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帐篷顶部结构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帐篷,特别涉及一种大型帐篷顶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展会活动的发展,尤其是大型户外展会活动,户外大型帐篷获得越来越多的
应用。户外大型帐篷不仅能提供较大的遮风蔽雨的空间,而且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临时房屋,
帐篷的安装拆卸较为方便,拆卸后所占空间较小,便于运输,非常适于参加各种展会使用,
并可用作临时过渡房屋。
大型帐篷多是由帐篷支架和棚顶布构成,而棚顶布是包覆于帐篷支架的顶部。棚
顶布在帐篷展开时都是较松弛的包覆在帐篷支架的顶部,如果是在户外使用时遇到下雨
时,雨水会在帐篷棚顶布的篷檐处形成积水,长此以往,棚顶布的篷檐位置会因积水受力而
容易损坏,影响帐篷的使用寿命。
现有授权公告日为2013年7月17日、授权公告号为CN20306659U的专利文献(对比
文件)公开了一种帐篷,包括篷布及支架系统。该支架系统中,螺杆与支架连接,旋转该螺杆
以调节锥顶的高度,该螺杆垂坠于棚顶以下,如果人们在不注意的情况下螺杆打到人的头
部等,给人造成潜在的危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型帐篷顶部结构,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大型帐篷顶部结构,包括棚顶骨架、锥顶以及篷布,锥顶撑起篷布的顶端,所
述锥顶和棚顶骨架之间设置有用于使锥顶升降的升降机构和用于为所述升降机构提供升
降动力的动力输出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动力输出装置为升降机构提供升降的动力,升降机构带
动锥顶的升降,进而到达支撑起篷布的目的,防止篷布较松弛的包覆于帐篷顶部,避免了在
户外使用遇到下雨时雨水会在篷布的篷檐处形成积水的情况发生,进而避免了篷布的篷檐
位置会因积水受力而容易损坏而影响帐篷的使用寿命;升降机构和动力输出机构均设置于
锥顶和棚顶骨架之间,不能磕碰到在帐篷内的人们,消除了现有技术中垂坠于棚顶以下螺
杆对给人造成潜在的危害,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固设于所述棚顶骨架的底座、固设
于底座的底托板、固设于所述锥顶的顶托板、一对左剪力杆、一对右剪力杆和螺杆;一对左
剪力杆的端部相互联结于左转动节点,一对左剪力杆的另一端部分别可转动连接于顶托板
和底托板;一对右剪力杆的端部相互联结于右转动节点,一对右剪力杆的另一端部分别可
转动连接于顶托板和底托板;所述螺杆设置于底托板和顶托板之间并穿设于所述左转动节
点和右转动节点,且所述螺杆的左右半段上部分设有螺旋方向相反的外螺纹,所述左转动
节点和右转动节点内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所述螺杆固设有与所述动力输出
机构联动的连接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升降机构具有结构轻巧、造价低廉、使用简易、携带方便
等特点,连接部和动力输出机构产生联动时,连接部带动螺杆转动,螺杆带动一对左剪力杆
和一对右剪力杆支起或叠起;当螺杆带动一对左剪力杆和一对右剪力杆支起时,一对左剪
力杆和一对右剪力杆共同支起顶托板,顶托板带动锥顶顶起篷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固设于顶托板的上套杆、套设于
上套杆的上活环、固设于底托板的下套杆、套设于下套杆的下活环、一对左辅剪力杆以及一
对右辅剪力杆;一对左辅剪力杆的端部相互联结于左辅转动节点,一对左辅剪力杆的另一
端部分别可转动连接于上活环和下活环;一对右辅剪力杆的端部相互联结于右辅转动节
点,一对右辅剪力杆的另一端部分别可转动连接于上活环和下活环;所述螺杆穿设于所述
左辅转动节点和右辅转动节点,所述左辅转动节点和右辅转动节点内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
适配的内螺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升降机构增加了一对左辅剪力杆和一对右辅剪力
杆,因此在初始起顶重物时,完全由它们承受了重力;一对左剪力杆和一对右剪力杆均未受
到重力的分力,而是被渐渐升高的顶托板带着一起升高;由于辅剪力杆和螺杆之间的夹角
比剪力杆和所述螺杆之间的夹角要大得多,在起顶锥顶和篷布的初始阶段,螺杆所受到的
来自重物重量的分力要大为减小,随着两对辅剪力杆渐渐靠拢,左右剪力杆和螺杆之间的
夹角已经变得较大,所以所述螺杆受到的来自重物重量的分力已经变得较轻了;因此,升降
机构克服了在起重的初始阶段特别费力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杆的左半段部分设置为正旋外螺纹、右半段部
分设置为反旋外螺纹;所述左转动节点和左辅转动节点内均设置有正旋内螺纹;所述右转
动节点和右辅转动节点内均设置有反旋内螺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于螺杆的左半段部分的正旋外螺纹以及设置于左转
动节点和左辅转动节点的正旋内螺纹之间的相互配合、设置于螺杆的右半段部分的反旋外
螺纹以及设置于右转动节点和右辅转动节点的反旋内螺纹相互配合,实现了螺杆和一对左
剪力杆、一对右剪力杆、一对左辅剪力杆、一对右辅剪力杆之间的联动,进而完成升降机构
的支起和折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杆的左半段部分设置为反旋外螺纹、右半段部
分设置为正旋外螺纹;所述左转动节点和左辅转动节点内均设置有反旋内螺纹;所述右转
动节点和右辅转动节点内均设置有正旋内螺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于螺杆的左半段部分的反旋外螺纹以及设置于左转
动节点和左辅转动节点的反旋内螺纹之间的相互配合、设置于螺杆的右半段部分的正旋外
螺纹以及设置于右转动节点和右辅转动节点的正旋内螺纹相互配合,实现了螺杆和一对左
剪力杆、一对右剪力杆、一对左辅剪力杆、一对右辅剪力杆之间的联动,进而完成升降机构
的支起和折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力输出机构包括双向转动电机,所述双向转动
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主转动轴,所述连接部设置为从转动轴,所述主转动轴和从转动轴啮
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向转动电机带动主转动轴的转动,主转动轴带动从转
动轴的转动,从转动轴带动螺杆转动;双向转动电机的转动方向控制螺杆的转动方向,从而
控制升降机构的支起和折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双向转动电机固设于所述底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对于双向转动电机固设于棚顶骨架而言,将双向转动
电机固设于底座的设置具有容易控制动力输出机构和升降机构之间的安装和联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双向转动电机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双向
转动电机的输出轴各连接有一个所述主转动轴,两个所述主转动轴位于所述从转动轴的两
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主转动轴设置于从转动轴的两侧,两个主转动轴相
当于对从转动轴起到定位的作用,增强动力输出机构和升降机构之间的连接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升降机构和动力输出机构的状态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实施例一中升降机构和动力输出机构的状态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中升降机构和动力输出机构的状态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实施例二中升降机构和动力输出机构的状态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1、棚顶骨架;2、锥顶;3、篷布;4、升降机构;401、底座;402、底托板;403、
下套杆;404、下活环;405、上活环;406、上套杆;407、顶托板;408、螺杆;409、左剪力杆;410、
左转动节点;411、左辅剪力杆;412、左辅转动节点;413、右剪力杆;414、右转动节点;415、右
辅剪力杆;416、右辅转动节点;417、从转动轴;5、动力输出机构;51、双向转动电机;52、主转
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大型帐篷顶部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其中图1为清楚表达起见,篷布3
采用了透视画法),包括棚顶骨架1、锥顶2以及篷布3,锥顶2撑起篷布3的顶端,锥顶2和棚顶
骨架1之间设置有用于使锥顶2升降的升降机构4和用于为升降机构4提供升降动力的动力
输出机构5。
升降机构4包括固设于所述棚顶骨架1的底座401、固设于底座401的底托板402、固
设于所述锥顶2的顶托板407、一对左剪力杆409、一对右剪力杆413和螺杆408;一对左剪力
杆409的端部相互联结于左转动节点410,一对左剪力杆409的另一端部分别可转动连接于
顶托板407和底托板402;一对右剪力杆413的端部相互联结于右转动节点414,一对右剪力
杆413的另一端部分别可转动连接于顶托板407和底托板402;螺杆408设置于底托板402和
顶托板407之间并穿设于左转动节点410和右转动节点414,且螺杆408的左右半段上部分设
有螺旋方向相反的外螺纹,左转动节点410和右转动节点414内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适配的
内螺纹;螺杆408固设有与动力输出机构5联动的连接部。
螺杆408的左半段部分设置为正旋外螺纹、右半段部分设置为反旋外螺纹;所述左
转动节点410内设置有正旋内螺纹;右转动节点414内设置有反旋内螺纹。或者,螺杆408的
左半段部分设置为反旋外螺纹、右半段部分设置为正旋外螺纹;左转动节点410内设置有反
旋内螺纹;右转动节点414内设置有正旋内螺纹。
动力输出机构5包括固设于底座401的双向转动电机51,双向转动电机51的输出轴
连接有主转动轴52,连接部设置为从转动轴417,主转动轴52和从转动轴417啮合。双向转动
电机51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双向转动电机51的输出轴各连接有一个主转动轴52,两个
主转动轴52位于从转动轴417的两侧,这两个主转动轴52和从转动轴417啮合。
实施例二:大型帐篷顶部结构,如图4至图6所示(其中图4为清楚表达起见,篷布3
采用了透视画法),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升降机构4还包括固设于顶托板407的
上套杆406、套设于上套杆406的上活环405、固设于底托板402的下套杆403、套设于下套杆
403的下活环404、一对左辅剪力杆411以及一对右辅剪力杆415;一对左辅剪力杆411的端部
相互联结于左辅转动节点412,一对左辅剪力杆411的另一端部分别可转动连接于上活环
405和下活环404;一对右辅剪力杆415的端部相互联结于右辅转动节点416,一对右辅剪力
杆415的另一端部分别可转动连接于上活环405和下活环404;螺杆408穿设于左辅转动节点
412和右辅转动节点416,左辅转动节点412和右辅转动节点416内设有与外螺纹相适配的内
螺纹。
相应地,左辅转动节点412内设置有与左转动节点410螺旋方向相同的内螺纹,右
辅转动节点416内设置有与右转动节点414螺旋方向相同的内螺纹。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
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
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