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钢结构龙骨的连接组件及采用该连接组件的房屋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房屋建造领域,特别涉及用于房屋的钢结构龙骨的连
接组件,以及采用该连接组件建造的房屋。
背景技术
在建造房屋时,需要将钢材质的龙骨进行连接,然后再于所形成的房
屋骨架上浇筑墙体、贴合保温板、搭建房顶等,最终形成完整的房屋构造。
目前,在连接钢结构的龙骨时,通常采用焊接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
能够使龙骨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定可靠,但是需要具有专业焊接技术的工人
完成。施工方不仅仅要承担原料成本,还要支出此较高额的人工成本。
因此,提供一种用于钢结构龙骨的、无需焊接的连接组件成为迫切需
求。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钢结构龙骨的
连接组件,所述钢结构龙骨包括横向龙骨和纵向龙骨,其特征在于,所述
连接组件包括,用于与所述横向龙骨和纵向龙骨中的一者连接的第一连接
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主体;由所述主体横向延伸出的第一定位板;
由所述主体纵向延伸出的第二定位板;用于与所述横向龙骨和纵向龙骨中
的另一者连接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底板;沿所述底壁的
两端纵向延伸的左翼板和右翼板;分别沿所述左翼板和所述右翼板的端部
横向延伸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至所述底板的高度H1等于所述第一定位
板的厚度D1,所述底壁的宽度L1等于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宽度L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厚度D1等于所
述主体的厚度D2,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宽度L2小于所述主体的宽度L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第一定位板的宽度缩小,以使其成为较为
狭长的形状。这样设置不但有利于第二连接件对其进行固定,而且能够在
保持较高强度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节约材料,降低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呈六面体,所述第一定位
板形成于所述主体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定位板形成于所述主体的与所述
第一表面相邻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的面积S2远大于所述第一表面的
面积S1。
当第二表面的面积远大于第一表面的面积时,第一连接件的主体呈薄
片状,因此,第一定位板和主体具有相同的厚度时,第二连接件也可以具
有较薄的厚度。这样设置可以使得第二连接件的左翼子板、右翼子板和底
板之间形成空间更小,降低了第二连接件的加工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板形成于所述第一表
面的中部。
在第一连接件固定于横向龙骨或者纵向龙骨上时,为了进一步地增加
其可靠性和强度,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由所述主体的第一表
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三表面分别延伸形成有第一定位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表面为矩形,所述第二表
面具有相邻的第一边界和第二边界,所述第二定位板呈“L”形,且所述
第二定位板的两个直角边分别贴合于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边界和第二边
界,所述第二定位板成对地布置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顶角处。
当横向龙骨或者纵向龙骨套设在“L”形的第二定位板之上时,第二
定位板与横向龙骨或者纵向龙骨的内壁具有更大的贴合面积,使其能够为
横向龙骨或者纵向龙骨提供更好的支撑。由于贴合面积的增大,也可以在
多个方向上通过自攻螺钉将第二定位板和横向龙骨或者纵向龙骨固定在
一起,进一步地加强安装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表面为矩形,所述第二定
位板呈“I”形,且成对的布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
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的交界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左翼板和所述
右翼板;所述固定板、所述左翼板、所述右翼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形成腔室;
所述腔室的高度H2大于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厚度D1,所述腔室的宽度L4
等于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宽度L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板上开设有第一定位
孔,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位置相应、大小相同的第二定
位孔。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房屋,所述房屋具有底板,包括:如
上所述的用于钢结构龙骨的连接件;以及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另一端固
定于地基内的支撑梁;所述底板与所述地基之间具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钢结构龙骨的连接组件可以在工厂开模、制造,
之后按照数量需求运送到施工现场以供使用。这种连接组件可以通过插接的
方式将房屋的纵向龙骨和横向龙骨固定连接,不但能够保证构筑房屋的结构
强度,而且还省去了焊接的时间,使得没有焊接技术的普通工人也可以在短
时间内完成纵向龙骨和横向龙骨装配。采用该连接组件可以极大的节省了人
工成本,从而降低房屋的构建成本,特别适合于3~4层房屋的建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采用该连接组件的房屋,由于龙骨无需焊接,因此不
会破坏龙骨本身的结构,该种房屋的强度高,且出乎预料地具有非常好的保
温效果。在此基础上,将房屋的底板通过支撑桩支撑,使其脱离地基,则具
有非常明显的防潮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
简要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使用的附图。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
图;
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
图;
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一连接件安装于纵向龙骨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二连接件将第一连接件固定于纵向龙骨的结构
示意图;
图5示意性地显示了纵向龙骨和横向龙骨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
件固定连接的示意图。
图6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
意图;
图7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
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
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
楚、完整地描述。在此说明,显然,附图所示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
例,目的是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特征。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所公开的附图及其说明,做出修改或其他等同的变型
或替代方案。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受这些附图和说明的限制。
参照图1所示,其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
件1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连接件1包括主体11、第一定位板12和第二定
位板13。
第一定位板12由主体11的第一表面111向着水平方向延伸形成。第
二定位板12由主体11的第二表面112向着竖直方向延伸形成。第一表面
111和第二表面112相邻。
主体11呈六面体,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均呈矩形,第二表面的
面积S2远大于第一表面的面积S1。
第一定位板的厚度D1等于主体的厚度D2,即第一定位板的厚度和第
一表面的高度相当。第一定位板的宽度L2小于所述主体的宽度L3,即第
一定位板的宽度小于第一表面的宽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的结构对称,其相对的第一表面111
和第三表面分别设置了用于固定的第一定位板12。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定位板13呈“I”形,且具有四个。四个第二
定位板13分别成对地设置于第二表面112和第一表面111的临界处以及
第二表面112和第三表面的临界处。第二定位板13垂直于所述第二表面
112。
如图2所示,其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件
2的结构示意图。第二连接件2包括底板21、左翼板22、右翼板23和固
定板24。
左翼板22沿着底板21的左端向侧上方延伸,右翼板23沿着底板21
的右端向侧上方延伸。固定板24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第一部分
和第二部分别延着左翼板22和右翼板23分别水平地延伸。因此,底板21、
左翼板22和右翼板23围合成一面具有开口的空间。
底板21至固定板24的高度H1即为该空间的高度,其等于第一定位
板12的厚度D1。底板21的宽度L1即为该空间的宽度,其等于第一定位
板12的宽度L2。
为了便于与纵向龙骨3和横向龙骨4定位安装,第一定位板12上开
设有第一定位孔121。底板21上开设有与第一定位孔121位置相应、大小
相同的第二定位孔211。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2的固定板24上设置了第三定位
孔241。
参考图3~5所示,使用时,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用于钢结构龙骨的连
接组件按下述方式安装:
1、将第一连接件1的主体11贴合纵向龙骨3;
2、将第二连接件2的贴合第一连接件1的第一定位板12,且使得第
一定位板12位于第二连接件2的底板21、左翼板22和右翼板23围合成
的空间内,即左翼板22和右翼板23分别位于第一定位板12的两侧,底
板21压紧第一定位板12,第一定位板12上的第一定位孔121和底板21
上的第二定位孔211的位置相应;
3、使用自攻螺钉打入第一定位孔121和第二定位孔211,该自攻螺钉
穿透纵向龙骨3的侧壁;
4、使用自攻螺钉打入第三定位孔241,该自攻螺钉穿透纵向龙骨3
的侧壁;
5、将横向龙骨4套装于第一连接件1的四个第二定位板13上,并且
由横向龙骨4的外壁打入自攻螺钉,该自攻螺钉穿透第二定位板13。
按照上述方式,可以逐步地搭建出整个房屋结构,并且无需焊接。在
图3~图5的示例中,第一连接件1和纵向龙骨3共通过十四个自攻螺钉固
定链接。第二连接件2和第一连接件1共通过六个自攻螺钉固定。横向龙
骨4和第二连接件2共通过四个自攻螺钉固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
理解,根据龙骨的材质和重量,可以调整自攻螺钉的数量。采用本实用新
型所述的连接组件,一般工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搭建房屋结构,显
著地降低了房屋整体构筑中的施工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还可以具有如图6所
示的结构。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部分不再赘述,仅描述其不同
之处。
第一连接件1的主体11的第二表面112呈矩形。第二表面112上垂
直的延伸出四个第二定位板12。第二定位板12呈“L”形,且所述第二
定位板12的两个直角边分别贴合于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边界和第二边界,
所述第二定位板12布置于第二表面112的顶角处。
这种设置方式,增大了第二定位板12的表面积,以使得横向龙骨4
套设于第二定位板12之上时,具有更大的贴合面积,即第二定位板12为
横向龙骨4提供了更好的支撑。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2还可以具有如图7所
示的结构。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部分不再赘述,仅描述其不同
之处。
第二连接件2的固定板24连接所述左翼板22和所述右翼板23,因此,
固定板24、左翼板22、右翼板23和底板21之间形成腔室。考虑到固定
板24本身的厚度,所述腔室的高度H2需要略大于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厚度
D1。所述腔室的宽度L4等于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宽度L2,即所述底板21的
宽度等于第一定位板的宽度L2。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连接组件中任意一种的
房屋,该房屋包括底板和支撑桩。支撑桩的一端与底板固定连接,另一端
固定于地基之中。所述底板由于支撑桩的支撑而脱离地基,即底板悬空,
其和地基之间形成空隙。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
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
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
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
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
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