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截潮促淤堤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截潮促淤堤。
背景技术
我国江河众多,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尤其是经过20多年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实践,导流截流及围堰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水平迅速提高,如长江葛洲坝、三峡工程的大江截流成功都标志着我国在大江大河上截流及修筑围堰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但上述工程主要对山区江河实施的截流工程,它们都有个特点,基础为岩石,属硬质基础,虽然截流龙口流速较大,但基底冲刷深度不会加剧,施工断面保持一定,采用多支戗堤立堵法效果显著,而对平原软土基江河截流的成功经验并不多,如长三角粉砂土地区,特别是杭州湾强涌潮区,基础为极易被冲刷的粉砂土软基,加上因城市发展及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要在滩面高程较低的地区实施围堰施工,直堵法并不适用。
具体的,在龙口形成后,戗堤龙口附近有一较深的冲刷坑,最佳方案是采用内围堰堵口法。内围堰分为三边共三支堤线,左侧堤长一般为120~150m,戗堤龙口对面堤线长一般为200~250m,右侧堤长一般为120~150m,根据潮流沟易在戗堤内侧形成的特性,将受潮水正面冲击的一侧堤线定为内围堰龙口,也称为堵口截潮堤,由潮水回流形成潮流沟的一侧堤线称为截潮促淤堤,戗堤龙口对面堤线被称为一般断面堤。而对于目前应用于强涌潮区的粉砂土软基上的截潮促淤堤,结构上存在使用寿命及强度缺陷。因此,亟需一种适用于强涌潮区的粉砂土软基上的堤坝以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截潮促淤堤。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截潮促淤堤,在滩涂上设置土工无纺布层,土工无纺布层上设置平抛护底层,平抛护底层上设置左坝体和右坝体,左坝体和右坝体之间填充有芯泥,左坝体和右坝体均由若干层外包无纺土工布的不同外径的编织袋填筑而成;左坝体和右坝体均由梯形的基坝和设于基坝顶部的坝面组成,左坝体的坝面相对于其基坝内收形成台阶,右坝体的坝面与其基坝的侧面一致。
作为优选,左坝体外侧设有土方加固层,土方加固层底部设有加固座。
作为优选,左坝体的基坝的外侧坡度为1:3,内侧坡度为1:0.77;左坝体的坝面的外侧坡度为1:1.5。
作为优选,右坝体的基坝和坝面的外侧坡度为1:1.5;基坝的内侧坡度为1:1.5。
作为优选,所述平抛护底层为厚度为2-3m的护底石。
作为优选,所述土工无纺布层采用钢钉固定。
作为优选,右坝体的外侧面设有波浪纹,所述波浪纹与其层状结构相配。
作为优选,右坝体底部低于左坝体底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结构强度高,满足强涌潮区的高强度要求;主体稳定,适应粉砂土软基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土工无纺布层,2平抛护底层,3左坝体,4右坝体,5芯泥,6基坝,7坝面,8台阶,9土方加固层,10加固座,11波浪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说明。
实施例:
一种截潮促淤堤,如图1所示,在滩涂上设置土工无纺布层1,土工无纺布层1采用钢钉固定,土工无纺布层1上设置平抛护底层2,平抛护底层2为厚度为2-3m的护底石,平抛护底层2上设置左坝体3和右坝体4,右坝体底部低于左坝体底部;左坝体3和右坝体4之间填充有芯泥5,左坝体3和右坝体4均由若干层外包无纺土工布的不同外径的编织袋填筑而成;左坝体3和右坝体4均由梯形的基坝6和设于基坝6顶部的坝面7组成,左坝体3的坝面7相对于其基坝6内收形成台阶8,右坝体4的坝面7与其基坝6的侧面一致。右坝体4的外侧面设有波浪纹11,所述波浪纹11与其层状结构相配;左坝体3外侧设有土方加固层9,土方加固层9底部设有加固座10。左坝体3的基坝6的外侧坡度为1:3,内侧坡度为1:0.77;左坝体3的坝面7的外侧坡度为1:1.5;右坝体4的基坝6和坝面7的外侧坡度为1:1.5;基坝6的内侧坡度为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