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折叠张开式折叠床.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157091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97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3102156.5

申请日:

2003.02.09

公开号:

CN1520770A

公开日:

2004.08.18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6.4.26|||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47C19/12; A47C17/70

主分类号:

A47C19/12; A47C17/70

申请人:

安得士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原岛彻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刘领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自动折叠张开式折叠床。为提供一种的折叠床,提出本发明,它包括第一、二床框体、枢接组件及拉起结构;第一、二床框体分别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一、二装载框及分别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第一端部的第一、二脚架;枢接组件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相向的第二端部,其包括固设于第一装载框第二端部的第一连接片、固设于第二装载框第二端部的至少一第二连接片;第一、二连接片横向枢接于作为第一、二装载框进行张开/折叠旋转中心的同一水平轴;第一、二装载框在拉起结构作用下藉由枢接组件于呈张开状态及第一、二脚架接近而形成倒V字形垂直状态之间选择形成折叠/张开。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自动折叠张开式折叠床,它包括第一、二床框体、枢接组件及拉 起结构;第一、二床框体分别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一、二装载框及分别设置于第 一、二装载框第一端部的第一、二脚架;枢接组件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相向 的第二端部,藉以使第一、二装载框在拉起结构作用下于呈张开状态及第一、 二脚架接近而形成倒V字形垂直状态之间选择形成折叠/张开;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枢接组件包括固设于第一装载框第二端部的第一连接片、固设于第二装载 框第二端部的至少一第二连接片;第一、二连接片横向枢接于作为第一、二装 载框进行张开/折叠旋转中心的同一水平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折叠张开式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 一连接片为向第二装载框方向斜下方纵向延设的垂直状板片;两第二连接片为 向第一装载框方向斜下方纵向延设并与第一连接片相对应的垂直状板片;两第 二连接片形成宽度略大于第一连接片厚度藉以嵌置第一连接片的槽沟。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折叠张开式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第一、二连接片系一体成型于与第一、二装载框固定连接的第一、二连接件 上;第一连接片构成形成抵接面的扣止部;两第二连接片外周前端形成轴线与 水平轴轴线同心的圆弧面及与圆弧面衔接为相平行倾斜平面的上、下平面部。

说明书


自动折叠张开式折叠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折叠床,特别是一种自动折叠张开式折叠床。

    背景技术

    如图25所示,习知的折叠床1a’连接大约为折叠床一半长度的第一床框体1b1’及第二床框体1b2’,以可自由折叠。

    第一床框体1b1’包括装载矩形寝具半体1m1’的第一装载框1c1’及固设于第一装载框1c1’第一端部的第一脚架1d1’。

    第二床框体1b2’包括装载矩形寝具半体1m2’的第二装载框1c2’及以枢销1Ps’枢设于第二装载框1c2’第一端部的第二脚架1d2’。以使第二脚架1d2’可相对第二装载框1c2’自由倾斜摆动。

    折叠床1a’利用具中央脚架1f’的连接件1e’连接第一、二装载框1c1’、1c2’的第二端部。即第一装载框1c1’的第二端部系以与折叠床1a’纵长方向形成直角的第一水平轴1P1’连接在连接件1e’的一端;第二装载框1c2’的第二端部系以与第一水平轴1P1’在折叠床1a’纵长方向间隔一段距离配置的第二水平轴1P2’连接在连接件1e’的另一端。

    第一、二脚架1d1’、1d2’形成具脚轮1k’的滑动部。

    如图25、图26中虚线所示,第一、二脚架1d1’、1d2’往相互接近的方向折叠;如图26所示,便可将其折叠成倒V字形的垂直状态。

    再者,由于折叠床的重量而使其具有形成水平线开倾向,因此,从张开状态折叠至倒V字形时需较大的上拉力道。因此,折叠床在水平线开状态下,可选择将装设有拉张弹簧的两拉张件1w’分别设置在中央脚架1f’下端与第一、二装载框1c1’、1c2’一端间,以共同形成拉起结构1g’,供维持第一、二床框体1b1’、1b2’往垂直状态弹张。

    但是,如此地折叠床中,由于第一、二装载框系分别以第一、二水平轴而被连接,因此,其结构较为复杂,且亦存在提高成本的缺点;而且因分别以第一、二水平轴枢接,因此,于折叠时较不顺畅。如图27所示,由于枢接点过多致使各枢接点所产生旋转阻力的差异及拉张件拉力不平均等原因,于折叠或张开时,将产生因第一、二水平轴高度不同所引起的压扁的变形状态。进而于折叠时,提起一侧装载框的力不会直接传达至另一侧装载框,从而导致需要更大的操作力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自动张开折叠、动作顺畅的自动折叠张开式折叠床。

    本发明包括第一、二床框体、枢接组件及拉起结构;第一、二床框体分别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一、二装载框及分别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第一端部的第一、二脚架;枢接组件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相向的第二端部,其包括固设于第一装载框第二端部的第一连接片、固设于第二装载框第二端部的至少一第二连接片;第一、二连接片横向枢接于作为第一、二装载框进行张开/折叠旋转中心的同一水平轴;第一、二装载框在拉起结构作用下藉由枢接组件于呈张开状态及第一、二脚架接近而形成倒V字形垂直状态之间选择形成折叠/张开。

    其中:

    第一连接片为向第二装载框方向斜下方纵向延设的垂直状板片;两第二连接片为向第一装载框方向斜下方纵向延设并与第一连接片相对应的垂直状板片;两第二连接片形成宽度略大于第一连接片厚度藉以嵌置第一连接片的槽沟。

    第一、二连接片系一体成型于与第一、二装载框固定连接的第一、二连接件上;第一连接片构成形成抵接面的扣止部;两第二连接片外周前端形成轴线与水平轴轴线同心的圆弧面及与圆弧面衔接为相平行倾斜平面的上、下平面部。

    由于本发明包括第一、二床框体、枢接组件及拉起结构;第一、二床框体分别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一、二装载框及分别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第一端部的第一、二脚架;枢接组件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相向的第二端部,其包括固设于第一装载框第二端部的第一连接片、固设于第二装载框第二端部的至少一第二连接片;第一、二连接片横向枢接于作为第一、二装载框进行张开/折叠旋转中心的同一水平轴;第一、二装载框在拉起结构作用下藉由枢接组件于呈张开状态及第一、二脚架接近而形成倒V字形垂直状态之间选择形成折叠/张开。第一、二装载框系以同一水平轴旋转形成自由张开、折叠,因此与习知以两水平轴枢接状态比较,结构更为简单;张开、折叠时,第一、二装载框系以同一水平轴为旋转中心转动,与习知结构相比,可减少一枢接轴,因此,使张开、折叠动作更为顺畅。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自动张开折叠、动作顺畅,从而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立体图(张开状态)。

    图2、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俯视图(张开状态)。

    图3、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侧视图(张开状态)。

    图4、为本发明第一(二)装载框与脚架局部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局部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枢接组件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7、为图6中A部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枢接组件结构示意侧视图(张开状态)。

    图9、为本发明枢接组件结构示意俯视图(张开状态)。

    图10、为本发明枢接组件结构示意侧视图(折叠状态)。

    图11、为本发明枢接组件结构示意侧视图(折叠、张开过程中)。

    图12、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侧视图(折叠过程)。

    图13、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侧视图(折叠状态)。

    图14、为本发明滑轮安装状态结构示意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穿过补强件弹性件结构示意剖视图。

    图16、为本发明绳索安装结构示意侧视图。

    图17、为本发明枢接组件结构示意侧视图(构成曲柄结构、张开状态)。

    图18、为本发明枢接组件结构示意俯视图(构成曲柄结构、张开状态)。

    图19、为本发明枢接组件结构示意侧视图(构成圆弧结构、张开状态)。

    图20、为本发明枢接组件结构示意侧视图(水平轴与第一、二装载框同高、张开状态)。

    图2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侧视图(提起第一装载框折叠过程)。

    图22、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侧视图(折叠状态)。

    图23、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俯视图(形成空间、张开状态)。

    图24、为本发明局部结构示意立体图(形成空间)。

    图25、为习知的折叠床结构示意侧视图(张开状态)。

    图26、为习知的折叠床结构示意侧视图(折叠状态)。

    图27、为习知的折叠床结构示意侧视图(折叠、张开过程中)。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发明自动折叠张开式折叠床1包括第一床框体5A、第二床框体5B、枢接组件8及拉起结构9。

    第一床框体5A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一装载框3A及设置于第一装载框3A第一端部1S1的第一脚架4A。

    第二床框体5B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二装载框3B及设置于第二装载框3B第一端部1S1的第二脚架4B。

    枢接组件8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相向的第二端部1S2。第一、二装载框3A、3B藉由枢接组件8于呈张开状态及第一、二脚架4A、4B接近而形成如图13所示的倒V字形垂直状态之间选择形成折叠、张开。

    第一、二装载框3A、3B包括由管材制成的略呈矩形或弯折成冂字形的边框21、沿纵向设置于边框21内的补强件21a及铺设于边框21中空处呈格子状衬底用的网状片22。

    补强件21a系由开口朝下的槽型材构成。

    如此,如图3所示,于张开状态下,第一、二装载框3A、3B分别可装长度一半为床垫的寝具2A、2B。

    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第一端部1S1的第一、二脚架4A、4B系枢设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边框21的侧框部21b。

    第一、二装载框3A、3B边框21位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第一端部1S1的后框部21c设有冂形框21d。

    如图1、图3所示,第一、二脚架4A、4B包括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第一端部1S1左右两侧两L型脚支架24、横向连接于两L型脚支架24之间的连接件23及固设于连接件23上的辅助脚支架25。

    L型脚支架24系由垂直的支柱部24a、由支柱部24a底部向第一端部1S1水平延设的延长部24b及设置于延长部24b末端下方以与地面接触的脚轮1C1构成。且于L型脚支架24支柱部24a与延长部24b衔接处形成防止与地面接触的圆角部,以令折叠张开动作更为顺畅。

    辅助脚支架25大约固设于连接件23的中央位置,其系由向第一、二装载框3A、3B第二端部1S2弯曲形成较小长度的L字形辅助片25a及设置于辅助片25a末端下方以与地面接触的脚轮1C2构成。且固设于第一、二脚架4A、4B连接件23上的辅助脚支架25系呈左右错开位置设置,以防止收藏时冲突。

    如图4所示,L型脚支架24支柱部24a的上端固设藉以枢设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边框21侧框部21b的组装件28,其包括装设于支柱部24a外侧的上组装部26及装设于支柱部24a内侧并与连接片19连接的下组装部27。上、下组装部26、27皆形成三角形状,且皆向第一、二装载框3A、3B第一端部1S1突出;支柱部24a藉由枢设于上组装部26及位于其内面边框21侧框部21b的枢销1Ps枢设于侧框部21b,以相对侧框部21b可自由倾斜移动。

    如图5、图6所示,枢接组件8包括两固设于第一装载框3A第二端部1S2第一连接件46A、两固设于第二装载框3B第二端部1S2并与第一连接件46A枢接的第二连接件46B、连接于相枢接的两第一、二连接件46A、46A之间的结合板30、固设于结合板30下方的中央脚架7及枢销44。

    如图7所示,第一连接件46A向第二装载框3B方向斜下方纵向延设长度较短为垂直状板片的第一连接片1R1,并于第一连接片1R1上、下端分别构成形成抵接面1fe的扣止部1T及设有为横向轴线的枢孔41。

    如图5、图6所示,第二连接件46B向第一装载框3A方向斜下方纵向延设长度较短与第一连接片1R1相对应的两为垂直状板片的第二连接片1R2;两第二连接片1R2形成宽度略大于第一连接片1R1厚度藉以嵌置第一连接片1R1的槽沟1E,并于两第二连接片1R2下端设有为横向轴线并与第一连接片1R1上枢孔41相对应的枢孔42。两第二连接片1R2外周前端形成轴线与枢孔42轴线同心的圆弧面1fa及与圆弧面1fa衔接为相平行倾斜平面的上、下平面部1fb、1fc。

    结合板30两端面设有与第一、二连接件46A、46B第一、二连接片1R1、1R2上枢孔41、42相对应的螺孔45。

    枢销44形成与第一、二连接件46A、46B第一、二连接片1R1、1R2上枢孔41、42相对应并枢套的枢销段44a及与结合板30端面螺孔45相对应并螺接的螺纹段44b。枢销段44a形成平滑的圆柱状态表面。

    如图8、图9所示,固设于第一装载框3A第二端部1S2的第一连接件46A以其第一连接片1R1嵌置于固设于第二装载框3B第二端部1S2的两第二连接件46B构成的沟槽1E内,并令其上枢孔41、42的轴线对应;以套设垫圈的枢销44穿过第一、二连接件46A、46B第一、二连接片1R1、1R2上枢孔41、42后螺设于结合板30螺孔45上。藉以提高第一、二装载框3A、3B第二端部1S2枢接部位的刚性。并令枢接两第一连接片1R1及两第二连接片1R2的两枢销44位于同一水平轴线1Y上。

    如此,如图8、图9所示,当第一、二装载框3A、3B形成水平张开状态下,第二连接片1R2上平面部1fb与第一连接片1R1的抵接面1fe形成抵接,使张开动作不再继续,因而可定位且固定于张开状态。

    如图10所示,当第一、二装载框3A、3B形成垂直的折状态下,第二连接片1R2下平面部1fc与第一连接片1R1的抵接面1fe形成抵接,使折叠动作不再继续,因而可定位且固定于折叠状态。如上所述,第一、二装载框3A、3B由于其可拘束于张开及折叠状态,因此,可使本发明的状态更为安定,亦可提高其使用性。

    如图11所示,当第一、二装载框3A、3B在张开或折叠的过程中,第一连接片1R1扣止部1T的抵接面1fe系抵接于第二连接片1R2前端圆弧面1fa上,并沿前端圆弧面1fa移动。如此,可限制枢销44随着第一、二连接片1R1、1R2的贯穿孔41、42与枢销44之间的间隙晃动而产生的径向移动量,以导引张开、折叠动作,使张开、折叠动作更为顺畅。再者,亦可减轻枢接第一、二连接片1R1、1R2的剪切应力等,有助于提高使用寿命。再者由于第一连接片1R1的抵接面1fe实际系抵接并沿第二连接片1R2前端圆弧面1fa移动,因此,可防止第一、二连接片1R1、1R2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如此即使并无罩设罩盖等,于操作张开、折叠时,亦可防止手指被夹在第一、二连接片1R1、1R2间的事故发生。

    再者,如图6所示,第一、二连接件46A、46A上的第一、二连接片1R1、1R2系藉由射出成型的一体成型体,其一端形成可插入第一、二装载框3A、3B边框21为管材的侧框部21b端面开口内,并藉由螺丝等定位件固定。如此,当第一、二连接片1R1、1R2系一体成型成第一、二连接件46A、46A时,亦可减轻重量、降低成本。

    第一、二连接片1R1、1R2亦可直接与第一、二装载框3A、3B边框21的侧框部21b一体成形;亦可将以金属材料制成的第一、二连接片1R1、1R2焊接固定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边框21侧框部21b端部。

    如图1所示,固设于结合板30下以供张开状态时支撑于地面的中央脚架7系由配置于结合板30两侧向下延设的两支柱32及连设于两支柱32底端沿平行于结合板30横向延设的脚架支框34构成。脚架支框34中央向上弯曲突出以形成隆起部33。如图5所示,支柱32上方内面固设为向前、后延伸且设有贯穿孔37b板状体的组装件36。

    如图3、图12、图13所示,中央脚架7支柱32组装件36前、后端分别藉由第一、二连接片19A、19B与第一、二脚架4A、4B组装件36的下组装部27枢接。以使第一脚架4A、第一装载框3A、中央脚架7、第一连接片19A及第二脚架4B、第二装载框3B、中央脚架7、第二连接片19B分别构成平行四连杆机构1Ka,以使本发明自张开状态折叠至垂直的折叠装时,确保第一脚架4A、第二脚架4B及中央脚架7保持垂直方向。亦可只在第一装载框3A或第二装载框3B一侧单独形成平行四连杆机构1Ka。

    如图3所示,拉起结构9系用于使张开状态至垂直状态的折叠动作更为容易,其为在减少中央脚架7与第一、二装载框3A、3B所形成角度方向附设的弹张弹簧、橡胶等弹张结构。

    拉起结构9系同时组装于第一、二床框体5A、5B上,其包括两滑轮11及分别受两滑轮11牵引的两拉起件12。

    滑轮11系装设第一、二装载框3A、3B靠近第二端部1S2处并邻近中央脚架7位置上。

    如图14所示,两滑轮11系分别枢设第一、二装载框3A、3B补强件21a下侧的支撑件40上,藉以隐藏于补强件21a槽部内。

    如图1、图3所示,拉起件12包括绳索13及与绳索13连接的弹性件14。绳索13自由端固定于中央脚架7脚架支框34中央的隆起部33上且绕设于滑轮11上并受滑轮11牵引。弹性件14为连接并牵拉绳索13的螺旋弹簧、橡胶体等弹性件,弹性件14另一端固定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适当位置。

    如图16所示,绳索13自由端系藉由为环首螺柱的组装件15及固定螺栓16固定于中央脚架7脚架支框34中央的隆起部33上。亦可以其他各种方式组装。且当两拉起件12固设于中央脚架7上时,其亦可仅穿过为环首螺栓的组装件15,而不固定于其上。亦可将绳索13自由端穿过为环首螺栓的组装件15后卷绕一圈以强化固定效果。

    如图3所示,由于绳索13自由端系组装于中央脚架7脚架支框34中央的隆起部33上,使滑轮11与绳索13所形成的角度θ在张开状态下侧视约呈30°~60°,较佳为40°~55°,最佳为45°。

    如图15所示,由于两滑轮11系隐藏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补强件21a槽部内,故绕过滑轮11后的绳索13段及与其连接的弹性件14亦隐藏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补强件21a槽部内,因此可增加美观。

    本发明在进行折叠过程中,由于拉起结构9可提供往垂直状态的弹张力,因此,只要轻微的力量即可完成折叠。拉起结构9除可同时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上外,亦可在仅于第一装载框3A或第二装载框3B形成平行四连杆机构的第一装载框3A或第二装载框3B设置拉起结构9。

    如此,本发明自动折叠张开式折叠床1自如图1、图2、图3所示的张开状态经如图13所示的折叠过程折叠成如图13所示完成折叠的垂直状态时,由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系以同一水平轴1Y旋转形成自由张开、折叠,因此与习知以两水平轴枢接状态比较,本发明结构更为简单。再者,由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系以同一水平轴1Y为旋转中心转动,与习知结构相比,可减少一枢接轴,因此,使张开、折叠动作更为顺畅。

    如图13所示,水平轴1Y的位置虽然并无特别的限制,但水平轴1Y较佳系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之间形成间隙1G,且系被设置于平行位置。

    如图8所示,于张开状态下,由于从基准面至水平轴1Y的高度1hb被设定比第一、二装载框3A、3B下平面高度ha较低的位置,因此,可形成如图13所示的垂直折叠状态,在此折叠状态下,第一、二装载框3A、3B之间的间隙1G系具可收容第一、二脚架4A、4B各支柱部24a宽度。因此,可收容第一、二脚架4A、4B而将本发明折叠成更小型。再者,第一、二脚架4A、4B支柱部24a的宽度可藉由调节水平轴1Y高度而适当予以设定。

    如图17、图18所示,枢接组件第一、二连接件的第一、二连接片2R1、2R2亦可构成曲柄结构。

    如图19所示,枢接组件第一、二连接件的第一、二连接片3R1、3R2亦可构成圆弧结构。

    如图20所示,枢接组件第一、二连接件的第一、二连接片4R1、4R2水平轴4Y设定为与第一、二装载框3A、3B中心高度相同。

    如图21、图22所示,折叠时,可提起第一装载框3A向第二装载框3B进行折叠。

    如图23、图24所示,亦可将枢接组件第一、二连接件的第一、二连接片1R1、1R2设置于较第一、二装载框3A、3B边框21侧框部21b外侧面更接近纵向中心线位置约5cmc以上,较佳为7cm,且更佳为10~20cm,以形成空间10,于折叠或张开之际,便于使用者将手指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边框21侧框部21b附近,且能远离第一、二连接片1R1、1R2,以进一步防止夹伤手指。

    本发明自动折叠张开式折叠床第一、二装载框在张开状态及第一、二脚架相接近呈倒立V字形垂直折叠状态之间选择形成折叠、张开状;且由于将第一、二装载框相向的第二端部以形成同一水平轴的枢接组件枢接,从而形成自由折叠张开,因此,可使结构更为简单,且具有降低成本的功效。而且进行折叠、张开动作时,由于第一、二装载框系以同一水平轴为旋转中心转动,因此,本发明确实具有减少枢接点而较习知折叠床更为顺畅地进行张开、折叠动作。

    再者,于折叠状态下水平轴系可使第一、二装载框之间形成收容第一、二脚架支柱部且被平行设置的间隙,确实具有提高使用性的功效。

    再者,相互枢接的第一、二连接片系分别向第二、一装载框斜下方延伸,故能以简单结构构成即可完成张开、折叠动作。

    再者,第一、二连接片分别设有扣止件及与扣止件抵接的上、下平面,以防止张开状态时过度张开及折叠时过度折叠,以使张开、折叠更为安定,且提高使用性能。

自动折叠张开式折叠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自动折叠张开式折叠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自动折叠张开式折叠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折叠张开式折叠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折叠张开式折叠床.pdf(3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自动折叠张开式折叠床。为提供一种的折叠床,提出本发明,它包括第一、二床框体、枢接组件及拉起结构;第一、二床框体分别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一、二装载框及分别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第一端部的第一、二脚架;枢接组件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相向的第二端部,其包括固设于第一装载框第二端部的第一连接片、固设于第二装载框第二端部的至少一第二连接片;第一、二连接片横向枢接于作为第一、二装载框进行张开/折叠旋转中心的同一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家具;家庭用的物品或设备;咖啡磨;香料磨;一般吸尘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