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1565000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1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123108.5

申请日:

2013.04.10

公开号:

CN103172154A

公开日:

2013.06.2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C02F 1/52登记生效日:20151222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珠海市德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珠海市德莱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前山岱山路66号变更后权利人:519070 广东省珠海市前山岱山路66号德莱大厦|||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2F 1/52申请日:20130410|||公开

IPC分类号:

C02F1/52

主分类号:

C02F1/52

申请人:

珠海市德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周宗南; 陈志德; 王维丰; 孙立金

地址: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前山岱山路6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东秉德律师事务所 44291

代理人:

杨焕军;闫有幸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包括池体、配水组件、脉冲发生器、布水组件、污泥浓缩室、斜管组件及清水采集机构,池体内部自下而上配置为污泥絮凝吸附区、分离区、斜管沉淀区及清水区;池体底部的污泥絮凝吸附区分隔为至少两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每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分别配置一套配水组件、脉冲发生器、布水组件及排污组件,各分床共用上方的分离区、斜管沉淀区及清水区。本发明有益效果在于:调节其中一个分床变工况工作,其余分床处于高效稳定的设计工况,负荷调节的灵活性与可操作性好;各分床的脉冲发生器分别实现各自分床的“布朗运动”,加速絮凝、吸附;共用分离区及斜管区,各分床升流速度在中部大大下降,不易反池。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包括池体、加药装置、加药反应槽、配水组件、脉冲发生器、布水组件、污泥浓缩室、斜管组件及清水采集机构,池体内部自下而上配置为污泥絮凝吸附区、分离区、斜管沉淀区及清水区;其特征在于:池体底部的污泥絮凝吸附区分隔为至少两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每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分别配置一套配水组件、脉冲发生器、布水组件及排污组件,各分床共用上方的分离区、斜管沉淀区及清水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所述清水采集机构为环绕整个池体清水区内壁设置的环形槽,该环形槽通过管线连接池体外部。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所述配水组件包括包括原水进水管、配水室、隔板、中央配水管及排气管,原水进水管连接配水室,隔板设置在配水室下端,中央配水管上部的喇叭口连接在隔板下方,隔板中央开设有下水孔,排气管下端穿过隔板与中央配水管连通,上端伸出配水室顶端。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所述脉冲发生器包括脉冲钟罩、虹吸破坏斗、自动呼吸阀及下水管;脉冲钟罩设置在所述配水室内,下水管上端设置在脉冲钟罩内,下端穿过所述下水孔伸入所述中央配水管内,虹吸破坏斗及自动呼吸阀设置在脉冲钟罩上。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所述布水组件包括中央布水槽及布水管网,中央布水槽与所述中央配水管下端连接,布水管网横向布设在中央布水槽两侧。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所述斜管组件包括斜管支架及斜管组,斜管支架固定连接在池体所述斜管沉淀区的内壁,斜管组设置在斜管支架上。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排污组件包括污泥浓缩室、第一排污线路及第二排污线路,污泥浓缩室设置在每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的上部池壁上,第一排污线路将污泥浓缩室与池体外部连接;第二排污线路将每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的底部与池体外部连接。

说明书

说明书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给水净化澄清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大幅增加,污水的处理成为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澄清池是利用池中积聚的泥渣与原水中的杂质颗粒相互接触吸附,以达到与清水较快分离的给水处理系统。
例如,中国200920147687.6号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脉冲澄清池,池体内部自下而上配置为污泥絮凝吸附区、分离区、斜管沉淀区及清水区;其主要是利用脉冲配水方法,自动调节悬浮层泥渣浓度的分布,进水按一定周期充水和放水,使悬浮层泥渣交替地膨胀和收缩,增加原水颗粒与泥渣的碰撞接触机会,从而提高澄清效果。
目前来讲,现有技术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现有澄清池设备属于整床式结构,即每台设备内的污泥絮凝吸附区为单个、大面积设置,只配备一套脉冲发生器,这样就导致上升流速小,污泥浓度小,絮凝效果差。此外,现有澄清池设备当水力负荷或污染负荷冲击时易反池(翻老底)污泥上浮而使水质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改善池体内絮凝效果、不易反池的脉冲澄清装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包括池体、加药装置、加药反应槽、配水组件、脉冲发生器、布水组件、污泥浓缩室、斜管组件及清水采集机构,池体内部自下而上配置为污泥絮凝吸附区、分离区、斜管沉淀区及清水区;其特征在于:池体底部的污泥絮凝吸附区分隔为至少两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每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分别配置一套配水组件、脉冲发生器、布水组件及排污组件,各分床共用上方的分离区、斜管沉淀区及清水区。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清水采集机构为环绕整个池体清水区内壁设置的环形槽,该环形槽通过管线连接池体外部。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配水组件包括包括原水进水管、配水室、隔板、中央配水管及排气管,原水进水管连接配水室,隔板设置在配水室下端,中央配水管上部的喇叭口连接在隔板下方,隔板中央开设有下水孔,排气管下端穿过隔板与中央配水管连通,上端伸出配水室顶端。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脉冲发生器包括脉冲钟罩、虹吸破坏斗、自动呼吸阀及下水管;脉冲钟罩设置在所述配水室内,下水管上端设置在脉冲钟罩内,下端穿过所述下水孔伸入所述中央配水管内,虹吸破坏斗及自动呼吸阀设置在脉冲钟罩上。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布水组件包括中央布水槽及布水管网,中央布水槽与所述中央配水管下端连接,布水管网横向布设在中央布水槽两侧。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斜管组件包括斜管支架及斜管组,斜管支架固定连接在池体所述斜管沉淀区的内壁,斜管组设置在斜管支架上。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排污组件包括污泥浓缩室、第一排污线路及第二排污线路,污泥浓缩室设置在每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的上部池壁上,第一排污线路将污泥浓缩室与池体外部连接;第二排污线路将每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的底部与池体外部连接。
本发明通过将池体底部的污泥絮凝吸附区分隔为多个分床,并分别配备脉冲发生器、布水组件及污泥浓缩室,其有益效果在于:可以调节其中一个分床变工况工作,其余分床处于高效稳定的设计工况,负荷调节的灵活性与可操作性好;各分床的脉冲发生器分别实现各自分床的“布朗运动”,加速絮凝、吸附;共用分离区及斜管区的好处在于,耐水力与污染负荷的冲击,各分床升流速度在中部大大下降,不易反池。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澄清装置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澄清装置底部的横向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澄清装置包括:池体10、加药组件20、配水组件30、脉冲发生器40、布水组件50、斜管组件60、排污组件70及清水采集机构80。
结合图2所示,池体10内底部通过隔板11将污泥絮凝吸附区分隔为四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12,每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12分别配置一套配水组件30、脉冲发生器40、布水组件50及排污组件60,四个分床上方共用分离区13、斜管沉淀区14及清水区15。本实施例中,四个配水组件30共用一套加药组件20。
具体地,如图1所示,加药组件20包括投药装置21(例如PAC投药装置、PAM投药装置)和加药反应槽22,加药装置21及一待澄进水管24分别连接加药反应槽22,加药反应槽22的输出端连接配水组件30。配水组件30包括原水进水管31、配水室32、隔板33、中央配水管34及排气管35,原水进水管31连接加药反应槽22及配水室32,隔板33设置在配水室32下端,中央配水管34设置在隔板33下方,隔板33中央开设有下水孔,排气管35下端穿过隔板33与中央配水管34连通,上端伸出配水室32顶端。
请继续参阅图1,脉冲发生器40包括脉冲钟罩41、虹吸破坏斗42、自动呼吸阀43及下水管44,脉冲钟罩41设置在配水室32内,下水管44上端设置在脉冲钟罩41内,下端穿过隔板33的下水孔伸入中央配水管34内,虹吸破坏斗42及自动呼吸阀43设置在脉冲钟罩上。布水组件50包括中央布水槽51及布水管网52,中央布水槽51与中央配水管34下端连接,布水管网52横向布设在中央布水槽51两侧。斜管组件60包括斜管支架61及斜管组62,斜管支架61四周固定连接在池体10斜管沉淀区14的内壁,斜管组62设置在斜管支架61上。排污组件70包括污泥浓缩室71、第一排污线路72、第二排污线路73,污泥浓缩室71设置在每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12的上部池壁上,第一排污线路72将污泥浓缩室71与池体外部连接;第二排污线路73将每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12的底部与池体外部连接。清水采集机构80为环绕整个池体清水区15内壁设置的环形槽,该环形槽通过管线连接池体外部。
下面以对地表水的净化为例说明本实施例提供的澄清装置的工艺机理:
在加药反应槽22投加PAC净水剂,通过AlO的架桥作用使水中SiO2等固凝物SS从“亲水性”转化为“疏水性”,经切向进入分床配水室32反应,由连续进水经无动力“钟罩式”脉冲发生器,转化为间歇式周期性均匀布水。根据处理量确定每个分床的处理量为1/4,而且是非周期的脉动,底部形成了厚2~3m呈“布朗运动”状态的活性污泥层吸附、絮凝和泸清高于分床隔板的污泥,会自动进入污泥浓缩室71。各分床经脉冲澄清的原水,升流至中部共用的分离区,依据伯诺利方程与流量平衡方程式,水体上升流速瞬时降低了(4‑1)倍(如果分床为n个,则降低(n‑1)倍),才徐徐通过中部斜管沉淀区,把上浮的微细SS截留沉降成为池上部的待泸水。数据显示,利用本实施例的澄清装置对洪峰期进口原水浊度>8000mg/L的进水进行处理,其出水浊度≤20mg/L,净水剂的耗量<150mg/L,制水成本≤0.3元/m3(电费、药剂与人工费),占地<0.23m2/m3。
以上实施例仅为充分公开而非限制本发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还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变形,应当也属于本申请揭露的范围。

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72154 A(43)申请公布日 2013.06.26CN103172154A*CN103172154A*(21)申请号 201310123108.5(22)申请日 2013.04.10C02F 1/52(2006.01)(71)申请人珠海市德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地址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前山岱山路66号(72)发明人周宗南 陈志德 王维丰 孙立金(74)专利代理机构广东秉德律师事务所 44291代理人杨焕军 闫有幸(54) 发明名称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57) 摘要一种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包括池体、配水组件、脉冲发生器、布水组件、污泥浓缩室、斜管组件及清水。

2、采集机构,池体内部自下而上配置为污泥絮凝吸附区、分离区、斜管沉淀区及清水区;池体底部的污泥絮凝吸附区分隔为至少两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每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分别配置一套配水组件、脉冲发生器、布水组件及排污组件,各分床共用上方的分离区、斜管沉淀区及清水区。本发明有益效果在于:调节其中一个分床变工况工作,其余分床处于高效稳定的设计工况,负荷调节的灵活性与可操作性好;各分床的脉冲发生器分别实现各自分床的“布朗运动”,加速絮凝、吸附;共用分离区及斜管区,各分床升流速度在中部大大下降,不易反池。(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

3、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72154 ACN 103172154 A1/1页21.一种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包括池体、加药装置、加药反应槽、配水组件、脉冲发生器、布水组件、污泥浓缩室、斜管组件及清水采集机构,池体内部自下而上配置为污泥絮凝吸附区、分离区、斜管沉淀区及清水区;其特征在于:池体底部的污泥絮凝吸附区分隔为至少两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每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分别配置一套配水组件、脉冲发生器、布水组件及排污组件,各分床共用上方的分离区、斜管沉淀区及清水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所述清水采集机构为环绕整个池体清水区内壁设置的。

4、环形槽,该环形槽通过管线连接池体外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所述配水组件包括包括原水进水管、配水室、隔板、中央配水管及排气管,原水进水管连接配水室,隔板设置在配水室下端,中央配水管上部的喇叭口连接在隔板下方,隔板中央开设有下水孔,排气管下端穿过隔板与中央配水管连通,上端伸出配水室顶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所述脉冲发生器包括脉冲钟罩、虹吸破坏斗、自动呼吸阀及下水管;脉冲钟罩设置在所述配水室内,下水管上端设置在脉冲钟罩内,下端穿过所述下水孔伸入所述中央配水管内,虹吸破坏斗及自动呼吸阀设置在脉冲钟罩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所述。

5、布水组件包括中央布水槽及布水管网,中央布水槽与所述中央配水管下端连接,布水管网横向布设在中央布水槽两侧。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所述斜管组件包括斜管支架及斜管组,斜管支架固定连接在池体所述斜管沉淀区的内壁,斜管组设置在斜管支架上。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排污组件包括污泥浓缩室、第一排污线路及第二排污线路,污泥浓缩室设置在每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的上部池壁上,第一排污线路将污泥浓缩室与池体外部连接;第二排污线路将每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的底部与池体外部连接。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172154 A1/3页3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发。

6、明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给水净化澄清装置。背景技术0002 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大幅增加,污水的处理成为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澄清池是利用池中积聚的泥渣与原水中的杂质颗粒相互接触吸附,以达到与清水较快分离的给水处理系统。0003 例如,中国200920147687.6号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脉冲澄清池,池体内部自下而上配置为污泥絮凝吸附区、分离区、斜管沉淀区及清水区;其主要是利用脉冲配水方法,自动调节悬浮层泥渣浓度的分布,进水按一定周期充水和放水,使悬浮层泥渣交替地膨胀和收缩,增加原水颗粒与泥渣的碰撞接触机会,从而提高澄清效果。0004 。

7、目前来讲,现有技术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现有澄清池设备属于整床式结构,即每台设备内的污泥絮凝吸附区为单个、大面积设置,只配备一套脉冲发生器,这样就导致上升流速小,污泥浓度小,絮凝效果差。此外,现有澄清池设备当水力负荷或污染负荷冲击时易反池(翻老底)污泥上浮而使水质恶化。发明内容0005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改善池体内絮凝效果、不易反池的脉冲澄清装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0006 一种分床超脉冲澄清装置,包括池体、加药装置、加药反应槽、配水组件、脉冲发生器、布水组件、污泥浓缩室、斜管组件及清水采集机构,池体内部自下而上配置为污泥絮凝吸附区、分离区、斜管沉淀区及清水区;其。

8、特征在于:池体底部的污泥絮凝吸附区分隔为至少两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每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分别配置一套配水组件、脉冲发生器、布水组件及排污组件,各分床共用上方的分离区、斜管沉淀区及清水区。0007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清水采集机构为环绕整个池体清水区内壁设置的环形槽,该环形槽通过管线连接池体外部。0008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配水组件包括包括原水进水管、配水室、隔板、中央配水管及排气管,原水进水管连接配水室,隔板设置在配水室下端,中央配水管上部的喇叭口连接在隔板下方,隔板中央开设有下水孔,排气管下端穿过隔板与中央配水管连通,上端伸出配水室顶端。0009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脉冲发生。

9、器包括脉冲钟罩、虹吸破坏斗、自动呼吸阀及下水管;脉冲钟罩设置在所述配水室内,下水管上端设置在脉冲钟罩内,下端穿过所述下水孔伸入所述中央配水管内,虹吸破坏斗及自动呼吸阀设置在脉冲钟罩上。0010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布水组件包括中央布水槽及布水管网,中央布水槽与所述中央配水管下端连接,布水管网横向布设在中央布水槽两侧。0011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斜管组件包括斜管支架及斜管组,斜管支架固定连接说 明 书CN 103172154 A2/3页4在池体所述斜管沉淀区的内壁,斜管组设置在斜管支架上。0012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排污组件包括污泥浓缩室、第一排污线路及第二排污线路,污泥浓缩室设置在。

10、每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的上部池壁上,第一排污线路将污泥浓缩室与池体外部连接;第二排污线路将每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的底部与池体外部连接。0013 本发明通过将池体底部的污泥絮凝吸附区分隔为多个分床,并分别配备脉冲发生器、布水组件及污泥浓缩室,其有益效果在于:可以调节其中一个分床变工况工作,其余分床处于高效稳定的设计工况,负荷调节的灵活性与可操作性好;各分床的脉冲发生器分别实现各自分床的“布朗运动”,加速絮凝、吸附;共用分离区及斜管区的好处在于,耐水力与污染负荷的冲击,各分床升流速度在中部大大下降,不易反池。附图说明0014 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澄清装置的纵向截面示意图。0015 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

11、澄清装置底部的横向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16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澄清装置包括:池体10、加药组件20、配水组件30、脉冲发生器40、布水组件50、斜管组件60、排污组件70及清水采集机构80。0017 结合图2所示,池体10内底部通过隔板11将污泥絮凝吸附区分隔为四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12,每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12分别配置一套配水组件30、脉冲发生器40、布水组件50及排污组件60,四个分床上方共用分离区13、斜管沉淀区14及清水区15。本实施例中,四个配水组件30共用一套加药组件20。0018 具体地,如图1所示,加药组件20包括投药装置21(例如PAC投药装置、PAM投药装。

12、置)和加药反应槽22,加药装置21及一待澄进水管24分别连接加药反应槽22,加药反应槽22的输出端连接配水组件30。配水组件30包括原水进水管31、配水室32、隔板33、中央配水管34及排气管35,原水进水管31连接加药反应槽22及配水室32,隔板33设置在配水室32下端,中央配水管34设置在隔板33下方,隔板33中央开设有下水孔,排气管35下端穿过隔板33与中央配水管34连通,上端伸出配水室32顶端。0019 请继续参阅图1,脉冲发生器40包括脉冲钟罩41、虹吸破坏斗42、自动呼吸阀43及下水管44,脉冲钟罩41设置在配水室32内,下水管44上端设置在脉冲钟罩41内,下端穿过隔板33的下水孔。

13、伸入中央配水管34内,虹吸破坏斗42及自动呼吸阀43设置在脉冲钟罩上。布水组件50包括中央布水槽51及布水管网52,中央布水槽51与中央配水管34下端连接,布水管网52横向布设在中央布水槽51两侧。斜管组件60包括斜管支架61及斜管组62,斜管支架61四周固定连接在池体10斜管沉淀区14的内壁,斜管组62设置在斜管支架61上。排污组件70包括污泥浓缩室71、第一排污线路72、第二排污线路73,污泥浓缩室71设置在每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12的上部池壁上,第一排污线路72将污泥浓缩室71与池体外部连接;第二排污线路73将每个分床污泥絮凝吸附区12的底部与池体外部连接。清水采集机构80为环绕整个池体。

14、清水区15内壁设置的环形槽,该环形槽通过管线连接池体外部。0020 下面以对地表水的净化为例说明本实施例提供的澄清装置的工艺机理:说 明 书CN 103172154 A3/3页50021 在加药反应槽22投加PAC净水剂,通过AlO的架桥作用使水中SiO2等固凝物SS从“亲水性”转化为“疏水性”,经切向进入分床配水室32反应,由连续进水经无动力“钟罩式”脉冲发生器,转化为间歇式周期性均匀布水。根据处理量确定每个分床的处理量为1/4,而且是非周期的脉动,底部形成了厚23m呈“布朗运动”状态的活性污泥层吸附、絮凝和泸清高于分床隔板的污泥,会自动进入污泥浓缩室71。各分床经脉冲澄清的原水,升流至中部。

15、共用的分离区,依据伯诺利方程与流量平衡方程式,水体上升流速瞬时降低了(4-1)倍(如果分床为n个,则降低(n-1)倍),才徐徐通过中部斜管沉淀区,把上浮的微细SS截留沉降成为池上部的待泸水。数据显示,利用本实施例的澄清装置对洪峰期进口原水浊度8000mg/L的进水进行处理,其出水浊度20mg/L,净水剂的耗量150mg/L,制水成本0.3元/m3(电费、药剂与人工费),占地0.23m2/m3。0022 以上实施例仅为充分公开而非限制本发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还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变形,应当也属于本申请揭露的范围。说 明 书CN 103172154 A1/2页6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172154 A2/2页7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172154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