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1574846 上传时间:2018-06-25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085896.3

申请日:

2013.03.18

公开号:

CN103137021A

公开日:

2013.06.0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9F 9/00申请日:20130318|||公开

IPC分类号:

G09F9/00

主分类号:

G09F9/00

申请人: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廖乾廷

地址:

中国台湾新竹市

优先权:

2012.11.07 TW 101141381

专利代理机构: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代理人:

张浴月;张艳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显示装置,包含显示模块、电路单元与背光模块,其中电路单元电性连接显示模块。背光模块具有支撑部,且电路单元设置于支撑部。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借由背光模块设置支撑部而承载第二电路板,可减少框体底部的开口设计,增加框体的机械强度,也可减少显示模块破片机率。并且,借由背光模块延伸而形成的支撑部,可节省额外元件来承载第二电路板。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显示装置,包含:
一显示模块;
一电路单元,电性连接该显示模块;以及
一背光模块,具有一支撑部,其中该电路单元设置于该支撑部。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该电路单元包含:
一第一电路板,电性连接该显示模块;
一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该第一电路板,其中该第二电路板设置于该支撑部。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该背光模块包含:
一光源组件,具有多个光源与一第三电路板,其中所述多个光源设置且电性连接于该第三电路板;以及
一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而该光源组件设置于该入光面,且该支撑部连接该入光面。
一光学膜片,设置于该显示模块与该导光板之间。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支撑部与该导光板一体成形。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支撑部设置于所述多个光源的其中两者的之间。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背光模块包含:
一光源组件,具有多个光源与一第三电路板,其中所述多个光源设置于该第三电路板,而该支撑部从第三电路板所延伸;以及
一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而该光源组件设置于该入光面。
一光学膜片,设置于该显示模块与该导光板之间。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支撑部与该第三电路板为一体成形。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显示装置具有一框体,而该框体容纳该背光模块,且该框体具有一开口,而该支撑部穿越该开口。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二电路板与该显示模块位于不同水平面。
一种显示装置,包含:
一显示模块;
一第一电路板,设置于该显示模块;
一第二电路板,连接该第一电路板;以及
一背光模块,具有一导光板,其中该导光板具有导光部与支撑部,而该支撑部从该导光部延伸突出,且该第二电路板设置于该支撑部。
一种显示装置,包含:
一显示模块;
一第一电路板,设置该显示模块;
一第二电路板,连接该第一电路板;以及
一背光模块,具有一第三电路板,其中该第三电路板具有一本体部与一支撑部,而该支撑部从该本体部延伸突出,且该第二电路板设置于该支撑部。

说明书

说明书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增加机械强度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的公知显示装置,公知显示装置1具有显示模块12、背光模块14、光学膜片16与框体18,其中显示模块12、光学膜片16与背光模块14依序叠设,而背光模块14容纳且固定于框体18内,显示模块12可通过粘着层15固定于框体18上。
此外,显示模块12通过第一电路板11以电性连接于第二电路板13,而第二电路板13可用来控制显示模块12。于公知显示装置1中,框体18局部形成破口17,将其原本位于破口处的框体材料弯折成承载平台19,用来承载第二电路板13。
然而,框体18的底部具有破口17,则会影响框体18的结构强度,使得显示模块12易于相对破口17处(虚框处)形成破片,影响良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借以增加组装的机械强度。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借以减少破片机率。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公开的显示装置,包含显示模块、电路单元与背光模块,其中电路单元电性连接显示模块。背光模块具有支撑部,且电路单元设置于支撑部。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公开的显示装置,包含显示模块、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与背光模块,其中第一电路板设置于显示模块,且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第一电路板。背光模块具有导光板,而导光板具有导光部与支撑部,且支撑部从导光部延伸突出,使第二电路板设置于支撑部。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公开的显示装置,包含显示模块、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与背光模块,其中第一电路板设置于显示模块,且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第一电路板。背光模块具有第三电路板,其中第三电路板具有本体部与支撑部,而支撑部从本体部延伸突出,且第二电路板设置于支撑部。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借由背光模块设置支撑部而承载第二电路板,可减少框体底部的开口设计,增加框体的机械强度,亦可减少显示模块破片机率。并且,借由背光模块延伸而形成的支撑部,可节省额外元件来承载第二电路板。
有关本发明的特征、实作与功效,兹配合附图作优选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公知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2(a)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b)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
图3(a)为根据图2(a)的AA’剖线的剖视图。
图3(b)为根据图2(a)的BB’剖线的剖视图。
图4(a)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
图4(b)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
图5(a)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5(b)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6(a)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
图6(b)为根据图6(a)的BB’剖线的剖视图。
图7(a)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
图7(b)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10、20显示装置
11、110   第一电路板
12、120   显示模块
13、130   第二电路板
14、140   背光模块
100      电路单元
142      光源组件
1421     光源
1423     第三电路板
1424     本体部
1425     支撑部
144      导光板
1441     入光面
1443     导光部
1445     支撑部
15、150  粘着层
16、160  光学膜片
17、170  开口
18、180  框体
182      底部
184      侧墙部
186      夹持部
19       承载平台
190      外壳
186      夹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2(a)至图2(b),图2(a)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图2(b)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
于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具有显示模块120、电路单元100与背光模块140,其中电路单元100电性连接该显示模块120。具体而言,电路单元100具有第一电路板110与第二电路板130,其中第一电路板110设置于显示模块120,而第二电路板130连接于第一电路板110,换言之,第一电路板110分别电性连接于显示模块120与第二电路板130,使得第二电路板130可控制显示模块120的作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110为软式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具有可挠性,而第二电路板130为硬式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显示模块120为液晶显示模块,具有彩色滤光片基板、液晶层与主动式阵列基板所组成,亦可在彩色滤光片基板与主动式阵列基板外侧设有偏光片,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电路板130设置于显示模块120侧边,换言之,第二电路板130不与显示模块120在垂直投影方向具有重叠面积,而且背光模块140具有支撑部,用以承载第二电路板130。请参阅图2(b),具体而言,背光模块140具有光源组件142、导光板144与光学膜片160,而光学膜片160设置于显示模块120与导光板144之间,使得显示模块120、光学膜片160与导光板144相互堆叠设置,且导光板144具有入光面1441,而光源模块142设置于入光面1441,换言之,背光模块140为侧入式光源。导光板144具有导光部1443与支撑部1445,而支撑部1445从导光部1443延伸突出,换言之,支撑部1445连接于入光面1441,且从入光面1441往光源组件142延伸。于本实施例中,光源组件142具有多个光源1421与第三电路板1423,而多个光源1421设置且电性连接于第三电路板1423。支撑部1445则位于多个光源1421的其中两者之间,换言之,支撑部1445设置于两相邻的光源1421的之间,避免影响或干扰光源1421的出光路径。
于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具有框体180,而背光模块140可容纳于框体180。请参阅图3(a),图3(a)为根据图2(a)的AA’剖线的剖视图。框体180具有底部182、侧墙部184与夹持部186,而侧墙部184分别与底部182与夹持部186相连接而形成ㄈ字。进一步说明,光源组件142容纳于底部182与夹持部184之间,且邻近于侧墙部184,而导光板140设置于底部182,且被夹持部184固定于框体180,而显示模块120可通过粘着层150固定于夹持部184,使得显示模块120与背光模块140可相互固定与定位。于本实施例中,粘着层150可为双面胶带或胶体,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3(b),图3(b)为根据图2(a)的BB’剖线的剖视图。框体180的侧墙部184具有开口170,使得支撑部1445穿越开口170而往框体180外延伸,借以能够承载第二电路板130。于本实施例中,开口170设置于侧墙部184而非底部182,使得框体180能承载背光模块140与显示模块120的机械强度增加,减少显示模块120的破片现象。另外,导光板140的支撑部1445并无直接与显示模块120相互粘贴或固定,因此,当第二电路板130可能有位移时,并不会连带影响显示模块的损伤。此外,于显示装置10的各种光学膜片中,导光板140的刚性较大,能够在支撑第二电路板130时,不发生弯曲的现象,同时亦可减少额外组件来承载第二电路板130。于本实施例中,框体180的开口170为对应支撑部1445所设置,换言之,侧墙部184局部设有开口170,使得局部有完整侧墙部184能够保护光源1421,如图3(a)所示,同时亦可减少漏光。另外,开口170的孔洞大小为对应支撑部1445的尺寸,本发明不限定。于另一实施例中,支撑部1445的各表面上可以设置反光或吸光物质,以减少漏光或增加光使用率。
上述实施例中,支撑部1445为从导光部1441延伸而出的矩型结构,使得导光板140因具有支撑部1445而形成梳状结构,且支撑部1445与导光板144为相同材料,一体成形,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支撑部1445可因第二电路板130的面积或设置位置不同,而有不同形状,如图4(a)具有较佳支撑力。此外,支撑部1445亦可与导光板140的导光部1441为两件元件,通过粘贴或熔合而相互固定。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a)所示,显示装置20具有外壳190,用以包覆显示模块120、背光模块140、第一电路板110与二电路板130。于本实施例中,外壳190可为金属、塑胶框体,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亦可为光学膜片或高分子胶材。
于另一变形例中,显示装置30的电路单元100可为单一电路板,举例而言,电路单元100为单一软性电路板,而电路单元100一端连接于显示模块120,另一端可设置于支撑部1445,如图5(b)。于本实施例中,利用单一电路板组成的电路单元100可应用于小尺寸显示装置。
请参阅图6(a)与图6(b),图6(a)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而图6(b)为根据图6(a)的BB’剖线的剖视图。于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40具有显示模块120、第一电路板110、第二电路板130、光学膜片160与背光模块140,其中显示模块120、光学膜片160与背光模块140依序叠设,且第一电路板110设置于显示模块120,而第二电路板130连接第一电路板110。换言之,第一电路板110分别电性连接显示模块120与第二电路板130。背光模块140具有导光板144与光源组件142,而光源组件142设置于导光板144的侧面,使得背光模块140为侧入式光源。光源组件142具有多个光源1421与第三电路板1423,而第三电路板1424具有相连的本体部1424与支撑部1425,光源1421则设置于本体部1424。具体而言,如图6(b)所示,显示装置30具有框体180,而框体180具有相连的底部182、侧墙部184与夹持部186,且夹持部186可将导光板144与光源组件142固定于框体180内。侧墙部184则设有开口170,使得第三电路板1423的支撑部1425可从本体部1424向远离导光板140方向而延伸,且支撑部1425可穿越开口170至框体180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电路板130则可设置于第三电路板1423的支撑部1425,而第三电路板1423为硬式电路板,具有较大的材料刚性,因此,能够在支撑第二电路板130时,不发生弯曲的现象,同时亦可减少额外组件来承载第二电路板130。另外,当第二电路板130发生位移、重工时,由于第三电路板1423并未直接固定于显示模块120,亦不会影响显示模块120。此外,框体180的开口170设置于侧墙部184,不影响框体180承载显示模块120的垂直刚性。同时,开口170的设置位置或尺寸大小皆对应于第三电路板1423的支撑部1425,因此,开口170仅需形成于侧墙部184的局部区域,也不影响侧墙部184对于背光模块140的保护作用,可以减少显示模块120的破片机率,亦可兼顾框体180的保护与固定作用。
上述实施例中,支撑部1425为从本体部1424延伸而出的矩型结构,使得第三电路板1423因具有支撑部1425而形成梳状结构,且支撑部1425与第三电路板1423(本体部1424)为相同材料,一体成形,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支撑部1445可因第二电路板130的面积或设置位置不同,而有不同形状,如图7(a)具有较佳的支撑作用力,图7(b)则支撑部具有开口。于另一变形例中(未绘示),电路单元100可为单一电路板,举例而言,电路单元100为单一软性电路板,而电路单元100一端连接于显示模块120,另一端可设置于支撑部1425。于本实施例中,利用单一电路板组成的电路单元100可应用于小尺寸显示装置。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借由背光模块设置支撑部而承载第二电路板,可减少框体底部的开口设计,增加框体的机械强度,亦可减少显示模块破片机率。并且,借由背光模块延伸而形成的支撑部,可节省额外元件来承载第二电路板。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的优选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权利要求须视本说明书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显示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显示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显示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显示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显示装置.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37021 A(43)申请公布日 2013.06.05CN103137021A*CN103137021A*(21)申请号 201310085896.3(22)申请日 2013.03.18101141381 2012.11.07 TWG09F 9/00(2006.01)(71)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地址中国台湾新竹市(72)发明人廖乾廷(74)专利代理机构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代理人张浴月 张艳杰(54) 发明名称显示装置(57) 摘要一种显示装置,包含显示模块、电路单元与背光模块,其中电路单元电性连接显示模块。背光模块具有支撑部,且电路单。

2、元设置于支撑部。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借由背光模块设置支撑部而承载第二电路板,可减少框体底部的开口设计,增加框体的机械强度,也可减少显示模块破片机率。并且,借由背光模块延伸而形成的支撑部,可节省额外元件来承载第二电路板。(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9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9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37021 ACN 103137021 A1/1页21.一种显示装置,包含:一显示模块;一电路单元,电性连接该显示模块;以及一背光模块,具有一支撑部,其中该电路单元设置于该支撑部。。

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该电路单元包含:一第一电路板,电性连接该显示模块;一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该第一电路板,其中该第二电路板设置于该支撑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该背光模块包含:一光源组件,具有多个光源与一第三电路板,其中所述多个光源设置且电性连接于该第三电路板;以及一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而该光源组件设置于该入光面,且该支撑部连接该入光面。一光学膜片,设置于该显示模块与该导光板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支撑部与该导光板一体成形。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支撑部设置于所述多个光源的其中两者的之间。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背光模块包。

4、含:一光源组件,具有多个光源与一第三电路板,其中所述多个光源设置于该第三电路板,而该支撑部从第三电路板所延伸;以及一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而该光源组件设置于该入光面。一光学膜片,设置于该显示模块与该导光板之间。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支撑部与该第三电路板为一体成形。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显示装置具有一框体,而该框体容纳该背光模块,且该框体具有一开口,而该支撑部穿越该开口。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二电路板与该显示模块位于不同水平面。10.一种显示装置,包含:一显示模块;一第一电路板,设置于该显示模块;一第二电路板,连接该第一电路板;以及一背光模块,具。

5、有一导光板,其中该导光板具有导光部与支撑部,而该支撑部从该导光部延伸突出,且该第二电路板设置于该支撑部。11.一种显示装置,包含:一显示模块;一第一电路板,设置该显示模块;一第二电路板,连接该第一电路板;以及一背光模块,具有一第三电路板,其中该第三电路板具有一本体部与一支撑部,而该支撑部从该本体部延伸突出,且该第二电路板设置于该支撑部。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137021 A1/5页3显示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增加机械强度的显示装置。背景技术0002 请参阅图1的公知显示装置,公知显示装置1具有显示模块12、背光模块14、光学膜片16与框体18,其中。

6、显示模块12、光学膜片16与背光模块14依序叠设,而背光模块14容纳且固定于框体18内,显示模块12可通过粘着层15固定于框体18上。0003 此外,显示模块12通过第一电路板11以电性连接于第二电路板13,而第二电路板13可用来控制显示模块12。于公知显示装置1中,框体18局部形成破口17,将其原本位于破口处的框体材料弯折成承载平台19,用来承载第二电路板13。0004 然而,框体18的底部具有破口17,则会影响框体18的结构强度,使得显示模块12易于相对破口17处(虚框处)形成破片,影响良率。发明内容0005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借以增加组装的机械强度。0006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

7、显示装置,借以减少破片机率。0007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公开的显示装置,包含显示模块、电路单元与背光模块,其中电路单元电性连接显示模块。背光模块具有支撑部,且电路单元设置于支撑部。0008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公开的显示装置,包含显示模块、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与背光模块,其中第一电路板设置于显示模块,且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第一电路板。背光模块具有导光板,而导光板具有导光部与支撑部,且支撑部从导光部延伸突出,使第二电路板设置于支撑部。0009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公开的显示装置,包含显示模块、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与背光模块,其中第一电路板设置于显示模块,且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第一电路板。背光模块。

8、具有第三电路板,其中第三电路板具有本体部与支撑部,而支撑部从本体部延伸突出,且第二电路板设置于支撑部。0010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借由背光模块设置支撑部而承载第二电路板,可减少框体底部的开口设计,增加框体的机械强度,亦可减少显示模块破片机率。并且,借由背光模块延伸而形成的支撑部,可节省额外元件来承载第二电路板。0011 有关本发明的特征、实作与功效,兹配合附图作优选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0012 图1为根据公知显示装置的结构图。0013 图2(a)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0014 图2(b)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0015 图3(a)为根据图2。

9、(a)的AA剖线的剖视图。说 明 书CN 103137021 A2/5页40016 图3(b)为根据图2(a)的BB剖线的剖视图。0017 图4(a)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0018 图4(b)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0019 图5(a)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0020 图5(b)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0021 图6(a)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0022 图6(b)为根据图6(a)的BB剖线的剖视图。0023 图7(a)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0024 图7(b)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

10、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0025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0026 1、10、20显示装置0027 11、110 第一电路板0028 12、120 显示模块0029 13、130 第二电路板0030 14、140 背光模块0031 100 电路单元0032 142 光源组件0033 1421 光源0034 1423 第三电路板0035 1424 本体部0036 1425 支撑部0037 144 导光板0038 1441 入光面0039 1443 导光部0040 1445 支撑部0041 15、150 粘着层0042 16、160 光学膜片0043 17、170 开口0044 18、180 框体0045。

11、 182 底部0046 184 侧墙部0047 186 夹持部0048 19 承载平台0049 190 外壳0050 186 夹持部具体实施方式0051 请参照图2(a)至图2(b),图2(a)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图2(b)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说 明 书CN 103137021 A3/5页50052 于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具有显示模块120、电路单元100与背光模块140,其中电路单元100电性连接该显示模块120。具体而言,电路单元100具有第一电路板110与第二电路板130,其中第一电路板110设置于显示模块120,而第二电路板130连接于第。

12、一电路板110,换言之,第一电路板110分别电性连接于显示模块120与第二电路板130,使得第二电路板130可控制显示模块120的作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110为软式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具有可挠性,而第二电路板130为硬式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显示模块120为液晶显示模块,具有彩色滤光片基板、液晶层与主动式阵列基板所组成,亦可在彩色滤光片基板与主动式阵列基板外侧设有偏光片,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0053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电路板130设置于显示模块120侧边,换言之,第二电路板130。

13、不与显示模块120在垂直投影方向具有重叠面积,而且背光模块140具有支撑部,用以承载第二电路板130。请参阅图2(b),具体而言,背光模块140具有光源组件142、导光板144与光学膜片160,而光学膜片160设置于显示模块120与导光板144之间,使得显示模块120、光学膜片160与导光板144相互堆叠设置,且导光板144具有入光面1441,而光源模块142设置于入光面1441,换言之,背光模块140为侧入式光源。导光板144具有导光部1443与支撑部1445,而支撑部1445从导光部1443延伸突出,换言之,支撑部1445连接于入光面1441,且从入光面1441往光源组件142延伸。于本实。

14、施例中,光源组件142具有多个光源1421与第三电路板1423,而多个光源1421设置且电性连接于第三电路板1423。支撑部1445则位于多个光源1421的其中两者之间,换言之,支撑部1445设置于两相邻的光源1421的之间,避免影响或干扰光源1421的出光路径。0054 于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具有框体180,而背光模块140可容纳于框体180。请参阅图3(a),图3(a)为根据图2(a)的AA剖线的剖视图。框体180具有底部182、侧墙部184与夹持部186,而侧墙部184分别与底部182与夹持部186相连接而形成字。进一步说明,光源组件142容纳于底部182与夹持部184之间,且邻近于。

15、侧墙部184,而导光板140设置于底部182,且被夹持部184固定于框体180,而显示模块120可通过粘着层150固定于夹持部184,使得显示模块120与背光模块140可相互固定与定位。于本实施例中,粘着层150可为双面胶带或胶体,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0055 请参阅图3(b),图3(b)为根据图2(a)的BB剖线的剖视图。框体180的侧墙部184具有开口170,使得支撑部1445穿越开口170而往框体180外延伸,借以能够承载第二电路板130。于本实施例中,开口170设置于侧墙部184而非底部182,使得框体180能承载背光模块140与显示模块120的机械强度增加,减少显示模块120的破片现。

16、象。另外,导光板140的支撑部1445并无直接与显示模块120相互粘贴或固定,因此,当第二电路板130可能有位移时,并不会连带影响显示模块的损伤。此外,于显示装置10的各种光学膜片中,导光板140的刚性较大,能够在支撑第二电路板130时,不发生弯曲的现象,同时亦可减少额外组件来承载第二电路板130。于本实施例中,框体180的开口170为对应支撑部1445所设置,换言之,侧墙部184局部设有开口170,使得局部有完整侧墙部184能够保护光源1421,如图3(a)所示,同时亦可减少漏光。另外,开口170的孔洞大小为对应支撑部1445的尺寸,本发明不限定。于另一实施例中,支撑部1445的各表面上可以。

17、设置反光或吸光物质,以减少漏光或增加光使用率。说 明 书CN 103137021 A4/5页60056 上述实施例中,支撑部1445为从导光部1441延伸而出的矩型结构,使得导光板140因具有支撑部1445而形成梳状结构,且支撑部1445与导光板144为相同材料,一体成形,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支撑部1445可因第二电路板130的面积或设置位置不同,而有不同形状,如图4(a)具有较佳支撑力。此外,支撑部1445亦可与导光板140的导光部1441为两件元件,通过粘贴或熔合而相互固定。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a)所示,显示装置20具有外壳190,用以包覆显示模块120、背光模块140、第一。

18、电路板110与二电路板130。于本实施例中,外壳190可为金属、塑胶框体,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亦可为光学膜片或高分子胶材。0057 于另一变形例中,显示装置30的电路单元100可为单一电路板,举例而言,电路单元100为单一软性电路板,而电路单元100一端连接于显示模块120,另一端可设置于支撑部1445,如图5(b)。于本实施例中,利用单一电路板组成的电路单元100可应用于小尺寸显示装置。0058 请参阅图6(a)与图6(b),图6(a)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而图6(b)为根据图6(a)的BB剖线的剖视图。于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40具有显示模块120、第一电路板110、第。

19、二电路板130、光学膜片160与背光模块140,其中显示模块120、光学膜片160与背光模块140依序叠设,且第一电路板110设置于显示模块120,而第二电路板130连接第一电路板110。换言之,第一电路板110分别电性连接显示模块120与第二电路板130。背光模块140具有导光板144与光源组件142,而光源组件142设置于导光板144的侧面,使得背光模块140为侧入式光源。光源组件142具有多个光源1421与第三电路板1423,而第三电路板1424具有相连的本体部1424与支撑部1425,光源1421则设置于本体部1424。具体而言,如图6(b)所示,显示装置30具有框体180,而框体18。

20、0具有相连的底部182、侧墙部184与夹持部186,且夹持部186可将导光板144与光源组件142固定于框体180内。侧墙部184则设有开口170,使得第三电路板1423的支撑部1425可从本体部1424向远离导光板140方向而延伸,且支撑部1425可穿越开口170至框体180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电路板130则可设置于第三电路板1423的支撑部1425,而第三电路板1423为硬式电路板,具有较大的材料刚性,因此,能够在支撑第二电路板130时,不发生弯曲的现象,同时亦可减少额外组件来承载第二电路板130。另外,当第二电路板130发生位移、重工时,由于第三电路板1423并未直接固定于显示模块12。

21、0,亦不会影响显示模块120。此外,框体180的开口170设置于侧墙部184,不影响框体180承载显示模块120的垂直刚性。同时,开口170的设置位置或尺寸大小皆对应于第三电路板1423的支撑部1425,因此,开口170仅需形成于侧墙部184的局部区域,也不影响侧墙部184对于背光模块140的保护作用,可以减少显示模块120的破片机率,亦可兼顾框体180的保护与固定作用。0059 上述实施例中,支撑部1425为从本体部1424延伸而出的矩型结构,使得第三电路板1423因具有支撑部1425而形成梳状结构,且支撑部1425与第三电路板1423(本体部1424)为相同材料,一体成形,但本发明不以此为。

22、限。举例而言,支撑部1445可因第二电路板130的面积或设置位置不同,而有不同形状,如图7(a)具有较佳的支撑作用力,图7(b)则支撑部具有开口。于另一变形例中(未绘示),电路单元100可为单一电路板,举例而言,电路单元100为单一软性电路板,而电路单元100一端连接于显示模块120,另一端可设置于支撑部1425。于本实施例中,利用单一电路板组成的电路单元100可应用于小尺寸显示说 明 书CN 103137021 A5/5页7装置。0060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借由背光模块设置支撑部而承载第二电路板,可减少框体底部的开口设计,增加框体的机械强度,亦可减少显示模块破片机率。并且,借由背光模块延伸而形成的支撑部,可节省额外元件来承载第二电路板。0061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的优选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权利要求须视本说明书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说 明 书CN 103137021 A1/9页8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137021 A2/9页9图2(a)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137021 A3/9页10图2(b)图3(a)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137021 A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教育;密码术;显示;广告;印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