级井桶,位于其最下方的井桶为最末级井桶;至少一个井桶内连接有截污
篮;水箅子的底部设有连接槽,第一级井桶的顶部位于连接槽内。
具体地,井桶内设有至少两级连接梯,连接槽的底部位于一级连接梯上;
截污篮的边缘设有连接台,连接台位于另一极连接梯上;连接台位于连接槽的
下方。
进一步的,水箅子上设有多个雨水孔;水箅子的底部设有多个依次排列的
底横加强筋、多个依次排列的底竖加强筋;底横加强筋和底竖加强筋交叉连接;
水箅子底部的雨水孔处沿雨水孔边缘设有环形加强筋。
进一步的,截污篮的相对侧内壁上均设有抓手。
具体地,截污篮的侧壁上设有渗透孔。
具体地,截污篮的底部设有渗透孔。
进一步的,井桶的外壁上设有多个依次排列的外横加强筋、多个依次排列
的外竖加强筋;外横加强筋和外竖加强筋交叉连接;外横加强筋和外竖加强筋
也可为其他连接方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多个井桶
可拆卸连接能满足不同的埋深高度;第一级井桶的顶部位于连接槽内,则水箅
子扣压在第一级井桶上,相对于与传统的沉放式,不容易轻易打开被人盗走;
沉放式即直接水箅子直接放在井桶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水箅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截污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水箅子与第一级井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1-水箅子,2-渗透孔,3-第一级井桶,4-最末级井桶,5-截污篮,6-连接
槽,7-连接梯,8-连接台,9-雨水孔,10-底横加强筋,11-底竖加强筋,12-环
形加强筋,13-抓手,14-外横加强筋,15-外竖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
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高度可调的雨水渗透井包括水箅子1、多个井桶;井桶的两
端具有开口;多个井桶在竖直方向上依次可拆卸连接组成井桶组;位于井桶组
最上方的井桶为第一级井桶3,位于其最下方的井桶为最末级井桶4;至少一个
井桶内连接有截污篮5;水箅子1的底部设有连接槽6,第一级井桶3的顶部位
于连接槽6内;井桶内设有至少两级连接梯7,连接槽6的底部位于一级连接梯
7上;截污篮5的边缘设有连接台8,连接台8位于另一极连接梯7上;连接台
8位于连接槽6的下方;水箅子1上设有多个雨水孔9;截污篮5的侧壁上设有
渗透孔2。
其中,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也可在截污篮5的底部设有渗透孔2;井桶的数
量根据实际需要的埋深高度确定;截污篮5一般设置在第一级井桶内,也可根
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在多个井桶内;井桶之间通过沉插式连接,如两个井桶连
接,可在一个井桶的顶部设置连接梯7,使另一个井桶的底部位于连接梯7上即
可,连接梯7可用;连接槽6等其他连接设置代替;水箅子1采用抗紫外线塑
料制成;第一级井桶3的顶部位于连接槽6内,则水箅子1扣压在第一级井桶3
上,相对于与传统的沉放式,不容易轻易打开被人盗走;沉放式即直接水箅子1
直接放在井桶上;井桶采用热塑性高分子材料为原料,一次成型制成;本实用
新型可根据实际需要做成圆形、方形等形状;本实用新型中井桶也可为一个。
实施例2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水箅子1的底部设有
多个依次排列的底横加强筋10、多个依次排列的底竖加强筋11;底横加强筋10
和底竖加强筋11交叉连接;水箅子1底部的雨水孔9处沿雨水孔9边缘设有环
形加强筋12;底横加强筋10和底竖加强筋11也可为其他连接方式;底横加强
筋10和底竖加强筋11增加了水箅子1的强度,使其使用寿命更长。
实施例3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不同点在于,截污篮5
的相对侧内壁上均设有抓手13;抓手13便于拿出截污篮5清倒杂物。
实施例4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3的不同点在于,井桶的外壁上设有
多个依次排列的外横加强筋14、多个依次排列的外竖加强筋15;外横加强筋14
和外竖加强筋15交叉连接;外横加强筋14和外竖加强筋15也可为其他连接方
式;外横加强筋14和外竖加强筋15增加了井桶的强度,使其使用寿命更长。
如图1-4所示,实施例1-4在使用时,雨水从水箅子1的雨水孔9进入井
桶内,依次通过多个截污篮5的过滤,最终杂物被截留在截污篮5上,雨水进
入地下储存;本实用新型中多个井桶可拆卸连接能满足不同的埋深高度。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
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实用新型上做出的一些
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实用新型一样,故
其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