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苗培植板及秧苗移栽机 本发明涉及秧苗培植板及秧苗移栽装置,该秧苗培植板适于培植秧苗,例如稻谷的秧苗等,该秧苗移栽装置利用所述秧苗培植板。
目前有两种公知系统:移栽垫系统(seedling mat system)和移栽钵系统(seedling pot system),在移栽垫系统中,稻种播种在育秧用的秧苗培植箱内所装的土壤中,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48-96310和日本专利公报No.56-22483所披露的;在移栽钵系统中,稻种播种在育秧用的盆内所装的土壤中,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58-155019和日本专利公报No.57-22288所披露的。
在上述公知的移栽垫系统和移栽钵系统中,土壤用于苗床中,因此,苗床重量增加,运送秧苗的劳动负荷也增加。在移栽垫系统中,均匀将种籽播种在秧苗培植箱内的土壤中和在秧苗移栽装置间对各秧苗准确定位都很困难。因此很难知道在秧苗移栽过程中每兜(stock)的秧苗数。而且,垫子是由秧苗培植箱中土壤里的秧苗的根相互缠结而成的,因此移栽的时间是由播的种籽的数量决定的,合适的工作时间有限。特别是,如果播的幼苗种籽数量太多,种籽长得太快,就会产生秧苗堆。在中间秧苗(intermediate seedling)的种籽生成秧苗时,幼苗的根缠结在一起的很少,因而不会形成垫子。在移栽钵系统中,相同秧苗培植面积的秧苗数量少于移栽垫系统,由于秧苗培植箱数量的增加,劳动负荷也增加。而且,秧苗移栽装置的结构变得复杂。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秧苗培植板,该秧苗培植板可通过对普通地秧苗移栽装置作很小的改变而成,同时减轻秧苗运输过程的劳动负荷,消除需要合适移栽时间带来的限制,还提供一种秧苗移栽装置,利用秧苗培植板可以高效且可靠的进行移栽。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和特征,提供了一种秧苗培植板,该秧苗培植板包括秧苗培植及保持层,该秧苗培植及保持层呈矩形形状并由带有开口单元的材料制成,并且粘结在支承膜表面,该支承膜呈矩形形状,秧苗培植及保持层有用于放置种籽的大量种穴区(accommodating area),种穴区开口于秧苗培植及保持层中与支承膜反向的表面上。
这种秧苗培植板结构简单,其中秧苗培植及保持层粘结在支承膜的表面上,使得秧苗的培植能够实现工业化。此外,由于不用土壤,因此可以实现清洁处理并减轻秧苗运输时的劳动负荷。而且,秧苗培植板的整个形状与移栽垫形状类似,因此秧苗培植板可以这样设计,对普通秧苗移栽装置进行很小的改变即可,该普通秧苗移栽装置用于移栽垫的秧苗移栽。种籽放置在种穴区内,因此通过在种穴区间有足够的间距,可以在移栽过程中防止根被切断,防止茎和叶折叠。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和特征,除了第一特征外,在秧苗培植及保持层和支承膜上都有孔眼,以将秧苗培植板分成大量板单元,各板单元有各自的种穴区。
由于这样安排,与种穴区相应的各板单元能够很容易的分开和移植,这样,在秧苗移栽过程中不会产生缺兜(stock lack)。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和特征,除了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特征外,秧苗培植及保持层粘结在支承膜的整个表面上,该支承膜与秧苗培植及保持层有同样的形状,在支承膜上有大量进给锁定部分,排成至少一排。
由于这样安排,通过在秧苗的移栽过程中使传送装置与进给锁定部分啮合,秧苗培植板能够以给定的速度可靠进给,因此可以简化传送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和特征,除了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特征外,秧苗培植及保持层粘结在支承膜上,该支承膜的宽度大于秧苗培植及保持层的宽度,在支承膜伸出秧苗培植及保持层的部分有大量进给锁定部分,排成至少一排。
由于这样安排,通过在秧苗的移栽过程中使传送装置与进给锁定部分啮合,秧苗培植板能够以给定的速度可靠进给,因此可以简化传送装置。而且,在秧苗的传送过程中不会对秧苗培植及保持层施加不合理的力,因此在秧苗移栽过程中不会损坏秧苗的根。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和特征,提供了一种秧苗移栽装置,该秧苗移栽装置包括移栽基座、传送装置和种植装置,根据上述第三或第四特征的秧苗培植板放置在该移栽基座上,该传送装置能够与在移栽基座上的秧苗培植板的进给锁定部分啮合,以便在移栽基座上传送秧苗培植板,该种植装置通过将板单元从传送装置传送的秧苗培植板上分开,而将板单元移植到土地上。
由于这样安排,通过使传送装置与秧苗培植板的进给锁定部分啮合,秧苗培植板能够可靠的放置并保持在移栽基座上,并能够由传送装置可靠传送,因此可进行高效的秧苗移栽而不会产生缺兜。而且,秧苗移栽装置可以这样设计,仅对用于移栽垫的普通秧苗移栽装置进行很小的变型,因而降低成本。
通过下面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并结合附图,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
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秧苗培植板的示意图;
图2所示为秧苗培植板的示意图,该秧苗培植板中秧苗培植层/保持层和支承板彼此分开;
图3所示为沿图1中3-3线的剖面图;
图4所示为车载式稻子种植机的侧视图;
图5是以图4中箭头5所示方向的移栽底座的视图,秧苗培植板放置在该移栽底座上;
图6所示为沿图5中6-6线的剖面图;
图7是与图5类似,但是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视图;
图8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现在通过附图所示实施例介绍本发明。
图1至图6表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参考图1至图3,秧苗培植板101包括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1,该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1由具有开口单元的材料形成并粘结在支承膜121的上表面。
支承膜121由可在土壤中生物降解的材料形成,其厚度设置为不会防碍秧苗的培植和移栽,例如,在0.05mm到0.15mm之间,优选为0.12mm。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1也是由可在土壤中生物降解的材料形成,其厚度设置为所有种籽都能容纳于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1中,例如,在3mm到20mm之间。不过,在图1到图3中,为了清楚表明秧苗培植板101的结构,突出了支承膜121的厚度是。
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1和支承膜121形成同样的矩形形状,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1粘结在支承膜121的整个表面上。这样,秧苗培植板101也形成矩形形状,但是秧苗培植板101的长度和宽度要与车载式稻子种植机18的移栽基座31(见图5和图6)相适应,该稻谷种植机18将在后面介绍。
在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1上有大量用于放置种籽例如稻谷的种籽的种穴区13,这些种穴区13在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1的宽度和长度方向上以相同间距隔开。种穴区13可以由例如凹坑构成,该凹坑开口于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1的不朝向支承膜121的表面上,也可以仅仅由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1表面上的凹槽构成。
在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1和支承膜121中有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孔眼15,以将秧苗培植板101分割成大量长方体板单元14,各长方体板单元14有相应的种穴区13。
支承膜121上作为锁定部分的进给锁定孔16至少有一排,用以纵向传送秧苗培植板101,进给锁定孔在秧苗培植板101的纵向上等间距排列,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有多排在秧苗培植板101的横向上间隔开的锁定孔。进给锁定孔16分布在孔眼15之外的区域。
这样的秧苗培植板101不仅能用于车载式稻子种植机的秧苗移栽,也能用于种籽培植。为了用秧苗培植板101进行种籽培植,可以进行溶液培养,秧苗培植板101还可用作稻子的苗床。例如,用溶液培养法培植稻谷的种籽时,稻种播种后放置在秧苗培植板101的种穴区13中,并进行浸种处理或类似处理。这样,将秧苗培植板101浸入水中进行浸种处理后,再进行秧苗培植处理,因此由放置在种穴区13中的稻谷种籽生成的秧苗17能保留在秧苗培植板101的板单元14中。
参考图4,发动机(未示出)和发动机辅助设备(未示出)安装在车载式稻子种植机18的车架19的前部,覆盖发动机和发动机辅助设备的发动机顶盖20安装在车架19上。传动器21和后轴架22安装在车架19的后部。一对后轮WR布置在后轴架22的相对边并由传动器21传送的功率驱动旋转,一对前轮WF由车架19支承在后轮WR的前面。另外,操纵方向盘23或类似物的乘员所坐的座位在车架19的后面部分。
活动框架26通过连接结构25可提升地连接到车载式稻子种植机18的车架19的后部,浮子27安装在活动框架26上,这样,它们可以自动或者手动进行垂直调节。多个秧苗移栽装置30布置在支架28上,并在车载式稻子种植机18的横向上布置成能够移栽多行秧苗,该支架28安装在活动框架26上。
秧苗移栽装置30包括移栽基座31、种植装置32和传送装置33,该移栽基座31布置在支架28上并朝后成斜向上弯曲的状态,此时活动框架26是处于秧苗种植状态,该种植装置32顺序将秧苗培植板101的各秧苗17种植到地上,且秧苗17仍在各板单元14内,该传送装置33使秧苗培植板101在移栽基座31上向种植装置32顺序传送。
参考图5和图6,移栽基座31包括对应于秧苗培植板101相对边的侧壁板35、35,该侧壁板35在支承板34的相对侧边上,秧苗培植板101放置在该支承板34上。在支承板34的中部有矩形开口36。
移栽基座31的下面部分布置有固定在支架28上的导向架37,这样导向架能够在车载式稻子种植机18的横向上往复运动。导向架37做成横截面大致为L形,并包括一限制壁部分37a和支板部分37b,该限定壁部分37a对着移栽基座31的底端(后端)并离移栽基座31的底端(后端)给定间隔以限定秧苗培植板101的前端,该秧苗培植板101在移栽基座31上朝车载式稻子种植机18后方斜向下传送,支板部分37b支承移栽基座31的底部,这样移栽基座31能够在车载式稻子种植机18的横向上运动。导向架37固定在支架28上,移栽基座31的底端与限制壁部分37a之间的距离大致与板单元14的一边长度相当,该板单元14是长方体。
而且,在导向架37的宽度方向的侧边上有豁口38,因此能够通过种植装置32将一个板单元14向下与秧苗培植板101部分分离,该秧苗培植板101部分相应位于限制壁部分37a和移栽基座31之间。
传送装置33布置在移栽基座31的支承板34的下面,以便与移栽基座31一起运动,该传送装置33包括驱动轮39、从动轮40和环形传送带41,该驱动轮39布置在移栽基座31的底端并与未表示出来的驱动源相连,该从动轮40布置在移栽基座31的顶端,该循环传送带41环绕穿过驱动轮39和从动轮40。各驱动轮39和从动轮40可以是例如链轮,传送带可以是例如齿条带。
而且,传送带41的宽度是这样,它对着移栽基座31开口36的整个表面。传送带41由导向件42引导,该导向件42固定在移栽基座31上,这样,传送带41在更靠近移栽基座31下表面的区域运动。
在传送带41的表面有大量啮合爪43,该啮合爪43从开口36向上突出,这样,它们能够与移栽基座31上秧苗培植板101中的进给锁定孔16配合。秧苗培植板101通过使啮合爪43与进给锁定孔16啮合而随传送带41的运动而运送。
本实施例中几乎整个移栽基座31的长度上都有传送装置33,但是还可以只在移栽基座31的末端即在种植装置32的这边提供传送装置。
种植装置32的结构与用于普通移栽垫的种植装置相同,由支板28支承,位于与导向架37的豁口38相应的位置。种植装置32包括旋转轴45、传动机匣46、一对轴47、47、一对臂48、48和移栽爪49、49,该旋转轴45由发动机传送的功率驱动旋转,该传动机匣46的中部固定有旋转轴45,这一对轴47可旋转的装在传动机匣46的相对端,并有与旋转轴45平行的轴线,旋转轴45的功率通过传动机匣46内的传动机构(未示出)传送给轴47,该臂48的底端固定在相应轴47上,该移栽爪49位于相应臂48的顶端。
在这种种植装置32中,移栽爪49、49响应旋转轴45的旋转时的操作可由图6中的双点划线所示轨迹表示,由此,带有秧苗17的板单元14通过移栽爪49、49在导向件37的豁口38中顺序与秧苗培植板101分开,板单元14顺序种植在土地上。
下面介绍第一实施例的工作过程。秧苗培植板101包括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1,该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1做成矩形形状并由具有开口单元的材料形成,且粘结在支承膜121的上表面,该支承膜121做成矩形形状,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1有大量能在其中容纳种籽的种穴区13。因此,秧苗培植板101能成简单的结构并能使秧苗培植工业化。由于不用土壤所以能够实现清洁处理,并减轻秧苗运输过程中的劳动负荷。
而且,秧苗培植板101的整个形状与普通的移栽垫形状相似,因此,秧苗移栽装置在设计时仅对普通秧苗移栽装置作很小的改变即可使用,该普通秧苗移栽装置用于移栽垫的移栽。种籽放置在种穴区13中,由于种穴区间有足够的空间,在秧苗移栽时能够防止根被切断和防止茎和叶折叠。
因为在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1和支承膜121上有孔眼15,该孔眼15将秧苗培植板101分割成大量板单元14,每个板单元有相应的种穴区13,因此能够很容易的将与各种穴区13相对应的板单元14分开并移植,因此不会产生缺兜。
而且,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1粘结在与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1相同形状的支承膜121的整个表面上,支承膜121有至少一排进给锁定孔16,该进给锁定孔16至少在支承膜121的纵向上排列。秧苗培植板101能够通过进给锁定孔16在输送时以给定速度可靠的传送,因此能够简化秧苗移栽装置30上的传送装置33。
车载式稻子种植机18上的秧苗移栽装置30包括移栽基座31、传送装置33和种植装置32,秧苗培植板101放置在该移栽基座31上,该传送装置33能够与秧苗培植板101上的进给锁定孔16啮合,使秧苗培植板101在移栽基座31上传送,该种植装置32通过将板单元14与秧苗培植板101分开而将板单元14移栽到土壤中,该秧苗培植板101是由传送装置33传送。因此,秧苗移栽装置30的结构这样设计,仅对普通秧苗移栽装置作很小的改变即可,该普通秧苗移栽装置用于移栽垫的移栽,由此可以减小成本。
而且,在秧苗移栽装置30中,通过传送装置33和秧苗培植板101上的进给锁定孔16啮合,秧苗培植板101能够可靠的放置和保持在移栽基座31上,并由传送装置33可靠传送和高效移栽,而不会产生缺兜。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秧苗培植板101的支承膜121上的多排的进给锁定孔16布置在支承膜121纵向上的相同位置上。在第二实施例中,进给锁定孔16以这种方式排列,相邻排的进给锁定孔的位置在支承膜121的纵向上偏移了半个孔距。这时,传送装置33的传送带41上的啮合爪43也可以在传送带41的横向上间隔布置多排,并以这种方式排列,相邻排的啮合爪43的位置在传送带41的移动方向上偏移了半个爪距,如图7所示。
图8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秧苗培植板102包括带有种穴区13的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2,该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2粘结在支承膜122上,该支承膜122的宽度大于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2的宽度。在支承膜122伸出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2的区域,即在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2所在侧的对边区域,有多个进给锁定孔16排成一排。
在第三实施例中,啮合爪与进给锁定孔16啮合使秧苗培植板102能够以给定速度可靠的传送。因此,可以简化传送装置33,且在秧苗培植板102输送的过程中,不会对秧苗培植及保持层112施加不合理的力,因此不会损坏秧苗17的根。
尽管已经详细介绍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应当知道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没有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