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冬枣的保鲜方法 1、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果品储藏保鲜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针对冬枣皮薄极易失水、难以储藏保鲜的特点,发明的一种延长冬枣保鲜期的冬枣保鲜方法。
2、技术背景
冬枣,食用和药用皆佳,它在北方所有的水果品中是一种成熟较晚的水果。它不但具有外形美观,肉质酥脆,口感极佳,皮薄,汁液多,甜味浓烈,略有酸味,口食无渣等优点,在药用上还具有补脾胃、安心神,养血补肝,滋肾强身,益气生津,润肺止咳等功效。据测定分析,它不但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而且还含有极丰富的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提高免疫能力的维生素和能够抑制癌细胞的活性物质,如环磷酸腺苷(CANP)和环磷酸鸟苷(CGNP)等,除此之外,冬枣中还含有钾、钠、铜、锗、硒等多种微量元素,所有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都是十分有益的,对心血管病、神经衰弱、高血压,癌症和过敏性疾病等都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功能。常食冬枣可起到有病食治无病食疗的作用。
正是因为冬枣有以上优点和功效,才使得冬枣的储存和保鲜显得尤为困难,传统和现有的保鲜方法主要有土藏法、冷冻法、气调法、化学防腐药剂法和辐射保鲜法等。土藏法虽然投资少,设备简单,但是受当地环境温度影响较大,稳定性差;冷冻法虽然也能延长保鲜时间,但解冻后如果不马上食用会很快变味腐烂,无法解决货架期的问题;气调法虽然也能延长保鲜时间,但是从储库取出后,果肉在24小时后会很快变成褐色;化学防腐药剂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能有效保鲜冬枣的保鲜剂,最担心的是化学保鲜剂会带给保鲜品化学污染;辐射保鲜法一般采用同位素辐射,虽然也能延长保鲜时间,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对保鲜品造成一种放射性污染。以上种种原因,使冬枣的储存保鲜问题仍然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国外虽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没有外形美观,肉质酥脆,口感极佳、食药皆优的冬枣,面对广阔地国际市场,冬枣要走出国门参入国际竞争,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尽快解决冬枣的保鲜问题。
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冬枣原保鲜时间2个月的基础上延长保鲜时间2-3倍,并且能解决货架期的一种冬枣的保鲜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按以下内容来实现的:用冰保持贮藏库内的湿度,并在低温状态下充入臭氧和负离子气体,以调节臭氧、负离子、氧气、二氧化碳和乙烯的气体比例,从而延长冬枣的贮藏时间。
臭氧的浓度控制在15-25mg/kg之间,负离子的浓度控制在6.0-10.0×105个/cm2之间,氧气的浓度<2%,二氧化碳的浓度<1%,乙烯的浓度<0.5%,温度
控制在-3--1℃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94%-96%之间,负离子主要是指O-。
经多年的实验测定证明:冬枣的冰点在-5℃--2℃之间,果实的成熟度越高,冰点越低,反之则高,冬枣的最适恒温是通过测定冬枣的冰点而定的,一般控制在-3℃--1℃之间。
经多年的研究证明:冬枣呼吸类型为非跃类型,在贮藏期间呼吸作用一直进行,并随代谢产物的增加,呼吸强度也逐渐增大。本发明是通过对臭氧、负离子、氧气、二氧化碳和乙烯等的调节,控制枣果的呼吸强度,让冬枣在适宜的条件下维持最微弱的呼吸作用,同时还要避免出现强烈地无氧呼吸。
经多年的储藏经验证明:由于冬枣皮薄、水份大,所以湿度是直接影响枣果贮藏保鲜成败的最重要因素。在贮藏库中,若湿度太小,会造成枣果失水失重;湿度过大,会造成枣果裂痕。本发明采用冰保湿法,从而保持库内相对湿度在94-96%之间。
本发明采用“低温高湿冰储藏法”,在低温高湿的条件下,注入负离子和臭氧的混合气体,其目的在于:
(1)保持了冬枣本身的水分;
(2)杀灭了微生物及一些霉菌;
(3)破坏了冬枣表面的部分农残和呼吸放出的乙烯气体;
(4)使冬枣的酶钝化,抑制有机物的水解,降低冬枣的呼吸强度。
5、实施方式
(一)储前消毒、降湿:为了减少枣果在贮藏期间病源微生物侵入,提高好果率,延长贮藏期,一般在枣果入库前20-30天就应该做好库内的清扫、通风及消毒杀菌工作。
具体操作方法有:
(1)用二氧化硫熏蒸,每50米3存库空间内用硫磺2.0千克,点燃熏烟,密闭36小时后通风换气;
(2)用40%甲醛∶水=1∶1,喷洒墙面地面,喷后密闭24小时再通风换气;
(3)用漂白粉消毒,取40克漂白粉加水1千克配成溶液,仔细地喷洒在库壁、顶和地面上;
(4)用臭氧消毒,先将库内货物搬空,清扫干净地板,清洗干净晾干后进行,按10×10-3克/米2选用臭氧发生器,即浓度为6-10毫克/千克,达到一定浓度后停机封库24-48小时,杀菌率可达到80%-90%,效果强于甲醛,消毒完毕,开机降温,使库内湿度降至0-1℃后待果入库。
(二)适时采收、分级做好贮前处理:按照采收要求,在枣果半红期采摘,摘后分级,分别采取防腐处理,在10mg/kg的BA水溶液内浸果5-10分钟。
(三)装袋入箱、包装入库:防腐处理后凉干的枣果,装入容积为5-7.5千克,厚度为0.04-0.07毫米的聚乙烯塑料打孔袋中(一般每盛1千克枣果打2-3毫米的孔1-2个),袋向上不扎口,放入容量为11千克的贮茂箱或周转箱中移入库内,单层排放在贮藏架上,不要堆叠,箱与箱之间留有一定空隙,不要靠的太紧。入库时每批进行数量不超过库容量的1/20-1/10,待库温降至0℃时,将第一批入库的包装袋口扎紧,并码放成垛,再继续将第二批枣果入库,以后以此类推,分批入库。各批枣果刚入库时不扎口,目的是让果实分别预冷,使其充分散发体内热量,并防止一次性进库量太大,库温回升太高,不易迅速降温而导致贮藏失败。
(四)库内温度调控:当冬枣全部入库以后,要逐步将库温降低,一般3天降低10℃,不可降温幅度太大。贮藏冬枣的最适恒温应该通过测定冰点而定,本发明一般采用-3--1℃之间。
(五)库内温度的控制:贮藏库中若湿度太小,就造成枣果的失水失重,本发明在贮藏库中,借助冰的作用,保持湿度在94%-96%之间,贮藏期间要定期检查。
(六)库内气体的控制:向库内同时输入臭氧、负离子,保持库内臭氧的浓度在15-25mg/kg的水平上,负离子的浓度在6.0-10.0×105个/cm2的水平上,从而使原保鲜时间在2个月的基础上延长2-3倍,延长货架期。
严格按照以上步骤进行,从10月15日入库可保鲜到2月15日共达4个月,好果率达99%。
本发明的一种冬枣的保鲜方法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保鲜方法简单、保鲜时间长、保鲜好果率高、节约能源、对环境和保鲜食品无污染且能破坏冬枣部分农残及延长货架期等特点,因而,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