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防护网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测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金属防护网。
背景技术
现有的边界防护与边界监测,是基本分离的两个部分,在边界防护方面,
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焊接式钢线防护网。该种类型的防护网的优先是具有较大
的阻拦强度,同时造价低,运输安装方便,特别是可以实现工厂化的大批量
制造。但现有的防护网无法形成重要区域边界防护网状态的直接性、完整性
和闭环性监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金属
防护网。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金属防护网,包括:
绝缘架;
多个由至少一根钢线焊接而成的金属网本体,多个所述金属网本体固定
在所述绝缘架上;
绝缘构件,所述绝缘构件位于所述金属网本体的交叉点处且焊接固定在
两根钢线之间;
接线端子,每个所述金属网本体的两侧均分别设有一个接线端子,所述
钢线的两端分别与所在的金属网本体两侧的接线端子相连,相邻两个金属网
本体中,临近的两个接线端子通过导线相连;
监测装置,位于所述绝缘架两端的金属网本体的接线端子与与所述监测
装置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设置在绝缘架上的金属网本
体,通过设置绝缘构件和监测装置,可使各个钢线之间互不导电,形成一个
个单一的回路,当金属网出现破裂的时候,可通过监测装置进行报警;本实
用新型形成了多回路的信息传输通道,实现信息功能化。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金属网本体包括:
第一钢线,所述第一钢线包括多根首尾依次相连且纵向布置的钢丝;
第二钢线,所述第二钢线包括多根首尾依次相连且横向布置的钢丝,所
述第二钢线的钢丝与所述第一钢线的钢丝交叉相连;所述第二钢线的一端与
所述第一钢线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钢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钢线的另一端
均与所述监测装置电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首尾依次相连的第一钢线
和第二钢线,整个钢线为一个整体,方便连接和布置。
进一步,所述金属网本体包括:
第三钢线,所述第三钢线包括多根首尾依次相连且纵向布置的钢丝,所
述第三钢线的两端均与所述监测装置电连接;
第四钢线,所述第四钢线包括多根首尾依次相连且横向布置的钢丝,所
述第四钢线的钢丝与所述第三钢线的钢丝交叉相连;所述第四钢线的两端均
与所述监测装置电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两根钢线,使整体结构更
紧凑,易组装成型。
进一步,所述金属网本体包括:
两根第五钢线,两根所述第五钢线均包括多根首尾依次相连且纵向布置
的钢丝,两根所述第五钢线的钢丝中多根纵向布置的钢丝间隔布置且首尾交
叉相连;两根所述第五钢线的两端均与所述监测装置电连接;
一根第六钢线,一根所述第六钢线包括多根首尾依次相连且横向布置的
钢丝,所述第六钢线的钢丝与所述第五钢线的钢丝交叉相连,所述第六钢线
的两端均与所述监测装置电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两根纵向布置的钢线和一
根横向布置的钢线,使钢线更紧凑。
进一步,还包括至少一根第七钢线,所述第七钢线横向布置且与所述第
五钢线交叉相连。
进一步,所述金属网本体包括:
一根第八钢线,所述第八钢线包括多根首尾依次相连且纵向布置的钢
丝,所述第八钢线的两端均与所述监测装置相连;
至少一根第九钢线,所述第九钢线横向布置且与所述第八钢线的钢丝交
叉相连;所述第九钢线的两端均与所述监测装置相连;
一根第十钢线,所述第十钢线包括多根首尾依次相连且横向布置的钢
丝,所述第十钢线的两端均与所述监测装置相连。
进一步,所述绝缘构件包括:
绝缘板,一根钢线焊接在所述绝缘板的一侧面上,另一根钢线焊接在所
述绝缘板的另一侧面上;
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安装在所述绝缘板的一侧面上,用于将焊
接在绝缘板同侧的钢线包覆住;
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安装在所述绝缘板的另一侧面上,用于将
焊接在绝缘板同侧的钢线包覆住。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绝缘板,可使两根相交叉
的钢线分隔开且相互绝缘,通过设置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可使钢线固
定更加牢固。
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两个相互平行且垂直固定在所述绝缘板一
侧面的第一金属片。
进一步,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两个相互平行且垂直固定在所述所述绝缘
板另一侧面的第二金属片;所述第一金属片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金属片所在
平行相互垂直。
进一步,所述钢线的横截面的直径为4mm-5mm的钢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金属防护网本体的实施方式一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金属防护网本体的实施方式二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金属防护网本体的实施方式三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金属防护网本体的实施方式四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的绝缘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的金属防护网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金属网本体;11、第一钢线;12、第二钢线;13、第三钢线;14、
第四钢线;15、第五钢线;16、第六钢线;17、第七钢线;18、第八钢线;
19、第九钢线;191、第十钢线;2、绝缘构件;21、绝缘板;22、第一固定
部;23、第二固定部;3、接线端子;4、监测装置;5、绝缘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
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金属防护网,包括:
绝缘架5,所述绝缘架5竖直布置;
多个由至少一根钢线焊接而成的金属网本体1,所述金属网本体1依次
固定在所述绝缘架5上;
绝缘构件2,所述绝缘构件2位于所述金属网本体1的交叉点处且焊接
固定在两根钢线之间;
接线端子3,每个所述金属网本体1的两侧均分别设有一个接线端子3,
所述钢线的两端分别与所在的金属网本体1两侧的接线端子3相连,相邻两
个金属网本体1中,临近的两个接线端子3通过导线相连;
监测装置4,位于所述绝缘架5两端的金属网本体1的接线端子3与与
所述监测装置4电连接。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绝缘构件和监测装置,可使各个钢线之间互不导电,
形成一个个单一的回路,当金属网出现破裂的时候,可通过监测装置进行报
警;本实用新型形成了多回路的信息传输通道,实现信息功能化。
本实施例的金属防护网1有四种实施方式,具体如下所示:
实施方式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金属网本体1包括:
第一钢线11,所述第一钢线11包括多根首尾依次通过导线相连且纵向
布置的钢丝;
第二钢线12,所述第二钢线12包括多根首尾依次通道导线相连且横向
布置的钢丝,所述第二钢线12的钢丝与所述第一钢线11的钢丝交叉相连;
所述第二钢线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线11的一端一体相连,所述第一钢线
1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钢线12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监测装置4电连接。
通过设置首尾依次通过导线相连的第一钢线11和第二钢线12,整个钢
线为一个整体,方便连接和布置。
实施方式二: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金属网本体1包括:
第三钢线13,所述第三钢线13包括多根首尾依次通过导线相连且纵向
布置的钢丝,所述第三钢线13的两端均与所述监测装置4电连接;
第四钢线14,所述第四钢线14包括多根首尾依次通过导线相连且横向
布置的钢丝,所述第四钢线14的钢丝与所述第三钢线13的钢丝交叉相连;
所述第四钢线14的两端均与所述监测装置4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两根钢线,使整体结构更紧凑,易组装成型。
实施方式三: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金属网本体1包括:
两根第五钢线15,两根所述第五钢线15均包括多根首尾依次通过导线
相连且纵向布置的钢丝,两根所述第五钢线15的钢丝中多根纵向布置的钢
丝间隔布置且首尾交叉相连;两根所述第五钢线15的两端均与所述监测装
置4电连接;
一根第六钢线16,一根所述第六钢线16包括多根首尾依次通过导线相
连且横向布置的钢丝,所述第六钢线16的钢丝与所述第五钢线15的钢丝交
叉相连,所述第六钢线16的两端均与所述监测装置4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金属网本体1还可以包括至少一根第七钢线17,所述第七
钢线17横向布置且与所述第五钢线15交叉相连。
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两根纵向布置的钢线和一根横向布置的钢线,使钢
线更紧凑。
实施方式四: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金属网本体1包括:
一根第八钢线18,所述第八钢线18包括多根首尾依次通过导线相连且
纵向布置的钢丝,所述第八钢线18的两端均与所述监测装置4相连;
至少一根第九钢线19,所述第九钢线19横向布置且与所述第8钢线18
的钢丝交叉相连;所述第九钢线19的两端均与所述监测装置4相连;
一根第十钢线191,所述第十钢线191包括多根首尾依次通过导线相连
且横向布置的钢丝,所述第十钢线191的两端均与所述监测装置4相连。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所述绝缘构件2包括:
绝缘板21,一根钢线焊接在所述绝缘板21的一侧面上,另一根钢线焊
接在所述绝缘板21的另一侧面上;
第一固定部22,所述第一固定部22安装在所述绝缘板21的一侧面上,
用于将焊接在绝缘板21同侧的钢线包覆住;
第二固定部23,所述第二固定部23安装在所述绝缘板21的另一侧面上,
用于将焊接在绝缘板21同侧的钢线包覆住。
本实施例的绝缘构件通过设置绝缘板,可使两根相交叉的钢线分隔开且
相互绝缘,通过设置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可使钢线固定更加牢固。
所述第一固定部22包括两个相互平行且垂直固定在所述绝缘板21一侧
面的第一金属片。所述第二固定部23包括两个相互平行且垂直固定在所述
所述绝缘板21另一侧面的第二金属片;所述第一金属片所在平面与所述第
二金属片所在平行相互垂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
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
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