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振装置.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19323 A(43)申请公布日 2013.05.22CN103119323A*CN103119323A*(21)申请号 201180045378.8(22)申请日 2011.09.212010-212278 2010.09.22 JPF16F 13/18(2006.01)B60K 5/12(2006.01)(71)申请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地址日本东京都(72)发明人岛村晓夫(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代理人刘新宇 张会华(54) 发明名称防振装置(57) 摘要本发明是防振装置(1),其包括:被接合至振动发生部和振动接。
2、收部中的一方的筒状第一安装部件(2);被接合至振动发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方的第二安装部件(3);将第一安装部件(2)和第二安装部件(3)弹性地接合到一起的第一弹性体(4);设置在第一安装部件(2)内并且其内密封有流体的流体室(5);在轴向上将流体室(5)分开以限定主流体室(8)和副流体室(9)的第一分隔壁(10),其中主流体室的壁面的一部分是第一弹性体;在周向上将主流体室(8)分开以限定多个分开的主流体室(11)的第二分隔壁(12);和能够使多个分开的主流体室(11A,11B)和副流体室(9)彼此连通的多个限制通路(35),其中第一分隔壁(10)的至少一部分由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二弹性体(26。
3、)形成,第二分隔壁(12)被接合至第二安装部件(3)和第二弹性体(26),并且第二弹性体(26)的刚性在径向上具有差异。(30)优先权数据(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3.03.21(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11/071419 2011.09.21(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2/039406 JA 2012.03.29(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0页 附图5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0页 附图5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19323 ACN 103119323 A1/2页21.。
4、一种防振装置,其包括:第一安装部件,其为筒状并且被接合至振动发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一方;第二安装部件,其被接合至所述振动发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方;第一弹性体,其将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件弹性地接合到一起;流体室,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内,并且流体被密封在该流体室内;第一分隔壁,其在轴向上将所述流体室分开以限定主流体室和副流体室,其中所述主流体室的壁面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弹性体;第二分隔壁,其在周向上将所述主流体室分开以限定多个分开的主流体室;和多个限制通路,其能够使所述多个分开的主流体室和所述副流体室彼此连通,其中所述第一分隔壁的至少一部分由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二弹性体形成,所。
5、述第二分隔壁被接合至所述第二安装部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体两者,并且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刚性在径向上具有差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体在径向上的各位置处具有不同厚度,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刚性在径向上具有差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在径向上的中央部被接合至所述第二分隔壁,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外周缘部被接合至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并且位于所述中央部与所述外周缘部之间的中间部的刚性在径向上具有差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体的所述中间部的刚性从所述中央部侧朝向所述外周缘部侧逐渐增加。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振。
6、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件被接合至所述振动发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一方,并且所述第二安装部件被接合至所述振动发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方的接合状态中,所述第二弹性体的所述中间部以在轴向上朝向所述主流体室侧突出的方式弯曲。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件被接合至所述振动发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一方,并且所述第二安装部件被接合至所述振动发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方的接合状态中,所述第二弹性体的所述中央部被形成为在径向上延伸的平坦形状,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所述中间部相对于所述中央部向轴向侧倾斜。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
7、一安装部件被接合至所述振动发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一方,并且所述第二安装部件被接合至所述振动发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方的接合状态中,所述第二弹性体的所述中央部被形成为在径向上延伸的平坦形状,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所述中间部相对于所述中央部向轴向侧倾斜。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件被接合至所述振动发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一方,并且所述第二安装部件被接合至所述振动发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方的接合状态中,所述第二弹性体的所述中央部被形成为在径向上延伸的平坦形状,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所述中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119323 A2/2页3间部相对于所。
8、述中央部向轴向侧倾斜。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119323 A1/10页4防振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汽车和工业机器等中使用的并且吸收和衰减诸如发动机等的振动发生部中的振动的防振装置。本发明要求2010年9月2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0-212278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背景技术0002 传统上,已知例如诸如专利文献1(参见以下)中示出的、显示出针对轴向和径向两个方向上的振动的衰减特性的防振装置。该防振装置包括:第一安装部件,其具有筒状形状并且被接合至振动发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一方;第二安装部件,其被接合至振动发生部和振动接合部中的另一方并且被安置在第。
9、一安装部件内;中间筒体,其被装配在第一安装部件内;第一弹性体,其将中间筒体弹性地接合至第二安装部件;分割部件,其被装配在第一安装部件内并且在分割部件与第一弹性体之间形成第一压力接收流体室;膜片,其被附着至第一安装部件并且在膜片与分割部件之间形成副流体室;第二弹性体,其将中间筒体弹性地接合至第二安装部件并且在第二弹性体与第一弹性体之间形成第二压力接收流体室;和分隔壁部,其设置于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中的一方并且将第二压力接收流体室分成一对室。0003 现有技术文献0004 专利文献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78399号公报发明内容0006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0007 然而,上述传统。
10、防振装置需要三种类型的流体室,即,第一压力接收流体室、第二压力接收流体室和副流体室,并且还需要两种类型的限制通路,即,将第一压力接收流体室与第二压力接收流体室接合至副流体室的限制通路。即,在传统的防振装置中,仍有大量关于设备尺寸的减小、结构的简化和制造过程的简化的改善余地。0008 鉴于上述情况而构思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振装置,在实现了尺寸减小、结构简化和制造过程简化的同时还显示出针对轴向和径向二者上的振动的衰减特性。0009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0010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实现期望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方案。本发明的防振装置设置有:第一安装部件,其为筒状并且被接合至振动发。
11、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一方;第二安装部件,其被接合至所述振动发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方;第一弹性体,其将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件弹性地接合到一起;流体室,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内,并且流体被密封在该流体室内;第一分隔壁,其在轴向上将所述流体室分开以限定主流体室和副流体室,其中所述主流体室的壁面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弹性体;第二分说 明 书CN 103119323 A2/10页5隔壁,其在周向上将所述主流体室分开以限定多个分开的主流体室;和多个限制通路,其能够使所述多个分开的主流体室和所述副流体室彼此连通,其中所述第一分隔壁的至少一部分由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二弹性体形成,所述第二分隔壁。
12、被接合至所述第二安装部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体两者,并且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刚性在径向上具有差异。0011 根据本发明的振动装置,当振动被从振动发生部沿轴向输入使得第一安装部件和第二安装部件在轴向上相对于彼此移位时,将两个安装部件接合到一起的第一弹性体弹性变形。此时,被接合至第二安装部件的第二分隔壁与第二安装部件一起移位,并且第二弹性体也弹性变形。此时,因为第二弹性体的刚性在径向上具有变化,所以可以使得第二弹性体的变形量根据在径向上的位置而变化。为此,能够改变分开的主流体室的容积,并且能够引起流体通过限制通路在分开的主流体室与副流体室之间流通使得在限制通路内产生液柱共振。该液柱共振使得能够吸收和衰减轴向。
13、上的振动。0012 此外,当振动被从振动发生部沿径向输入使得第一安装部件和第二安装部件在径向上相对于彼此移位时,除了第一弹性体弹性变形外,第二分隔壁也跟随第二安装部件移位或变形。为此,变得能够改变分开的主流体室的容积。结果,能够产生液柱共振,并且能够吸收和衰减径向上的振动。0013 作为以上的结果,通过提供分开的主流体室和副流体室以及使得这些流体室能够连通的限制通路,变得能够显示出针对轴向和径向二者上的振动的衰减特性。结果,能够减少流体室和限制通路,并且能够实现尺寸的减小、结构的简化和制造过程的简化。0014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弹性体在径向上的各位置处具有不同厚度,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刚性在径。
14、向上具有差异。0015 在该情况中,第二弹性体的厚度在径向上的各位置处不同,第二弹性体的刚性在径向上具有差异。结果,能够由单一弹性材料形成第二弹性体,并且能够实现结构和制造过程的更大的简化。0016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在径向上的中央部被接合至所述第二分隔壁,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外周缘部被接合至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并且位于所述中央部与所述外周缘部之间的中间部的刚性在径向上具有差异。0017 在该情况中,当第一安装部件和第二安装部件以及第二分隔壁在轴向上相对于彼此移位时,第二弹性体的中间部弹性变形,该中间部被定位在第二弹性体的被接合至第一安装部件的外周缘部与第二弹性体的被接合至第二分隔壁的。
15、中央部之间。此时,因为第二弹性体的中间部的刚性在径向上具有差异,所以可以使得第二弹性体的中间部的变形量根据径向上的位置而变化,并且能够可靠地实现前述作用效果。0018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弹性体的所述中间部的刚性从所述中央部侧朝向所述外周缘部侧逐渐增加。0019 在该情况中,第二弹性体的中间部的刚性从中央部侧朝向外周缘部侧逐渐增加。为此,当第一安装部件和第二安装部件以及第二分隔壁在轴向上相对于彼此移位时,第二弹性体的中间部连接至中央部所在的连接部跟随第二分隔壁的移位而弹性变形,而其他部分的任何弹性变形被抑制。结果,变得易于改变分开的主流体室的容积,并且有效地显示出针对轴向上的振动的衰减特性。。
16、0020 此外,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件被接合至所述振动发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一说 明 书CN 103119323 A3/10页6方,并且所述第二安装部件被接合至所述振动发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方的接合状态中,所述第二弹性体的所述中间部也能够以在轴向上朝向所述主流体室侧突出的方式弯曲。0021 在该情况中,在前述接合状态中,第二弹性体的中间部以在轴向上朝向主流体室侧突出的方式弯曲。为此,当径向上的振动被输入该防振装置使得第一安装部件和第二安装部件在径向上相对于彼此移位时,易使中间部弹性变形以使得第二弹性体的中间部中的弯曲部的曲率增加并且分开的主流体室的容积减小,或者使得弯曲部的曲率减小并且。
17、分开的主流体室的容积增加。作为其结果,变得容易改变分开的主流体室的容积,并且容易有效地显示出针对径向上的振动的衰减特性。0022 此外,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件被接合至所述振动发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一方,并且所述第二安装部件被接合至所述振动发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方的接合状态中,所述第二弹性体的所述中央部被形成为在径向上延伸的平坦形状,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所述中间部相对于所述中央部向轴向侧倾斜。0023 在该情况中,在前述接合状态中,第二弹性体的中央部在径向上延伸,而第二弹性体的中间部相对于中央部向轴向侧倾斜。为此,当振动被沿径向输入至该防振装置内使得第一安装部件和第二安装部件在径向。
18、上相对于彼此移位时,中间部容易在以第二弹性体的中间部连接至中央部所在的连接部作为变形起点的情况下进行弹性变形。结果,变得容易改变分开的主流体室的容积,并且容易有效地显示出针对径向上的振动的衰减特性。0024 发明的效果0025 根据本发明的防振装置,能够在实现尺寸减小、结构简化和制造过程简化的同时显示出针对轴向和径向二者上的振动的衰减特性。附图说明0026 图1图1是在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平行的方向上截取的纵截面图。0027 图2图2是在图1中示出的箭头A-A之间截取的截面图。0028 图3图3是在图1中示出的箭头B-B之间截取的截面图。0029 图4图4是示出当轴向上的振动被输入。
19、到图1示出的防振装置内时防振装置的状态的纵截面图。0030 图5图5是示出当平行方向上的振动被输入到图1示出的防振装置内时防振装置的状态的纵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0031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如图1所示,防振装置1包括:筒状第一安装部件2,其被接合至振动发生部;第二安装部件3,其被接合至振动接收部;第一弹性体4,其将第一安装部件2弹性地接合至第二安装部件3;膜片6,其被安置在第一安装部件2的内部,并且在第一安装部件2内部的位于膜片6和第一弹性体4之间的部分中形成有流体室5,流体被密封在该流体室内;覆盖部件7,其从膜片6的外侧覆盖膜片6;第一分隔壁10,其在轴线O的。
20、方向上将流体室5分隔,以形成主流体室8和副流体说 明 书CN 103119323 A4/10页7室9,其中使第一弹性体4形成主流体室8的部分壁面;第二分隔壁12,其在周向上将主流体室8分隔以形成两个(即,多个)分开的主流体室11A和11B;和两个(即,多个)限制通路35,其分别将两个分开的主流体室11A和11B与副流体室9连接到一起。该防振装置1是流体密封型装置,并且例如乙二醇、水、硅油等可用于流体。0032 第一安装部件2、第二安装部件3、第一弹性体4、膜片6、覆盖部件7和第一分隔壁10均形成为当在平面图中看时的圆筒形状或者当在平面图中看时的圆形形状,并且均以共有一个共用中心轴线的方式同轴地。
21、定位。该共用轴线在下面被称作轴线O,并且在轴线O的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分隔壁10的主流体室8侧被称作“一侧”,而在轴向O的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分隔壁10的副流体室9侧被称作“另一侧”。此外,正交于轴线O的方向被当作径向,而环绕轴线O的方向被当作周向。0033 第一安装部件2包括:小直径部13,其在前述另一侧的开口端部13a内与第一分隔壁10接合;凸缘部14,其从小直径部13的另一侧开口端部13a沿径向向外突出;大直径部15,其具有比小直径部13大的直径并且从凸缘部14的外周缘朝向另一侧突出;和扩径部16,其从小直径部13朝向一侧连续并且从另一侧朝向一侧直径逐渐变大。第二安装部件3形成为圆盘形状,并且被。
22、安置成比第一安装部件2进一步朝向一侧。0034 第一弹性体4例如由橡胶材料等形成为具有顶端的筒状形状。该第一弹性体4的顶壁部17被从上述另一侧硫化至第二安装部件3,而第一弹性体4的周壁部18从一侧朝向另一侧直径逐渐扩大并变薄。第一弹性体4的周壁部18的开口端部18a被硫化至第一安装部件2的扩径部16的内周面。结果,第一弹性体4从上述一端侧密封第一安装部件2。0035 注意,在图中示出的示例中,第一安装部件2的小直径部13的内周面与第一安装部件2的外周面被由橡胶材料等与第一弹性体4一体形成的覆膜19覆盖。该覆膜19中的覆盖小直径部13的内周面的内周侧部20被接合至第一弹性体4的周壁部18的开口端。
23、部18a。该内周侧部20的被接合至第一弹性体4的接合部20a形成为与该内周侧部20的比接合部20a进一步靠近前述另一侧并且覆盖小直径部13的另一侧开口端部13a的部分相比要厚。此外,覆膜19的覆盖第一安装部件2的外周面的外周侧部21经由形成在小直径部13内的连通孔22被接合至内周侧部20。0036 第二分隔壁12例如由诸如橡胶材料等的弹性材料与第一弹性体4一体地形成,并且经由第一弹性体4被接合至第二安装部件3。如图2所示,该第二分隔壁12从第一弹性体4沿着轴线O的方向朝向上述另一侧延伸,并且如图3所示以通过轴线O的方式在径向上与主流体室8的内部交叉。结果,作为主流体室8被分成两个相等部分的结果。
24、形成了两个分开的主流体室11A和11B。如图2所示,在第二分隔壁12中,在径向上相对的两端部中的每一方均接合至覆膜19的接合部20a。0037 如图1所示,在第二安装部件3上设置有朝向上述另一侧延伸的连接柱部23。该连接柱部23与轴线O同轴排列,并且通过第一弹性体4的顶壁部17并且还通过第二分隔壁12。此外,在连接柱部23中,面向上述另一侧的端面23a从第二分隔壁向另一侧露出。在该端面23a中形成有供连接螺钉(未示出)旋入的阴螺纹部24。0038 第一分隔壁10由装配在第一安装部件2内的环形部件25和例如由弹性材料等形成以便可弹性变形并且被安置在环形部件25内的第二弹性体26形成。环形部件25。
25、和第二弹性体26两者均与轴线O同轴地安置。环形部件25被装配在第一安装部件2的小直径说 明 书CN 103119323 A5/10页8部13的另一侧开口端部13a内,并且从另一侧抵靠覆膜19的接合部20a。此外,与第一安装部件2的凸缘部14接触的接触凸缘部27的内周缘被从另一侧接合至环形部件25的外周缘。此外,第二弹性体26的外周缘部31被硫化至环形部件25的内周面。结果,第二弹性体26的外周缘部31经由环形部件25被接合至第一安装部件2。0039 第二弹性体26的径向上的中央部28经由连接柱部23被接合至第二分隔壁1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中央部28中,第一安装部件2被接合至振动发生部,而第。
26、二安装部件3被接合至振动接收部。在接合状态中,当没有振动输入时中央部28在径向上以平坦形状延伸。此外,在中央部28中形成有被定位成与轴线O同轴的通孔29,并且该通孔29的内周面被硫化至连接环30,该连接环30与轴线O同轴地安置在通孔29内,并且前述连接螺钉被插入穿过该连接环30。当已经被从上述另一侧插入连接环30内的连接螺钉接着被旋入连接柱部23的阴螺纹部24内时,第二弹性体26的中央部28被接合至连接柱部23。0040 第二弹性体26中的被定位在中央部28和外周缘部31之间的中间部32在前述接合状态中相对于中央部28向轴线O的方向侧倾斜。在图中示出的示例中,在接合状态中,中间部32在径向上从。
27、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上朝向上述另一侧逐渐延伸。此外,在接合状态中,中间部32以朝向上述一侧(即,在轴向上朝向主流体室侧)突出的方式弯曲。004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体26的中间部32的刚性在径向上具有差异。在图中示出的示例中,作为第二弹性体26的中间部32的厚度在径向上的各位置处变化的结果,第二弹性体26的中间部32的刚性在径向上具有差异。第二弹性体26的中间部32在径向上从内侧朝向外侧逐渐变厚,使得中间部32的刚性在径向上从内侧朝向外侧(即,从中央部侧朝向外周缘部侧)逐渐变大。注意,第二弹性体26的厚度在周向上不管位置如何都是相同的,使得第二弹性体26的刚性在周向上不管位置如何都是相同的。
28、。0042 如图2所示,在第二弹性体26上设置有向上述一侧突出并且在径向上延伸的接合凸部33。在轴线O的任一侧上的两部分中的每一方中的第二弹性体26上均形成有这些接合凸部33中的一个。各接合凸部33在轴线O的任一侧上被形成在第二分隔壁12的面对上述另一侧的端面上,并且接合凸部33分别被接合在同样沿径向延伸的两个槽状接合凹部34内。如图1所示,分开的主流体室11A和11B由第一弹性体4的周壁部18、覆膜19的接合部20a、第一分隔壁10的环形部件25和第二弹性体26以及第二分隔壁12限定。0043 覆盖部件7形成为倒置的帽子形状,并且覆盖部件7的边缘部的外周缘部7a被弯折成在纵截面中观察时朝向上。
29、述一侧开口的的U字形状。覆盖部件7被安置在第一安装部2的大直径部15内,并且覆盖部件7的外周缘部7a被夹在第一分隔壁10的接触凸缘部27与第一安装部件2的大直径部15的在径向内侧上卷曲的另一侧开口端部15a之间。0044 膜片6形成为倒置的帽子形状,并且膜片6的边缘部的外周缘部6a被安置在覆盖部件7的外周缘部7a内,并且被夹在该外周缘部7a与第一分隔壁10的接触凸缘部27之间。结果,膜片6被固定在第一安装部件2内,并且从上述另一侧密封第一安装部件2。0045 在第一分隔壁10内形成有两个限制通路35。这些限制通路35包括形成在环形部件25内的周向槽36、使得周向槽36能够与主流体室8连通的主流。
30、体室侧开口部37和使得周向槽36能够与副流体室9连通的副流体室侧开口部(未示出)。两个周向槽36形成在环形部件25的外周面内。这两个周向槽36彼此不连通,并且在径向上被覆膜19从外侧密封。主流体室侧开口部37使得周向槽36能够经由形成在覆膜19的接合部20a内的连通说 明 书CN 103119323 A6/10页9槽38与主流体室8连通。0046 各限制通路35的流路长度和流路截面面积设定(调节)为使得相应限制通路35的共振频率被设定为预定频率。该预定频率的示例包括例如怠速振动(例如,频率为18Hz至30Hz并且振幅为0.5mm或更小)的频率和频率比怠速振动的频率低的振荡振动(shaking 。
31、vibration)(例如,频率为14Hz或更小并且振幅为大于0.5mm)的频率。此外,各限制通路35的共振频率可以彼此相同,或者可以彼此不同。0047 具有上述结构的防振装置1是以使得主流体室8被定位在竖直方向上的上侧并且使得副流体室9被定位在竖直方向上的下侧的方式安装的压缩式(直立式)装置。例如,当该防振装置1被安装在车辆中时,第一安装部2被连接至用作振动发生部的发动机,而第二安装部件3经由支架(未示出)被接合至用作振动接收部的车身。注意,在车辆中,振动容易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或左右方向上从发动机输入至车身。为此,该防振装置1例如以如下的方式安装:使得除了径向以外,与在轴线O的任一侧上的分开。
32、的主流体室11A和11B延伸所在方向平行的方向,与前述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一致。0048 接着,将说明第一安装部件2和第二安装部件3经由第一弹性体4被接合到一起的防振装置的形成方法的示例。首先,将第一安装部件2、第二安装部件3和连接柱部23安置在防振装置主体(未示出)用的金属模具内,并且在安装部件2和3中的每一方上以及连接柱部23上进行粘合面准备。此后,将未硫化橡胶注射到金属模具内,并且经由硫化成型将第一弹性体4、覆膜19和第二分隔壁12成型为单个整体单元。接着在轴线O的方向上将金属模具脱模,从而形成防振装置主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第二分隔壁12从第一弹性体4沿着轴线O的方向朝向上述另一侧延伸。
33、,所以能够在轴线O的方向上平滑地将金属模具脱模。0049 接着,将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防振装置1的作用。如图4所述,当振动在轴线O的方向上被从振动发生部输入到防振装置1内使得第一安装部件2和第二安装部件3在轴线O的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位时,将安装部件2和3接合到一起的第一弹性体4弹性变形。此时,因为被接合至第二安装部件3的第二分隔壁12与第二安装部件3一起移位,所以第二弹性体26也弹性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二弹性体26的中间部32弹性变形,该中间部32被定位在接合至第一安装部件2的外周缘部31与接合至第二分隔壁12的中央部28之间。0050 例如,如图4所示,当第一安装部件2和第二安装部件3在。
34、轴线O的方向上彼此接近时,第一弹性体4的周壁部18围绕由开口端部18a提供的支点朝向上述另一侧逐渐大地变形,以使得分开的主流体室11A和11B的容积减小。此时,第二弹性体26的中间部32也围绕由外周部31提供的支点朝向上述另一侧变形,以使得分开的主流体室11A和11B的容积增加。这里,因为第二弹性体26的中间部32的刚性在径向上具有变化,所以该中间部32的变形量依据径向上的位置而不同。在图中示出的示例中,中间部32中的、中间部32与具有低刚性的中央部28连接所在的连接部32a以跟随第二分隔壁12的移位的方式弹性变形。与此结合,能够抑制刚性比连接部32a的刚性高的其他部分的弹性变形。因此,由第二。
35、弹性体26的中间部32的变形引起的、分开的主流体室11A和11B的容积的增加量小于由第一弹性体4的周壁部18的变形引起的、主流体室11的容积的减小量。即,能够使得分开的主流体室11A和11B的整体容积减少。说 明 书CN 103119323 A7/10页100051 此外,通过采用该方式改变分开的主流体室11A和11B的容积,能够使得流体经由限制通路35在分开的主流体室11A和11B与副流体室9之间来回运行,使得能够在限制通路35内产生液柱共振(liquid column resonance)。轴线O的方向上的振动能够被该液柱共振吸收和衰减。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轴线O方向上的振动被输入该防振装置。
36、1时,两个分开的主流体室11A和11B的容积同时改变,并且流体同时通过两个限制通路35流通。0052 此外,如图5所示,上述平行方向上的振动也被从振动发生部输入至防振装置1,使得第一安装部件2和第二安装部件3在该平行方向上相对地移位。此时,不仅第一弹性体4弹性变形,而且第二分隔壁12也跟随第二安装部件3移位,使得第二弹性体26的中间部32弹性变形。0053 此时,在被定位于第二安装部件3在上述平行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安装部件2的中心轴线已经移位所在的移位侧(即,被定位在图5中的左侧)的分开的主流体室11A中,第一弹性体4变形至该移位侧使得分开的主流体室11A的容积增加。另外,第二分隔壁12也跟随第。
37、二安装部件3移位至该移位侧,并且第二弹性体26的中间部32变形至移位侧使得分开的主流体室11A的容积减小。因此,由第二分隔壁12的移位和第二弹性体26的中间部32的变形引起的分开的主流体室11A的容积的减小量大于由第一弹性体4的变形单独产生的主流体室11A的容积的增加量。为此,能够使分开的主流体室11A的整体容积减小。此外第二弹性体26的中间部32的限定了分开的主流体室11A的部分以连接部32a作为支点弹性地变形至前述移位侧,使得中间部32的弯曲部32b的曲率增加。结果,变得容易确保由第二弹性体26的变形引起的分开的主流体室11A的容积的减小量,使得肯定能够使得分开的主流体室11A的整体容积减。
38、小。0054 相比之下,在被定位成在上述平行方向上的反向移位侧(即,图5中右侧)的分开的主流体室11B中,第二分隔壁12跟随第二安装部件3移位至移位侧,并且第二弹性体26的中间部32变形至移位侧使得分开的主流体室11B的容积增加。此外,第一弹性体4变形至移位侧使得分开的主流体室11B的容积减小。因此,由第二分隔壁12的移位和第二弹性体26的中间部32的变形引起的分开的主流体室11B的容积的增加量大于由第一弹性体4的变形产生的主流体室11B的容积的减小量。为此,能够使得分开的主流体室11B的整体容积增加。此外,第二弹性体26的中间部32的限定了分开的主流体室11B的部分以连接部32a作为支点弹性。
39、变形至前述移位侧,使得弯曲部32b的曲率减小。结果,变得容易确保由第二弹性体26的变形引起的分开的主流体室11B的容积的增加量,使得肯定能够使得分开的主流体室11B的整体容积增加。0055 通过采用该方式改变分开的主流体室11A和11B的容积,能够产生前述的液柱共振,并且能够吸收和衰减上述平行方向上的振动。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在上述平行方向上输入振动,但是分开的主流体室11A和分开的主流体室11B交替扩大和收缩,使得流体同时通过两个限制通路35流通。0056 如以上所描述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提供了分开的主流体室11A和11B、副流体室9以及能够使得上述室彼此连通的限制通路35。结果,该防振装置1能够显示出针对上述轴线O方向上和上述平行方向两个方向上的振动的衰减特性。结果,能够减少流体室和限制通路,并且能够实现防振装置的尺寸的减小、结构的简化和制造过程的简化。说 明 书CN 103119323 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