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布线膜和触摸面板传感器.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58148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80032200.3

申请日:

2014.05.26

公开号:

CN105264469A

公开日:

2016.01.20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G06F 3/041申请公布日:2016012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6F 3/041申请日:20140526|||公开

IPC分类号:

G06F3/041; B32B15/01; C22C9/00; C22C9/04; C22C9/05; C22C9/06; C22C21/00; H01L21/3205; H01L21/768; H01L23/532

主分类号:

G06F3/041

申请人: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发明人:

志田阳子; 后藤裕史; 越智元隆

地址:

日本兵库县

优先权:

2013-119311 2013.06.05 JP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代理人:

张玉玲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布线膜,由如下层叠结构构成:形成于透明导电膜之上的纯Cu或以Cu为主成分的Cu合金(第一层);形成于第一层之上,纯Al或在10原子%以下的范围内含有或从Ta、Nd和Ti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的Al合金(第二层)。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布线膜,其特征在于,其是与透明导电膜
连接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用的布线膜,
所述布线膜由如下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层叠结构构成:
所述第一层形成于透明导电膜之上,为由纯Cu或以Cu为主成分的
Cu合金构成的低电阻的层;
所述第二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层之上,为由纯Al;或在10原子%以下
的范围内含有从Ta、Nd和Ti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的Al合
金所构成的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布线膜,其中,所述第
二层由在10原子%以下的范围含有从Ta、Nd和Ti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
至少一种元素的Al合金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布线膜,其中,构成所
述第一层的Cu合金含有从Ni、Zn和Mn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
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布线膜,其中,构成所
述第一层的Cu合金含有从Ni、Zn和Mn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
素。
5.一种触摸面板传感器,其中,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传
感器用布线膜。
6.一种触摸面板传感器,其中,具备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摸面板传
感器用布线膜。
7.一种触摸面板传感器,其中,具备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摸面板传
感器用布线膜。

说明书

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布线膜和触摸面板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透明导电膜连接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布线膜和触摸面
板传感器。

背景技术

触摸面板传感器一般含有形成于输入区域的透明电极,和位于输入区
域的侧部(非输入区域)并与该透明电极电连接的布线部(例如参照专利
文献1)。布线部主要是由布线膜构成,布线膜由Cu、Al、Ag等金属材料
形成于构成透明电极的透明导电膜之上,电阻小的Cu尤其通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2-43298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通常,在触摸面板传感器的制造过程中,实施低于200℃的低加热处
理,但有在大气气氛中实施200℃以上(例如,约230℃左右)的加热处
理的情况。若对于Cu布线材料在大气气氛下,以上述的较高温度进行加
热处理,则Cu与氧容易反应,茶褐色半透明的Cu氧化物形成于表面,布
线膜变色。布线材料的缺陷通常以光学的方法进行检测,若像上述这样布
线膜发生变色,则会被作为缺陷检测出来,成为制造成品率降低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形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与透明导电膜
连接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用Cu布线膜中当然具有低电阻,而且即使在大气
气氛中进行大约200℃以上的加热处理时,表面也不会变色的新颖的布线
膜,以及使用了它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能够达成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布线膜所具有的要
旨在于,在与透明导电膜连接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用的布线膜中,所述布线
膜由如下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层叠结构构成:所述第一层形成于透明导电膜
之上,为由纯Cu或以Cu为主成分的Cu合金构成的低电阻的层;所述第
二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层之上,为由纯Al或在10原子%以下的范围内含有
从Ta、Nd和Ti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的Al合金构成的层。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层由在10原子%以下的范
围内含有从Ta、Nd和Ti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的Al合金构
成。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构成所述第一层的Cu合金含有从Ni、
Zn和Mn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

在本发明中,也包括具备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布线
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布线膜,具有在低电阻的Cu布线材料之
上形成有纯Al或规定的Al合金的层叠结构,因此能够一边维持布线膜所
要求的低电阻,同时即使在大气气氛中曝露在大约200℃以上的热过程时,
也能够防止上述布线膜表面的变色。其结果是,即使用通常的光学的方法
对于上述布线膜进行检测,也不会确认到该布线膜的缺陷,上述布线膜制
造成品率提高。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触摸面板传感器中,即使进行通常不被采用
的、在大气气氛中的较高温的加热处理之后,也能够防止表面的变色的触
摸面板传感器用Cu合金布线膜,和使用了该布线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布线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的构成的
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2是表1的No.3(比较例)的截面TEM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等,在与透明导电膜直接连接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布线膜
中,为了提供一种既维持着Cu布线膜带来的低电阻,同时即使在大气气
氛中曝露在大约200℃以上的热过程时,也可以防止该Cu布线膜表面的
变色的新颖的布线膜,而反复研究。其结果发现,如果使用如下层叠结构
的布线膜,即,在由纯Cu或以Cu为主成分的Cu合金所构成的低电阻层
(第一层)之上,配置纯Al;或在0.1~10原子%的范围内含有从Ta、Nd
和Ti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的Al合金(第二层),则可达成
预期的目的,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在大气气氛中进行200℃以上的加热处理”,是加
热温度大致200~300℃,加热时间大致30分~1小时的意思。上述的加
热处理,是关于形成第一层和第二层之后的热过程。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即使在大气气氛中曝露在200℃以上的热
过程时,也能够防止Cu布线膜表面的变色”,意思是以后述的实施例所述
的方法,在大气气氛下,以230℃进行1小时的加热处理,测量加热处理
前后的布线膜的反射率时,反射率的变化率为50%以下。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电阻低”,意思是通过后述的实施例所述的
方法,测量上述加热处理前的布线膜(第一层+第二层的层叠膜)的电阻
时,电阻为200mΩ/□以下。

另外,有将构成第二层的“纯Al;或从Ta、Nd和Ti所构成的组中选
择的至少一种元素”,统称为“纯Al或规定的Al合金”的情况。

以下,一边参照图1,一边详细地说明具备本发明的布线膜的触摸面
板传感器。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由基板、形成于基板之上的
透明导电膜、和直接连接在透明导电膜之上的布线膜构成。上述布线膜具
有直接形成于透明导电膜之上的第一层、和直接形成于第一层之上的第二
层的层叠结构。其中,第一层由纯Cu或以Cu为主成分的Cu合金构成,
有助于电阻的降低。第二层由纯Al;或在10原子%以下的范围内含有从
Ta、Nd和Ti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的Al合金(纯Al或规定
的Al合金)构成,有助于防止在大气气氛中曝露在200℃以上的热过程时
的布线膜的变色。

首先,对于本发明的布线膜详细地加以说明。

(关于构成第一层的纯Cu或以Cu为主成分的Cu合金)

直接配置在透明导电膜之上的第一层由纯Cu或以Cu为主成分的Cu
合金构成。具体来说,只要能够发挥出电阻低这样的Cu布线材料本来的
特性,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使用历来所使用的材料。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低电阻的第一层”,意思是从抑制触摸面板传感
器中的因互连电阻造成的信号延迟和功率损耗的观点出发,电阻率例如为
11μΩcm以下。优选为8.0μΩcm以下,更优选为5.0μΩcm以下。

在本发明中,能够使用以电阻率满足上述范围的方式,适当控制了合
金元素的种类或其含量的至少一个的Cu合金。

例如,作为用于Cu合金的元素,能够参照文献所述的数值等,从公
知的元素中很容易地选择电阻率低的元素(优选纯Cu和电阻率低的元
素)。这时的优选的含量的范围,以电阻率为上述范围的方式,根据所使
用的元素的种类适当控制即可。

或者,作为用于Cu合金的元素,也能够使用电阻率高的元素。这种
情况下,使电阻率为上述范围而减少含量。具体来说,虽然根据所使用的
元素的种类也会有所不同,但如果大致减少至0.05~1原子%左右的范围,
则能够降低电阻率。

作为本发明所用的Cu合金,例如,优选使用Cu-Ni合金、Cu-Zn
合金、Cu-Mn合金、Cu-Mg合金、Cu-Ca合金等;或含有这些合金元
素至少一种以上的Cu合金。其中,因为Cu-Ni合金、Cu-Zn合金、Cu
-Mn合金的电阻比较低,所以能够使各合金元素(Ni、Zn、Mn中的至
少一种)的含量的上限大致为10原子%以下。另外,上述Cu合金也可以
含有氧气、氮气的气体成分,例如,能够使用Cu-O和Cu-N等。

上述Cu合金含有上述可适用的元素,余量实质上是Cu和不可避免
的杂质。

用于本发明的Cu合金,此外还有后述的用于第二层的Al合金的各含
量,例如能够通过ICP发光分析法求得。

上述的由纯Cu或以Cu为主成分的Cu合金构成的第一层的膜厚,优
选为50nm以上。若第一层的膜厚过薄,则互连电阻变高。更优选为70nm
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0nm以上。另一方面,若第一层的膜厚过厚,则发
生布线形状的恶化和蚀刻残渣,因此优选为600nm以下,更优选为500nm
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0nm以下。

(关于构成第二层的纯Al或规定的Al合金)

本发明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布线膜的特征部分在于,在上述的第一层
(纯Cu或以Cu为主成分的Cu合金)之上直接设有纯Al或规定的Al合
金(第二层)。

若在大气气氛下这样的氧存在下进行大约200℃以上的高温加热,则
构成第一层的Cu的表面容易被氧化而形成Cu氧化物。因此,需要形成防
止Cu的氧化的保护层。在保护层的特性中,需要对于氧化的耐久性(耐
氧化性)高。而且,即使在保护层的耐氧化性高的情况下,晶界粗大等膜
质差时,第一层的Cu元素仍会通过晶界而扩散到表面,在表面形成Cu
氧化物。因此,需要保护层致密。在本发明中作为保护层使用的纯Al或
规定的Al合金在表面形成钝态皮膜。因为Al的钝态皮膜致密,所以能够
防止Cu元素的扩散。因此,以上述纯Al或规定的Al合金作为保护层(第
二层),通过层叠于上述第一层之上,能够防止Cu的氧化造成的变色。

此外,如果不使用纯Al,而是使用规定的Al合金,也不会发生因加
热造成的凝集、表面的粗糙这样的问题,因此非常有用。

构成上述Al合金的Ta、Nd和Ti,是从上述观点出发,基于大量的基
础实验而选择的。即,这些元素具有的作用是,抑制上述的高温热过程施
加时的热凝集,使晶粒微细化。因此,能够保持热过程后的表面的平坦性。
其结果是,热过程后的反射率的降低得到抑制,能够防止布线膜表面的变
色。这些元素可以单独使用,或也能够两种以上并用。上述元素之中优选
Ta、Nd。

上述元素的含量(单独含有时为单独的量,含有两种以上时为合计量)
优选为0.1原子%以上。上述元素的含量低于0.1原子%时,上述作用无法
有效地发挥,不能有效地抑制加热造成的凝集。上述元素的更优选的含量
为0.2原子%以上。但是,若上述元素的含量过多,则电阻增加,因此使
其上限为10原子%以下。上述元素的优选的含量的上限为3原子%以下,
更优选为2原子%以下。

上述Al合金在上述范围含有Ta、Nd和Ti的至少一种,余量是Al和
不可避免的杂质。

上述的由纯Al或规定的Al合金构成的第二层的膜厚优选为5nm以
上。第二层的膜厚为5nm以下时,难以在表面形成均匀的膜。更优选的膜
厚为10nm以上。另一方面,若第二层的膜厚高于150nm,则与配置在该
第二层之下的Cu布线材料(第一层)的锥度差变大,布线膜容易发生断
裂。更优选的膜厚为100nm以下。

另外,用于本发明的布线膜整体(第一层+第二层的层叠膜)的优选
的合计厚度大致为100nm以上,更优选为200nm以上,优选为600nm以
下,更优选为450nm以下。

构成上述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各膜优选通过溅射法成膜。如果使用溅射
法,则能够成膜与溅射靶的组成大体相同的膜。例如,通过使用组成与期
望的Cu合金膜或Al合金膜相同的溅射靶,能够得到没有组成偏差的预期
的各膜。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不同组成的溅射靶,或者,也
可以在纯Cu溅射靶或纯Al溅射靶上装载期望的合金元素的金属而进行成
膜。

具体来说,为了制造由本发明的层叠结构构成的布线膜,首先,通过
溅射法成膜第一层之后,在其上,通过溅射法成膜上述第二层即可。

作为溅射法,例如采用DC溅射法、RF溅射法、磁控管溅射法、反
应性溅射法等任意一种溅射法都可以,其形成条件适宜设定即可。另外,
溅射靶的形状,包括根据溅射装置的形状和结构而加工成任意的形状的
(矩形盘状、圆形盘状、圆环形盘状等)。

以上,对于本发明的布线膜进行了说明。

如上述本发明具有的特征在于,特定与透明导电膜连接的布线膜的组
成,其以外的构成未特别限定,能够采用在触摸面板传感器的领域通常使
用的公知的构成。

基板能够使用一般所使用的透明基板,例如,除了玻璃以外,还可列
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系、聚碳酸酯系或聚酰胺系的树脂系基板。优选
使用材料成本低廉的可对应辊对辊(口一ルトゥ口一ル:rolltoroll)的聚
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系、聚碳酸酯系或聚酰胺系等的薄膜。在本发明中,
例如,作为固定电极的下部电极的基板能够使用玻璃,需要挠性的上部电
极的基板能够使用聚碳酸酯系等的薄膜。施加于薄膜基板的热过程,只要
在薄膜的耐热温度以下则没有问题,但从提高密接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
用对于100℃以上的热过程具有耐热性的薄膜。

配置在基板之上的透明导电膜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作为代表例,可
列举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

本发明的触摸面板传感器能够作为电阻膜方式、静电容量方式、超声
波表面弹性波方式等的触摸面板传感器使用。本发明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能够通过公知的方法制造。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限
制,在能够符合前、后述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加以变更实施,这些均包
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实施例1

(试料No.1~13的制作)

在本实施例中,如以下详述,在ITO膜之上形成各种布线膜,测量加
热处理前后的反射率和加热处理前的电阻。在表1所示的各布线膜中,%
的单位是原子%,Al合金的余量是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Cu合金的余量
是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首先,在玻璃基板(corning社制,EAGLEXG,直径100mmφ×10.7mm
的表面,通过DC磁控管溅射法形成透明导电膜(ITO:膜厚为100nm)。
溅射条件如下。

■岛沣制作所社制“HSR-552S”

■背压1.0×10-6Torr以下

■制程气压0.8mTorr

■制程气体Ar5sccm

5%-O2/Ar8sccm

■溅射功率1.85W/cm2

■极间距离50mm

■成膜温度室温

■基板温度室温

其次,在上述ITO膜的正上方,如表1所示形成第一层(纯Cu或Cu
合金膜)后,再形成第二层(Cu合金膜、纯Al膜或Al合金膜)(表1的
No.2~13)。各膜的成膜中,使用所对应的组成的溅射靶,通过DC磁控
管溅射法进行溅射。为了进行比较,还准备不具有第二层的样品(表1的
No.1)。任意一种膜均进行以下的溅射条件。

■岛沣制作所制“HMS-552”

■背压1.0×10-6Torr以下

■制程气压2mTorr

■制程气体Ar30sccm

■溅射功率3.2~1.6W/cm2

■极间距离50mm

■成膜温度室温

■基板温度室温

(加热处理前后的反射率的测量)

对于如此得到的各试料,在大气气氛下,以230℃进行1小时的加热
处理,测量加热处理前后的反射率(波长550nm)。反射率使用分光光度
计(日本分光社制V-570分光光度计),测量绝对反射率。针对各试料,
求得加热处理前后的反射率的变化率的差(反射率的变化量),计算上述
反射率的变化量(%)相对于加热处理前的反射率(%),作为反射率的变
化率(%)。在本实施例中,如此计算的反射率的变化率为50%以下的为
良好,高于50%的为不良。

(加热处理前的电阻的测量)

对于加热处理前的各试料,以4端子法测量电阻。根据测量的电阻计
算薄膜电阻,200mΩ/□以下的为良好,高于200mΩ/□的为不良。

这些结果显示在表1中。表1的最右栏中设有综合评价一栏,对于全
部的项目为良好的记述“合格”,任意一个项目不良的记述“不合格”。

(TEM分析)

在图2中,显出了使用日立制作所制场致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HF-2200,观察上述加热处理后的No.3的截面的结果。另外,对于图2
中的各点1~5,使用Noran社制EDX分析装置SystemSIX进行组成分析。
这些结果显示在表2中。

【表1】


【表2】


O
Ni
Cu
1
31.9
0.1
68
2
46.1
11
42.9
3
0
31.7
68.3
4
0
4.5
95.5
5
0
1.5
98.5

由这些结果能够进行以下分析。

首先,No.1是使用了纯Cu(只有第一层的单层)的布线膜的现有例。
No.1中,因为没有像本发明这样的第二层,所以若进行高温的大气加热处
理,则由于纯Cu的氧化而导致反射率减少(透射率增加),反射率的变化
率约64%,发生了巨大变化。

No.2是在上述No.1之上形成有Cu-30原子%Ni合金(第二层)的
层叠布线膜的比较例。即使作为第二层使用Cu-30原子%Ni合金,仍不
能抑制因大气加热处理造成的Cu氧化物的形成,反射率的变化率大约
90%,进一步变大。

No.3是在上述No.2中,作为第一层使用Cu-1.0原子%Mn合金而代
替纯Cu的层叠布线膜的比较例。No.3的反射率的变化率约为93%,与前
述No.2相比,更进一步变大。由No.2和No.3的结果可知,作为第二层
使用Cu-30原子%Ni合金时,不论第一层的种类,都不能抑制因高温的
大气加热处理造成的Cu氧化物的形成。

上述No.3的结果,能够根据图2的TEM截面照片和表2的组成分析
结果进行确认。即,如图2和表2所示,若对于No.3进行上述的高温大
气加热处理,则在第二层(Cu-30原子%Ni合金)的表面(点1和2)形
成氧(O)量多的CuO的氧化膜。该氧在第一层(Cu-1.0原子%Mn合金)
中(图2中,点5)、上述第一层和第二层(Cu-30原子%Ni合金)的界
面邻域(图2中,点4)和上述第二层中(图2中,点3)完全未见(参
照表2),作为第二层使用的Cu-30原子%Ni合金,可确认完全没有起到
抑制或防止因大气加热处理造成的CuO的氧化膜的形成的效果。

另外,在点3中,表2中显示Ni量高于30质量%。这是在局部的点
(数十nmφ)得到的数据,是由于偏析导致的。膜中的平均值为Cu-30
原子%Ni。

相对于此,No.4~13,是在上述No.1之上,以各种膜厚具有本发明
所限定的规定的第二层(纯Al或Al合金)的层叠布线膜的本发明例。如
表1所示,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将反射率的变化率降低至50%以下。另外,
任何情况下,加热处理前的电阻均十分低。

还有,上述No.4~13的TEM照片虽未显示,但任意一种情况下,与
前述图2不同,均确认到在第二层的表面未形成CuO的氧化膜。因此可
知,如果使用本发明的层叠布线膜,则能够一边维持低电阻,一边抑制因
大气加热处理造成的Cu氧化物的形成。

详细并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
范围而能够加以各种变更和修正,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清楚。

本申请基于2013年6月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申请2013-
119311),其内容在此参照并援引。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布线膜具有低电阻,并且即使在大气气氛
中进行约200℃以上的加热处理时,表面也不会变色,使触摸面板传感器
的制造成品率大大提高。

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布线膜和触摸面板传感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布线膜和触摸面板传感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布线膜和触摸面板传感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布线膜和触摸面板传感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布线膜和触摸面板传感器.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用布线膜,由如下层叠结构构成:形成于透明导电膜之上的纯Cu或以Cu为主成分的Cu合金(第一层);形成于第一层之上,纯Al或在10原子以下的范围内含有或从Ta、Nd和Ti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的Al合金(第二层)。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计算;推算;计数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