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癌症的药物组合物 (一)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疗癌症的药物组合物,具体说就是以中药材配制的药物制剂。
(二)背景技术
癌症是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的一类疾病,它的治疗仍然是医学上的一大难题。目前应用的治疗癌症的中西药物,或者治愈率低,或者副作用大,都还不能使人满意。中医药在治疗癌症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出现了不少各有特点,有一定疗效的中成药。但这些中成药普遍存在疗效较低、起效较慢的缺点,往往需要与多种西药同时并用。因此,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癌症方面的优势,发掘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少的中成药是临床医疗的需要。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中药天然药物组合制备的药物制剂,其制作方法简便、经济,使用方便,对治疗癌症有肯定效果。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作的药剂:
党参30~100份 白术30~100份 炮干姜5~20份 木灵芝30~80份
守宫10~50份 白花蛇舌草10~40份 甘草10~40份 青蒿20~50份
蚤休30~100份 蛇蜕10~30份 鳖甲10~50份 白芨10~50份
以上组分优选的重量配比为,
党参40~70份 白术35~65份 炮干姜5~15份 木灵芝40~60份
守宫10~35份 白花蛇舌草10~30份 甘草15~30份 青蒿25~40份
蚤休40~60份 蛇蜕14~30份 鳖甲10~35份 白芨10~33份
以上组分最佳的重量配比为,
党参50份 白术50份 炮干姜10份 木灵芝50份
守宫30份 白花蛇舌草25份 甘草20份 青蒿30份
蚤休50份 蛇蜕20份 鳖甲30份 白芨30份
应用以上原料药,可采用通常的工艺方法,制成药剂学上所说的药剂,包括散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型冲剂等剂型。其工艺要点为,
1.将党参、木灵芝、守官、白花蛇舌草各药分别粉碎,过细筛后混合;
2.将白术、炮干姜、甘草、青蒿、蚤休、蛇蜕、鳖甲、白芨各药合并加水浸透,煎煮3次,每次煎煮30~120分钟,合并煎煮液过滤,缩成清膏。
3.向清膏内加入步骤1所制药粉,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即为散剂成品。将粉末装入胶囊即为胶囊剂。还可以将粉未进一步加工成片剂、颗粒型冲剂。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以中医的“气滞寒凝”立论,以“益气驱寒、培根补元”为法则而组方,适用于食道癌、胃癌、肝癌、乳腺癌、骨肉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用药一周可见效,其疼痛减轻、发热减退。用药2~3周可见肿块减小。治愈病例一般需治疗8个月,最短两个月治愈。1985年治愈一例食道癌,至今已17年无复发。
(四)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制取散剂
配方:党参500g 术500g 炮干姜100g 木灵芝500g 守宫300g
白花蛇舌草250g 甘草200g 青蒿300g 蚤休500g 蛇蜕200g
鳖甲300g 白芨300g
1.将党参、木灵芝、守官、白花蛇舌草各药分别粉碎,过150目筛,混合均匀;
2.将白术、炮干姜、甘草、青蒿、蚤休、蛇蜕、鳖甲、白芨各药合并浸透后煎煮3次,每次煎煮30~120分钟,合并煎煮液过滤,浓缩成清膏。
3.向清膏内加入步骤1所制药粉,制成颗粒,干燥,研末即为散剂成品。
本实施例每克成品含生药当量约为10克。每次口服4~8克,每天4~6次。
实施例2制取片剂
配方:党参750g 白术800g 炮干姜140g 木灵芝600g 守宫200g
白花蛇舌草350g 甘草180g 青蒿380g 蚤休285g 蛇蜕200g
鳖甲320g 白芨400g
1.将党参、木灵芝、守官、白花蛇舌草各药分别粉碎,过200目筛,混合均匀;
2.将白术、炮干姜、甘草、青蒿、蚤休、蛇蜕、鳖甲、白芨各药合并浸透后煎煮3次,每次煎煮30~120分钟,合并煎煮液过滤,浓缩成清膏。
3.向清膏内加入步骤1所制药粉,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片,包糖衣即得片剂成品。
本实施例可制成片剂约300片。每片含生药当量约14.35克。成年患者每次口服4~6片,每天3次。
实施例3制取胶囊
配方:党参300g 白术600g 炮干姜100g 木灵芝450g 守宫400g
白花蛇舌草400g 甘草100g 青蒿250g 蚤休70g 蛇蜕130g
鳖甲300g 芨200g
1.将党参、木灵芝、守官、白花蛇舌草各药分别粉碎,过150目筛,混合均匀;
2.将白术、炮干姜、甘草、青蒿、蚤休、蛇蜕、鳖甲、白芨各药合并浸透后煎煮3次,每次煎煮30~120分钟,合并煎煮液过滤,浓缩成清膏。
3.向清膏内加入步骤1所制药粉,制成颗粒,经喷雾干燥,制成细粉,再向细粉内加入植物油拌匀后造粒制成胶囊。
本实施例可制成胶囊约220粒。每粒含生药当量约15克。成年患者每次口服3~4粒,每天3次。
实施例4治疗癌症188例临床疗效观察
(一)一般资料
本组188例中,男61例,女127例;年龄从31~76岁,平均54.6岁。肿瘤部位:乳腺癌123例,食道癌症18例,胃癌27例,骨瘤2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7年。
诊断方法:所有病例均经B超、CT、MEPI、X线钡餐、胃镜、病理切片证实为磷癌、腺癌、鳞腺癌、未分型癌的患者。其中病理切片诊断20例,B超、直肠镜、X线摄片、甲胎蛋白、血癌胚细胞、食道镜、CT等检查诊断168例。
所有病例均曾用其它方法治疗,因无效或复发接受本发明药物治疗。本组病例中,曾作手术者20例;曾作放、化疗联合治疗三疗程者80例;单纯放疗或化疗三疗程者30例,二疗程者38例,一疗程者20例。
(二)治疗方法
按实施例1方法制备的抗癌散剂,每次口服4~8克,每天4~6次。一个月为一疗程。两疗程后减半服用,继服3~10疗程。多数病例在疗程之间间隔半个月再行服药。
(三)治疗结果
(1)症状体征改善方面的效果:症状体征改善按精神、食欲、疼痛、发热、出血(便血、咯血、呕血、血尿)、咳嗽、咯痰、胸水、腹水、浮肿、胸闷、腹胀、恶心、呕吐、腹泻、黄疸等16项症状体征考核,凡有2项或2项以上改善即为有效。见表1。
表1 症状体征改善效果 分类 例数 有效例数 有效率 乳腺癌 123 123 100% 食道癌 18 18 100% 胃癌 27 27 100% 肝癌 18 18 100% 骨瘤 2 1 50% 合计 188 187 99.4%
表1表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乳腺癌、食道癌、胃癌、肝癌、骨瘤症状体征改善有效率为99.4%,对骨肉瘤只有50%。
(2)镇痛对照:在观察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在治疗过程中对缓解癌性疼痛的效果的同时,以随机选择地16例患者应用强痛定作止痛对照。疼痛缓解程度按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MR(微效)、NC(稳定)、PC(无效)五级评定。有效病例为CR+PR+MP,结果如下。
表2 两组缓解癌痛比较 分组疼痛分级例数 CR PR MR NC 治疗组 I 3 3 II 7 6 1 III 4 3 1 IV 2 1 1 对照组 I 1 1 II 9 1 5 3 III 4 2 2 IV 2 2
对照组所用强痛定为天津市氨基酸公司生产,批号:980527,100mg肌肉注射,1日2次。疼痛标准采用WHO的5级疼痛分级方法:0级无疼痛;I级轻度疼痛、间歇痛;II级中度痛,为持续痛,影响休息;III级重度疼痛,为持续剧痛;IV级极度疼痛,为持续剧痛,伴有出汗、心率加快、植物神经紊乱症状。两组对比,治疗组CR13例,PR2例,NC1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CR2例,PR5例,MR5例,NC4例,总有效率75%。两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对癌性疼痛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
(3)消除肿瘤发热的效果:以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制剂为治疗组,与消炎痛组、地塞米松组、复方氨基比林相对照,观察消除肿瘤发热的效果,结果见表3。
表3 四组药降癌性热的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降热效果 总有效率 %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组 30 26 3 1 96.7对照组消炎痛 30 4 10 16 46.7地塞米松 12 2 4 6 50.0复方氨基比林 8 0 1 7 12.5
对照组用药方法:消炎痛250mg,1日3次,口服;地塞米松4~12mg加入葡萄糖液体500ml,静滴1日1次;复方氨基比林2ml,肌肉注射,1日1次。两组各连续用药7天为一疗程,观察疗效。
疗效标准:显效:体温正常,停药7天内无复发发热现象;有效:体温降低,但未能恢复到正常范围,停药后能稳定;无效:体温未能控制,或用药时降低,停药后回升至用药前水平。从表3四组药降癌性发热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中,消炎痛有效率46.7%,地塞米松有效率50%,复方氨基比林有效率12.5%。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在降低癌性发热治疗中优于消炎痛、地塞米松、复方氨基比林。
表4 四组停药后体温回升比较 组别 降热 例数 停药后回升时间停药7天体温回升率%1~3天3~5天5~7天 治疗组 30 0 0 3 9.9 消炎痛 30 8 2 3 42.9 地塞米松 13 5 1 0 50.0 复方氨基比林 8 6 1 0 87.5
表4表明,四组停药后体温回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三种药物,差异明显(P<0.05%)。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长期带瘤生存者无严重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