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检修闸门并改善配水井沉积和安装方式的多联筒泵站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水设备,具体是指一种带检修闸门并改善配水井沉积和安
装方式的多联筒泵站。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污水的量越来越多,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污水处理设备,
泵站便是其中之一。传统的泵站是用混凝土等在现场建造而成,建造周期比较长,通常为2-
3个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物力、财力。为了加大污水处理能力,可以建造面积比较大的泵
站。例如,公开号为CN102797371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带高位水井的多功能出水泵
房,包括两个对称布置的出水泵房,中间的出水区通过加装阀门的通孔导通连接。每个出水
泵房为一带有中空腔体的构筑物,中空腔体分为提升区、出水区和高位井区,提升区内安装
多台水泵,提升区连接进水管,出水区连接出水管。由于需要建造的构筑物面积大,因此,建
造周期长,耗费时间、物力、财力大的缺陷更加突出。同时,该专利申请中,两个出水泵房分
别由两个进水管供水,并由两个出水管出水,两个出水泵房各自独立运行,因此该多功能出
水泵房不具有配水功能。公开号为CN20280982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预
制地埋式一体化污水泵站,包括泵站主体,泵站主体包括集水井、泵站罐体和泵站控制室,
集水井的一侧与第一进水管连接,另一侧通过第二进水管与格栅连接器的进口连接,格栅
连接器设置于泵站罐体内。格栅连接器的出口与粉碎格栅连接,泵站罐体内设有水泵,水泵
与泵站罐体一侧的出水管连接。所述泵站罐体上设有泵站控制室,泵站控制室内设有控制
柜,控制柜分别与粉碎格栅和水泵连接。其中,水泵优先选择为三台,两用一备;泵站罐体为
GRP高强度玻璃钢材质,泵站罐体的直径和高度根据流量和扬程确定。泵站罐体的直径可选
范围为2~4m,泵站罐体的高度可选范围为4~12m。然而,该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污水泵站处
理能力有限。当处理量需求增大时,单一的集水井与单一的预制泵站的组合并不能满足需
求。目前PPS的直径大多为2米,即使直径扩大两倍的PPS也难以满足目前处理量的需求。而
且单纯地扩大尺寸,会给制造带来难度,大尺寸的PPS还会存在公路运输受限的问题。JP特
开平11061971揭示了一种由一个出水管路连接两个泵站进行水处理的技术方案。其具有弧
形装置用来分配水流。然而其泵站排布受限,只能沿管路延伸方向,且处理能力有限,配水
也不能精确满足不同的需求。
针对上述背景,专利申请号为2013102797589,专利名称为:预制泵站系统的中国
专利提出了一种预制泵站系统,包括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进水口的预制配水单元和至少两个
预制泵站。配水单元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出水口。两个预制泵站分别具有泵站进水口、泵站
出水口及与泵站出水口连通的水泵,两个预制泵站的泵站进水口分别通过管路连接于配水
单元的至少两个第一出水口,至少两台水泵将由两个预制泵站的泵站进水口流入的液体泵
送至两个预制泵站的泵站出水口。配水单元配置有用来调整至少两个第一出水口的出水量
的至少一个出水调节装置。该专利申请通过多个配水单元与多个预制泵站之间的自由组
合,有效的解决了前述各种泵站系统的不足之处。然而本专利申请的申请人在实际使用上
述的预制泵站系统时,又发现几个个新问题,高水位井与预制泵房的底座如何安装并未涉
及到;泵站需要检修时,如何关闭入水没有提到,另外即配水单元和预制泵站超过两个后检
修起来很不方便,一旦整个系统出现问题,经常需要工作人员下到每一个泵站或是配水单
元内一一进行排查。问题是泵站和配水单元里空气不好,光线暗,空间小,检修人员一上一
下的穿梭于多个单元之间,效率非常低。
综上所述,目前急需一种检修和调试更加方便,安全,且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预
制泵站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检修和调试更加方便,安全,且成本更
低,效率更高的带检修闸门并改善配水井沉积和安装方式的多联筒泵站。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检修闸门并改善配
水井沉积和安装方式的多联筒泵站,它包括至少一个配水井和至少一个预制泵站,所述的
配水井与所述的预制泵站之间通过连接头互相连接;每个配水井的入口和出口处均设置有
可关闭进出水通道的闸门;每个配水井的混凝土底座通过4~6根混凝土支柱支撑抬高;每
个配水井与预制泵站内均安装有一套辅助检修装置;所述的辅助检修装置包括由直杆、井
上观察口、井下观察口、第一导光镜片和第二导光镜片组成的潜望检修机构;所述的第一导
光镜片安装于直杆的上部;所述的第二导光镜片安装于直杆的下部;所述的井上观察口与
第一导光镜片相对接;所述的井下观察口与第二导光镜片相对接;用户视线由井上观察口
进入,依次经过第一导光镜片、直杆、第二导光镜片与井下观察口后被导入到配水井和预制
泵站内部;所述的直杆通过安装座安装在配水井或预制泵站的侧壁上。
作为改进,所述的直杆与安装座之间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直杆同时还可以沿安装
座上下滑动。
作为改进,所述的井下观察口的外周安装有观察灯;所述的观察灯上连接有开关,
所述的开关安装在井上观察口上。
作为改进,所述的直杆为伸缩杆。
作为改进,所述的直杆上还安装有旋转把手;所述的旋转把手与直杆周向限位配
合,所述的旋转把手位于直杆的上部。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创造性的将基于潜望镜
原理的辅助检修装置安装到了每一个配水井与每个预制泵站内。这样用户在使用本带检修
闸门并改善配水井沉积和安装方式的多联筒泵站时,日常的维护根本无需每次都向下爬进
每个预制泵站和配水井内一一观察,只需要在每个预制泵站和配水井上通过井上观察口即
可轻松看到下面的情况,等发现有问题的地方才需要下井进行检修,同时在设备进行调试
时,也不用每个井内站一个人,直接在井上观察即可;作为改进,直杆与安装座之间可转动
连接;所述的直杆同时还可以沿安装座上下滑动。井下观察口的外周安装有观察灯;所述的
观察灯上连接有开关,所述的开关安装在井上观察口上。直杆为伸缩杆。所述的直杆上还安
装有旋转把手;所述的旋转把手与直杆周向限位配合,所述的旋转把手位于直杆的上部。这
些改进项使得使用时更加高效与便利,灯光的设置,大大提高了能见度,即便是预制泵或配
水井内有积水也不会影响到用户的观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检修和调试更加方便,安全,且成本更低,效率
更高的带检修闸门并改善配水井沉积和安装方式的多联筒泵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带检修闸门并改善配水井沉积和安装方式的多联筒泵站在俯
视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带检修闸门并改善配水井沉积和安装方式的多联筒泵站的辅助
检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配水井,2、预制泵站,3、辅助检修装置,4、直杆,5、连接头,6、井上观
察口,7、出水口,8、井下观察口,9、水泵,10、观察灯,11、安装座,12、第一导光镜片,13、第二
导光镜片,14、旋转把手,15、开关,16、闸门,17、混凝土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结合附图1和附图2,一种带检修闸门并改善配水井沉积和安装方式的多联筒泵
站,它包括至少一个配水井1和至少一个预制泵站2,所述的配水井1与所述的预制泵站2之
间通过连接头5互相连接;每个配水井1的入口和出口处均设置有可关闭进出水通道的闸门
16;每个配水井1的混凝土底座通过4~6根混凝土支柱17支撑抬高;每个配水井1与预制泵
站2内均安装有一套辅助检修装置3;所述的辅助检修装置3包括由直杆4、井上观察口6、井
下观察口8、第一导光镜片12和第二导光镜片13组成的潜望检修机构;所述的第一导光镜片
12安装于直杆4的上部;所述的第二导光镜片13安装于直杆4的下部;所述的井上观察口6与
第一导光镜片12相对接;所述的井下观察口8与第二导光镜片13相对接;用户视线由井上观
察口6进入,依次经过第一导光镜片12、直杆4、第二导光镜片13与井下观察口8后被导入到
配水井1和预制泵站2内部;所述的直杆4通过安装座11安装在配水井1或预制泵站2的侧壁
上。
作为改进,所述的直杆4与安装座11之间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直杆4同时还可以沿
安装座11上下滑动。
作为改进,所述的井下观察口8的外周安装有观察灯10;所述的观察灯10上连接有
开关15,所述的开关15安装在井上观察口6上。
作为改进,所述的直杆4为伸缩杆。
作为改进,所述的直杆4上还安装有旋转把手14;所述的旋转把手14与直杆4周向
限位配合,所述的旋转把手14位于直杆4的上部。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创造性的将基于潜望镜
原理的辅助检修装置安装到了每一个配水井1与每个预制泵站2内。这样用户在使用本带检
修闸门并改善配水井沉积和安装方式的多联筒泵站时,日常的维护根本无需每次都向下爬
进每个预制泵站和配水井内一一观察,只需要在每个预制泵站和配水井上通过井上观察口
6即可轻松看到下面的情况,等发现有问题的地方才需要下井进行检修,同时在设备进行调
试时,也不用每个井内站一个人,直接在井上观察即可;作为改进,直杆4与安装座11之间可
转动连接;所述的直杆4同时还可以沿安装座11上下滑动。井下观察口8的外周安装有观察
灯10;所述的观察灯10上连接有开关15,所述的开关15安装在井上观察口6上。直杆4为伸缩
杆。所述的直杆4上还安装有旋转把手14;所述的旋转把手14与直杆4周向限位配合,所述的
旋转把手14位于直杆4的上部。这些改进项使得使用时更加高效与便利,灯光的设置,大大
提高了能见度,即便是预制泵或配水井内有积水也不会影响到用户的观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检修和调试更加方便,安全,且成本更低,效率
更高的带检修闸门并改善配水井沉积和安装方式的多联筒泵站。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时,所述的配水井1与预制泵站2的具体数
量并没有限制,而且每个预制泵站2内也均是采用三台水泵9;每个水泵9上连接有出水口7;
所述的三台水泵9按两用一备的方案配合使用。具体实施时,每个配水井的入口和出口均设
置可关闭进出水的闸门16,配水井的内底和出水口管底基本持平,降低配水沉积。配合改进
型配水井的混凝土底座用五根混凝土支柱17抬高,混凝土支柱17中间为凹形,并有凸起钢
筋;配水井底部中间部分设置外凸钢筋,后期二次灌浆将配水井与底座可靠的固定安装为
一体。所述的闸门16通过传动杆和传动手轮控制开合,所述的传动手轮位于配水井的顶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
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
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
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