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的构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身后部的构造.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83061 A(43)申请公布日 2013.07.03CN103183061A*CN103183061A*(21)申请号 201210589807.4(22)申请日 2012.12.282011-288620 2011.12.28 JPB62D 25/08(2006.01)(71)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地址日本静冈县(72)发明人冈町裕治 田中智大 伊藤研作(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格罗巴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6代理人刘恋(54) 发明名称车身后部的构造(57)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的构造。其能够使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在与车辆前后方向轴线。
2、垂直的面中旋转而产生的车身扭曲变形的载荷经由支柱部的闭合截面部、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及后纵梁高效地向车身构造分散。在后地板的左右两侧设置截面为帽形的后纵梁,将车身后部的环绕构造的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设置为高于后纵梁的位置,将后纵梁放置于后地板其间,从而将后地板分割成主后地板和左右的侧后地板,与后纵梁相邻地配置有后轮罩内板,在后纵梁中设有堵塞上部的开口且与左右两侧的凸缘接合的后纵梁上盖板,在该后纵梁上盖板的后端设有直立部,直立部接合于开口部的下部,上盖板、后纵梁和底板在上盖板的凸缘处以3层结合的结构接合,上盖板接合于内板。(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6页。
3、(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6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83061 ACN 103183061 A1/1页21.一种车身后部的构造,其在车身后部设置环绕构造的后尾门开口部,在后地板的左右两侧设置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部开口的截面为帽形的后纵梁,将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设置为高于上述后纵梁的位置,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将上述后纵梁放置于上述后地板其间,从而将上述后地板分割成后中央部地板和左右两侧的后侧部地板,与上述后纵梁相邻地配置有后轮罩内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后纵梁上设有后纵梁上盖板,用于堵塞该后纵梁上部的开口、与该后纵梁上左右。
4、两侧的凸缘相接合,在该后纵梁上盖板的后端设有向车辆上方延伸的直立部,该直立部接合于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下部;上述后纵梁上盖板、上述后纵梁和上述后中央部地板或者上述后侧部地板在上述后纵梁的凸缘处以3层结合的结构接合,上述后纵梁上盖板接合于上述后轮罩内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的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后纵梁上盖板的外侧侧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有与上述后轮罩内板相对并直立的接合凸缘,上述后纵梁上盖板通过上述接合凸缘接合于上述后轮罩内板。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的构造,其特征在于,在高于上述后纵梁上盖板的位置设有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的闭合截面部,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
5、构造的下部分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部分和自该左右两侧部分立起的立起部分由支柱部构成,自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立起的上述支柱部由连续的闭合截面形成,上述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与形成上述支柱部的闭合截面的构件接合。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183061 A1/7页3车身后部的构造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后尾门的掀背式车辆的车身后部的构造。背景技术0002 在车辆中存在具有后尾门的掀背形式的汽车,在该类型的车辆的车身后部设有利用后尾门打开或关闭的环绕构造的后尾门开口部。0003 以往,作为用于确保这种车辆的车身后部刚性的方法,将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由闭合截面构成的高刚性。
6、部和车身基本构造的后地板的后纵梁(rear side member)部连结起来进行强化(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18995号公报0005 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平312621号公报0006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车身后部的构造中,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高刚性部被设置为高于车身基本构造的后地板的后纵梁部的位置,在该环绕构造的高刚性部与车身基本构造的后纵梁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分离地布局的情况下,需要如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追加独立的托架,或者如上述专利文献2那样使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高刚性部朝向车辆下方较大程度地延长,来将高刚性部和后纵梁部连结起来。因此。
7、,在以往的车身后部的构造中,不仅导致重量增加、成本升高,而且,由于高刚性部纵向变长,因此长度方向上的刚性有可能降低。0007 而且,在以往的车身后部的构造中,在使用加强构件将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车辆宽度方向闭合截面部和后纵梁部连结起来的情况下,存在无法使来自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上下方向载荷高效地向后纵梁传递这样的问题。发明内容0008 本发明即是鉴于这样的实际状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车身后部的构造:能够使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在与车辆前后方向轴线垂直的面中旋转而产生的车身扭曲变形的载荷经由支柱部的闭合截面部、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及后纵梁高效地向后地板、后轮罩等车身构造分散。
8、,从而能够不采用后装紧固部件而在车身组装工序中一体地组装,并且,能够确保部件的组装刚性。0009 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所具有的课题,本发明在车身后部设置环绕构造的后尾门开口部,在后地板的左右两侧设置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部开口的截面为帽形的后纵梁,将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设置为高于上述后纵梁的位置,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将上述后纵梁放置于上述后地板其间,从而将上述后地板分割成后中央部地板和左右两侧的后侧部地板,与上述后纵梁相邻地配置有后轮罩内板,其中,在上述后纵梁上设有后纵梁上盖板,用于堵塞该后纵梁上部的开口、与该后纵梁上左右两侧的凸缘相接合,在该后纵梁上盖板的后端设有向车辆上方延伸的直立部,该直。
9、立部接合于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下部,上述后纵梁上盖板、上述后纵梁和上述后中央部地板或者上述后侧部地板在上述后说 明 书CN 103183061 A2/7页4纵梁的凸缘处以3层结合的结构接合,上述后纵梁上盖板接合于上述后轮罩内板。0010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上述后纵梁上盖板的外侧侧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有与上述后轮罩内板相对并直立的接合凸缘,上述后纵梁上盖板通过上述接合凸缘接合于上述后轮罩内板。0011 并且,在本发明中,在高于上述后纵梁上盖板的位置设有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的闭合截面部,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下部分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部分和自该左右两侧部分立起的立起部分。
10、由支柱部构成,自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立起的上述支柱部由连续的闭合截面形成,上述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与形成上述支柱部的闭合截面的构件接合。0012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的构造在车身后部设置环绕构造的后尾门开口部,在后地板的左右两侧设置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部开口的截面为帽形的后纵梁,将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设置为高于上述后纵梁的位置,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将上述后纵梁放置于上述后地板其间,从而将上述后地板分割成后中央部地板和左右两侧的后侧部地板,与上述后纵梁相邻地配置有后轮罩内板,其中,在上述后纵梁上设有后纵梁上盖板,用于堵塞该后纵梁上部的开口、与该后纵梁上左右两侧的凸缘相接合,在该后纵梁上。
11、盖板的后端设有向车辆上方延伸的直立部,该直立部接合于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下部,上述后纵梁上盖板、上述后纵梁和上述后中央部地板或者上述后侧部地板在上述后纵梁的凸缘处以3层结合的结构接合,上述后纵梁上盖板接合于上述后轮罩内板,因此,能够利用后纵梁上盖板确保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后纵梁、包含后轮罩的后地板的接合刚性,并且,能够使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在与车辆前后方向轴线垂直的面中旋转而产生的作为变形的车身扭曲变形、车身全长上的弯曲变形的载荷经由支柱部的闭合截面部、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及后纵梁高效地向后地板、后轮罩内板等车身构造分散,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该车身扭曲变形。而且,采用本发明的车身后。
12、部的构造,能够使来自车辆后方的外部载荷向车身后部构造分散。即,由后部保险杠承受的载荷利用保险杠架设构件等向车身后部传递、特别是向后围板部、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传递,并向后纵梁、后地板分散,但此时,能够使该载荷自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直接经由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顺畅地向后纵梁传递,并且,能够以后纵梁上盖板为主体地使该载荷高效地向后地板、后轮罩内板分散。0013 其原因在于,在掀背式车辆等中,为了抑制车身扭曲变形,期望后尾门环绕构造与作为上下方向的构造的支柱部直接连结,从而在正下方承受该车身扭曲变形的载荷,并使载荷向具有刚性的后纵梁分散。而且,在车身全长上的弯曲变形中,就对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
13、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进行支承而言,也是经支柱部由后纵梁所贡献的比例较大。0014 而且,采用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的构造,不需要像以往的构造那样采用后装的螺栓紧固部件,能够在车身组装工序中利用点焊等一体地组装,因此,能够确保部件的组装刚性,并且,能够谋求提高车辆的生产率。而且,只要仅加厚后纵梁上盖板的板厚,就能够提高其与作为周边部件的后纵梁、后板及支柱外板的连结刚性,因此,如上所述,能够以部件件数较少的结构、且最低限度的重量增加来确保所需的刚性。并且,由于后纵梁上盖板在接合作业的顺序中存在自由度,因此,在纵梁组装时、后车轮组装时、地板成形等时能够根据进展状况任意选择地进行接合作业。0015 另外,在本。
14、发明中,在上述后纵梁上盖板的外侧侧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有与上说 明 书CN 103183061 A3/7页5述后轮罩内板相对并直立的接合凸缘,上述后纵梁上盖板通过上述接合凸缘接合于上述后轮罩内板,因此,车身后部的载荷在后纵梁与3分割的后地板相接合的接合部处分散的过程中,由球面弯曲形状形成的后轮罩内板的表面刚性较高,因此,能够承受更大的载荷。特别是,对于从车辆后方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载荷,在后纵梁承受向车辆前方的载荷时,在通常的构造中被传递到后地板前部的后纵梁等车身构造,存在仅由后地板吸收载荷时吸收并不充分的情况。此时,只要能够高效地将对后纵梁施加的载荷传递到后轮罩内板,就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的载荷吸。
15、收性。采用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的构造,能够使后轮罩内板的球面整体变形,因此,能够由后轮罩内板整体吸收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载荷。而且,与利用通常的水平的凸缘接合后轮罩内板和后纵梁上盖板的情况相比,能够得到载荷分散的效果。另外,在组装时,与将较大平板的易于挠曲的后地板定位接合相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尺寸较短且难以挠曲的具有刚性的后纵梁上盖板能够简单地安装。并且,通过做成直立的接合凸缘,后纵梁上盖板在接合作业顺序的选择自由度方面,能够尤其简单地进行纵梁的组装作业、后车轮的组装作业。0016 并且,在本发明中,在高于上述后纵梁上盖板的位置设有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的闭合截面部,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下部分。
16、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部分和自该左右两侧部分立起的立起部分由支柱部构成,自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立起的上述支柱部由连续的闭合截面形成,上述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与形成上述支柱部的闭合截面的构件接合,因此,能够迅速地将来自车辆后方的外部载荷传递到后纵梁上盖板和后纵梁,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载荷分散效果。附图说明0017 图1是从车辆斜前方看到的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的立体图。0018 图2是放大表示图1中的X部的立体图。0019 图3是表示在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车辆的车身后部,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周边的构成部件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0020 图4是以局部截面表示在应。
17、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车辆的车身后部,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周边的构成部件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0021 图5的(a)是图4中的AA剖视图,图5的(b)是图4中的BB剖视图。0022 图6是从车辆上方看到的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23 下面,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0024 图1图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构造。0025 如图1图4及图6所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车辆是具有后尾门(未图示)的掀背形式的汽车,在该车辆的车身后部1中设有利用后尾门(未图示)打开或关闭的环绕构造的后尾门开口部2。该后尾门开口部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
18、两侧部分和自该左右两侧部分朝向上方立起而成的车辆上下方向的立起部分由支柱部3构成。而且,支柱部说 明 书CN 103183061 A4/7页63包括配置在后尾门开口部2的下侧角部的主视L字形的支柱下板4、和连结配置在该支柱下板4的上部且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上板5,该支柱下板4通过将内侧的支柱内下板4a和外侧的支柱外下板4b互相接合而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而且,该支柱上板5通过将内侧的支柱内上板5a和外侧的支柱外上板(未图示)互相接合而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0026 而且,在支柱部3的下端部之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配设接合于支柱下板4的内侧端部的后围板部6。该后围板部6通过将其内侧的后围内板6a。
19、和其外侧的后围外板6b互相接合而构成,后围内板6a的上部朝向车辆后方地向斜上方弯曲。另外,图1中箭头F方向表示车辆前方。0027 如图1图4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1的下部还设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后地板7。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将后纵梁9放置于该后地板7其间,从而将该后地板7分割为后中央部地板的主后地板8和后侧部地板的侧地板12。主后地板8配置在后地板7的中间部分,侧地板12分别配置在后地板7的左右两侧部分。0028 另外,后纵梁9配置在主后地板8的左右两侧部,其内侧侧部与主后地板8接合,比相邻地配置的后轮罩内板21靠车辆后方的外侧侧部与侧后地板12接合。而且,后纵梁9设置。
20、为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同时沿着主后地板8。其形成为上部开口的截面帽形。因此,在后纵梁9的相对的左右两侧壁的上端部设有向外部弯折成直角而形成的凸缘14。而且,将后尾门开口部2的下部设置为高于后纵梁9的位置。0029 如1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后纵梁9的上部设有后纵梁上盖板10,用于堵塞后纵梁9的上部的开口、与该后纵梁9上左右两侧的凸缘14相接合。因此,后纵梁上盖板10具有在堵塞后纵梁9的上部开口的同时接合于凸缘14的水平部10a。而且,在后纵梁上盖板10的后端设有通过将其弯折成直角而形成的、自水平部10a朝向车辆上方延伸的直立部10b,通过水平部10a和直立部10b,后纵梁上盖板10的后端部。
21、侧形成为侧视呈L字状。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接合于后尾门开口部2的环绕构造的下部。0030 在此,直立部10b在宽度方向中央含有下部的弯折部分在室内侧形成有凸形状部。由此,能够提高弯折部分的刚性。而且,由于在其与后围内板6a之间形成有空间,因此,能够在凸部分设定用于在室内侧使用的锁紧(clamp)孔等孔部。由此,不在作为与外界的分隔壁的后围内板6a上开孔就能够设定锁紧安装孔,因此,能够避免漏水等隐患。0031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后纵梁上盖板10、后纵梁9、及主后地板8或者侧后地板12在后纵梁9的凸缘14处以3层结合的结构接合,后纵梁上盖板10接合于后轮罩内板21。因此,在后纵。
22、梁上盖板10的外侧侧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有与后轮罩内板21相对并直立的接合凸缘13,后纵梁上盖板10的后轮罩内板21侧借助直立的接合凸缘13接合于后轮罩内板21。另外,后轮罩内板21在比侧部后地板12靠车辆前方位置,设置在后纵梁9和后纵梁上盖板10的外侧,其形成为表面刚性较高的球面弯曲形状。0032 并且,如图4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在从前方观察车辆时,后纵梁9和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同支柱内下板4a和支柱外下板4b的闭合截面(后述的第2闭合截面部S2)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地配置。而且,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的宽度尺寸L1设定为与后纵梁9的宽度尺寸L2同等的大小,该直。
23、立部10b与支柱部3的接合点W1位于重叠的范围内。因此,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与支柱部3的支柱外下板4b的接合点W1等配置在来自后尾门开口部2的上下方向载荷的传递通路内。说 明 书CN 103183061 A5/7页70033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通过仅将后纵梁上盖板10的板厚设定得厚于其他的周边部件的板厚,从而能够以最低限度的重量增加来确保所需的连结刚性。0034 另一方面,在自后尾门开口部2的下部立起的支柱部3中设有通过将后围板部6的后围内板6a和支柱下板4的支柱外下板4b的上下重合部分相互接合从而构成的第1闭合截面部S1,该第1闭合截面部S1是车辆宽度方向的闭合截面,从侧。
24、面观察时,形成为四边形状。而且,如图4和图5所示,后围内板6a上位于第1闭合截面部S1的下方的下侧部分、支柱外下板4b上位于第1闭合截面部S1的下方的下侧部分、及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的上端左右两侧部分以3层结合的结构通过点焊部W1等相接合。0035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柱下板4的支柱内下板4a上,其朝向车辆后方地向斜上方弯曲的上部的后端与支柱外下板4b相接合,其朝向下方延伸的下端部与后围板部6的后围内板6a相接合,形成有由上下重合部分相互接合而的、支柱内下板4a和后围内板6a构成的第2闭合截面部S2。该第2闭合截面部S2是后尾门开口部2的环绕构造的上下方向上的支柱部3的闭。
25、合截面,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四边形状。而且,第2闭合截面部S2位于第1闭合截面部S1的上方位置,且设置在与第1闭合截面部S1相邻的位置。0036 并且,如图1、图2、图4及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1的构造中,用于将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和支柱下板4的支柱内下板4a连接起来的加强构件11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设置。因此,加强构件11采用宽度尺寸比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的宽度尺寸小的板材形成,以位于直立部10b的接合位置的内侧的方式配置。0037 而且,加强构件11的上端部的左右两侧利用点焊部W2等与支柱内下板4a的下端部相接合。而且,加强构件11的下端部的左右两侧利用点焊部W等。
26、与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的上端部相接合。由此,用于构成第2闭合截面部S2的构件、和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通过加强构件11相连结,来自后尾门开口部2的上下方向载荷易于经由加强构件11向后纵梁上盖板10和后纵梁9传递。0038 这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1的构造中,车身后部1的环绕构造的后尾门开口部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部分和车辆上下方向的立起部分由支柱部3构成,在主后地板8的左右两侧设有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截面为帽形的后纵梁9,在该后纵梁9上设有后纵梁上盖板10,用于堵塞该后纵梁9上部的开口、与该后纵梁9上左右两侧的凸缘14相接合,在后纵梁上盖板10的后端设有自水平部。
27、10a向车辆上方延伸的直立部10b,在自后尾门开口部2的下部立起的支柱部3中设有由后围内板6a和支柱外下板4b构成的第1闭合截面部S1,该后围内板6a的下侧部分、支柱外下板4b的下侧部分、及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利用点焊部W1以3层结合的结构接合,因此,能够使作为车身扭曲变形等载荷的来自后尾门开口部2的上下方向载荷经由支柱部3的闭合截面部、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及后纵梁9高效率地向后地板7的主后地板8、后轮罩21等车身构造分散并被其吸收,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车身扭曲变形等。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1的构造中,能够在车身组装工序中通过点焊等一体地组装各部件,因此,与在之后的安装。
28、中将各部件进行螺栓固定来组装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部件的组装刚性,并且,能够谋求提高车辆的生产率和降低成本。0039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由上下重合部分相互接合的支柱内下板4a和后围内板6a形成有第2闭合截面部S2,第2闭合截面部S2和第1闭合截面部S1设置在相邻的说 明 书CN 103183061 A6/7页8位置,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在第2闭合截面部S2和第1闭合截面部S1的下方位置被连结,因此,能够加强车身后部1的各部件的连结,并且,能够使来自后尾门开口部2的上下方向载荷顺畅且高效地向后纵梁9和主后地板8等分散。004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设有用于将后纵梁上盖板。
29、10的直立部10b和支柱内下板4a连接起来的加强构件11,加强构件11的上端部利用点焊部W2与支柱内下板4a相接合,加强构件11的下端部利用点焊部W与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相接合,因此,易于使来自后尾门开口部2的上下方向载荷经由加强构件11向后纵梁9等传递。0041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在从前方观察车辆时,后纵梁9和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同支柱内下板4a和支柱外下板4b的闭合截面(第2闭合截面部S2)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地配置,因此,能够使来自后尾门开口部2的上下方向载荷经由支柱部3的第2闭合截面部S2、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及后纵梁9更高效地向后地板7的主后地板8。
30、、后轮罩21等车身构造分散。004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的宽度尺寸L1是与后纵梁9的宽度尺寸L2同等的大小,且该直立部10b与支柱部3的接合点W1位于重叠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将来自后尾门开口部2的上下方向载荷经由较高刚性的接合部向后纵梁9传递,从而,能够促进载荷向后纵梁9分散。0043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后纵梁上盖板10、后纵梁9、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以后纵梁9置于后地板7间从而将该后地板7三分而成的主后地板8或者侧后地板12在后纵梁9的凸缘14处以3层结合的结构接合,而且,后纵梁上盖板10接合于后轮罩内板21,因此,利用后纵梁上盖板10能够确保。
31、后尾门开口部2的环绕构造、后纵梁9、及包含后轮罩内板21的后地板7的接合刚性,并且,能够使来自车辆后方的外部载荷向车身后部1的构造分散。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由后部保险杠承受的载荷利用保险杠架设构件等向车身后部1传递、特别是向后围板部6、后尾门开口部2的环绕构造传递,并向后纵梁9、后地板7分散,因此,能够使该载荷自后尾门开口部2的环绕构造直接经由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顺畅地向后纵梁9传递,并且,能够以后纵梁上盖板10为主体地使该载荷高效地向后地板7、后轮罩内板21分散。0044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在后纵梁上盖板10的外侧侧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有与后轮罩内板21相对并直立的。
32、接合凸缘13,后纵梁上盖板10的后轮罩内板21侧借助直立的接合凸缘13与后轮罩内板21相接合,因此,能够将自车辆后方施加于后纵梁9的外部载荷高效地向表面刚性较高的后轮罩内板21传递,并且,能够有效地吸收向车辆前方移动的载荷。0045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已述的实施方式,能够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0046 附图标记说明0047 1、车身后部;2、后尾门开口部;3、支柱部;4、支柱下板;4a、支柱内下板;4b、支柱外下板;5、支柱上板;5a、支柱内上板;6、后围板部;6a、后围内板;6b、后围外板;7、后地板;8、主后地板(后中央部地板);9、后纵梁;10、后纵梁上盖板;10a、水平部;10b、直立部;11、加强构件;12、侧后地板(后侧部地板);13、接合凸缘;14、凸缘;21、后轮罩内板;L1、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的宽度尺寸;L2、后纵梁的宽度尺寸;S1、第1闭合截面部;S2、第2闭说 明 书CN 103183061 A7/7页9合截面部。说 明 书CN 103183061 A1/6页10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183061 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