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切双压辊及其卷绕方法.pdf

上传人:t**** 文档编号:1577688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9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113919.6

申请日:

2015.03.16

公开号:

CN104709745A

公开日:

2015.06.17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B65H 18/08申请公布日:20150617|||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5H 18/08申请日:20150316|||公开

IPC分类号:

B65H18/08; B65H18/26; B65H23/26

主分类号:

B65H18/08

申请人:

安徽国风塑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周李超; 彭超; 张胜

地址:

230088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智路3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07

代理人:

曹政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切双压辊及其卷绕方法,包括底座(1)、支座(2)、摆臂(3)、夹紧臂(4)、旋转臂(5)、第一压辊(6)和第二压辊(7),支座(2)固定安装在底座(1)上,摆臂(3)一端铰接在支座(2)上,夹紧臂(4)与摆臂(3)连接,旋转臂(5)与夹紧臂(4)连接,第一压辊(6)可转动地安装在夹紧臂(4)上,第二压辊(7)可转动地安装在旋转臂(5)上,第二压辊(7)的直径小于第一压辊(6)的直径,让薄膜平整的附着在压辊上,保障收卷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空气卷入当中。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1.  一种分切双压辊,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支座(2)、摆臂(3)、夹紧臂(4)、旋转臂(5)、第一压辊(6)和第二压辊(7),所述支座(2)固定安装在底座(1)上,所述摆臂(3)一端铰接在所述支座(2)上,所述夹紧臂(4)与摆臂(3)连接,所述旋转臂(5)与夹紧臂(4)连接,所述第一压辊(6)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夹紧臂(4)上,所述第二压辊(7)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旋转臂(5)上,所述第二压辊(7)的直径小于第一压辊(6)的直径。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切双压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所述摆臂(3)绕支座(2)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为气缸(8),气缸(8)的缸座固定在支座(2)上,气缸(8)的活塞杆与摆臂(3)铰接。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切双压辊,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臂(5)与夹紧臂(4)通过转轴(12)连接,所述转轴(12)上套装有给旋转臂(5)与夹紧臂(4)施加预紧力的扭簧。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切双压辊,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3)上设有端板(9),所述夹紧臂(4)下端设有向外延伸的延长轴(11),所述延长轴(11)伸入扭转轴(10)的安装孔内,所述扭转轴(10)可变角度地固定在端板(9)上。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切双压辊,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轴(10)端部通过螺栓固定在端板(9)上,并能通过螺栓调整扭转轴(10)的角度。6.  一种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分切双压辊的卷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将薄膜从分切牵引辊(13)的下端引出,并从下端缠绕到直径较大的第一压辊(6)底部;2)将缠绕到第一压辊(6)底部的薄膜从第一压辊(6)上端引出,并从上 端缠绕到直径较小的第二压辊(7)上部;3)将缠绕到第二压辊(7)上部的薄膜从第二压辊(7)下端引出,并从下端缠绕到成品膜卷(14)上。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分切双压辊及其卷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薄膜卷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切双压辊及其卷绕方法。
背景技术
电容膜因为厚度太薄,高速分切收卷时,薄膜会抖动发飘,卷入过多的空气,收卷时会产生折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少薄膜折皱的产生,提高收卷效果的分切双压辊及其卷绕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切双压辊,包括底座、支座、摆臂、夹紧臂、旋转臂、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所述支座固定安装在底座上,所述摆臂一端铰接在所述支座上,所述夹紧臂与摆臂连接,所述旋转臂与夹紧臂连接,所述第一压辊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夹紧臂上,所述第二压辊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旋转臂上,所述第二压辊的直径小于第一压辊的直径。
还包括驱动所述摆臂绕支座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为气缸,气缸的缸座固定在支座上,气缸的活塞杆与摆臂铰接。
所述旋转臂与夹紧臂通过转轴连接,所述转轴上套装有给旋转臂与夹紧臂施加预紧力的扭簧。
所述摆臂上设有端板,所述夹紧臂下端设有向外延伸的延长轴,所述延长轴伸入扭转轴的安装孔内,所述扭转轴可变角度地固定在端板上。
所述扭转轴端部通过螺栓固定在端板上,并能通过螺栓调整扭转轴的角度。
一种上述分切双压辊的卷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薄膜从分切牵引辊的下端引出,并从下端缠绕到直径较大的第一压辊底部;
2)将缠绕到第一压辊底部的薄膜从第一压辊上端引出,并从上端缠绕到直径较小的第二压辊上部;
将缠绕到第二压辊上部的薄膜从第二压辊下端引出,并从下端缠绕到成品膜卷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增加薄膜牵引过渡至收卷之间的路径,并缩短辊与辊之间的间隙;
2、在结构上增加了薄膜与过渡辊上的包角;
3、双压辊当中的小压辊也就是与成品接触的辊子,直径变小后与成品的接触面积变小了,就会大大减小空气的卷入量;
让薄膜平整的附着在压辊上,保障收卷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空气卷入当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分切双压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压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旋转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薄膜卷绕结构示意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底座,2、支座,3、摆臂,4、夹紧臂,5、旋转臂,6、第一压辊,7、第二压辊,8、气缸,9、端板,10、扭转轴,11、延长轴,12、转轴,13、分切牵引辊,14、成品膜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1,一种分切双压辊,包括底座1、支座2、摆臂3、夹紧臂4、旋转臂5、第一压辊6和第二压辊7,支座2固定安装在底座1上,摆臂3一端铰接在支座2上,夹紧臂4与摆臂3连接,旋转臂5与夹紧臂4连接,第一压辊6可转动地安装在夹紧臂4上,第二压辊7可转动地安装在旋转臂5上,第二压辊7的直径小于第一压辊6的直径。
还包括驱动摆臂3绕支座2转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为气缸8,气缸8的缸座固定在支座2上,气缸8的活塞杆与摆臂3铰接。通过气缸8驱动摆臂3摆动,从而调整整个机构的角度,从而调整第一压辊6和第二压辊7的角度,以适应不同生产环境的需求。
旋转臂5与夹紧臂4通过转轴12连接,转轴12上套装有给旋转臂5与夹紧臂4施加预紧力的扭簧。扭簧给旋转臂5与夹紧臂4施加一个预紧力,从而给第一压辊6和第二压辊7施加一个预紧力,使第一压辊6和第二压辊7保持接触,缩短辊与辊之间的间隙,减小空气的卷入量。
摆臂3上设有端板9,夹紧臂4下端设有向外延伸的延长轴11,延长轴11伸入扭转轴10的安装孔内,扭转轴10可变角度地固定在端板9上。
扭转轴10端部通过螺栓固定在端板9上,并能通过螺栓调整扭转轴10的角度。通过调整扭转轴10的角度,调整夹紧臂4的角度,从而整体调整第一压辊6和第二压辊7的角度,以适应不同生产环境的需求。
实施例二
一种上述分切双压辊的卷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薄膜从分切牵引辊13的下端引出,并从下端缠绕到直径较大的第一压辊6底部;
2)将缠绕到第一压辊6底部的薄膜从第一压辊6上端引出,并从上端缠绕到直径较小的第二压辊7上部;
将缠绕到第二压辊7上部的薄膜从第二压辊7下端引出,并从下端缠绕到成品膜卷14上。
采用上述的方案后,
1、增加薄膜牵引过渡至收卷之间的路径,并缩短辊与辊之间的间隙;
2、在结构上增加了薄膜与过渡辊上的包角;
3、双压辊当中的小压辊也就是与成品接触的辊子,直径变小后与成品的接触面积变小了,就会大大减小空气的卷入量;
让薄膜平整的附着在压辊上,保障收卷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空气卷入当中。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分切双压辊及其卷绕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分切双压辊及其卷绕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分切双压辊及其卷绕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分切双压辊及其卷绕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分切双压辊及其卷绕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切双压辊及其卷绕方法,包括底座(1)、支座(2)、摆臂(3)、夹紧臂(4)、旋转臂(5)、第一压辊(6)和第二压辊(7),支座(2)固定安装在底座(1)上,摆臂(3)一端铰接在支座(2)上,夹紧臂(4)与摆臂(3)连接,旋转臂(5)与夹紧臂(4)连接,第一压辊(6)可转动地安装在夹紧臂(4)上,第二压辊(7)可转动地安装在旋转臂(5)上,第二压辊(7)的直径小于第一压辊(6)的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输送;包装;贮存;搬运薄的或细丝状材料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