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墙式建筑吊篮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贴墙式建筑吊篮。
背景技术
吊篮是一种能够替代传统脚手架的施工用具,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够重复使用。目前,建筑吊篮的使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高层多层高建筑的外墙施工、幕墙安装、保湿施工和维修清洗外墙等高空作业中得到广泛认可。在建筑幕墙行业,吊篮是幕墙安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若吊篮离建筑外墙过远,既使得吊篮易受风力摇晃,又不便于施工员对建筑外墙进行施工作业;若吊篮离建筑外墙过近,则使得吊篮易与建筑外墙摩擦接触,既易使建筑外墙摩擦受损,又不便于吊篮的升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便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贴墙式建筑吊篮,它将吊篮紧贴设置在墙体附近,并且在吊篮靠近墙体的一侧设置与墙体配合的脚轮,解决了吊篮与墙体距离过远易摇晃和不便施工以及吊篮与墙体距离过近易使墙体摩擦受损和不易升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贴墙式建筑吊篮,包括吊篮本体以及设置在该吊篮本体上方用于吊装的绳索,所述吊篮本体靠近建筑外墙设置,并且在所述吊篮本体靠近建筑外墙处设置有四个三叶脚轮,这四个三叶脚轮分别设置于所述吊篮本体左右两侧的上部和下部,所述三叶脚轮包括第一脚轮、第二脚轮、第三脚轮和三叶轮盘,所述第一脚轮、第二脚轮和第三脚轮的中心分别通过轴承穿插设置有轮轴,所述第一脚轮、第二脚轮和第三脚轮上的轮轴固定安装于所述三叶轮盘的三端部位置,所述三叶轮盘的中心通过轴承穿插设置脚轮盘轴,所述脚轮盘轴固定安装于所述吊篮本体的左右两侧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三叶轮盘的三端部结构相同且相邻端部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吊篮本体靠近建筑外墙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吊篮易摇晃和不便于施工的问题;而且在吊篮本体靠近建筑外墙处设置有四个三叶脚轮,使得吊篮通过三叶脚轮与建筑外墙接触,避免了吊篮与建筑外墙摩擦导致建筑外墙受损的情况发生,同时当遇到建筑外墙凹凸部位时可以通过更换脚轮来度过,更便于吊篮的升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吊篮本体;2、绳索;31、第一脚轮;32、第二脚轮;33、第三脚轮;34、三叶轮盘;35、轮轴;36、脚轮盘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贴墙式建筑吊篮,包括吊篮本体1以及设置在该吊篮本体1上方用于吊装的绳索2,所述吊篮本体1靠近建筑外墙设置,并且在所述吊篮本体1靠近建筑外墙处设置有四个三叶脚轮,这四个三叶脚轮分别设置于所述吊篮本体1左右两侧的上部和下部,所述三叶脚轮包括第一脚轮31、第二脚轮32、第三脚轮33和三叶轮盘34,所述第一脚轮31、第二脚轮32和第三脚轮33的中心分别通过轴承穿插设置有轮轴35,所述第一脚轮31、第二脚轮32和第三脚轮33上的轮轴35固定安装于所述三叶轮盘34的三端部位置,所述三叶轮盘34的中心通过轴承穿插设置脚轮盘轴36,所述脚轮盘轴36固定安装于所述吊篮本体1的左右两侧壁上。
正常使用时,是第一脚轮31和第二脚轮32与建筑外墙贴合滚动,当第一脚轮31或第二脚轮32遇到凹凸部位等障碍物时,第三脚轮33会围绕脚轮盘轴36旋转使其与建筑外墙相贴,通过三个脚轮相互交替使用,也可以减少同一个脚轮的磨损,还可使脚轮遇到障碍物时能平稳地通过。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吊篮本体1靠近建筑外墙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吊篮易摇晃和不便于施工的问题;而且在吊篮本体1靠近建筑外墙处设置有四个三叶脚轮,使得吊篮通过三叶脚轮与建筑外墙接触,避免了吊篮与建筑外墙摩擦导致建筑外墙受损的情况发生,同时当遇到建筑外墙凹凸部位时可以通过更换脚轮来度过,更便于吊篮的升降。
作为优选,所述三叶轮盘34的三端部结构相同且相邻端部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