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pdf

上传人:li****8 文档编号:1551069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409998.6

申请日:

2014.07.23

公开号:

CN204039984U

公开日:

2014.12.2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2B 7/26申请日:20140723授权公告日:20141224终止日期:20160723|||授权

IPC分类号:

E02B7/26

主分类号:

E02B7/26

申请人:

喻美兰

发明人:

王志法; 朱勇军

地址:

322002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佛堂镇头甲隔水新区3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6

代理人:

戴晓翔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现有闸门从上往下阻水,不能自动调节水位。本实用新型包括外框,外框下部嵌入水道底面并形成隐藏腔,外框内设有可垂直升降的中框,中框内设有一可垂直升降的内框,中框底部设有第一闸板,内框底部设有一与第一闸板的侧壁贴合布置的第二闸板,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通过降底叠置隐藏在隐藏腔中。将原有的上置式闸门改进为闸门位于水道下方的下置式闸门,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可以隐藏在水道底部的隐藏腔中,不会对水流造成阻碍,闸门能从水道底部开始上升并截流水道,既能确保闸门不会带起水道底部的泥沙,还能实现闸门一侧水位高度恒定的目的。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包括覆盖所述水道截面的外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1)下部嵌入所述水道底面并形成一隐藏腔(2),所述外框(1)内设有可垂直升降的中框(3),所述中框(3)内设有一可垂直升降的内框(4),所述中框(3)底部设有第一闸板(5),所述内框(4)底部设有一与所述第一闸板(5)的侧壁贴合布置的第二闸板(6),所述第一闸板(5)和第二闸板(6)通过降底叠置隐藏在所述隐藏腔(2)中。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1)包括一横置外梁(7)以及分置于所述外梁(7)两端的外立柱(8),所述中框(3)包括两对立且竖向设置的中立柱(9)、连接所述中立柱(9)顶端的中梁(10)以及连接所述中立柱(9)底部的第一闸板(5),两所述外立柱(8)的对立面上均开设有外轨槽(11),所述中立柱(9)可沿所述外轨槽(11)升降。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4)包括两对立且竖向设置的内立柱(12)、连接所述内立柱(12)顶端的内梁(13)以及连接所述内立柱(12)底部的第二闸板(6),两所述中立柱(9)的对立面上均开设有中轨槽(14),所述内立柱(12)可沿所述中轨槽(14)升降。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闸板(5)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中轨槽(14)的一侧边缘,并预留供所述内框(4)升降的通道。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立柱(8)与所述中立柱(9)间的高度差小于所述隐藏腔(2)的高度,所述中立柱(9)与所述内立柱(12)间的高度差小于所述第一闸板(5)的高度。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梁(7)下表面开设一供所述中梁(10)嵌置的第一隐藏槽(15),所述中梁(10)下表面开设一共所述内梁(13)嵌置的第二隐藏槽(16)。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梁(13)上设有一竖置第二丝杆(18),所述第二丝杆(18)下端与所述内梁(13)固接,上端依次穿过所述中梁(10)和外梁(7)并外露,所述外框(1)上设有与第二丝杆(18)匹配的启闭设备。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梁(10)上设有一竖置的第一丝杆(17),所述第一丝杆(17)下端与所述中梁(10)固接,上端穿过所述外梁(7)并外露,所述外框(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丝杆(17)匹配的启闭设备。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利设备,具体涉及一种闸门。
背景技术
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在河道中截流河水,形成水面,既利于农业灌溉,还能有防止河水倒灌,因此闸门是一个重要的水利设施,而现有的闸门都是从上往下对水面进行截流的上置式闸门,在使用时,闸门必须下降至最低处才能完全堵死水流,使用这种水闸时只有两种状态,一种是闸门升起,闸门两侧水流流通直至两侧水位平衡,由于水流是从闸门下方的通道流通,会夹渣大量水道底部的泥沙,造成河水浑浊,另一种是闸门降至最低处,闸门两侧水流互不流通,这种闸门还存在水位不能自动调节恒定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闸门由水道底部升起并阻水,既能在闸门上部形成水流通道,又能通过升降闸门来自动恒定闸门一侧水位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包括覆盖所述水道截面的外框,所述外框下部嵌入所述水道底面并形成一隐藏腔,所述外框内设有可垂直升降的中框,所述中框内设有一可垂直升降的内框,所述中框底部设有第一闸板,所述内框底部设有一与所述第一闸板的侧壁贴合布置的第二闸板,所述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通过降底叠置隐藏在所述隐藏腔中。将原有的上置式闸门改进为闸门位于水道下方的下置式闸门,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可以隐藏在水道底部的隐藏腔中,不会对水流造成阻碍,当使用闸门时,闸门能从水道底部开始上升并截流水道,既能确保闸门两侧水体在闸门未露出水面前通过位于水道上层的通道进行流通,不会带起水道底部的泥沙,还能通过调整闸门的升起高度来调节闸门一侧水位高度,实现闸门一侧水位高度恒定的目的。所述隐藏腔开设于所述水道的底部,并形成所述外框的底部,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为错位设置,既确保两块闸板以平行叠置的方式完全插入隐藏腔中,不会影响水流流通,还能有效降低隐藏腔的高度,降低建造成本;所述外框与水道两侧的堤岸为一体结构,为中框、内框提供稳定支撑,所述中框在外框竖向范围内升降,所述内框在所述中框竖向范围内升降,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的升降分别受中框和内框控制,通过调整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间的位置来拼合形成不同高度的阻水联合体,实现闸门放水、储水和防倒灌等工作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外框包括一横置外梁以及分置于所述外梁两端的外立柱,所述中框包括两对立且竖向设置的中立柱、连接所述中立柱顶端的中梁以及连接所述中立柱底部的第一闸板,两所述外立柱的对立面上均开设有外轨槽,所述中立柱可沿所述外轨槽升降。两外立柱的底端间也设有一横梁,所述横梁位于隐藏腔底部,使得外框形成一方形的框架,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所述中立柱的外侧壁嵌置在对应的外轨槽中,使得中框能沿着所述外轨槽稳定地升降,进而确保第一闸板能平稳的升降,所述外轨槽还起到承受作用在中框上的阻水力的作用,包括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承受的阻水力;中梁、中立柱以及第一闸板围合形成一个具有较好结构强度的方形中框,中梁和第一闸板间通过中立柱连接,且中立柱位于水道两侧,当第一闸板位于水面下方时,中立柱有效避开了位于第一闸板上方的水流,避免因中立柱竖置水道中央而影响水体流动。
作为优选,所述内框包括两对立且竖向设置的内立柱、连接所述内立柱顶端的内梁以及连接所述内立柱底部的第二闸板,两所述中立柱的对立面上均开设有中轨槽,所述内立柱可沿所述中轨槽升降。内梁、内立柱以及第二闸板围合形成一个具有较好结构强度的方形内框,内梁和第二闸板间通过内立柱连接,且内立柱位于水道两侧,当第二闸板位于水面下方时,内立柱有效避开了位于第二闸板上方的水流,避免因内立柱竖置水道中央而影响水体流动;所述内立柱的外侧嵌置在对应的中轨槽中,使得内框可以沿着两侧的中轨槽升降,进而确保第二闸板能平稳的升降,所述中轨槽起到承受作用在内框上的阻水力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闸板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中轨槽的一侧边缘,并预留供所述内框升降的通道。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相邻侧壁贴合设置,并预留供所述内框升降的通道,使得第二闸板能贴着第一闸板并以叠置方式插入隐藏腔中,还能确保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高度错位布置时,尽量减小两者间的漏水缝隙,实现闸门阻水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外立柱与所述中立柱间的高度差小于所述隐藏腔的高度,所述中立柱与所述内立柱间的高度差小于所述第一闸板的高度。所述外立柱与所述中立柱间的高度差小于所述隐藏腔的高度,使得中框上升并与所述外梁下表面接触时,第二闸板的底部仍处于所述隐藏腔中;所述中立柱与所述内立柱间的高度差小于所述第一闸板的高度,使得内框上升并与所述中梁下表面接触时,第一闸板的底部仍然与所述第二闸板的上部重叠,确保两块闸板间不会漏水。
作为优选,所述外梁下表面开设一供所述中梁嵌置的第一隐藏槽,所述中梁下表面开设一共所述内梁嵌置的第二隐藏槽。当中框上升至最高点,中梁隐入所述第一隐藏槽中,第一隐藏槽利用其两侧壁来承受中框受到的外界作用力,确保中框稳定工作;当内框上升至最高点时,内梁隐入所述第二隐藏槽中,第二隐藏槽利用其两侧壁来承受内框受到的外界作用力,确保内框稳定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中梁上设有一竖置的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下端与所述中梁固接,上端穿过所述外梁并外露,所述内梁上设有一竖置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下端与所述内梁固接,上端依次穿过所述中梁和外梁并外露,所述外框上设有与所述第一丝杆、第二丝杆匹配的启闭设备。所述中框和内框均设有独立的启闭设备和传动结构,使得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具有调整各自位置的能力,进而使得闸门实现放水、储水以及防止倒灌等工作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原有的上置式闸门改进为闸门位于水道下方的下置式闸门,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可以隐藏在水道底部的隐藏腔中,不会对水流造成阻碍,当使用闸门时,通过调整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间的位置来拼合形成不同高度的阻水联合体,实现闸门放水、储水和防倒灌等工作状态,既能确保闸门两侧水体在闸门未露出水面前通过位于水道上层的通道进行流通,不会带起水道底部的泥沙,还能通过调整闸门的升起高度来调节闸门一侧水位高度,实现闸门一侧水位高度恒定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 为A-A’截面剖视示意图;
图3 为双层第一闸板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4 为第二闸板提升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 为内梁嵌置在第二隐藏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 为中梁嵌置在第一隐藏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 为带第二丝杆的内框结构示意图;
图8 为中框结构示意图;
图9 为外框结构示意图;
图10 为B-B’截面剖视示意图;
图11 为第一丝杠、第二丝杆为相互套置结构时的示意图;
图中:1、外框,2、隐藏腔,3、中框,4、内框,5、第一闸板,6、第二闸板,7、外梁,8、外立柱,9、中立柱,10、中梁,11、外轨槽,12、内立柱,13、内梁,14、中轨槽,15、第一隐藏槽,16、第二隐藏槽,17、第一丝杆,18、第二丝杆,19、地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由覆盖所述水道截面的外框1组成,所述外框1下部嵌入所述水道底面并形成一隐藏腔2(如图10所示),所述外框1内设有可垂直升降的中框3,所述中框3内设有一可垂直升降的内框4,所述中框3底部设有第一闸板5,所述内框4底部设有一与所述第一闸板5的侧壁贴合布置的第二闸板6(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闸板5和第二闸板6通过降底叠置隐藏在所述隐藏腔2中;所述外框1包括一横置外梁7以及分置于所述外梁7两端的外立柱8(如图9所示),所述中框3包括两对立且竖向设置的中立柱9、连接所述中立柱9顶端的中梁10以及连接所述中立柱9底部的第一闸板5(如图8所示),两所述外立柱8的对立面上均开设有外轨槽11,所述中立柱9可沿所述外轨槽11升降(如图2所示);所述内框4包括两对立且竖向设置的内立柱12、连接所述内立柱12顶端的内梁13以及连接所述内立柱12底部的第二闸板6,两所述中立柱9的对立面上均开设有中轨槽14,所述内立柱12可沿所述中轨槽14升降;所述第一闸板5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中轨槽14的一侧边缘,并预留供所述内框4升降的通道;所述外立柱8与所述中立柱9间的高度差小于所述隐藏腔2的高度,所述中立柱9与所述内立柱12间的高度差小于所述第一闸板5的高度;所述外梁7下表面开设一供所述中梁10嵌置的第一隐藏槽15,所述中梁10下表面开设一共所述内梁13嵌置的第二隐藏槽16;所述中梁10上设有一竖置的第一丝杆17,所述第一丝杆17下端与所述中梁10固接,上端穿过所述外梁7并外露,所述内梁13上设有一竖置第二丝杆18,所述第二丝杆18下端与所述内梁13固接,上端依次穿过所述中梁10和外梁7并外露,所述外框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丝杆17、第二丝杆18匹配的启闭设备。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外框1插入地基19中,可以实现截断水道,隐藏腔2位于水道底面的下方,使得容置第一闸板5和第二闸板6后,不会对水道内的水流产生影响。
在实际操作中,当闸门处于未上升状态时,所述第一闸板5和第二闸板6均位于隐藏腔2中,所述第一闸板5和第二闸板6均为外露于水道底面,使得水道中的水流不会因闸板阻挡而受影响,以此实现闸门放水功能。
在实际操作中,当人们需要在水道上游进行储水时,开动启闭设备并通过第二丝杆18带动内框4向上升起(如图4所示),此时,第二闸板6沿着中轨槽14从隐藏腔2中升起,并上升至所需的储水高度,当上游水位低于预设的闸门高度时,闸门能阻挡上游来水并使上游水位提升,当上游水位高于预设的闸门高度时,多余的水可以越过闸门流向下游,确保上游水位恒定在预设闸门高度上,以此实现闸门储水功能。
在实际操作中,当下游水位上升并向上游倒灌时,单独升起的第二闸板6不能满足防止下游水流倒灌的要求,这是需要继续提升闸门高度,此时,继续提升内框4并使得其内梁13插入对应的第二隐藏槽16中(如图5所示),内梁13抵触在第二隐藏槽16的顶面并向上顶起中框3,第一闸板5从隐藏腔2中也随着中框3一起上升,使得第一闸板5和第二闸板6配合形成高度适合的阻水联合体,使得闸门高度高于下游倒灌的水流高度,以此实现闸门防止倒灌的功能,当中梁10抵触在第一隐藏槽15的顶面时,第一闸板5和第二闸板6配合形成的阻水联合体达到最高的阻水高度(如图6所示)。
在实际操作中,第一闸板5并不限于在起到防止下游水流倒灌功能时才能启用,有时为了得到较大的储水容量,也可以在储水时启用第一闸板5,以此获得较高的储水高度,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第一闸板5为一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增设一块第一闸板5,两块第一闸板5分置在所述第二闸板6的两侧(如图3所示),既起到稳定夹持第二闸板6的作用,还能有效提高中框3阻水稳定性,两块第一闸板5间留有供第二闸板6升降的通道。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中框3和内框4可以分别设置各自的启闭设备,例如在中梁10上设置第一丝杆17以及与其配合的启闭设备、内梁13上设置第二丝杆18以及与其配合的启闭设备,第一丝杆17套置在第二丝杆18外(如图11所示);也可以共同利用一套启闭设备完成第一闸板5、第二闸板6的升降控制,且所述启闭设备优选安置在外梁7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设置在其它部位,并配以合适的传动结构,以实现第一闸板5、第二闸板6的升降控制,例如在外轨槽11和中轨槽14中安装带齿轮的电机以及传动的齿条实现启闭,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外框1的两外立柱8间距与所述中框3的两中立柱9间距匹配,使得中立柱9可以利用其外侧壁卡置连接在对应的外轨槽11中;所述中框3的两中立柱9间距与所述内框4的两内立柱12间距匹配,使得内立柱12可以利用其外侧壁卡置连接在对应的中轨槽14中;所述内立柱12的外侧壁上可以设置与所述中轨槽14匹配的滑件,既能确保两者连接稳定,又能保证内框4顺滑升降;所述中立柱9的外侧壁上可以设置与所述外轨槽11匹配的滑件,既能确保两者连接稳定,又能保证中框3顺滑升降,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39984 U(45)授权公告日 2014.12.24CN204039984U(21)申请号 201420409998.6(22)申请日 2014.07.23E02B 7/26(2006.01)(73)专利权人喻美兰地址 322002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佛堂镇头甲隔水新区36号(72)发明人王志法 朱勇军(74)专利代理机构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6代理人戴晓翔(54)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57)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现有闸门从上往下阻水,不能自动调节水位。本实用新型包括外框,外框下部嵌入水。

2、道底面并形成隐藏腔,外框内设有可垂直升降的中框,中框内设有一可垂直升降的内框,中框底部设有第一闸板,内框底部设有一与第一闸板的侧壁贴合布置的第二闸板,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通过降底叠置隐藏在隐藏腔中。将原有的上置式闸门改进为闸门位于水道下方的下置式闸门,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可以隐藏在水道底部的隐藏腔中,不会对水流造成阻碍,闸门能从水道底部开始上升并截流水道,既能确保闸门不会带起水道底部的泥沙,还能实现闸门一侧水位高度恒定的目的。(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8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8页(10)授权公告号 CN。

3、 204039984 UCN 204039984 U1/1页21.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包括覆盖所述水道截面的外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1)下部嵌入所述水道底面并形成一隐藏腔(2),所述外框(1)内设有可垂直升降的中框(3),所述中框(3)内设有一可垂直升降的内框(4),所述中框(3)底部设有第一闸板(5),所述内框(4)底部设有一与所述第一闸板(5)的侧壁贴合布置的第二闸板(6),所述第一闸板(5)和第二闸板(6)通过降底叠置隐藏在所述隐藏腔(2)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1)包括一横置外梁(7)以及分置于所述外梁(7)两。

4、端的外立柱(8),所述中框(3)包括两对立且竖向设置的中立柱(9)、连接所述中立柱(9)顶端的中梁(10)以及连接所述中立柱(9)底部的第一闸板(5),两所述外立柱(8)的对立面上均开设有外轨槽(11),所述中立柱(9)可沿所述外轨槽(11)升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4)包括两对立且竖向设置的内立柱(12)、连接所述内立柱(12)顶端的内梁(13)以及连接所述内立柱(12)底部的第二闸板(6),两所述中立柱(9)的对立面上均开设有中轨槽(14),所述内立柱(12)可沿所述中轨槽(14)升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

5、式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闸板(5)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中轨槽(14)的一侧边缘,并预留供所述内框(4)升降的通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立柱(8)与所述中立柱(9)间的高度差小于所述隐藏腔(2)的高度,所述中立柱(9)与所述内立柱(12)间的高度差小于所述第一闸板(5)的高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梁(7)下表面开设一供所述中梁(10)嵌置的第一隐藏槽(15),所述中梁(10)下表面开设一共所述内梁(13)嵌置的第二隐藏槽(16)。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其特征在。

6、于所述内梁(13)上设有一竖置第二丝杆(18),所述第二丝杆(18)下端与所述内梁(13)固接,上端依次穿过所述中梁(10)和外梁(7)并外露,所述外框(1)上设有与第二丝杆(18)匹配的启闭设备。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梁(10)上设有一竖置的第一丝杆(17),所述第一丝杆(17)下端与所述中梁(10)固接,上端穿过所述外梁(7)并外露,所述外框(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丝杆(17)匹配的启闭设备。权 利 要 求 书CN 204039984 U1/4页3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利设备,具体涉及一种闸门。背。

7、景技术0002 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在河道中截流河水,形成水面,既利于农业灌溉,还能有防止河水倒灌,因此闸门是一个重要的水利设施,而现有的闸门都是从上往下对水面进行截流的上置式闸门,在使用时,闸门必须下降至最低处才能完全堵死水流,使用这种水闸时只有两种状态,一种是闸门升起,闸门两侧水流流通直至两侧水位平衡,由于水流是从闸门下方的通道流通,会夹渣大量水道底部的泥沙,造成河水浑浊,另一种是闸门降至最低处,闸门两侧水流互不流通,这种闸门还存在水位不能自动调节恒定的缺陷。实用新型内容0003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闸门由水道底部升起并阻水,既能在闸门上部。

8、形成水流通道,又能通过升降闸门来自动恒定闸门一侧水位高度。000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包括覆盖所述水道截面的外框,所述外框下部嵌入所述水道底面并形成一隐藏腔,所述外框内设有可垂直升降的中框,所述中框内设有一可垂直升降的内框,所述中框底部设有第一闸板,所述内框底部设有一与所述第一闸板的侧壁贴合布置的第二闸板,所述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通过降底叠置隐藏在所述隐藏腔中。将原有的上置式闸门改进为闸门位于水道下方的下置式闸门,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可以隐藏在水道底部的隐藏腔中,不会对水流造成阻碍,当使用闸门时,闸门能从水道底部开始上升并截流水道,既能确保闸门两侧水体在闸门未露。

9、出水面前通过位于水道上层的通道进行流通,不会带起水道底部的泥沙,还能通过调整闸门的升起高度来调节闸门一侧水位高度,实现闸门一侧水位高度恒定的目的。所述隐藏腔开设于所述水道的底部,并形成所述外框的底部,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为错位设置,既确保两块闸板以平行叠置的方式完全插入隐藏腔中,不会影响水流流通,还能有效降低隐藏腔的高度,降低建造成本;所述外框与水道两侧的堤岸为一体结构,为中框、内框提供稳定支撑,所述中框在外框竖向范围内升降,所述内框在所述中框竖向范围内升降,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的升降分别受中框和内框控制,通过调整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间的位置来拼合形成不同高度的阻水联合体,实现闸门放水、储水和防倒灌。

10、等工作状态。0005 作为优选,所述外框包括一横置外梁以及分置于所述外梁两端的外立柱,所述中框包括两对立且竖向设置的中立柱、连接所述中立柱顶端的中梁以及连接所述中立柱底部的第一闸板,两所述外立柱的对立面上均开设有外轨槽,所述中立柱可沿所述外轨槽升降。两外立柱的底端间也设有一横梁,所述横梁位于隐藏腔底部,使得外框形成一方形的框架,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所述中立柱的外侧壁嵌置在对应的外轨槽中,使得中框能沿着所述外轨槽稳定地升降,进而确保第一闸板能平稳的升降,所述外轨槽还起到承受作用在中框说 明 书CN 204039984 U2/4页4上的阻水力的作用,包括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承受的阻水力;中梁、中立柱。

11、以及第一闸板围合形成一个具有较好结构强度的方形中框,中梁和第一闸板间通过中立柱连接,且中立柱位于水道两侧,当第一闸板位于水面下方时,中立柱有效避开了位于第一闸板上方的水流,避免因中立柱竖置水道中央而影响水体流动。0006 作为优选,所述内框包括两对立且竖向设置的内立柱、连接所述内立柱顶端的内梁以及连接所述内立柱底部的第二闸板,两所述中立柱的对立面上均开设有中轨槽,所述内立柱可沿所述中轨槽升降。内梁、内立柱以及第二闸板围合形成一个具有较好结构强度的方形内框,内梁和第二闸板间通过内立柱连接,且内立柱位于水道两侧,当第二闸板位于水面下方时,内立柱有效避开了位于第二闸板上方的水流,避免因内立柱竖置水道。

12、中央而影响水体流动;所述内立柱的外侧嵌置在对应的中轨槽中,使得内框可以沿着两侧的中轨槽升降,进而确保第二闸板能平稳的升降,所述中轨槽起到承受作用在内框上的阻水力的作用。0007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闸板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中轨槽的一侧边缘,并预留供所述内框升降的通道。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相邻侧壁贴合设置,并预留供所述内框升降的通道,使得第二闸板能贴着第一闸板并以叠置方式插入隐藏腔中,还能确保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高度错位布置时,尽量减小两者间的漏水缝隙,实现闸门阻水目的。0008 作为优选,所述外立柱与所述中立柱间的高度差小于所述隐藏腔的高度,所述中立柱与所述内立柱间的高度差小于所述第一闸板的高度。所述。

13、外立柱与所述中立柱间的高度差小于所述隐藏腔的高度,使得中框上升并与所述外梁下表面接触时,第二闸板的底部仍处于所述隐藏腔中;所述中立柱与所述内立柱间的高度差小于所述第一闸板的高度,使得内框上升并与所述中梁下表面接触时,第一闸板的底部仍然与所述第二闸板的上部重叠,确保两块闸板间不会漏水。0009 作为优选,所述外梁下表面开设一供所述中梁嵌置的第一隐藏槽,所述中梁下表面开设一共所述内梁嵌置的第二隐藏槽。当中框上升至最高点,中梁隐入所述第一隐藏槽中,第一隐藏槽利用其两侧壁来承受中框受到的外界作用力,确保中框稳定工作;当内框上升至最高点时,内梁隐入所述第二隐藏槽中,第二隐藏槽利用其两侧壁来承受内框受到的。

14、外界作用力,确保内框稳定工作;0010 作为优选,所述中梁上设有一竖置的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下端与所述中梁固接,上端穿过所述外梁并外露,所述内梁上设有一竖置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下端与所述内梁固接,上端依次穿过所述中梁和外梁并外露,所述外框上设有与所述第一丝杆、第二丝杆匹配的启闭设备。所述中框和内框均设有独立的启闭设备和传动结构,使得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具有调整各自位置的能力,进而使得闸门实现放水、储水以及防止倒灌等工作状态。001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原有的上置式闸门改进为闸门位于水道下方的下置式闸门,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可以隐藏在水道底部的隐藏腔中,不会对水流造成阻碍,当使用闸门时,通。

15、过调整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间的位置来拼合形成不同高度的阻水联合体,实现闸门放水、储水和防倒灌等工作状态,既能确保闸门两侧水体在闸门未露出水面前通过位于水道上层的通道进行流通,不会带起水道底部的泥沙,还能通过调整闸门的升起高度来调节闸门一侧水位高度,实现闸门一侧水位高度恒定的目的。说 明 书CN 204039984 U3/4页5附图说明0012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0013 图2 为A-A截面剖视示意图;0014 图3 为双层第一闸板结构剖视示意图;0015 图4 为第二闸板提升时的结构示意图;0016 图5 为内梁嵌置在第二隐藏槽时的结构示意图;0017 图6 为中梁嵌置在第一隐藏槽时。

16、的结构示意图;0018 图7 为带第二丝杆的内框结构示意图;0019 图8 为中框结构示意图;0020 图9 为外框结构示意图;0021 图10 为B-B截面剖视示意图;0022 图11 为第一丝杠、第二丝杆为相互套置结构时的示意图;0023 图中:1、外框,2、隐藏腔,3、中框,4、内框,5、第一闸板,6、第二闸板,7、外梁,8、外立柱,9、中立柱,10、中梁,11、外轨槽,12、内立柱,13、内梁,14、中轨槽,15、第一隐藏槽,16、第二隐藏槽,17、第一丝杆,18、第二丝杆,19、地基。具体实施方式0024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002。

17、5 如图1所示的一种带隐藏腔的水道用叠置式闸门,由覆盖所述水道截面的外框1组成,所述外框1下部嵌入所述水道底面并形成一隐藏腔2(如图10所示),所述外框1内设有可垂直升降的中框3,所述中框3内设有一可垂直升降的内框4,所述中框3底部设有第一闸板5,所述内框4底部设有一与所述第一闸板5的侧壁贴合布置的第二闸板6(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闸板5和第二闸板6通过降底叠置隐藏在所述隐藏腔2中;所述外框1包括一横置外梁7以及分置于所述外梁7两端的外立柱8(如图9所示),所述中框3包括两对立且竖向设置的中立柱9、连接所述中立柱9顶端的中梁10以及连接所述中立柱9底部的第一闸板5(如图8所示),两所述外立柱8。

18、的对立面上均开设有外轨槽11,所述中立柱9可沿所述外轨槽11升降(如图2所示);所述内框4包括两对立且竖向设置的内立柱12、连接所述内立柱12顶端的内梁13以及连接所述内立柱12底部的第二闸板6,两所述中立柱9的对立面上均开设有中轨槽14,所述内立柱12可沿所述中轨槽14升降;所述第一闸板5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中轨槽14的一侧边缘,并预留供所述内框4升降的通道;所述外立柱8与所述中立柱9间的高度差小于所述隐藏腔2的高度,所述中立柱9与所述内立柱12间的高度差小于所述第一闸板5的高度;所述外梁7下表面开设一供所述中梁10嵌置的第一隐藏槽15,所述中梁10下表面开设一共所述内梁13嵌置的第二隐藏槽1。

19、6;所述中梁10上设有一竖置的第一丝杆17,所述第一丝杆17下端与所述中梁10固接,上端穿过所述外梁7并外露,所述内梁13上设有一竖置第二丝杆18,所述第二丝杆18下端与所述内梁13固接,上端依次穿过所述中梁10和外梁7并外露,所述外框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丝杆17、第二丝杆18匹配的启闭设备。说 明 书CN 204039984 U4/4页60026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外框1插入地基19中,可以实现截断水道,隐藏腔2位于水道底面的下方,使得容置第一闸板5和第二闸板6后,不会对水道内的水流产生影响。0027 在实际操作中,当闸门处于未上升状态时,所述第一闸板5和第二闸板6均位于隐藏腔2中,所述第一闸。

20、板5和第二闸板6均为外露于水道底面,使得水道中的水流不会因闸板阻挡而受影响,以此实现闸门放水功能。0028 在实际操作中,当人们需要在水道上游进行储水时,开动启闭设备并通过第二丝杆18带动内框4向上升起(如图4所示),此时,第二闸板6沿着中轨槽14从隐藏腔2中升起,并上升至所需的储水高度,当上游水位低于预设的闸门高度时,闸门能阻挡上游来水并使上游水位提升,当上游水位高于预设的闸门高度时,多余的水可以越过闸门流向下游,确保上游水位恒定在预设闸门高度上,以此实现闸门储水功能。0029 在实际操作中,当下游水位上升并向上游倒灌时,单独升起的第二闸板6不能满足防止下游水流倒灌的要求,这是需要继续提升闸。

21、门高度,此时,继续提升内框4并使得其内梁13插入对应的第二隐藏槽16中(如图5所示),内梁13抵触在第二隐藏槽16的顶面并向上顶起中框3,第一闸板5从隐藏腔2中也随着中框3一起上升,使得第一闸板5和第二闸板6配合形成高度适合的阻水联合体,使得闸门高度高于下游倒灌的水流高度,以此实现闸门防止倒灌的功能,当中梁10抵触在第一隐藏槽15的顶面时,第一闸板5和第二闸板6配合形成的阻水联合体达到最高的阻水高度(如图6所示)。0030 在实际操作中,第一闸板5并不限于在起到防止下游水流倒灌功能时才能启用,有时为了得到较大的储水容量,也可以在储水时启用第一闸板5,以此获得较高的储水高度,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

22、具体实施例。0031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第一闸板5为一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增设一块第一闸板5,两块第一闸板5分置在所述第二闸板6的两侧(如图3所示),既起到稳定夹持第二闸板6的作用,还能有效提高中框3阻水稳定性,两块第一闸板5间留有供第二闸板6升降的通道。0032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中框3和内框4可以分别设置各自的启闭设备,例如在中梁10上设置第一丝杆17以及与其配合的启闭设备、内梁13上设置第二丝杆18以及与其配合的启闭设备,第一丝杆17套置在第二丝杆18外(如图11所示);也可以共同利用一套启闭设备完成第一闸板5、第二闸板6的升降控制,且所述启闭设备优选安置在外梁7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23、而设置在其它部位,并配以合适的传动结构,以实现第一闸板5、第二闸板6的升降控制,例如在外轨槽11和中轨槽14中安装带齿轮的电机以及传动的齿条实现启闭,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0033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外框1的两外立柱8间距与所述中框3的两中立柱9间距匹配,使得中立柱9可以利用其外侧壁卡置连接在对应的外轨槽11中;所述中框3的两中立柱9间距与所述内框4的两内立柱12间距匹配,使得内立柱12可以利用其外侧壁卡置连接在对应的中轨槽14中;所述内立柱12的外侧壁上可以设置与所述中轨槽14匹配的滑件,既能确保两者连接稳定,又能保证内框4顺滑升降;所述中立柱9的外侧壁上可以设置与所述外轨槽11匹配的滑件,既能确保两者连接稳定,又能保证中框3顺滑升降,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说 明 书CN 204039984 U1/8页7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039984 U2/8页8图2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039984 U3/8页9图4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039984 U4/8页10图5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039984 U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