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静电防护结构的触控面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静电防护结构的触控面板.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64080 A(43)申请公布日 2013.06.19CN103164080A*CN103164080A*(21)申请号 201210548447.3(22)申请日 2012.12.17100147223 2011.12.19 TW101145309 2012.12.03 TWG06F 3/041(2006.01)(71)申请人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中国台湾台中市(72)发明人李忠宪 陈昱廷 周建良(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代理人陈小雯(54) 发明名称具有静电防护结构的触控面板(57) 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具有静电防护结构的触控面板。
2、,其包括一透明盖板、多个感测电极、一装饰层以及一静电防护结构。透明盖板具有一主动区以及一环绕主动区的装饰区。多个感测电极形成于主动区上。装饰层配置于装饰区上。静电防护结构包括一导电环,环绕配置于装饰区,且位于装饰层与透明盖板之间。(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16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16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64080 ACN 103164080 A1/1页21.一种具有静电防护结构的触控面板,包括:透明盖板,具有主动区以及环绕该主动区的装饰区;多个感测电极,形成于该主。
3、动区上;装饰层,配置于该装饰区上;以及静电防护结构,包括导电环,环绕配置于该装饰区,且位于该装饰层与该透明盖板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导电环为透明导电环或金属导电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多条导线,配置于该装饰层上,该些导线与该导电环的位置彼此相对。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导电环包括多道平行延伸且纵向相连的条状区域,各该导线经过两相邻的条状区域之间,且各该导线与各个条状区域不重叠。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导电环包括多道平行延伸且纵向相连的条状区域,各该导线经过两相邻的条状区域之间,且各该导线与该些条状区域部分重叠。6.如权利要求3。
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导电环包括多道平行延伸且纵向相连的块状区域,且位于同一道的块状区域通过微连接线相互连接,各该导线经过相邻二道的块状区域之间,且各该导线与该些块状区域部分重叠。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导电环包括多道平行且不相连的块状区域,各该导线经过相邻二道的块状区域之间,且各该导线与该些块状区域部分重叠。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一介电层,形成在该装饰层上,且位于该些导线与该导电环之间。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导电环与该装饰层重叠,且该导电环的侧边与该装饰层的侧边相互对齐。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导电环的侧边相对于该装饰层的侧边向内。
5、缩短一预定尺寸或相对于该装饰层的侧边向外增加一预定尺寸。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静电防护结构还包括多个突出部,由该导电环的周围向外延伸。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各突出部还包括至少一锥形部,由各突出部的侧壁向外延伸,且各锥形部以其尖端彼此相对。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各突出部还包括至少一菱形部,由各突出部的侧壁向外延伸,且各菱形部以其尖端彼此相对。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164080 A1/6页3具有静电防护结构的触控面板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面板,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静电防护结构的触控面板。背景技术0002 自从触控面板技术发。
6、展以来,触控面板已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占有极高的市占率。目前市场中已见整合有触控及显示功能的触控显示面板,可用于携带方便的消费性电子产品上,例如无线通讯手机、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数字相机等产品。0003 市面上整合触控功能的电子产品大多是将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直接组装在一起,再以各自的信号线来传输触控信号以及显示信号。另外,更有将触控电路直接整合在透明盖板上,具有低成本、高穿透率及厚度较薄等优势,但相对地,因为结构防护性较差,而无法提供较好的静电防护。目前的静电防护机制,是以额外制作的导线来宣泄瞬间的大电流,但因无法完整地涵盖整个触控面板,而造成静电防护的能力下降以及额外制作的薄膜会影响光线穿透率。
7、等问题。发明内容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静电防护结构的触控面板,用以提高静电防护的能力,且不影响触控面板的光线穿透率。0005 为达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具有静电防护结构的触控面板,其包括一透明盖板、多个感测电极、一装饰层以及一静电防护结构。透明盖板具有一主动区以及一环绕主动区的装饰区。多个感测电极形成于主动区上。装饰层配置于装饰区上。静电防护结构包括一导电环,环绕配置于装饰区,且位于装饰层与透明盖板之间。0006 为了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0007 图1A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静电。
8、防护结构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0008 图1B及图1C分别为沿图6A的剖线I-I所绘示的静电防护结构的剖面示意图;0009 图2A及图2B绘示另二实施例的导电环;0010 图3A图3C分别绘示另外三种实施例的导电环;0011 图3D绘示另一种实施例的导电环;0012 图4绘示位于导线与导电环之间的介电层及装饰层;0013 图5A图5D分别绘示静电防护结构的各种变化例;0014 图6A绘示配置于图1A的感测区的触控感应元件的上视示意图;0015 图6B为沿图6A的剖线A-A所绘示的触控感应元件的剖面示意图;0016 图7至图9分别绘示图6A与图6B的触控感应元件的三个变化型的示意图;0017 图1。
9、0A绘示配置于图1A的感测区的触控感应元件的上视示意图;说 明 书CN 103164080 A2/6页40018 图10B为沿图10A的剖线A-A所绘示的触控感应元件的剖面示意图;0019 图11绘示了图10A与图10B的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感应元件的一变化型的示意图;0020 图12及图13绘示感测电极为单层电极的二实施例的示意图。0021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0022 71X:电极0023 72:电容式触控感应元件0024 100:触控面板0025 110:透明盖板0026 112:主动区0027 114:装饰区0028 120:感测电极0029 A:感测区0030 130:装饰层0031 13。
10、0a:侧边0032 132:介电层0033 140:静电防护结构0034 141147:导电环0035 141a、142a、141e:侧壁0036 143a、144a:侧壁0037 141b:突出部0038 141c:锥形部0039 141d:菱形部0040 S:尖端0041 150:导线0042 151:覆盖层0043 152:底部金属氧化物薄膜0044 146A、145a:条状区域0045 146a、147a:块状区域0046 147:微连接线0047 720:基板0048 721:第一电极0049 722:第二电极0050 723:绝缘层0051 723H:接触孔0052 724:桥接线。
11、0053 725:保护层具体实施方式说 明 书CN 103164080 A3/6页50054 请参照图1A及图1B。图1A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静电防护结构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图1B及图1C为沿图1A的剖线I-I所绘示的静电防护结构的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触控面板100包括一透明盖板110、多个感测电极120、一装饰层130以及一静电防护结构140。透明盖板110具有一主动区112以及一环绕主动区112的装饰区114。主动区112对应于用来显示画面的显示区以及对应于触控感应的感测区A。触控感应元件的感测电极120形成于主动区112上,以供使用者触控输入之用。有关触控感应元件的细部结构,请。
12、参照图6A图6B、图7图9、图10A图10B及图11的说明。0055 如图1B及图1C所示,装饰层130配置于装饰区114上,以使主动区112的周围形成一不透光区域。此外,装饰层130上还可配置多条导线150。触控面板100的主动区112上的感测电极120可通过此些导线150连接一驱动芯片(未绘示),且驱动芯片可通过一可挠式印刷电路板(未绘示)进行对外的电连接。此外,装饰层130下方配置有一导电环141,导电环141环绕配置于装饰区114,且位于装饰层130与透明盖板110之间。本实施例通过导电环141做为静电防护结构140,其平贴于透明盖板110的内侧,再覆盖装饰层130于导电环141之上。。
13、因此,导电环141不会影响主动区112的光线穿透率,且导电环141完整地涵盖整个触控面板100的周围,故导电环141的静电防护的能力增加。从静电宣泄的路径来看,累积在透明盖板110上的静电会选择最短的路径进行宣泄。由于导电环141相对于透明盖板110的距离比其他金属导线(例如位于装饰层上的导线150或位于覆盖层151上的导线(未绘示)相对于透明盖板110的距离来得近,因此静电可以在进入导线150之前先行宣泄,以避免触控面板100内部元件遭受静电破坏。0056 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环141可为透明的导电环,例如为透明的金属氧化物薄膜,其材质例如为铟锡氧化物(ITO)、铝锌氧化物(AZO)、铟锌氧化。
14、物(IZO)、锌镓氧化物(GZO)或氟锡氧化物(FTO)。此外,导电环141也可为金属材质的导电环,例如选自铜、银、镍或金等合金材质。通常,在触控面板100的制作工艺中,在形成装饰层130之前,会先形成底部金属氧化物薄膜(例如是ITO薄膜)于主动区112上。本实施例的导电环141可于形成底部金属氧化物薄膜152(参见图1B及图1C)之时,一并图案化形成于装饰区114上,再覆盖装饰层130于导电环141上。因此,不需增加额外的制作工艺及制作的成本。0057 如图1B及图1C所示,导电环141与装饰层130重叠,且导电环141的侧边141a与装饰层130的侧边130a相互对齐。然而,图2A及图2B。
15、绘示另二实施例的导电环,其与图1B及图1C的导电环141的差异仅在于:图2A的导电环142的侧壁142a相对于装饰层130的侧边130a向内缩短一预定尺寸,以使导电环142的侧壁142a被覆盖于装饰层130内;图2B的导电环143的侧壁143a相对于装饰层130的侧边130a向外增加一预定尺寸,并延伸至透明盖板110的一侧,以使导电环143的侧壁143a显露于装饰层130之外。0058 再者,如图1B及图1C所示,导电环141为完整的平面,以使导电环141(透明导电环)的透光度不会产生视觉上的差异。然而,为了减少导电环141对各个导线150传输的信号产生信号耦合的干扰,设计可减少信号耦合的导电。
16、环。0059 请参照图3A图3C,其分别绘示另外三种实施例的导电环,其与图1B及图1C的导电环141的差异在于:图3A的导电环144包括多道平行延伸且纵向相连的条状区域144a,各导线150经过两相邻的条状区域144a之间,且各导线150与此些条状区域144a不重叠,以减少各导线150与条状区域144a之间的耦合量;图3B的导电环145包括多道平行说 明 书CN 103164080 A4/6页6延伸且纵向相连的条状区域145a,各导线150经过两相邻的条状区域145a之间,且各导线150与此些条状区域145a仅有部分重叠,故可减少耦合量,惟重叠的部分虽然会产生信号耦合,但因相邻二条状区域145。
17、a的间距拉近,可使导电环145(透明导电环)的透光度不会因间距过大而产生视觉上的差异;图3C的导电环146包括多道平行延伸且纵向部分相连的块状区域146a,位于同一道的块状区域146a也是通过微连接线147相互连接,各导线150经过相邻二道的块状区域146a之间,各导线150与此些块状区域146a仅有部分重叠,故可减少耦合量。块状区域146a可以是方形、圆形、六角形等规则的图案所组成或是由不规则的图案所组成,由于块状区域146a的图案仍会布满整个装饰区114,并且相互连接为一体,故依然能达到整面静电防护的效果。0060 接着,请参照图3D,其绘示另一种实施例的导电环。导电环147包括阵列排列的。
18、块状区域147a,而各块状区域采完全分离式的间隔设计且尺寸缩小,故可进一步减少耦合量,且不易产生视觉上的差异。各导线150经过相邻二道的块状区域147a之间,各导线150与此些块状区域147a仅单侧或双侧有部分重叠。由于块状区域147a的图案仍会布满整个装饰区114,并且环绕为一环状,故依然能达到整面静电防护的效果。0061 另外,各导线150与导电环141之间的电容耦合量也可通过增加距离或介电常数来改善。由电容公式可知,电容C=介电常数A/d,其中A为耦合面积,d为厚度。当介电常数较小或厚度(d)较厚时,电容值(C)会变小;反之,当介电常数较大或厚度(d)较薄时,电容值(C)会变大。因此,可。
19、选择适当厚度的介电材料来增加各导线150与导电环141之间的距离,同时以低介电常数的材料来进一步降低电容值,以改善耦合量。0062 请参考图4,其绘示位于导线150与导电环141之间的介电层132及装饰层130。本实施例的介电层132可形成在装饰层130上,以增加导线150与导电环141之间的距离D。同时,介电层132可为低介电常数的材料,以进一步降低电容值。可根据下列的数值来选择适当厚度的介电层132及介电常数。举例来说,未加介电层132之前,装饰层130的厚度只有1.4微米,因而电容耦合量将上升到68.3pf。若加上介电层132之后,只要增加厚度8微米,电容耦合量将下降到10pf以下。若选。
20、用介电常数为2的介电材料,电容耦合量只有7.86pf,相当于未加入导电环141时的电容值。0063 0064 接着,请参照图5A图5D,其分别绘示静电防护结构的各种变化例。在图5A中,静电防护结构140可为一导电环141,其环绕触控面板100的主动区112的周围。在图5B中,静电防护结构140还包括多个突出部141b,可由导电环141的周围向外延伸,因而更容易吸引静电,避免静电往主动区跳跃。在图5C中,突出部141b还包括多个锥形部141c,可由突出部141b的侧壁141e向外延伸,且各锥形部141c以其尖端S彼此相对,以减少间距。说 明 书CN 103164080 A5/6页7在图5D中,突。
21、出部141b还包括多个菱形部141d,可由突出部141b的侧壁141e向外延伸,且各菱形部141d以其尖端S彼此相对,以减少间距。本实施例的静电防护结构140可通过上述的突出部141b、锥形部141c及/或菱形部141d于各尖端S附近释放静电,以进一步增加静电防护的能力。0065 请参考图6A与图6B。图6A绘示配置于图1A的感测区的触控感应元件的上视示意图,图6B为沿图6A的剖线A-A所绘示的触控感应元件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感应元件例如是一电容式触控感应元件72,其包括一基板720、一桥接线724、一绝缘层723、多个第一电极721以及多个第二电极722。桥接线724设置于基板7。
22、20上;绝缘层723覆盖于桥接线724上并露出桥接线724的两端与部分基板720;第一电极721位于基板720上并与露出的桥接线724的两端电连接;第二电极722位于绝缘层723上,且相邻的两第二电极722可直接连接但不以此为限。另外,第一电极721、第二电极722、绝缘层723与桥接线724上可另设置有一保护层725。在本实施例中,桥接线724可为一单层桥接线例如金属桥接线或透明导电桥接线(例如是铟锡氧化物ITO),或复合层桥接线例如由金属材质与透明导电材质形成的堆叠结构。第一电极721与第二电极722可由同一透明导电材料所构成并利用同一制作工艺进行图案化。0066 请再参考图7至图9。图7。
23、至图9分别绘示了图6A与图6B的触控感应元件的三个变化型的示意图。图7至图9所绘示的三个变化实施例与图6A与图6B的实施例类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此三个变化实施例中,第一电极721通过绝缘层723的接触孔723H与桥接线724电连接,而接触孔723H可仅露出桥接线724(如图7与图8所示),或是露出桥接线724与部分基板720(如图9所示)。此外,绝缘层723也可完整覆盖基板720(如图7所示),或仅覆盖部分基板720(如图8所示)。0067 接着,请再参考图10A与图10B。图10A绘示配置于图1A的感测区的触控感应元件的上视示意图,图10B为沿图10A的剖线A-A所绘示的触控感应元件的剖面示。
24、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感应元件例如是一电容式触控感应元件72,其包括一基板720、多个第一电极721、多个第二电极722、一绝缘层723以及一桥接线72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721与第二电极722可由同一透明导电材料所构成并设置于基板720上,而绝缘层723则覆盖于基板720、第一电极721与第二电极722上,并部分露出第一电极721。桥接线724设置于绝缘层723上并于接触孔723H处与部分露出的相邻的第一电极721电连接,而相邻的第二电极722则可直接连接,但不以此为限。再者,绝缘层723与桥接线724上可另设置有一保护层725。0068 请再参考图11。图11绘示了图10A与图10。
25、B的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感应元件的一变化型的示意图。图11所绘示的变化实施例与图10A与图10B的实施例类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此变化实施例中,桥接线724通过完全填入绝缘层723的接触孔723H而与第一电极721电连接。0069 本发明的触控感应元件的结构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例如第一电极721与第二电极722可利用不同导电材料分别制作,在此状况下第一电极721可直接连接而不需通过桥接线724电连接。0070 同样须再强调的是,虽然上述多个电极的实施例及其变化型均举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为例,但并不限于此。本发明的多个电极,也可为任何型态的单层电极,例如由多个三说 明 书CN 103164080 A6/6页8角形型态的电极71X(如图12所示)或是多个矩形型态的电极71X(如图13所示)所构成的单层电极;而且,该些电极71X可为同一导电图案,也可为不同的导电图案。0071 综上所述,虽然已结合以上较佳实施例公开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说 明 书CN 103164080 A1/16页9图1A图1B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164080 A2/16页10图1C图2A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164080 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