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桥梁施工的吊车结构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桥梁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桥梁施工的吊车结构。
背景技术
在桥梁建设或维修时,需要伸出桥梁外对桥梁两端进行施工,传统的施工设备采用钢索悬挂,钢索的两端均固定,这样的设备主要有几方面的不足,一是采用固定悬挂的方式,施工的高度范围受到限制,不能灵活升降,改变施工平台的高度十分麻烦,从而影响到工程进度;二是施工人员通过搭接简易的平板上下施工平台,没有防护装置,十分危险;三是钢索不稳定,在悬挂人员施工时会产生很大的晃动,人员的施工平台不稳定,施工不方便,在剧烈晃动时甚至会威胁施工人员的安全。
随着各种桥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生产生活当中,桥梁养护加固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既有桥梁的养护加固施工条件和新建时的条件完全不同。加固作业均在梁面以下施工,尤其对于水中桥梁或者跨越沟谷的高空桥梁,采用常规的水上浮吊或高空塔吊吊装,效率低,成本高,尤其是墩柱修复砼浇筑施工中,存在着模板安装拆除等环节,更大程度上的提高了养护加固的成本,降低了效率。因此,提供一种新型吊具,从而利用既有桥梁在桥面上完成全部吊装作业,并且做到安全高效、经济适用,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用桥梁施工的吊车结构,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的吊车结构无法满足现在桥梁施工所用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置于桥梁边缘的机架,机架的一端设有置于桥梁上的配重车,配重车下方设有车轮,机架的另一端伸出至桥梁外侧且连接有竖向且可移动的梯架,梯架的下端设有站立台,梯架的外侧设有与机架连为一体的延伸端,延伸端活动连接有竖向操作台,操作台的下端与站立台为转动连接,构成竖向操作台的上端脱离延伸端后,竖向操作台的下端绕站立台转动至横向水平位置的结构,站立台内部横向为空腔装置,构成操作台可通过站立台内部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通过自主设计的吊车结构,使维修人员便于在桥梁以下位置维修,并且可以适时的调节维修时的位置和高度,维修人员在进行维系时安全性能更加稳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至图2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置于桥梁1边缘的机架2,机架2的一端设有置于桥梁1上的配重车3,配重车3下方设有车轮4,机架2的另一端伸出至桥梁1外侧且连接有竖向且可移动的梯架5,梯架5的下端设有站立台6,梯架5的外侧设有与机架2连为一体的延伸端7,延伸端7活动连接有竖向操作台8,操作台8的下端与站立台6为转动连接,构成竖向操作台8的上端脱离延伸端7后,竖向操作台8的下端绕站立台6转动至横向水平位置的结构,站立台6内部横向为空腔装置9,构成操作台8可通过站立台6内部的结构。
所述的配重车3的上端设有伸缩腔10,构成机架2可在伸缩腔10内伸缩的结构。
所述的配重车3上安装有推把11。
所述的机架2为矩形框架,且框架内设有多根横梁。
所述的机架2与梯架5经第一滑轨连接,构成梯架5可在机架2上上下移动且固定的结构。
所述的站立台6周围设有第一围栏12。
所述的机架2与梯架5经滑动搭扣14扣合连接。
所述的站立台6与操作台8经第一转轴连接,且站立台6与操作台8经第二滑轨连接固定,构成操作台8经第二滑轨可穿过站立台6内部的结构。
所述的操作台8的四周设有经第二转轴连接的多个第二围栏13,构成第二围栏13可折叠在操作台8上的结构。
所述的操作台8上设有与梯架5连接的支撑绳15。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车轮4构成移动式吊车结构,选择好合适的桥梁维修方位,把配重车3移动至合适的位置,通过从伸缩腔10内拉伸机架2的长度,调节梯架5在机架2上的位置,选择好梯架5下端站立台6与维修处的位置,维护人员从机架2上攀上梯架5,然后从梯架5下落到站立台6,维护人员在梯架5上移动时,竖向的操作台8可以作为安全靠背来使用,以用来防止维护人员不小心向后躺所带来的危险,保证了维护人员在梯架5上移动时的安全性。
当维修位置在桥梁下方内部深处时,维护人员达不到所需的位置,此时在站立台6的维护人员把竖向操作台从搭扣14上脱离延伸端7,慢慢把竖向操作台8转动放置水平位置,在经过第二滑轨把操作台8通过空腔装置9移动到站立台6的另一端,维护人员可调节操作台所伸出的长度,用来达到所需维护的位置。
为了保证维护人员的安全,在站立台6上设有第一围栏12,在操作台8上设有可折叠的第二围栏13。
为了进一步保证操作台8的安全性,当操作台8位置固定好之后,把支撑绳15连接操作台8和梯架5,以用来提升操作台8的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传统的吊车而言,灵活轻巧,可实现人为操作化,在维护桥梁下方时,维护人员可亲自站立到确定位置,并且可根据位置的不同,进行合适的调整,安全性能也很高。
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通过自主设计的吊车结构,使维修人员便于在桥梁以下位置维修,并且可以适时的调节维修时的位置和高度,维修人员在进行维系时安全性能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