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悬浮门支承驱动结构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悬浮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的悬浮门支
承驱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时,悬浮门被广泛地应用在企业、厂区等场合,有着外观得体
的优点。然而,现有的摩擦式悬浮门,大多在结构上支承机构和驱动
机构是分离的,在实际使用中,由于生产工艺、气候及温度环境等因
素的影响,大多数的悬浮门的底梁总是难以保证绝对的水平平行的。
在实际使用中,底梁会发生其两侧末端的向下倾斜,或底梁两侧同时
倾斜。而在上述情况下会导致驱动轮总是承受着变化中的压力,使其
输出的摩擦力不稳定。在摩擦力不足时,将导致悬浮门平移运动的动
力不足;在承受压力过大时摩擦力也相应增大,将导致驱动机构内部
蜗轮蜗杆负荷增加,使驱动机构的磨损速度大增。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
的悬浮门支承驱动结构,其支承机构与驱动机构连体设置,驱动机构
能配合支承机构在安装梁内的起伏而自动调整,提高了悬浮门的稳定
性和耐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改进的悬浮门支承驱动结构,包括,
安装梁;
支承机构,该支承机构安装于安装梁内;支承机构包括支撑座、
支撑板以及多个滚轮,支撑座上设有球形轴头,支撑板内设有球形凹
槽,球形轴头安装于球形凹槽内并与球形凹槽万向配合;多个滚轮枢
接于支撑板上并与安装梁的内壁滚动配合;
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用于带动安装梁沿其自身的长度方向运
动;驱动机构包括机身固接于安装梁内的驱动电机以及与驱动电机的
转轴同步联接的驱动轮,该驱动轮与安装梁的顶壁摩擦配合;
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包括连接臂、连接板、螺杆以及弹性部件,
连接臂固接于支撑板上,连接板枢接于支撑板上;驱动轮枢接于连接
板上;弹性部件的顶端弹性连接于连接板的底端;弹性部件用于提供
一使连接板向着靠近安装梁的顶壁方向运动、以使驱动轮与安装梁的
顶壁接触的弹性应力;螺杆的底端螺接于连接臂,螺杆的顶端形成一
用于顶压弹性部件底端的顶压部。
优选的,调节机构还包括一连接柱,连接柱的顶端活动的穿接于
连接板的底端,弹性部件的套装于该连接柱外;连接柱的底端形成一
用于受所述顶压部顶压以抵接于弹性部件底端的受压部。
优选的,支撑板的两侧设有多个第一侧轮,第一侧轮与安装梁的
内壁滚动配合;第一侧轮的转轴与滚轮的转轴垂直。
优选的,连接板的两侧设有多个第二侧轮,第二侧轮与安装梁的
内壁滚动配合;第二侧轮的转轴与驱动轮的转轴垂直。
优选的,支承机构设有两个。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支承机构和驱动
机构采用连体设置的方式,使驱动轮能配合安装梁的起伏而自动调
节,有效地避免了驱动力不足和驱动机构过载的情况,且支承机构和
驱动机构能够保持在同一平行的平面上,提高了悬浮门的稳定性和耐
用性;另外,设有的调节机构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驱动轮和安装梁的
顶梁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使驱动轮贴近安装梁的顶壁,如此驱动轮
与安装梁之间能保持稳定的摩擦力;同时,弹性部件的设置也可起到
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驱动轮与安装梁的顶壁硬性接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承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B-B向剖视图。
图中:10、安装梁;20、支承机构;21、支撑座;22、支撑板;
23、滚轮;24、第一侧轮;31、驱动电机;32、驱动轮;33、第二侧
轮;41、连接臂;42、连接板;43、弹性部件;44、螺杆;45、连接
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4所示的悬浮门支承驱动结构,包括安装梁10、支承机
构20、驱动机构以及调节机构,该支承机构安装于安装梁10内,具
体支承机构20包括支撑座21、支撑板22以及多个滚轮23,支撑座
21上设有球形轴头,支撑板22内设有球形凹槽,球形轴头安装于球
形凹槽内并与球形凹槽万向配合,如此支承机构可以随着安装梁10
的起伏而自动调节;多个滚轮23枢接于支撑板22上并与安装梁10
内壁滚动配合;在具体使用时,支撑座21安装在地面,用于支撑整
个安装梁10。
另外,上述驱动机构用于带动安装梁10沿其自身的长度方向运
动,具体包括驱动电机31以及驱动轮32,驱动电机31的机身部分
固接于安装梁10内,驱动轮32与驱动电机31的转轴同步联接,驱
动轮32与安装梁10的顶壁摩擦配合,启动驱动电机31,在驱动电
机31的带动下驱动轮32开始转动,由于驱动轮32与安装梁10的顶
壁摩擦配合,故在驱动轮32转动的过程中,安装梁10会相对驱动轮
32沿其自身的长度方向运动。
与此同时,调节机构包括连接臂41、连接板42、螺杆44以及弹
性部件43,连接臂41固接于支撑板22上,连接板42枢接于支撑板
22上,驱动轮32枢接于连接板42上;除此之外,弹性部件43的顶
端弹性连接于连接板42的底端;螺杆44的底端螺接于连接臂41,
螺杆44的顶端形成一用于顶压弹性部件43底端的顶压部。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驱动轮32与支承机构20一体连接,使驱动
轮32与支承机构20均能配合安装梁10的起伏而自动调节高度,有
效地避免了驱动力不足和驱动机构过载的情况,且支承机构和驱动机
构能够保持在同一平行的平面上,提高了悬浮门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另外,向上拧动上述螺杆44,使得上述螺杆44的顶压部向上顶压弹
性部件43,弹性部件43便会被压缩,如此可提供一使上述连接板42
向着远离连接臂41方向运动的弹性应力,即是说枢接于连接板42上
的驱动轮32会向着安装梁10的顶部运动并与安装梁10的顶壁接触;
保持二者之间稳定的摩擦力,从而使安装梁10的运动更加平稳。且
上述弹性部件43的设置也可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驱动轮32与
安装梁10的顶壁硬性接触的同时也能调节驱动轮32因具有一定程度
的磨损时与安装梁10产生的间隙。
而由于连接板42与支撑板22是枢接的,故向上运动的连接板
42会与支撑板22具有一定的活动度,在调节过程中不会造成支承机
构的不平衡。当然,在非工作状态下,向下拧松螺杆44,使弹性部
件43弹簧放松,即驱动轮32和安装梁10脱离,如此使用者在手动
推拉悬浮门时,保证驱动轮32不受到不必要的磨损。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调节机构还可包括一连接柱45,使得
该连接柱45的顶端活动的穿接于连接板42的底端,弹性部件43套
装于该连接柱45外;上述连接柱45的底端可形成一受压部,在螺杆
44向上拧动时,上述顶压部会先顶压该受压部,使得连接柱45先向
上运动至抵接于弹性部件43底端,如此再通过受压部对弹性部件43
施力,使得弹性部件43的受力更加均匀,同时还可使上述顶压部与
弹性部件43之间具有一定的缓冲距离。
优选的,支撑板22的两侧设有多个第一侧轮24,第一侧轮24
与安装梁10的内壁滚动配合;第一侧轮24的转轴与滚轮23的转轴
垂直;连接板42的两侧设有多个第二侧轮33,第二侧轮33与安装
梁10的内壁滚动配合;第二侧轮33的转轴与驱动轮32的转轴垂直,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滚轮23和驱动轮32是与安装梁10的顶壁或是
底壁接触,而上述第一侧轮24和第二侧轮33是与安装梁10的侧壁
接触,以使安装梁10的运行更加顺畅。当然,为进一步提高安装梁
10运行的平稳性,上述支承机构20可设有两个。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
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
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