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通风散热系统的电力设施避雷装置及其使用方法.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1528022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9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115166.2

申请日:

2015.03.17

公开号:

CN104682204A

公开日:

2015.06.03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H01T 19/04申请日:20150317授权公告日:20160817终止日期:20170317|||授权|||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H01T 19/04登记生效日:20160725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张启鼎变更后权利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垦利县供电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257500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振兴路45号变更后权利人:257500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开发区胜兴路南侧、育才路东侧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后权利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东营供电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H01T 19/04登记生效日:20160718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楼天翔变更后权利人:张启鼎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322104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六石街道桐坑村6-337号变更后权利人:257500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振兴路45号|||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H01T 19/04变更事项:发明人变更前:楼天翔变更后:张启鼎 王涛 王立平 刘冲 许凯强 李建波 曹丽伟 胥学军 闫顺国 屈克广 罗剑楠 王子尹 张华 王红 于花艳 杨喜玲 王梦晓 苟冬 孙学军 任涛|||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T 19/04申请日:20150317|||公开

IPC分类号:

H01T19/04

主分类号:

H01T19/04

申请人:

楼天翔

发明人:

楼天翔

地址:

322104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六石街道桐坑村6-33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带有通风散热系统的电力设施避雷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所述装置包括用于固定于电力设施(7)上的壳体(810)以及第一避雷柱(892)和第二避雷柱(893),所述第一避雷柱(892)和第二避雷柱(893)的上部为尖端(8920、8930)用以引雷;在所述外壳(810)中的安装板(811)上安装有避雷柱伸缩选择用电机(82),所述避雷柱伸缩选择用电机(82)通过小齿轮(83)分别与位于小齿轮两侧处的第一大齿轮(84)和第二大齿轮(85)动力联接。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1.   一种带有通风散热系统的电力设施避雷装置,包括用于固定于电力设施(7)上的壳体(810)以及第一避雷柱(892)和第二避雷柱(893),所述第一避雷柱(892)和第二避雷柱(893)的上部为尖端(8920、8930)用以引雷; 在所述外壳(810)中的安装板(811)上安装有避雷柱伸缩选择用电机(82),所述避雷柱伸缩选择用电机(82)通过小齿轮(83)分别与位于小齿轮两侧处的第一大齿轮(84)和第二大齿轮(85)动力联接,所述第一大齿轮(84)和第二大齿轮(85)分别固定在第一动力传递轴(86)和第二动力传递轴(87)上,第一动力传递轴(86)和第二动力传递轴(87)分别与旋转安装在所述外壳(81)中的第一内螺纹筒件(890)和第二内螺纹筒件(891)同轴,在所述壳体(810)中还设置有能操作性地上下移位的双套筒联轴器,所述双套筒联轴器由液压驱动装置驱动从而上下移位并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轴(86)和第二动力传递轴(87)同轴的第一联轴套筒(882)和第二联轴套筒(883),所述第一联轴套筒(882)和第二联轴套筒(883)各自通过轴承而安装于同一横向杆件(88)上从而彼此相连,所述液压驱动装置包括安装在横向杆件(88)上方的驱动液压缸体(80)和安装在所述驱动液压缸体(80)中的活塞杆(81),所述横向杆件(88)与所述驱动液压缸体(80)中的活塞杆(81)固定连接,当所述双套筒联轴器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动力传递轴(86)与第一内螺纹筒件(890)通过第一联轴套筒(882)而动力联接,第二动力传递轴(87)与第二内螺纹筒件(891)动力脱开;当所述双套筒联轴器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动力传递轴(86)与第一内螺纹筒件(890)动力脱开,第二动力传递轴(87)与第二内螺纹筒件(891)通过第二联轴套筒(883)而动力联接;所述第一避雷柱(892)和第二避雷柱(893)的外表面均设置有螺纹,所述第一内螺纹筒件(890)和第二内螺纹筒件(891)分别与所述第一避雷柱(892)和第二避雷柱(893)螺纹配合;所述第一避雷柱(892)和第二避雷柱(893)的下部分别与第一电引导线路(8921)和第二电引导线路(8931)的上部电连接,第一电引导线路(8921)和第二电引导线路(8931)分别延伸穿过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轴(86)和第二动力传递轴(87)中相应者中的中心通道从而各自的下部分别通过第一电连接底座(8922)和第二电连接底座(8932)而与延伸到所述壳体(810)外部的第一接地线路(8923)和第二接地线路(8933)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线路(8923)和第二接地线路(8933)分别位于所述壳体(810)的两侧并且接地。 2.  所述壳体(810)中还安装有通风散热系统,所述通风散热系统包括安装在壳体(810)下端壁上的通风扇(90)和设置在所述壳体(810)左端壁和右端壁上的通风散热孔(91),所述通风扇(90)的风向由所述壳体(810)外部吹向所述壳体(810)内部,并从所述通风散热孔(91)将所述壳体(810)内部的热量排出所述所述壳体(810)外部。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带有通风散热系统的电力设施避雷装置的使用方法,其中,当所述双套筒联轴器被驱动处于在上的位置时,所述第一避雷柱(892)能够被驱动而伸出或缩回,并且当所述双套筒联轴器被驱动处于在下的位置时,所述第二避雷柱(893)能够被驱动而伸出或缩回;由此,当所述第一避雷柱(892)和第二避雷柱(893)中的一个损坏时,被损坏的避雷柱缩回,并且所述第一避雷柱(892)和第二避雷柱(893)中的另一个伸出。

说明书

说明书带有通风散热系统的电力设施避雷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避雷器领域,尤其是带有通风散热系统的电力设施避雷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力设施的避雷装置要求具有较高的可靠度。尤其是在具有恶劣工作条件以及高密度雷电发生的场合。
在避雷装置发生损坏后,由于雷电的高密度发生,其可能会对电力设施的正常运转造成风险。而对于损坏的避雷设施的更换往往需要时间,而且在雷电正在发生的情形下进行更换的操作风险增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通风散热系统的电力设施避雷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能够克服上述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带有通风散热系统的电力设施避雷装置,包括用于固定于电力设施上的壳体以及第一避雷柱和第二避雷柱,所述第一避雷柱和第二避雷柱的上部为尖端用以引雷;
在所述外壳中的安装板上安装有避雷柱伸缩选择用电机,所述避雷柱伸缩选择用电机通过小齿轮分别与位于小齿轮两侧处的第一大齿轮和第二大齿轮动力联接,所述第一大齿轮和第二大齿轮分别固定在第一动力传递轴和第二动力传递轴上,第一动力传递轴和第二动力传递轴分别与旋转安装在所述外壳中的第一内螺纹筒件和第二内螺纹筒件同轴,在所述壳体中还设置有能操作性地上下移位的双套筒联轴器,所述双套筒联轴器由液压驱动装置驱动从而上下移位并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轴和第二动力传递轴同轴的第一联轴套筒和第二联轴套筒,所述第一联轴套筒和第二联轴套筒各自通过轴承而安装于同一横向杆件上从而彼此相连,所述液压驱动装置包括安装在横向杆件上方的驱动液压缸体和安装在所述驱动液压缸体中的活塞杆,所述横向杆件与所述驱动液压缸体中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当所述双套筒联轴器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动力传递轴与第一内螺纹筒件通过第一联轴套筒而动力联接,第二动力传递轴与第二内螺纹筒件动力脱开;当所述双套筒联轴器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动力传递轴与第一内螺纹筒件动力脱开,第二动力传递轴与第二内螺纹筒件通过第二联轴套筒而动力联接;所述第一避雷柱和第二避雷柱的外表面均设置有螺纹,所述第一内螺纹筒件和第二内螺纹筒件分别与所述第一避雷柱和第二避雷柱螺纹配合;所述第一避雷柱和第二避雷柱的下部分别与第一电引导线路和第二电引导线路的上部电连接,第一电引导线路和第二电引导线路分别延伸穿过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轴和第二动力传递轴中相应者中的中心通道从而各自的下部分别通过第一电连接底座和第二电连接底座而与延伸到所述壳体外部的第一接地线路和第二接地线路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线路和第二接地线路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两侧并且接地;
所述壳体中还安装有通风散热系统,所述通风散热系统包括安装在壳体下端壁上的通风扇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左端壁和右端壁上的通风散热孔,所述通风扇的风向由所述壳体外部吹向所述壳体内部,并从所述通风散热孔将所述壳体内部的热量排出所述所述壳体外部。
根据另一方面,如所述的一种带有通风散热系统的电力设施避雷装置的使用方法,其中,当所述双套筒联轴器被驱动处于在上的位置时,所述第一避雷柱能够被驱动而伸出或缩回,并且当所述双套筒联轴器被驱动处于在下的位置时,所述第二避雷柱能够被驱动而伸出或缩回;由此,当所述第一避雷柱和第二避雷柱中的一个损坏时,被损坏的避雷柱缩回,并且所述第一避雷柱和第二避雷柱中的另一个伸出。
通过上述方案,由于在壳体中设置两个避雷柱,在其中一个发生损坏后能及时更换使用的避雷柱。而且,通过双套筒联轴器在不同位置的变换,能够分别驱动不同避雷柱的伸缩,从而节省了设备成本降低了设备复杂度。而且,通过导电线路设置于动力传递轴的中心通孔内,能够提高与周围部件的绝缘性能。通过设置导线连接座,其能够在避雷柱运动时保持导电性能的良好保障。而且,在壳体内设置电源装置,能够最大程度保障避雷设施与周围设备的绝缘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避雷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避雷装置的内部构造的具体示意图,其中,第一避雷柱处于伸出状态;
图3是图2中的避雷装置在第二避雷柱伸出时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3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根据实施例,一种带有通风散热系统的电力设施避雷装置,包括用于固定于电力设施7上的壳体810以及第一避雷柱892和第二避雷柱893,所述第一避雷柱892和第二避雷柱893的上部为尖端8920、8930用以引雷;
在所述外壳810中的安装板811上安装有避雷柱伸缩选择用电机82,所述避雷柱伸缩选择用电机82通过小齿轮83分别与位于小齿轮两侧处的第一大齿轮84和第二大齿轮85动力联接,所述第一大齿轮84和第二大齿轮85分别固定在第一动力传递轴86和第二动力传递轴87上,第一动力传递轴86和第二动力传递轴87分别与旋转安装在所述外壳81中的第一内螺纹筒件890和第二内螺纹筒件891同轴,在所述壳体810中还设置有能操作性地上下移位的双套筒联轴器,所述双套筒联轴器由液压驱动装置驱动从而上下移位并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轴86和第二动力传递轴87同轴的第一联轴套筒882和第二联轴套筒883,所述第一联轴套筒882和第二联轴套筒883各自通过轴承而安装于同一横向杆件88上从而彼此相连,所述液压驱动装置包括安装在横向杆件88上方的驱动液压缸体80和安装在所述驱动液压缸体80中的活塞杆81,所述横向杆件88与所述驱动液压缸体80中的活塞杆81固定连接,当所述双套筒联轴器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动力传递轴86与第一内螺纹筒件890通过第一联轴套筒882而动力联接,第二动力传递轴87与第二内螺纹筒件891动力脱开;当所述双套筒联轴器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动力传递轴86与第一内螺纹筒件890动力脱开,第二动力传递轴87与第二内螺纹筒件891通过第二联轴套筒883而动力联接;所述第一避雷柱892和第二避雷柱893的外表面均设置有螺纹,所述第一内螺纹筒件890和第二内螺纹筒件891分别与所述第一避雷柱892和第二避雷柱893螺纹配合;所述第一避雷柱892和第二避雷柱893的下部分别与第一电引导线路8921和第二电引导线路8931的上部电连接,第一电引导线路8921和第二电引导线路8931分别延伸穿过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轴86和第二动力传递轴87中相应者中的中心通道从而各自的下部分别通过第一电连接底座8922和第二电连接底座8932而与延伸到所述壳体810外部的第一接地线路8923和第二接地线路8933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线路8923和第二接地线路8933分别位于所述壳体810的两侧并且接地;
所述壳体810中还安装有通风散热系统,所述通风散热系统包括安装在壳体810下端壁上的通风扇90和设置在所述壳体810左端壁和右端壁上的通风散热孔91,所述通风扇90的风向由所述壳体810外部吹向所述壳体810内部,并从所述通风散热孔91将所述壳体810内部的热量排出所述所述壳体810外部。
另一方面, 如所述的一种带有通风散热系统的电力设施避雷装置的使用方法,其中,当所述双套筒联轴器被驱动处于在上的位置时,所述第一避雷柱892能够被驱动而伸出或缩回,并且当所述双套筒联轴器被驱动处于在下的位置时,所述第二避雷柱893能够被驱动而伸出或缩回;由此,当所述第一避雷柱892和第二避雷柱893中的一个损坏时,被损坏的避雷柱缩回,并且所述第一避雷柱892和第二避雷柱893中的另一个伸出。

带有通风散热系统的电力设施避雷装置及其使用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带有通风散热系统的电力设施避雷装置及其使用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带有通风散热系统的电力设施避雷装置及其使用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带有通风散热系统的电力设施避雷装置及其使用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有通风散热系统的电力设施避雷装置及其使用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带有通风散热系统的电力设施避雷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所述装置包括用于固定于电力设施(7)上的壳体(810)以及第一避雷柱(892)和第二避雷柱(893),所述第一避雷柱(892)和第二避雷柱(893)的上部为尖端(8920、8930)用以引雷;在所述外壳(810)中的安装板(811)上安装有避雷柱伸缩选择用电机(82),所述避雷柱伸缩选择用电机(82)通过小齿轮(83)分别与位于小齿轮两侧处的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