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上景观栈道防落水护栏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景观工程使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水上景观
栈道防落水护栏,属于景观工程使用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水上景观栈道防落水护栏,在设计上大都偏向结构简单的
传统护栏,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然而却阻止不了游客攀爬的热情,且
现有的护栏大都没有相应的警报提示,当游客嬉闹过程中过度倚靠护
栏,如果是木质护栏,则有破坏坍塌的危险,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水
上景观栈道防落水护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水上景
观栈道防落水护栏,通过在底护栏顶部设置花圃,增加观赏性的同时,
形成天然的屏障,避免有人攀爬护栏,通过设置扶手,方便游客扶靠,
通过在连接件上设置蜂鸣警报装置,配合压力传感器,当护栏的承重
力到达设置值,将发出警报提示游客,通过设置给水装置,配合设置
于花圃内部的湿度传感器可自动给花草供水,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
安全性,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上景观栈道防落水护栏,包括支柱、底护
栏和花圃,所述支柱底部通过连接件连接设置于栈道上的底座,所述
支柱之间分别设有底护栏和花圃,所述支柱顶部一侧设有扶手,所述
底护栏设置于花圃底部,所述底护栏包括横杆和竖杆,所述竖杆设置
于横杆之间,所述横杆两端连接支柱,所述底护栏底部设有给水装置,
所述给水装置连接设置于底护栏顶部的花圃,所述花圃通过连接板连
接支柱,所述连接件内部分别设有微控制器和压力传感器,所述连接
件一侧设有蜂鸣警报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座内部设有线路孔
洞,所述微控制器分别连接蜂鸣警报装置、给水装置和压力传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扶手为“U”形结构,
开口朝外连接支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给水装置包括水泵、
设置于花圃内部的湿度传感器和插入水中的水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柱的设置个数根据
栈道长度决定,至少设置两根。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一种水上景观栈道防落水护
栏,通过在底护栏顶部设置花圃,增加观赏性的同时,形成天然的屏
障,避免有人攀爬护栏,通过设置扶手,方便游客扶靠,通过在连接
件上设置蜂鸣警报装置,配合压力传感器,当护栏的承重力到达设置
值,将发出警报提示游客,通过设置给水装置,配合设置于花圃内部
的湿度传感器可自动给花草供水,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
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
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水上景观栈道防落水护栏
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水上景观栈道防落水护栏
俯视图;
图中标号:1、支柱;2、底座;3、底护栏;4、花圃;5、扶手;
6、连接件;7、横杆;8、竖杆;9、蜂鸣警报装置;10、连接板;11、
给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
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一种水上景观栈道防落水护
栏,包括支柱1、底护栏3和花圃4,所述支柱1底部通过连接件6
连接设置于栈道上的底座2,所述支柱1之间分别设有底护栏3和花
圃4,所述支柱1顶部一侧设有扶手5,所述底护栏3设置于花圃4
底部,所述底护栏3包括横杆7和竖杆8,所述竖杆8设置于横杆7
之间,所述横杆7两端连接支柱1,所述底护栏3底部设有给水装置
11,所述给水装置11连接设置于底护栏3顶部的花圃4,所述花圃4
通过连接板10连接支柱1,所述连接件6内部分别设有微控制器和
压力传感器,所述连接件6一侧设有蜂鸣警报装置9。
所述底座1内部设有线路孔洞,所述微控制器分别连接蜂鸣警报
装置9、给水装置和压力传感器,所述扶手5为“U”形结构,开口
朝外连接支柱1,所述给水装置11包括水泵、设置于花圃4内部的
湿度传感器和插入水中的水管,所述支柱1的设置个数根据栈道长度
决定,至少设置两根。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水上景观栈道防落水护栏,工
作时,通过在底护栏3顶部设置花圃4,增加观赏性的同时,形成天
然的屏障,避免有人攀爬护栏,通过设置扶手5,方便游客扶靠,且
由于扶手5为“U”形结构,使得护栏变得难以攀爬,通过在连接件
6上设置蜂鸣警报装置9,配合压力传感器,当护栏的承重力到达设
置值,将发出警报提示游客,通过设置给水装置11,配合设置于花
圃4内部的湿度传感器可自动给花草供水,根据栈道长度设置多个支
柱1,连接成整体的景观栈道护栏,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
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
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
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
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