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脚手架连接装置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建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安全脚手架连接装
置。
背景技术
脚手架是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在建筑
界指建筑工地上用在外墙、内部装修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为了施工人员上下
干活或外围安全网维护及高空安装构件等。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用于连接脚手架连接装置,其连接方式死板,且由多个相互分
离的部分组成,这种结构在安装及拆卸的过程中,操作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安全脚手架连接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连接
脚手架的连接装置的连接方式死板及操作繁琐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建筑安全脚手架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
接部,该第一连接部包括两个围绕成圆筒的第一半圆筒及第二半圆筒,该第一半圆筒及该
第二半圆筒的一侧通过第一转轴铰接、另一侧通过第一螺栓及第一螺母连接,该第二连接
部包括两个围绕成圆筒的第三半圆筒及第四半圆筒,该第三半圆筒及该第四半圆筒的一侧
通过第二转轴铰接、另一侧通过第二螺栓及第二螺母连接;该第三半圆筒外壁中央设有连
接柱,该连接柱顶端外壁设有周向凸起,该第二半圆筒的中间设有用于穿设该连接柱的通
孔,连接柱插入所述通孔,并卡接在该通孔的内壁设置的周向凹槽。
较佳的,该建筑安全脚手架连接装置的该第一连接部和该第二连接部的内壁上设
有橡胶层。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安全脚手架连接装置,通过设置安装角度可以调整
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从而能够实现建筑支架的多角度的安装,且第一连接部和第
二连接部的其中一侧通过铰接,使得该连接装置成为一个整体,方便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建筑安全脚手架连接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连接部,200-第二连接部,300-第一螺栓,400-第一螺母,500-第二螺栓,
600-第二螺母,101-第一半圆筒,102-第二半圆筒,103-第一转轴,104-通孔,201-第三半圆
筒,202-第四半圆筒,203-第二转轴,204-连接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
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
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
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建筑安全脚手架连接装置。如图1所述,该建
筑安全脚手架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100和第二连接部200,第一连接部100包括两个围
绕成圆筒的第一半圆筒101及第二半圆筒102,第一半圆筒101及第二半圆筒102的一侧通过
第一转轴103铰接、另一侧通过第一螺栓300及第一螺母400连接,第二连接部200包括两个
围绕成圆筒的第三半圆筒201及第四半圆筒202,第三半圆筒201及第四半圆筒202的一侧通
过第二转轴203铰接、另一侧通过第二螺栓500及第二螺母600连接,第三半圆筒201外壁中
央设有连接柱204,连接柱204顶端外壁设有周向凸起,第二半圆筒中间设有用于穿设连接
柱204的通孔104,连接柱204插入通孔104,并卡接在通孔104的内壁设置的周向凹槽。
具体的,在实际应用中,首先可以根据需要搭建的建筑支架,确定第一连接部100
及第二连接部200的组装角度。即在第二半圆筒102的中间设置一个通孔104,并在该通孔的
内壁上设置一圈凹槽,然后在第三半圆筒201外侧的中间位置固定一个连接柱204,并且使
连接柱204的顶端外径大于底端外径,即在顶端外壁上设置一圈朝外的凸起,从而可以在第
一连接部100与第二连接部200在连接时,通过将该凸起卡接在该凹槽中,从而保证连接柱
204的顶端不突出到第一连接部100的内部,以影响钢管的顺利安装。最后,将建筑支架的钢
管穿过第一连接部100及第二连接部200,并通过第一螺栓300及第一螺母400将穿过第一连
接部100的支架与第一连接部100固定,通过第二螺栓500及第二螺母600将穿过第二连接部
200的支架与第二连接部200固定,从而完成了该建筑安全脚手架连接装置的安装。
应理解,该建筑安全脚手架连接装置的第一连接部100及第二连接部200的内径可
以设置为48~53mm。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建筑支架的稳定性,使得第一连接部100及第二连接部200能
够将该建筑支架的钢管牢靠固定,可以在第一连接部100及第二连接部200的内壁上设置橡
胶层,增大钢管与连接部之间的摩擦力,提升建筑支架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建筑安全脚手架连接装置,通过设置安装角
度可以调整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从而能够实现建筑支架的多角度的安装,且第一
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其中一侧通过铰接,使得该连接装置成为一个整体,方便操作。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
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