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10086767.0
2014.03.10
CN104733435A
2015.06.24
授权
有权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L 23/538申请日:20140310|||公开
H01L23/538; H01L21/768
H01L23/538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蔡纾婷; 杨敦年; 刘人诚; 陈愉婷; 周世培
中国台湾新竹
14/135,103 2013.12.19 US
北京德恒律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09
章社杲; 孙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互连装置及形成该互连装置的方法。两个集成电路接合在一起。形成穿过其中一个衬底的第一开口。沿着第一开口的侧壁形成多层介电膜。一个或多个蚀刻工艺沿着第一开口的侧壁形成一个或多个间隔件型结构。形成从第一开口延伸至集成电路中的焊盘的第二开口。形成介电内衬,且用导电材料填充开口以形成导电插塞。
权利要求书1. 一种装置,包括: 第一半导体芯片,包括第一衬底、多个第一介电层和在所述第一衬底 上方的所述第一介电层中形成的多个第一金属线; 第二半导体芯片,具有与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的第一表面接合的表面, 其中,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包括第二衬底、多个第二介电层和在所述第二 衬底上方的所述第二介电层中形成的多个第二金属线; 导电插塞,从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的第二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半导体 芯片中的所述多个第二金属线中的一个;以及 多个内衬,插入在所述导电插塞和所述第一衬底之间,所述多个内衬 中的至少一个不在所述导电插塞和所述多个第一介电层之间延伸。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导电插塞具有延伸穿过所 述第一衬底的第一宽度和延伸穿过所述多个第一介电层的第二宽度,所述 第一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宽度,从所述第一宽度到所述第二宽度的过渡形成 凸缘。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多个介电层中的至少一个 沿着所述凸缘的表面延伸。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导电插塞在所述第一半导 体芯片中的多个金属线中的两个之间延伸。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导电插塞和所述 多个第一介电层的一个或多个之间的至少一个介电内衬。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导电插塞将所述第一半导 体芯片中的所述多个第一金属线中的一个电连接至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中 的所述多个第二金属线中的一个。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中的所述 多个第一金属线中的一个具有凹槽。 8. 一种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芯片,所述第一芯片具有衬底和多个介电层,所述多个介电 层具有形成在其中的金属化层; 将所述第一芯片的所述多个介电层的第一表面接合至第二芯片的表 面; 形成从所述衬底的背面延伸至所述多个介电层的第一开口; 沿着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形成多个内衬; 形成从所述第一开口的底部延伸穿过所述多个介电层至所述第二芯片 中的金属化层的第二开口;以及 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中形成导电材料。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多个内衬包括: 在所述第一衬底的背面上方和沿着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形成第一内 衬; 在所述第一内衬上方形成第二内衬;以及 从所述第一内衬的最上表面去除所述第二内衬的至少一部分,从而使 得间隔件型结构沿着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保留。 10. 一种方法,包括: 提供具有与第二衬底接合的第一衬底的接合结构,所述第一衬底具有 一个或多个覆盖的第一介电层和位于一个或多个第一介电层中的第一导电 互连件,所述第二衬底具有一个或多个覆盖的第二介电层和位于一个或多 个第二介电层中的第二导电互连件,所述第一衬底与所述第二衬底接合从 而使得所述第一介电层面对所述第二介电层; 形成延伸穿过所述第一衬底的第一开口; 沿着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形成多个介电层; 在形成所述多个介电层之后,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从所述第 一开口延伸至形成在所述第一介电层的至少一个中的第一焊盘且延伸至形 成在所述第二介电层的至少一个中的第二焊盘;以及 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中形成导电插塞。
说明书3DIC互连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半导体工艺,更具体的,涉及3DIC互连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各种电子组件(例如,晶体管、二极管、电阻器、电容器等)的 集成密度的持续提高,半导体工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集 成密度的这种提高来自于最小部件尺寸(例如,向亚20nm节点缩小半导 体工艺节点)的反复减小,这允许更多的组件集成到给定区域中。随着最 近对小型化、更高速度和更大带宽以及更低功耗和延迟的需求增长,对更 小和更有创造性的半导体管芯的封装技术的需求也在增长。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堆叠半导体器件(例如,3D集成电路 (3DIC))已经作为进一步减小半导体器件的物理尺寸的有效替代而出现。 在堆叠半导体器件中,在不同半导体晶圆上制造诸如逻辑电路、存储器电 路、处理器电路等的有源电路。两个或多个半导体晶圆可以安装在彼此的 顶部上从而进一步减小半导体器件的形状因数。 两个半导体晶圆可以通过合适的接合技术接合在一起。通常使用的接 合技术包括直接接合、化学活性接合、等离子体活性接合、阳极接合、共 晶接合、玻璃熔块接合、粘合剂接合、热压缩接合、反应接合等。在堆叠 的半导体晶圆之间可以提供电连接件。堆叠的半导体器件可以提供具有更 小的形状因数的更高的密度,并且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 种装置,包括:第一半导体芯片,包括第一衬底、多个第一介电层和在所 述第一衬底上方的所述第一介电层中形成的多个第一金属线;第二半导体 芯片,具有与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的第一表面接合的表面,其中,所述第 二半导体芯片包括第二衬底、多个第二介电层和在所述第二衬底上方的所 述第二介电层中形成的多个第二金属线;导电插塞,从所述第一半导体芯 片的第二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中的所述多个第二金属线中的一 个;以及多个内衬,插入在所述导电插塞和所述第一衬底之间,所述多个 内衬中的至少一个不在所述导电插塞和所述多个第一介电层之间延伸。 在上述装置中,其中,所述导电插塞具有延伸穿过所述第一衬底的第 一宽度和延伸穿过所述多个第一介电层的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大于所 述第二宽度,从所述第一宽度到所述第二宽度的过渡形成凸缘。 在上述装置中,其中,所述导电插塞具有延伸穿过所述第一衬底的第 一宽度和延伸穿过所述多个第一介电层的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大于所 述第二宽度,从所述第一宽度到所述第二宽度的过渡形成凸缘;所述多个 介电层中的至少一个沿着所述凸缘的表面延伸。 在上述装置中,其中,所述导电插塞在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中的多个 金属线中的两个之间延伸。 在上述装置中,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导电插塞和所述多个第一介电层 的一个或多个之间的至少一个介电内衬。 在上述装置中,其中,所述导电插塞将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中的所述 多个第一金属线中的一个电连接至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中的所述多个第二 金属线中的一个。 在上述装置中,其中,所述导电插塞将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中的所述 多个第一金属线中的一个电连接至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中的所述多个第二 金属线中的一个;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中的所述多个第一金属线中的一个 具有凹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方法,包括:提供第一芯片, 所述第一芯片具有衬底和多个介电层,所述多个介电层具有形成在其中的 金属化层;将所述第一芯片的所述多个介电层的第一表面接合至第二芯片 的表面;形成从所述衬底的背面延伸至所述多个介电层的第一开口;沿着 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形成多个内衬;形成从所述第一开口的底部延伸穿过 所述多个介电层至所述第二芯片中的金属化层的第二开口;以及在所述第 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中形成导电材料。 在上述方法中,其中,形成所述多个内衬包括:在所述第一衬底的背 面上方和沿着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形成第一内衬;在所述第一内衬上方形 成第二内衬;以及从所述第一内衬的最上表面去除所述第二内衬的至少一 部分,从而使得间隔件型结构沿着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保留。 在上述方法中,其中,形成所述多个内衬包括:在所述第一衬底的背 面上方和沿着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形成第一内衬;在所述第一内衬上方形 成第二内衬;以及从所述第一内衬的最上表面去除所述第二内衬的至少一 部分,从而使得间隔件型结构沿着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保留;使用覆盖蚀 刻工艺至少部分地实施去除。 在上述方法中,其中,形成所述多个内衬包括:在所述第一衬底的背 面上方和沿着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形成第一内衬;在所述第一内衬上方形 成第二内衬;以及从所述第一内衬的最上表面去除所述第二内衬的至少一 部分,从而使得间隔件型结构沿着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保留;所述第一内 衬从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 在上述方法中,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导电材料和所述多个介电层之间形 成另一内衬。 在上述方法中,其中,所述第二开口延伸至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所述多 个介电层中的焊盘,且延伸至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所述多个介电层中的焊盘 之间,且延伸至形成在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的介电层中的焊盘。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方法,包括:提供具有与第二 衬底接合的第一衬底的接合结构,所述第一衬底具有一个或多个覆盖的第 一介电层和位于一个或多个第一介电层中的第一导电互连件,所述第二衬 底具有一个或多个覆盖的第二介电层和位于一个或多个第二介电层中的第 二导电互连件,所述第一衬底与所述第二衬底接合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介电 层面对所述第二介电层;形成延伸穿过所述第一衬底的第一开口;沿着所 述第一开口的侧壁形成多个介电层;在形成所述多个介电层之后,形成第 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从所述第一开口延伸至形成在所述第一介电层的至 少一个中的第一焊盘且延伸至形成在所述第二介电层的至少一个中的第二 焊盘;以及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中形成导电插塞。 在上述方法中,形成所述多个介电层包括:在所述第一开口中形成第 一内衬;以及在所述第一内衬上方沿着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形成间隔件结 构。 在上述方法中,形成所述多个介电层包括:在所述第一开口中形成第 一内衬;以及在所述第一内衬上方沿着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形成间隔件结 构;通过覆盖沉积以及随后的蚀刻工艺形成所述间隔件结构。 在上述方法中,其中,所述多个介电层的至少一个沿着所述第一开口 的底面延伸。 在上述方法中,进一步包括:在形成所述导电插塞之前,沿着所述第 一开口的侧壁和所述第二开口的侧壁形成内衬。 在上述方法中,其中,沿着侧壁的所述多个介电层包括多个间隔件结 构。 在上述方法中,其中,沿着侧壁的所述多个介电层包括多个间隔件结 构;所述多个介电层的最下面的介电层沿着所述第一开口的底面延伸至所 述第二开口。 附图说明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及其优势,现将结合附图所进行的以下描述 作为参考,其中: 图1至图6是根据实施例的在制造互连件期间的各个工艺步骤的截面 图; 图7至图9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在制造互连件期间的各个工艺步骤的 截面图; 图10是根据实施例示出了形成互连件的方法的流程图。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不同图中的相应数字和符号通常表示相应的部分。 绘制附图以清楚地示出各个实施例的相关方面,且无需按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地讨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制造和使用。然而,应该理解, 本发明提供了许多可以在各种具体环境中实现的可应用的概念。所讨论的 具体实施例仅仅说明了制造和使用本发明的具体方式,而不用于限制本发 明的范围。 将结合具体环境中的实施例描述本发明,即,一种用于形成堆叠的半 导体器件的互连结构的方法。然而,其他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各种半导体器 件。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解释各个实施例。 图1至图6根据实施例示出了形成在两个接合的晶圆或管芯之间的互 连结构的各个中间步骤。首先参考图1,根据各个实施例,示出了在接合 工艺之前的第一晶圆100和第二晶圆200。在实施例中,第二晶圆200具 有与第一晶圆100类似的部件,且为了下文讨论的目的,具有形式为“2xx” 的参考数字的第二晶圆200的部件类似于具有形式为“1xx”的参考数字的 第一晶圆100的部件,对于第一衬底102和第二衬底202而言,“xx”是 相同的数字。第一晶圆100和第二晶圆200的各个元件将分别称为“第一< 元件>1xx”和“第二<元件>2xx”。 在实施例中,第一晶圆100包括第一衬底102,该第一衬底102具有 形成在其上的第一电路(通过第一电路104共同示出)。例如,第一衬底 102可以包括掺杂的或未掺杂的体硅或绝缘体上半导体(SOI)衬底的有源 层。通常地,SOI衬底包括形成在绝缘层上的半导体材料(诸如硅)的层。 例如,绝缘层可以是埋氧(BOX)层或氧化硅层。在衬底上提供绝缘层, 衬底典型地为硅衬底或玻璃衬底。也可以使用诸如多层衬底或梯度衬底的 其他衬底。 形成在第一衬底102上的第一电路104可以是适合于特定应用的任何 类型的电路。在实施例中,电路包括形成在衬底上的电子器件,一个或多 个介电层覆盖该电子器件。金属层可以形成在介电层之间以在电子器件之 间发送电信号。电子器件也可以形成于一个或多个介电层中。 例如,第一电路104可以包括诸如晶体管、电容器、电阻器、二极管、 光电二极管、熔断器等的各种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MOS)和/或P型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PMOS)器件,这些器件互连以实现一种或多种功能。 这些功能可以包括存储结构、处理结构、传感器、放大器、功率分配器、 输入/输出电路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上文所提供的实例仅用 于说明的目的,从而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应用,并且不意味着以任何方式 限制本发明。对于给定的应用,可以使用其他合适的电路。 图1中也示出了第一层间介电(ILD)层/金属间介电(IMD)层106。 例如,第一ILD层106可以通过诸如旋涂、化学汽相沉积(CVD)和等离 子体增强CVD(PECVD)的本领域已知的任何合适的方法,由诸如磷硅酸 盐玻璃(PSG)、硼磷硅酸盐玻璃(BPSG)、FSG、SiOxCy、旋涂玻璃、 旋涂聚合物、碳化硅材料、它们的混合物、它们的复合物、它们的组合等 的低K介电材料形成。也应该注意的是,第一ILD层106可以包括多个介 电层。 形成穿过第一ILD层106的第一接触件108以提供至第一电路104的 电接触件。例如,可以通过使用光刻技术在第一ILD层106上沉积和图案 化光刻胶材料以露出将成为第一接触件108的第一ILD层106的部分,从 而形成第一接触件108。诸如各向异性干蚀刻工艺的蚀刻工艺可以用于在 第一ILD层106中产生开口。可以使用扩散阻挡层和/或粘合层(未示出) 作为开口的内衬,且使用导电材料填充开口。扩散阻挡层包括TaN、Ta、 TiN、Ti和CoW等的一个或多个层,且导电材料包括铜、钨、铝、银以及 它们的组合等,从而形成如图1所示的第一接触件108。 一个或多个额外的ILD层110和第一互连线112a-112d(统称为第一互 连线112)在第一ILD层106上方形成金属化层。通常地,一个或多个额 外的ILD层110和相关的金属化层用于电路彼此的互连,并且提供外部电 连接。额外的ILD层110可以通过PECVD技术或高密度等离子体化学汽 相沉积(HDPCVD)等,由诸如氟硅酸盐玻璃(FSG)的低K介电材料形 成,且可以包括中间蚀刻停止层。外部接触件(未示出)可以形成在最上 层中。 也应该注意的是,一个或多个蚀刻停止层(未示出)可以位于邻近的 ILD层(例如,第一ILD层106和额外的IMD层110)之间。通常地,当 形成通孔和/或接触件时,蚀刻停止层提供用于停止蚀刻工艺的途径。蚀刻 停止层由与邻近的层(例如,下面的第一衬底102和覆盖的ILD层106/110) 的蚀刻选择性不同的介电材料形成。在实施例中,蚀刻停止层可以由SiN、 SiCN、SiCO、CN或它们的组合等,通过CVD或PECVD技术沉积形成。 在实施例中,第一晶圆100是背照式传感器(BIS)且第二晶圆200是诸 如ASIC器件的逻辑电路。在这个实施例中,电路104包括光敏区,诸如通过 将杂质离子注入到外延层内形成的光电二极管。此外,光敏区可以是PN结光 电二极管、PNP光电晶体管或NPN光电晶体管等。BIS传感器可以形成在硅 衬底上方的外延层中。 第二晶圆200可以包括逻辑电路、模拟至数字转换器、数据处理电路、 存储电路、偏置电路和参考电路等。 在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布置第一晶圆100和第二晶圆200,使得 第一衬底102的器件侧和第二衬底202的器件侧彼此面对。如下文更详细 的讨论,将形成开口,该开口从第一晶圆100的背面(与器件侧相对)延 伸至第二晶圆200的第二互连线212的选择部分,从而使得第一晶圆100 的第一互连线112的选择部分暴露。随后用导电材料填充该开口,从而在 第一晶圆的背面上形成至第一晶圆100和第二晶圆200的互连线的电接触 件。 图2根据实施例示出了接合之后的第一晶圆100和第二晶圆200。如 图1所示,第一晶圆100将堆叠并接合在第二晶圆200的顶部上。例如, 可以使用诸如金属与金属接合(例如,铜与铜接合)、电介质与电介质接 合(例如,氧化物与氧化物接合)、金属与电介质接合(例如,氧化物与 铜接合)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等的直接接合工艺接合第一晶圆100和第二 晶圆200。 应该注意的是,接合可以是晶圆级的,其中,将第一晶圆100和第二 晶圆200接合在一起,然后分割成单独的管芯。可选地,可以以管芯对管 芯级或者管芯对晶圆级实施接合。 在接合第一晶圆100和第二晶圆200之后,可以对第一晶圆100的背 面应用减薄工艺。在第一衬底102是BIS传感器的实施例中,减薄工艺用 于允许更多的光在不被衬底吸收的情况下穿过第一衬底的背面到达光敏 区。在外延层中制造BIS传感器的实施例中,可以减薄第一晶圆100的背 面直到露出外延层。可以通过使用诸如研磨、抛光、工艺、 工艺和/或化学蚀刻的合适的技术来实施减薄工艺。 图2中也示出了第一开口226。在下文更详细的讨论中,将形成电连 接件,该电连接件从第一晶圆100的背面延伸至第二晶圆200的第二互连 线212的选择部分。第一开口226表示其中将形成背面接触件的开口。可 以使用光刻技术形成第一开口226。通常地,光刻技术包括沉积光刻胶材 料,随后辐射(曝光)并显影光刻胶材料以去除光刻胶材料的一部分。剩 余的光刻胶材料保护下面的材料免受诸如蚀刻的随后的工艺步骤的影响。 图2中也示出了可选择的抗反射涂(ARC)层228。ARC层228减少 了在光刻工艺对图案化的掩模(未示出)进行图案化期间所使用的曝光光 的反射,这种反射可以导致图案化的不精确。ARC层228可以由氮化物材 料(例如,氮化硅)、有机材料(例如,碳化硅)、氧化物材料、高k电 介质等形成。可以使用诸如CVD等的合适的技术形成ARC层228。 在图案化工艺中可以使用其他层。例如,一个或多个可选择的硬掩层 可以用于图案化第一衬底102。通常地,在蚀刻工艺需要除了由光刻胶材 料提供的掩模之外的掩模的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硬掩模层可以是有用的。 在随后的图案化第一衬底102的蚀刻工艺期间,尽管光刻胶材料的蚀刻速 率可能没有第一衬底102的蚀刻速率高,但也将蚀刻图案化的光刻胶掩模。 如果蚀刻工艺在蚀刻工艺完成之前就消耗了图案化的光刻胶掩模,则可以 利用额外的硬掩模。选择硬掩模层(或多个硬掩模层)的材料,从而使得 硬掩模层表现出比下面的材料(诸如第一衬底102的材料)低的蚀刻速率。 现参考图3,根据实施例,在第一衬底102的背面上方及沿着第一开 口226的侧壁形成多层介电膜330。在下文将进行的更详细的讨论中,多 层介电膜330在通孔结构和器件电路/像素阵列之间提供了更好的钝化和隔 离。例如,在随后的形成至第一互连结构112和第二互连结构212的选择 部分的电接触件的蚀刻工艺期间,多层介电膜330比单膜提供了更好的保 护。例如,诸如等离子体蚀刻的蚀刻工艺可以导致对第一衬底102以及介 电层(例如,ILD层106、110和210)的损害。此外,多层介电膜330可 以提供更好的保护以防止金属离子扩散到第一衬底102和介电层内。 图3示出了多层介电膜330包括第一介电膜330a和第二介电膜330b 的实施例。选择第一介电膜330a和第二介电膜330b的材料,从而使得在 两层之间具有相对高的蚀刻选择性。在下文更详细的讨论中,将实施蚀刻 工艺以由第一介电膜330a上的第二介电膜330b形成间隔件型结构。第一 介电膜330a可以使用的介电材料的实例是氮化物材料,且第二介电膜330b 可以使用的介电材料的实例是氧化物。可以使用CVD技术形成诸如氮化硅 (Si3N4)层的氮化物层,CVD技术将硅烷和氨气用作前体气体,且沉积温 度介于550到900摄氏度(℃)的范围内。可以通过将四乙基原硅酸盐 (TEOS)和氧气用作前体的热氧化或CVD技术形成诸如二氧化硅层的氧 化物层。在实施例中,第一介电膜330a的厚度为从约到约且第二介电膜330b的厚度为从约到约可以调节第一介电膜 330a和第二介电膜330b的厚度以提供足够的保护,诸如免受蚀刻工艺的影 响和/或隔离/钝化。其他材料包括其他氧化物、其他氮化物、SiON、SiC、 低k介电材料(例如,黑钻石)和/或高k氧化物(例如,HfO2、Ta2O5)。 图4根据实施例示出了由第二介电膜330b形成间隔件型结构438。在 第二介电膜330b是氧化硅层的实施例中,间隔件型结构438可以使用例如 干蚀刻工艺形成,从而蚀刻第二介电膜330b,同时对第一介电膜330a的氮 化硅材料仅引起较小损害或没有损害。可以使用其他材料。 图4根据实施例进一步示出了形成在第一衬底102的背面上方的图案 化的掩模440。例如,图案化的掩模440可以是已经沉积、掩蔽、曝光和 显影(作为光刻工艺的一部分)的光刻胶材料。在如下文更详细的解释中, 对图案化的掩模440进行图案化以限定通孔开口,该通孔开口延伸穿过第 一衬底102的一个或多个ILD层110和第二衬底202的一个或多个ILD层 210的至少一些,从而露出第一互连线112和第二互连线212的所选择部 分的一部分。 图5根据实施例示出了在实施一个或多个额外的蚀刻工艺之后的图4 中示出的半导体器件。可以在半导体器件上实施诸如干蚀刻、各向异性湿 蚀刻或任何其他合适的各向异性蚀刻的合适的蚀刻工艺或图案化工艺以形 成第二开口514。 如图5所示,第二开口514将第一开口226延伸至第一互连线112a和 112b并到达第二互连线212a。在实施例中,第一互连线112a和112b由诸 如铜的合适的金属材料形成,其表现出不同于第一ILD层110的蚀刻速率 (选择性)。同样地,第一互连线112a和112b作为用于第一ILD层110 的蚀刻工艺的硬掩模层。可以采用选择性蚀刻工艺以快速蚀刻第一ILD层 110,而仅蚀刻第一互连线112a和112b的一部分。如图5所示,当蚀刻工 艺继续向第二互连线212a蚀刻时,可以部分地蚀刻掉第一互连线112a和 112b的露出部分,从而形成凹槽516。该凹槽516的深度可以根据各种应 用和设计的需要而变化。 如图5所示,继续第二蚀刻工艺直到露出第二互连线212a,从而形成 组合的开口,该组合的开口从第一晶圆100的背面延伸至第二晶圆200的 第二互连线212a。 应该注意的是,第二蚀刻工艺可以延伸穿过各种用于形成第一ILD层 110和第二ILD层210的各个层,其可以包括各种类型的材料和蚀刻停止 层。因此,第二蚀刻工艺可以利用多种蚀刻剂以蚀刻穿过各个层,其中, 基于要蚀刻的材料来选择蚀刻剂。 图6根据各个实施例示出了形成在第一开口226和第二开口514内的 导电材料。在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沉积一个或多个扩散和/或阻挡层622以 及沉积晶种层形成导电材料。例如,沿着第一开口226和第二开口514的侧 壁形成包括Ta、TaN、TiN、Ti、CoW等的一个或多个层的扩散阻挡层。可以 由铜、镍、金、它们的任何组合等形成晶种层(未示出)。可以通过诸如PVD、 CVD等合适的沉积技术形成扩散阻挡层和晶种层。在开口中沉积晶种层之后, 将使用例如电化学电镀工艺将诸如钨、钛、铝、铜和它们的任意组合等的导电 材料填充入第一开口226和第二开口514内,从而形成导电插塞620。 图6也示出了从第一衬底102的背面去除过量的材料,例如,过量的导电 材料。在实施例中,可以沿着第一衬底102的背面保留多层介电膜330的一个 或多个层,以提供额外的保护从而避免受到环境影响。在图6示出的实例中, 保留多层介电膜330的第一介电膜330a。在这个实例中,可以使用蚀刻工艺、 平坦化工艺(例如,CMP工艺)等并将第一介电膜330a用作停止层来去除过 量的材料。 图6进一步示出了沿着第一晶圆100的背面形成的介电覆盖层660。介电 覆盖层660可以包括诸如氮化硅、氮氧化硅、碳氧化硅、碳化硅、它们的组合 和它们的多层的介电材料的一个或多个层。介电覆盖层660的厚度可以为从 约到约且其通过例如使用诸如溅射、CVD等合适的沉积技 术形成。 图7至图9示出了沿着第一开口226的侧壁形成多层介电膜的另一个 实施例。图7至图9假定已经形成了类似于上文参考图1至图3讨论的工 艺。因此,图7示出了在蚀刻多层介电膜330的第一介电膜330a和第二介 电膜330b以形成多个间隔件型结构之后的图3的结构。然而上文讨论的图 4仅蚀刻了介电层的一部分,图7中示出的实施例在多层介电膜的所有膜 上均实施了蚀刻工艺。 在使用两层介电膜的这个实施例中,两层膜都经受了蚀刻工艺,沿着 第一开口226的侧壁产生了一系列的间隔件型结构。在第二介电膜330b包 括氧化硅的实施例中,稀氢氟酸可以用于在第一介电膜330a(类似于图4 中示出的第一介电膜)上由第二介电膜330b形成间隔件型结构770。然后 第二蚀刻工艺可以用于蚀刻第一介电膜330a。例如,在第一介电膜330a 包括氮化硅的实施例中,磷酸可以用于蚀刻第一介电膜330a以形成间隔件 型结构772。因此,沿着第一开口226的侧壁形成多个间隔件型结构,诸 如图7的间隔件型结构770和772。 图8根据实施例示出了第二开口514的形成。除了在本实施例中第一 介电膜330a不再沿着第一开口226的底面存在,并且因此不需进行穿过第 一介电膜330a的蚀刻(作为蚀刻工艺的一部分)之外,可以使用上文中参 考图5所讨论的类似的工艺。 图9示出了在形成阻挡层622、用导电材料填充第一开口226和第二 开口514以及形成覆盖层660之后的结构。可以使用类似于上文中参考图 6所讨论的工艺。如图9所示,作为形成间隔件型结构772的蚀刻工艺的 结果,第一介电膜330a不在第一衬底102或如图6所示的可选择的ARC 层228的表面上方进行延伸。 图10是根据实施例示出了形成堆叠的芯片结构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 法开始于步骤1010,其中,提供了将接合的衬底。衬底可以是处理过的晶 圆(诸如图1中示出的晶圆)、管芯、晶圆和管芯等。在步骤1012中,诸 如上文参考图2的讨论,接合衬底且在其上形成图案化的掩模,随后形成 限定了用于接触插塞的开口的图案化的掩模。可选择地,形成ARC层和/ 或一个或多个硬掩模层。 此后,在步骤1014中,诸如上文参考图3所讨论的,实施第一蚀刻工 艺以蚀刻穿过第一晶圆的第一衬底,从而形成第一开口。在步骤1016中, 在第一开口内并沿着第一衬底的背面形成多层介电膜,且在步骤1018中, 实施蚀刻工艺以蚀刻多层介电膜的一个或多个层,从而沿着第一开口的侧 壁产生间隔件状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诸如上文参考图4所讨论的,蚀 刻掉多层介电膜的并非所有膜,且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上文参考图7所 讨论的,蚀刻掉多层介电膜的所有膜,产生多个间隔件型结构。 在步骤1020中,如上文参考图4和图7所讨论的,形成图案化的掩模 以限定第二开口,从而与形成在第一衬底和/或第二衬底上的互连件的所选 择互连件接触。在步骤1022中,诸如上文参考图5和图8所讨论的,另一 蚀刻工艺用于产生第二开口,第二开口露出第一衬底和/或第二衬底上的互 连件的一部分。在步骤1024中,诸如上文参考图6和图9所讨论的,用导 电材料填充开口。诸如上文参考图6和图9所讨论的,介电覆盖层可以形 成在导电材料上方。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 第一芯片具有第一衬底、多个第一介电层和形成在第一衬底上方的第一介 电层中的多个第一金属线。第二芯片具有表面,该表面接合至第一半导体 芯片的第一表面,其中,第二芯片具有第二衬底、多个第二介电层和形成 在第二衬底上方的第二介电层中的多个第二金属线。导电插塞从第一芯片 的第二表面延伸至第二半导体芯片中的多个第二金属线中的一个。多个内 衬插入在导电插塞和第一衬底之间,从而使得多个内衬中的至少一个不在 导电插塞和多个第一介电层之间延伸。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第一芯片,其中, 第一芯片具有衬底和多个介电层,多个介电层具有形成在其中的金属化层。 第一芯片的多个介电层的第一表面接合至第二芯片的表面。形成从衬底的 背面延伸至多个介电层的第一开口,并且沿着第一开口的侧壁形成多个内 衬。形成从第一开口的底部延伸穿过多个介电层至第二芯片中的金属化层 的第二开口,且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形成导电材料。 在又一实施例中,提供了另一种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具有与第二衬 底接合的第一衬底的接合结构,第一衬底具有一个或多个覆盖的第一介电 层和位于一个或多个第一介电层中的第一导电互连件,第二衬底具有一个 或多个覆盖的第二介电层和位于一个或多个第二介电层中的第二导电互连 件,第一衬底接合至第二衬底,从而使得第一介电层面对第二介电层。形 成延伸穿过第一衬底的第一开口,且沿着第一开口的侧壁形成多个介电层。 在形成多个介电层之后,形成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从第一开口延伸至在 第一介电层的至少一个中形成的第一焊盘和在第二介电层的至少一个中形 成的第二焊盘。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形成导电插塞。 尽管已经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其优势,但应该理解,在不 背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在此可以做出 各种改变、替换和更改。 此外,本申请的范围不旨在限于说明书中描述的工艺、机器、制造、材 料组分、装置、方法和步骤的特定实施例。作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容易从 本发明的公开理解,根据本发明,可以利用现有的或今后开发的执行与在此描 述的相应实施例基本相同的功能或获得基本相同的结果的工艺、机器、制造, 材料组分、装置、方法或步骤。因此,所附权利要求旨在包括在这样的工艺、 机器、制造、材料组分、装置、方法或步骤的范围内。
《3DIC互连装置和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DIC互连装置和方法.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互连装置及形成该互连装置的方法。两个集成电路接合在一起。形成穿过其中一个衬底的第一开口。沿着第一开口的侧壁形成多层介电膜。一个或多个蚀刻工艺沿着第一开口的侧壁形成一个或多个间隔件型结构。形成从第一开口延伸至集成电路中的焊盘的第二开口。形成介电内衬,且用导电材料填充开口以形成导电插塞。。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