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祛风逐瘀膏 一、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统膏药,通过贴附能够对内病、外病有很好的疗效。
二、背景技术: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膏药不是很多,一般其它膏药只是外病外治,外病指:皮肤、肌肉、肌腱、筋膜的损伤疾患等,不能一膏既治外病,又治内病,如肺寒虚弱、咳嗽痰喘、胃寒、肠寒、肾寒、肾囊潮湿、梦遗滑精、肾虚尿频、少腹冷痛、肠炎痢疾等。
三、发明内容:
1、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祛风逐瘀膏,其目的在于本发明不仅能够外病外治,对有些疾患能够内病外治,且疗效显著。
2、技术方案:
一种祛风逐瘀膏,他包括有药膏及药膏附着的膏药皮,其特征在于:药膏包括有群药和后下药,群药和后下药以重量比的关系为:7~10∶1;群药由下列中草药的原料(以重量份的关系)制成:
牛膝(1~2)、地肤子(1~2)、穿山甲(1~2)、红花(1~2)、细辛(1~2)、江虫(1~2)、栀子(1~2)、赤芍(1~2)、姜黄(1~2)、羌活(1~2)、独活(1~2)、当归(1~2)、防风(1~2)、白芷(1~2)、川芎(1~2)、枳壳(1~2)、元芩(1~2)、申姜(1~2)、青皮(1~2)、乌药(1~2)、甘草(1~2)、全蝎(1~2)、加皮(1~2)、透骨草(1~4)、附子(1~4)、木鳖子(1~4)、火麻子仁(1~4)、灵仙(1~4)、牙皂(1~4)、麻黄(1~4)、赤木(1~4)、川椒(1~4)、连召(1~4)、川军(1~4)、大枫子(1~4)、毕麻子(1~4)、章丹(200~650)、麻油(400~1300);
后下药由下列中草药的原料(以重量份的关系)制成:乳香(1~2)、没药(1~2)、木香(1~2)、轻粉(1~2)。
祛风逐瘀膏还配有引经药和提毒散,引经药由下列中草药的原料(以重量比的关系)制成:冰片(2份)∶丁香(4份)∶麝香(1份)∶白胡椒(3份);提毒散由下列中草药的原料(以重量比的关系)制成:雄黄(1份)∶轻粉(1份)。
一种祛风逐瘀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的群药除章丹、麻油外按上述比例入锅用麻油熬煎去渣,滴水成珠,再炒透章丹放入,待清烟不起,热毒去尽,将后下药放入收膏即成。
3、优点及效果:秘传奇方,制法奇特,药品精良,配伍合理,与其它膏药大不相同,最有追风散寒功能,舒筋活血行气之效力。一般其它膏药只是外病外治,而本膏药不但外病可治,而且一些脏腹、器官之内病也可治疗,且疗效显著。即使无病之人常贴肚脐(神阙穴:外通四肢百骸,内连十二经脉)男子受丹田壮元阳可以固精种子,在女子调血脉、受子宫自易受孕不腰腿疼。小儿受肚脐可无外发风邪寒凉,自无腹痛泄泻之苦。本膏药主药为常用药易取得且制备方法简单无需特殊设备,易于操作,便于推广。
四、具体实施方式:
本膏药乃得一于家传,已有百余年历史,先人出身于武术世家,曾任张作霖大帅府上护院武师,后因军伐混战,回老家偏远乡村躲避,此膏药就此埋没于乡村农家数十年。只为近邻亲朋无偿疗病,没有得到大的开发利用,没能在祖国中医药这块瑰宝中湛放光彩。直至九六年自己开门诊以后,才开始发掘整理先人留下的这块宝贝,为周边乡镇的村民治病,几年来积攒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也治愈了很多凝难杂症。
组方:
群药:(以重量份的关系)配制:
牛膝(1~2)、地肤子(1~2)、穿山甲(1~2)、红花(1~2)、细辛(1~2)、江虫(1~2)、栀子(1~2)、赤芍(1~2)、姜黄(1~2)、羌活(1~2)、独活(1~2)、当归(1~2)、防风(1~2)、白芷(1~2)、川芎(1~2)、枳壳(1~2)、元芩(1~2)、申姜(1~2)、青皮(1~2)、乌药(1~2)、甘草(1~2)、全蝎(1~2)、加皮(1~2)、透骨草(1~4)、附子(1~4)、木鳖子(1~4)、火麻子仁(1~4)、灵仙(1~4)、牙皂(1~4)、麻黄(1~4)、赤木(1~4)、川椒(1~4)、连召(1~4)、川军(1~4)、大枫子(1~4)、毕麻子(1~4)、章丹(200~650)、麻油(400~1300);
后下药由下列中草药的原料(以重量份的关系)制成:乳香(1~2)、没药(1~2)、木香(1~2)、轻粉(1~2)。
引经药:(以重量比的关系)制成:冰片(2份)∶丁香(4份)∶麝香(1份)∶白胡椒(3份);
提毒散:(以重量比地关系)制成:雄黄(1份)∶轻粉(1份)。
配制方法:将群药中牛膝、地肤子、穿山甲、红花、细辛、江虫、栀子、赤芍、姜黄、羌活、独活、当归、防风、白芷、川芎、枳壳、元芩、申姜、青皮、乌药、甘草、全蝎、加皮按相同的重量,每味一份量;透骨草、附子、木鳖子、火麻子仁、灵仙、牙皂、麻黄、赤木、川椒、连召、川军、大枫子、毕麻子按相同的重量,每味四份量;混合后入锅用麻油熬煎去渣,滴水成珠,再将熟油秤准,炒透章丹放入,待清烟不起,热毒去尽,将后下药放入收膏即成。章丹的重量是群药的7~9倍,麻油的重量是章丹的2倍。
主治:
内科:肺寒虚弱、咳嗽痰喘、胃寒、肠寒、肾寒、肾囊潮湿、梦遗滑精、肾虚尿频、少腹冷痛、肠炎痢疾。
外科:风、寒、湿痹、骨质增生、神经麻痹、颈椎病、肩周炎、慢性腰腿疼、腰肌劳损、腰间盘脱出、跌打损伤、无名肿痛、疔、疮、痈。
妇科:妇女血寒、痛经、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五淋白浊、崩漏、宫寒不孕、习惯性流产、产后诸痛。
儿科:食积、奶积、消化不良、风寒腹痛、肠炎痢疾、小儿疝气、气卵偏坠、脐疝、盘肠气症。
用法:
外病者:先将膏药加热摊开,引经药面置膏药上摊均匀,贴患处或临近穴位,一贴药效10-20天。
内病者:先将引经药面置于脐内(神阙穴),膏药加热摊开贴脐上,一贴药效10-20天。
疔疮、痈毒贴法:不管病灶未溃或已溃者均将提毒散覆盖于病灶表面,膏药贴其上,以渗出多少更换贴敷时间,渗出物多更换时间短,渗出物少更换时间延长。
贮藏:密闭,置阴凉通风处,防潮、防挤压、防热。
注意事项:
1、膏药忌用火直接加热。
2、因病情不同,年龄不同故治疗时间长短不同,贴到症状消失时再继续巩固一至两贴,可达临床治愈。
3、贴此膏药后少数人出现痒、红点,皮疹等现象均为药力反应,若搔痒难忍,可将膏药揭下,用白酒、酒精或肤轻松软膏涂擦止痒后,再将膏药加热贴上,如不缓解时可口服一些脱敏药物,反应过重者停用。
4、皮肤过敏者或有皮肤疾患者慎用或禁用。
5、不宜睡热炕和电热毯。
6、膏药加热时摊开面积不要太大,膏药被不要减小,以免污染衣物,衣服若粘上药膏,可用碱性洗涤剂搓洗。
7、活动关节贴敷时宜加绷带、胶布,或护膝固定,以免滑脱。
此膏药用于治疗疾病至今,已治愈了数千例内、外病痛缠身的患者。近来经过系统的临床观察,得到以下治愈率的比例数据:
骨质增生100例:痊愈48例,显效46例,有效4例,无效2例。
颈椎病,肩周炎100例:痊愈68例,显效28例,有效3例,无效1例。
跌打伤痛100例:痊愈66例,显效31例,有效1例,无效0例。
慢性腰腿痛100例:痊愈46例,显效48例,有效4例,无效2例。
风湿、类风湿100例:痊愈51例,显效42例,有效5例,无效2例。
胃痛30例:痊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1例。
痛经、月经不调30例:痊愈12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2例。
小儿消化不良,肠炎痢疾100例:痊愈79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3例。
小儿疝气,盘肠气症30例:痊愈24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2例。
疔毒、恶疮、痈疽30例:痊愈27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0例。
临床结论:该药膏对骨质增生,颈椎病、肩周炎、跌打伤痛、慢性腰腿痛、风湿、类风湿,胃痛,痛经、月经不调,小儿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小儿疝气、盘肠气症,疔毒、恶疮、痈疽有明显疗效,总有效率为97.6%。该药膏在配合引经药和提毒散时,特别适用于对跌打伤痛、疔毒、恶疮、痈疽的患者。内病外治的方法不仅疗效明显,同时也减少口服或注射等方法带来的其它副作用或疼痛等。一般轻者1-3贴,重者3-8贴,即可达治愈,不易复发。临床实践证明该秘方对现代医学难以攻克的各种常见病、慢性病功效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