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窗帘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窗帘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动窗帘。
背景技术
传统的窗帘需要人工拉动窗帘的上升、下降或转动百页窗页片不仅浪费体力而且需要走近窗户才能进行拉动窗帘或转动百页窗页片的动作,操作极不方便,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士,控制窗帘的动作成了特别繁重和费神的事情,现有的一些可以通过电动控制的窗帘,往往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只能通过单一的通过电动来控制,还有不能够在智能和人工之间自由的切换,对此我们提出一种电动窗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窗帘,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窗帘,包括窗帘本体,所述窗帘本体的下端设有纤维加重层,所述窗帘本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滚筒,所述滚筒的内部贯穿设有转动轴,且转动轴的两端均位于滚筒的外部,所述转动轴的左端贯穿左腔室并位于左腔室的内部,所述转动轴的右端贯穿右腔室并位于右腔室的内部,所述左腔室和右腔室均为中空结构,所述左腔室的内部设有电机,所述电机与转动轴的左端连接,所述转动轴的右端上套接有齿轮套,且齿轮套与链条连接,所述链条的一端通过穿插右腔室下端预留的通孔延伸至右腔室的下侧。
所述左腔室的壁体内部设有隔音板,所述左腔室的壁体通过隔音板分设有海绵消音层和石棉消音层,且海绵消音层的内部设有消音器,所述消音器的一端通过贯穿隔音板延伸至石棉消音层的内部。
所述左腔室上设有热敏传感器和光敏传感器,所述热敏传感器的输出端和光敏传感器的输出端均通过电性连接处理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处理模块的输出端通过电性连接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电机,所述控制模块的另一个输入端通过信号连接信号收发模块的输出端,所述信号收发模块的输入端通过信号连接有远程控制终端。
优选的,所述左腔室和右腔室均通过轴承与转动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远程控制终端为遥控器或者手持移动终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电动窗帘,通过电机和转动轴的配合可以使得窗帘可以不通过人工就可以自主升降,不仅方便了人们的使用。而且还可以通过设有的热敏传感器和光敏传感器来实时的控制窗帘的升降,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并且任然还可以通过手动的来控制窗帘的升降,还可以有效的隔绝了因为电机工作所带来的噪音,提高了电动窗帘的使用效果,经济实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腔室和右腔室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齿轮套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腔室的壁体示意图。
图中:1窗帘本体、2转动轴、21齿轮套、3左腔室、31电机、32隔音板、33消音器、4右腔室、5滚筒、7链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动窗帘,包括窗帘本体1,所述窗帘本体1的下端设有纤维加重层11,所述窗帘本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滚筒5,所述滚筒5的内部贯穿设有转动轴2,且转动轴2的两端均位于滚筒5的外部,所述转动轴2的左端贯穿左腔室3并位于左腔室3的内部,所述转动轴2的右端贯穿右腔室4并位于右腔室4的内部,所述左腔室3和右腔室4均为中空结构,所述左腔室3和右腔室4均通过轴承与转动轴2连接,这样就可以保证整个窗帘的使用功能,经济实用,所述左腔室3的内部设有电机31,所述电机31与转动轴2的左端连接,所述转动轴2的右端上套接有齿轮套21,且齿轮套21与链条7连接,所述链条7的一端通过穿插右腔室4下端预留的通孔延伸至右腔室4的下侧。
所述左腔室3的壁体内部设有隔音板32,所述左腔室3的壁体通过隔音板32分设有海绵消音层和石棉消音层,且海绵消音层的内部设有消音器33,所述消音器33的一端通过贯穿隔音板32延伸至石棉消音层的内部。
所述左腔室3上设有热敏传感器和光敏传感器,所述热敏传感器的输出端和光敏传感器的输出端均通过电性连接处理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处理模块的输出端通过电性连接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电机31,所述控制模块的另一个输入端通过信号连接信号收发模块的输出端,所述信号收发模块的输入端通过信号连接有远程控制终端,所述远程控制终端为遥控器或者手持移动终端。
工作原理:热敏传感器和光敏传感器把所感应到的光感强度和热量传递给处理模块,然后通过控制模块控制电机31从而可以控制窗帘的升降,通过远程控制终端发送指令,在通过信号收发模块的转接,从而可以控制控制模块,来达到自主控制的目的,通过隔音板32和消音器33,可以有效的对于电机31工作时产生的噪音进行处理。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