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制油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煤制油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21776 A(43)申请公布日 2013.05.29CN103121776A*CN103121776A*(21)申请号 201310068506.1(22)申请日 2013.03.04C02F 9/14(2006.01)C02F 1/66(2006.01)C02F 1/78(2006.01)(71)申请人南京工业大学地址 211816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浦珠南路30号(72)发明人徐炎华 陆曦 孙文全 胡俊(74)专利代理机构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代理人徐冬涛 袁正英(54) 发明名称一种煤制油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57)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
2、种煤制油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其工艺流程如下:煤制油废水经生化处理出水调节单元过滤单元深度氧化单元产品水池出水。本工艺可以快速氧化煤制油废水生化出水中难以被生物降解有机物以及生物代谢产物,破坏发色基团,提高废水可生化性,提高达标排放及中水回用的稳定性、可靠性;本发明投资少、运行成本低、占地面积小、处理周期短、对废水脱色效果显著且不造成二次污染,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21776 ACN 103121776 A1/1。
3、页21.一种煤制油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其工艺流程为:煤制油高浓度废水经生化处理出水调节单元过滤单元深度氧化单元产品水池产品水;其具体工艺步骤如下:(a)本发明适宜的煤制油高浓度废水经生化处理出水水质:其色度10002500倍、COD为200700mg/L、B/C比(BOD5/COD)为0.060.12、悬浮物30150mg/L、挥发酚112mg/L;(b)调节单元:煤制油高浓度废水经生化处理出水进入调节单元,用于废水的均质均量;通过计量泵与pH计联动,控制进水pH值在610,辅助机械搅拌,保持水质均匀,停留时间212h;(c)过滤单元:调节单元的出水采用滤料或微滤材料过滤的一种进行过。
4、滤;(d)深度氧化单元:过滤单元的出水进入深度氧化单元;深度氧化采用臭氧氧化,臭氧投加量与臭氧氧化单元进水COD总质量比为0.34:1,反应时间0.53h;(e)产品水池:深度氧化单元出水进入产品水池,池内水质通过计量泵与pH联动,控制产品水pH值在68,停留时间1.58h。2.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度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过滤单元的滤料采用石英砂或纤维球,过滤滤速控制为46m/h;微滤材料采用微滤滤芯。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121776 A1/3页3一种煤制油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制油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尤其涉及一种以臭氧氧化降解煤制油高浓度废水经生化处理出水。
5、中污染物,并提高可生化性的水处理工艺,属于煤制油废水深度净化处理领域。背景技术0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加大。而我国是一个富煤少油的国家,大部分的石油要依靠进口,面对持续走高的油价,石油安全成为我国一个巨大的考验。煤制油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可以解决我国石油紧张的困境。煤合成油技术包括煤的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其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废水,这类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酚类、烷烃类、芳香烃类、杂环类、氨氮和氰等有毒有害物质,且废水色度大,因此处理难度大、处理成本高,长期制约着煤制油行业的发展。对煤制油废水采用深度处理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煤制。
6、油废水水质波动较大,对生化冲击亦较大,使生化处理不稳定。因此,仅通过生化处理,往往难以达标排放;我国中国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且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而中国煤炭资源北多南少,煤资源丰富的地方通常多煤缺水,地下水过度开采,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深度处理工艺,实现中水回用,节约宝贵的淡水资源,所以对煤制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势在必行。0003 目前,对煤制油高浓度废水的处理应以物化和生化处理方法相结合,但由于高浓度废水COD水质波动大、污染物成分复杂,经生化处理后,其所剩的难降解物质和生物代谢产物仍维持有一定浓度,一般生化出水的COD浓度都在150mg/L以上,色度高,不能满足达标排放要求,且对后续深度处理或。
7、中水回用影响较大,必须对其进行深度处理。近几年国内外采用的深度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和化学法,常用的有吸附法、氧化法等。然而吸附法中吸附质易饱和,用量大、运行成本高,且饱和后的吸附质属于危险固废,存在处理处置困难等问题。常用的氧化法包括湿式氧化法、超声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超临界氧化法、电化学法、Fenton法、臭氧氧化法等。其中湿式氧化法、超声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超临界氧化法、电化学法这些方法条件要求苛刻、运行成本高,在废水处理中运用较少。发明内容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煤制油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尤其涉及一种以臭氧氧化方式实现煤制油高浓度废水生化处理出水的深度处理。
8、工艺,利用臭氧在水中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有效分解水中的高稳定性、有毒有害的有机物,最终达到脱色、分解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提高可生化性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的效果。0005 本发明技术方案:一种煤制油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其工艺流程为:煤制油高浓度废水经生化处理出水调节单元过滤单元深度氧化单元产品水池产品水;其具体工艺步骤如下:0006 (a)本发明适宜的煤制油高浓度废水经生化处理出水水质:其色度10002500说 明 书CN 103121776 A2/3页4倍、COD为200700mg/L、B/C比(BOD5/COD)为0.060.12、悬浮物30150mg/L、挥发酚112mg/L;00。
9、07 (b)调节单元:煤制油高浓度废水经生化处理出水进入调节单元,用于废水的均质均量;通过计量泵与pH计联动,控制进水pH值在610,辅助机械搅拌,保持水质均匀,停留时间212h;0008 (c)过滤单元:调节单元的出水采用滤料或微滤材料过滤的一种进行过滤;0009 (d)深度氧化单元:过滤单元的出水进入深度氧化单元;深度氧化采用臭氧氧化,臭氧投加量与臭氧氧化单元进水COD总质量比为0.34:1,反应时间0.53h;0010 (e)产品水池:深度氧化单元出水进入产品水池,池内水质通过计量泵与pH联动,控制产品水pH值在68,停留时间1.58h。0011 优选过滤单元的滤料采用石英砂或纤维球,过。
10、滤滤速控制为46m/h;微滤材料采用微滤滤芯。0012 煤制油废水生化出水自流入废水调节单元进行均质均量。废水经水泵提升至过滤单元,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质和不溶性的COD。过滤出水仍有一定压力,可直接输送至臭氧氧化单元,通过臭氧的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羟基自由基氧化作用)破坏生化出水中难以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以及生物代谢产物,破坏发色基团,出水进入产品水池,产品水由水泵提升至厂区中水回用或二次生化处理区域。0013 有益效果:0014 1.深度氧化过程采用的臭氧氧化可以快速氧化水中有机物,破坏生化出水中难以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以及生物代谢产物,破坏发色基团,提高废水可生化性,提高达标排放及中水回用的稳。
11、定性、可靠性;0015 2.占地面积小,不造成二次污染,对废水脱色效果显著;0016 3.投资少,运行成本低,具有很好的经济适用性。附图说明0017 图1为煤制油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流程图。具 体实施方式0018 实施例10019 内蒙某煤制油废水深度处理案例。煤制油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0020 煤制油高浓度废水经生化处理出水通过水泵泵入调节单元进行均质均量,通过酸、碱计量泵与pH计联动,控制进水pH值在6.23,辅助机械搅拌,保持水质均匀,停留时间2.1h;调节单元出水由泵提升至过过滤单元,去除废水中的SS及不溶性COD,滤料采用级石英砂,滤速控制为4m/h;过滤出水仍有一定压。
12、力,直接进入臭氧氧化单元,氧化反应过程中控制臭氧投加量与臭氧氧化进水COD总量比例(质量比)为0.36:1,反应时间0.5h;深度氧化出水进入产品水池,池内水质通过计量泵与pH联动,控制产品水pH值在6,停留时间2.0h。具体处理效果见表1。0021 附表1内蒙某煤制油废水的深度处理结果1说 明 书CN 103121776 A3/3页50022 0023 实施例20024 调节单元内通过计量泵与pH计联动,控制进水pH值在8.35,辅助机械搅拌,保持水质均匀,停留时间4h;过滤单元滤料采用纤维球,滤速控制为6m/h;臭氧氧化单元控制臭氧投加量与臭氧氧化进水COD总量比例(质量比)为1.2:1,。
13、反应时间1.2h;深度氧化出水进入产品水池,池内水质通过计量泵与pH联动,控制产品水pH值在7.67,停留时间4h。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具体处理效果见表2。0025 附表2内蒙某煤制油废水的深度处理结果20026 0027 实施例30028 调节单元内通过计量泵与pH计联动,控制进水pH值在9.87,辅助机械搅拌,保持水质均匀,停留时间12h;过滤单元滤料采用微滤滤芯过滤;臭氧氧化单元控制臭氧投加量与臭氧氧化进水COD总量比例(质量比)为4:1,反应时间2.8h;深度氧化出水进入产品水池,池内水质通过计量泵与pH联动,控制产品水pH值在7.81,停留时间8h。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具体处理效果见表3。0029 附表3内蒙某煤制油废水的深度处理结果30030 说 明 书CN 103121776 A1/1页6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12177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