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西替利嗪的外用制剂.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152616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74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90725.0

申请日:

2004.11.10

公开号:

CN1634063A

公开日:

2005.07.0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1/495; A61K9/06; A61K9/12; A61P17/00; A61P37/08

主分类号:

A61K31/495; A61K9/06; A61K9/12; A61P17/00; A61P37/08

申请人:

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赵志全

地址:

276003山东省临沂市临西一路10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对各种皮肤过敏性疾病,目前尚没有很好的治疗药物,西替利嗪是水溶性极强的药物,很难通过皮肤的角质层,只能够停留在皮肤的表面,我们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认为它外用不可能透过皮肤角质层,不能在皮肤组织中达到有效的组织浓度的技术偏见,我们通过药理学试验证实西替利嗪的外用制剂对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Rat PCA)模型和二甲苯致小鼠耳炎症模型有着很好的抗过敏和抗炎作用,并避免了全身给药引起的中枢系统不良反应。在实验中我们还意外发现西替利嗪的外用制剂对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PTH)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这种西替利嗪新的药理作用的发现,表明西替利嗪外用对以迟发性超敏反应为主的慢性皮肤炎症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本发明提供的西替利嗪外用制剂均有着很好的药物疗效。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西替利嗪的药物应用制剂,其特征在于它是一种用于皮肤过敏性疾病或 皮肤慢性炎症治疗的局部外用制剂。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西替利嗪的局部外用制剂,其特征在于它是搽剂、软膏剂、 喷雾剂或气雾剂。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搽剂,它是脂质体搽剂或普通搽剂。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脂质体搽剂,其特征在于它含有卵磷脂、胆固醇和维生 素E。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脂质体搽剂,其特征在于它还含有十八胺、神经酰胺和 薄荷脑。
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膏剂,其特征在于它含有羧甲基纤维素、甘油和尼泊 金乙酯。
7: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膏剂,其特征在于它含有卡波普940、甘油、尼泊金乙 酯、吐温80和三乙醇胺。

说明书


盐酸西替利嗪的外用制剂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制剂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各种有害气体、粉尘及其他污染源的大量涌现,使其成为导致人们产生各种过敏反应的致敏原。季节的变迁,野外作业,花粉过敏,吸入有害气体及尘粒等,造成越来越多的人群患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皮肤红肿、瘙痒、起红点及过敏原引起的哮喘等极为常见。因此,注意环境变化,加强自身护理,开发治疗过敏性药物都是非常重要的。

    西替利嗪作为一种强效抗过敏药,具有以下优点:

    1、强效抗组胺作用  有研究发现西替利嗪起效快、作用时间长,受试者服用10mg的西替利嗪与80mg的特非那丁等效。

    2、服药次数少在临床使用中,本品每天只需服用一次,减少了病人的服药次数,提高了病人的依从性。

    3、剂量小成人每天一次,每次只需服用本品10mg,儿童只需服用2.5mg-5mg,剂量相对来说,比较小,而特非那丁成人需一天两次,一次60mg。

    虽然西替利嗪有着上述优良的特点,但现今临床上对一些比较顽固地皮肤过敏性疾病、皮炎尚没有很理想的治疗药物。越来越多的化学物质导致的环境污染,使得现代工业社会中皮肤过敏和皮炎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努力开发疗效强大的抗过敏和抗炎药物,以便对现代工业社会中经常出现的皮肤过敏和皮肤炎症进行有效的治疗,西替利嗪经胃肠道吸收后,经血液循环到达皮肤,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它的中枢镇静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它的大剂量应用。

    盐酸西替利嗪最早由比利时化学联合公司(UCB)开发,1987年首次在比利时上市,此后,又相继在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上市,本品上市后在欧洲一直居抗组胺药的首位,且美国和加拿大也已批准上市。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获得盐酸西替利嗪片(规格为10mg)的新药证书,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X200003/9。

    动物实验证明,西替利嗪是H1受体抑制剂,且对H1受体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对钙通道,肾上腺α1受体,多巴胺DH2受体,5-HTH2受体和毒蕈碱胆碱受体具有较低的亲和力。作为一种新的抗过敏药物,主要通过抗组胺等几方面的综合而抗过敏。

    1、抗组胺作用

    口服或腹腔注射西替利嗪后能显著抑制组胺所致的小鼠皮肤反应(蓝斑面积),其ED50为0.14mol/kg。小鼠实验表明,西替利嗪可明显降低组胺所致的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各用药组作用均明显优于氯苯那敏。

    大鼠口服一定剂量的西替利嗪能显著抑制组胺所致的大鼠皮肤反应,其ED50为4.2umol/kg。

    离体豚鼠实验结果表明西替利嗪能明显拮抗组胺所致的离体豚鼠回肠的收缩反应,并且西替利嗪对组胺所致的离体豚鼠气管的收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整体动物实验中,豚鼠口服或静注西替利嗪能明显抑制不同剂量的组胺所致的皮肤反应。同时,西替利嗪口服给药能明显对抗豚鼠休克死亡率,延长休克的潜伏期,使反应程度明显降低。

    给狗口服一定剂量的西替利嗪能明显抑制组胺或蛔虫提取液所致的皮肤反应及超敏反应,给狗口服西替利嗪0.22umol/kg,对组胺引起的皮肤反应的抑制作用时间为4-8小时,当剂量为2.2umol/kg时,作用时间是24小时。

    给恒河猴[5]口服西替利嗪10mg,4小时后,可使皮内注射化合物48/80和组胺引起的风团和潮红面积显著减少,其作用与特非那丁(180mg)抗组胺作用强度相同,比特非那丁60mg作用强,表现为起效快,作用时间长。

    在健康志愿者的组胺皮试中证实,西替利嗪在抑制由组胺引起的风团面积、红润面积和风团体积等作用方面明显优于特非那丁和氯雷他定[6],提示西替利嗪对H1受体的选择性较强。临床研究也已证实西替利嗪可以强有力地拮抗由吸入组胺所诱发的支气管痉挛和降低组胺诱发的气道高反应性,而对乙酰胆碱诱发的支气管痉挛和气道高反应性则无作用,提示西替利嗪可能是通过阻断气道内的H1受体而达到其拮抗气道变应性炎症的效应。

    2、抑制变态反应炎区的嗜酸粒细胞游走和浸润

    给狗口服西替利嗪30mg/kg后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证实。本品可以显著地抑制由吸入变应原所导致的支气管内的嗜酸粒细胞游走和浸润。

    3、抑制迟发相哮喘反应

    给予西替利嗪15mg,bid,po,1wk后不仅可以阻断由变应原诱发的速发相哮喘反应,而且可以阻断迟发相哮喘反应。

    4、增强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扩张作用

    Advenier等通过对人类离体支气管的研究证实,西替利嗪可以增强沙丁胺醇等肾上腺素β2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扩张效应。本品的抗变态反应作用较强,与特非那丁相比,10mg西替利嗪qd与60mg的特非那丁bid进行比较,结果证实西替利嗪可以改善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的症状,而特非那丁仅可以改善过敏性鼻炎的症状而不能改善喘息症状。研究还表明能达到显著改善哮喘症状的特非那丁剂量有引起心律失常的危险,故有人认为,不宜使用特非那丁防治过敏性哮喘,且易与多种药物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

    5、抑制介质的释放

    离体豚鼠支气管实验结果显示,西替利嗪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抗原诱导的豚鼠支气管的收缩,抑制抗原诱导的组胺的释放。

    综上所述,西替利嗪与H1受体亲和力大,拮抗作用强,为一高效的抗组胺药,其作用呈竞争性拮抗作用。

    【发明内容】

    对于盐酸西替利嗪的普通口服制剂,如片剂、糖浆剂等,主要是通过胃肠道吸收后,再通过血液循环分布于皮肤的真皮组织中,从而拮抗炎症介质组胺的作用。达到对全身皮肤过敏性炎症的治疗作用。皮肤组织的血流分布相对较少,这使得西替利嗪的组织分布很不利于它对皮肤过敏性疾病和皮炎的治疗,口服途径大剂量应用对皮肤疾病而言可能存在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的危险,是一种十分不理想的给药方式。而对于临床上常见的皮肤过敏和皮肤炎症,其发病机理也很复杂,并不单单是由组胺介导的,因而现有的临床治疗药物中,对皮肤过敏和皮肤炎症的治疗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对皮肤过敏性疾病寻找一种理想的治疗药物或者药物剂型,是广大皮肤病患者所急需的。本发明提供了几种盐酸西替利嗪外用制剂,动物实验发现,和西替利嗪口服途径给药相比较,西替利嗪的外用制剂对几种皮肤过敏模型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将西替利嗪制备成局部外用制剂,通过透皮吸收,增加机体过敏炎症部位皮肤的局部组织游离药物浓度,可有效拮抗组胺的致敏作用,更好发挥其局部抗过敏和抗炎疗效,降低不良反应。但西替利嗪是水溶性极强的药物,很难通过皮肤的角质层,只能够停留在皮肤的表面,现有技术认为它外用不可能透过皮肤角质层,不能在皮肤组织中达到有效的组织浓度,因而无法发挥其抗过敏和抗炎的疗效。因此西替利嗪自1987年在比利时上市后,又相继在法国、英国、西班牙、美国和加拿大等国上市,但近二十年来,各国却一直未见外用制剂上市。我们通过脂质体等技术,将西替利嗪制备成为可以外用的搽剂、软膏剂等剂型,并进一步通过大量的药理学实验证实了西替利嗪皮肤表面的局部应用,能够更为有效的发挥西替利嗪的抗组胺活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在药效学实验中意外的发现,西替利嗪的外用制剂不仅对组胺诱导的皮肤过敏有着强大的拮抗作用,而且对以二硝基氟苯为代表的化学物质导致的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也有相当理想的效果,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急性炎症效果也相当理想,而这在全身给药途径中,没有任何的迹象能够提示西替利嗪具有此种药理学活性。西替利嗪的外用途径给药方式能够对皮肤的迟发性超敏反应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这意味着西替利嗪外用制剂对临床常见的各种化学物质导致的慢性皮肤炎症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解决了多年来临床对皮肤炎症没有理想治疗药物的问题,符合广大患者的利益。而这种西替利嗪新的药理活性的发现,对于西替利嗪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根据盐酸西替利嗪的理化性质,在实验过程中筛选到合适的辅料,发明制备了盐酸西替利嗪的脂质体搽剂、普通搽剂和软膏剂三种西替利嗪的外用制剂。在脂质体搽剂的制剂处方中选择了卵磷脂和胆固醇作为脂质体的基本膜材,十八胺、维生素E和神经酰胺、薄荷脑等对脂质体进行修饰,在普通搽剂的处方中选择了乙醇、丙二醇和蒸馏水、磷酸盐缓冲液作为搽剂的基本成分,我们在实验中选择了羧甲基纤维素、甘油、尼泊金乙酯、尿素、卡波普940、吐温80、三乙醇胺和蒸馏水用来制备软膏剂。

    【具体实施方式】

    1.西替利嗪外用制剂抗过敏炎症作用研究

    实验目的

    为了验证西替利嗪脂质体搽剂、普通搽剂和软膏剂对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Rat PCA)模型的抗过敏作用、对小鼠耳二甲苯致炎模型的抗炎作用以及对二硝基氟苯诱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的影响。

    受试药物

    采用上述处方制备的西替利嗪质脂体搽剂、普通搽剂和软膏剂。

    组别设置

    设立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灌胃给药对照组,对西替利嗪的三种外用制剂,即脂质体搽剂、普通搽剂和软膏剂分别设高、低剂量组。外用制剂高、低剂量组的浓度分别为10mg/ml和3mg/ml,灌胃对照组的给药剂量为,大鼠1.2mg/kg,小鼠1.5mg/kg。

    操作步骤

    1.西替利嗪外用制剂对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的影响

    将致敏大鼠的血清(内含丰富的IgE抗体)皮内注射于正常大鼠腹壁或背部,每点形成一皮丘。IgE与局部皮肤肥大细胞的Fc受体结合,使之被动致敏。当抗原攻击时,引起局部肥大细胞释放过敏介质,从而使局部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注入伊文思蓝,可渗出于皮丘内,形成一个篮斑。根据篮斑范围或深浅程度,判定血管通透性变化,以反映皮肤过敏反应的程度。

    抗血清的制备取体重90-100g的健康大鼠8只,后大腿两侧肌肉注射经Na2SO4重结晶3-5次的卵白蛋白(10mg/kg),同时腹腔注射百日咳三联疫苗2×1010/只。致敏后10-14天,处死动物采血,经低速离心,分离血清,置-40℃冰箱备用。

    被动皮肤致敏及抗原攻击  另取体重150-200g健康大鼠9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质脂体搽剂高剂量组、脂质脂体搽剂低剂量组、普通搽剂高级量组、普通搽剂低剂量组、软膏剂高剂量组、软膏剂低剂量组和灌胃对照组。将大鼠在麻醉状态下剪去背部的毛,将稀释的抗血清(稀释度为1∶6)皮内注射于鼠背部致敏,共注射四点,每点0.1ml。48小时后进行抗原攻击,静脉注射1ml0.5%伊文思蓝溶液,内含卵白蛋白1mg。外用制剂各剂量组于攻击前30分钟在致敏皮肤部位涂抹西替利嗪外用制剂适量。灌胃对照组在攻击前30分钟灌胃1.2mg/kg。攻击30分钟后断头处死动物,收集血样2ml于肝素化的试管中。离心,精密吸取血浆样品0.5ml,置于10ml具塞离心管中,加入pH 5.5枸橼酸钠缓冲液0.5ml和乙酸乙酯5ml,涡旋振荡2min,3500r/min离心5min。分取乙酸乙酯层4ml,置于另一10ml具塞离心管中,加1.7%磷酸溶液100μl反提,3500r/min离心5min后,吸取磷酸溶液50μl,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样分析,测定西替利嗪的血药浓度。将皮肤篮斑剪下置于试管内,加1mol/L KOH1ml,37℃消化15小时,然后加磷酸丙酮混合液3.75ml,经震荡提取后,2500r/min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用分光光度计在640nm处测定吸收度。

    用下式计算PCA抑制百分率:

    抑制百分率=(模型组吸收度值—各用药组吸收度值)/模型组吸收度值比较各组血药浓度的差异。

    2.西替利嗪外用制剂对二甲苯致小鼠耳炎症的影响

    取体重26-30g雄性小鼠8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脂质体搽剂高剂量组、脂质体搽剂低剂量组、普通搽剂高剂量组、普通搽剂低剂量组、软膏剂高剂量组、软膏剂低剂量组和灌胃对照组,每组10只。将二甲苯0.03-0.05ml滴于鼠右耳致炎,左耳作为对照。外用制剂各组分别在致炎后30分钟涂抹相应的西替利嗪外用制剂适量,灌胃对照组在致炎30分钟后经灌胃给与西替利嗪1.5mg/kg。2小时后将小鼠脱臼处死,沿耳廓基线剪下两耳,用直径8mm的打孔器分别在左、右耳同一部位打下圆耳片,称重,求左、右耳片重量之差,作为肿胀度,比较组间差异显著性。

    3.西替利嗪外用制剂对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PTH)影响

    取体重18-22g小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普通搽剂高剂量组、普通搽剂低剂量组、脂质体搽剂高剂量组、脂质体搽剂低剂量组、软膏剂高剂量组、软膏剂低剂量组和灌胃对照组,每组10只。剪去小鼠腹毛,腹部涂抹1%二硝基氟苯(DNFB)50μl致敏,致敏后第5天每只小鼠左耳廓涂抹1%DNFB5μl发敏,正常对照组同样涂耳,但未致敏。外用制剂各剂量组分别在发敏后30分钟涂抹相应的西替利嗪外用制剂适量,灌胃对照组在发敏30分钟后经灌胃给与西替利嗪1.5mg/kg。24h后将小鼠脱臼处死,沿耳廓基线剪下两耳,用直径8mm的打孔器分别在左、右耳同一部位打下圆耳片,称重,求左、右耳片重量之差,作为肿胀度,比较组间差异显著性。

    实验结果

    1.西替利嗪外用制剂对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西替利嗪的质脂体搽剂、普通搽剂和软膏剂对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效果显著优于灌胃对照组,而其血药浓度却显著低于灌胃对照组。结果见表1。

    表1,西替利嗪的外用制剂与灌胃给药对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抑制作用和血药浓度比较。

                              640nm吸光度值(A640)   血药浓度(ng/ml)

                              (n=10)                (n=10)

    正常对照组                0.03±0.005            未检测到

    模型对照组                0.85±0.265            未检测到

    脂质体搽剂高剂量组        0.21±0.131            93±28.9

    脂质体搽剂低剂量组        0.26±0.205            未检测到

    普通搽剂高剂量组          0.23±0.235            127±22.6

    普通搽剂低剂量组          0.29±0.336            未检测到

    软膏剂高剂量组            0.24±0.257            118±32.5

    软膏剂低剂量组            0.28 ±0.265           未检测到

    灌胃对照组                0.58±0.357*          2089±105.7

    *与西替利嗪的外用制剂各组相比较,P<0.05。

    注.各外用制剂的高剂量浓度为10mg/ml,低剂量浓度为3mg/ml。

    2.西替利嗪外用制剂对二甲苯致小鼠耳炎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西替利嗪的脂质体搽剂、普通搽剂和软膏剂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炎症有着很好的抑制作用,而灌胃给药未见此抑制作用。结果见表2。

    表2,西替利嗪外用制剂和灌胃给药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炎症抑制作用的比较。

                            左耳重(克)       右耳重(克)        耳重差(克)

    模型对照组            0.0134±0.005     0.0281±0.008     0.0147±0.006

    脂质体搽剂高剂量组    0.0135±0.004     0.0193±0.010     0.0058±0.006**

    脂质体搽剂低剂量组    0.0134±0.005     0.0198±0.009     0.0064±0.004**

    普通搽剂高剂量组      0.0135±0.005     0.0197±0.010     0.0062±0.006*

    普通搽剂低剂量组      0.0133±0.003     0.0203±0.011     0.0070±0.007*

    软膏剂高剂量组    0.0132±0.002     0.0196±0.014     0.0064±0.005*

    软膏剂低剂量组    0.0134±0.006     0.0211±0.012     0.0077±0.008

    灌胃对照组        0.0133±0.004     0.0250±0.009     0.0128±0.006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1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

    注.各外用制剂的高剂量浓度为10mg/ml,低剂量浓度为3mg/ml。

    3.西替利嗪外用制剂对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PTH)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西替利嗪的脂质体搽剂、普通搽剂和软膏剂对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鼠耳迟发性超敏反应有着很好的抑制作用,而灌胃给药未见此抑制作用。结果见表3。

    表3,西替利嗪外用制剂和灌胃给药对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鼠耳迟发性超敏反应抑制作用的比较。

                            左耳重(克)        右耳重(克)       耳重差(克)

    模型对照组            0.0121±0.005     0.0263±0.009     0.0142±0.006

    脂质体搽剂高剂量组    0.0122±0.004     0.0185±0.011     0.0063±0.005**

    脂质体搽剂低剂量组    0.0121±0.005     0.0198±0.009     0.0077±0.004**

    普通搽剂高剂量组      0.0123±0.005     0.0189±0.010     0.0066±0.006**

    普通搽剂低剂量组      0.0122±0.003     0.0201±0.011     0.0081±0.007

    软膏剂高剂量组        0.0121±0.002     0.0191±0.015     0.0070±0.006*

    软膏剂低剂量组        0.0122±0.006     0.0211±0.012     0.0089±0.009

    灌胃对照组            0.0122±0.004     0.0253±0.008     0.0131±0.005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1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

    注.各外用制剂的高剂量浓度为10mg/ml,低剂量浓度为3mg/ml。

    讨论

    我们通过采用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二甲苯致小鼠耳炎症和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PTH)三种模型对西替利嗪外用制剂的药效学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西替利嗪的外用制剂不仅对组胺诱导的皮肤过敏有着强大的拮抗作用,而且对以二硝基氟苯为代表的化学物质导致的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也有相当理想的效果,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急性炎症效果也相当理想,而这在全身给药途径中,没有任何的迹象能够提示西替利嗪具有此种药理学活性。西替利嗪的外用途径给药方式能够对皮肤的迟发性超敏反应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这意味着西替利嗪外用制剂对临床常见的各种化学物质导致的慢性皮肤炎症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解决了多年来临床对皮肤炎症没有理想治疗药物的问题,符合广大患者的利益。而这种西替利嗪新的药理活性的发现,对于西替利嗪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最近的基础研究表明,皮肤角质细胞在皮肤过敏性反应和皮肤炎症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经口服途径给药的西替利嗪却无法接触到皮肤的角质细胞,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高剂量的西替利嗪对角质细胞活化可能具有抑制作用;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PTH)主要是由Th1细胞介导的,此次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局部高剂量的西替利嗪对皮肤中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可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这值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深入研究西替利嗪等组胺受体拮抗剂的药理活性和药物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的实验研究结果预示着西替利嗪外用对以迟发性超敏反应为主的慢性皮肤炎症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2.西替利嗪外用制剂的制备

    实施例1

    西替利嗪脂质体搽剂

            西替利嗪                            8g

            卵磷脂                              70g

            胆固醇                              30g

            十八胺                              2g

            维生素E                             5g

            磷酸盐缓冲液(PBS)                   1000ml

    制备工艺:

    将处方中的脂溶性膜材卵磷脂、胆固醇、十八胺和维生素E按处方量的溶于适量的氯仿或乙醚等有机溶剂中,以能够完全溶解的最少量为准,然后加入含有处方量西替利嗪的磷酸盐缓冲液(PBS),PBS液和有机溶剂的比例在1∶3~1∶6之间,用探头型超声仪短暂超声2~5分钟,直至形成稳定的W/O乳剂,在减压条件下将有机溶剂除掉,达到胶态后,另加PBS缓冲液在减压下继续蒸发,制得水性混悬液,即为大单层脂质体,再次短暂超声粉碎,得到较均一的单室脂质体。

    实施例2

    西替利嗪脂质体搽剂

            西替利嗪                            5g

            卵磷脂                              50g

            胆固醇                              40g

            神经酰胺                            25g

            维生素E                             10g

            磷酸盐缓冲液(PBS)                   1000ml

    制备工艺同实施例1。

    实施利3

    西替利嗪脂质体搽剂

            西替利嗪                            12g

            卵磷脂                              60g

            胆固醇                              20g

            十八胺                              8g

            维生素E                             10g

            薄荷脑                              3g

            磷酸盐缓冲液(PBS)                   1000ml

    制备工艺同实施例1。

    用上述处方和方法制备的脂质体稳定性好,用葡聚糖凝胶(G-50)过滤法测定的包封率均在30%以上。

    实施例4

    西替利嗪普通搽剂

            西替利嗪                            20g

            乙醇                                30ml

            丙二醇                              100ml

            磷酸盐缓冲液(PBS)             加至  1000ml

    制备工艺:

    先将西替利嗪溶于适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加入处方量的乙醇和丙二醇,再用磷酸盐缓冲液(PBS)加至1000ml即可。

    实施例5

    西替利嗪普通搽剂

            西替利嗪                            10g

            乙醇                                200ml

            丙二醇                              300ml

            蒸馏水                        加至  1000ml

    制备工艺:

    先将西替利嗪溶于适量的蒸馏水中,加入处方量的乙醇和丙二醇,再用蒸馏水加至1000ml即可。

    实施例4和实施例5所制备的搽剂装入特定的容器(喷雾器或雾化器)内,可以作为喷雾剂使用。

    实施例6

    西替利嗪的软膏剂

            西替利嗪                            8g

            羧甲基纤维素                        30g

            甘油                                400g

            尼泊金乙酯                          2g

            蒸馏水                        加至  1000g

    制备工艺:

    将羧甲基纤维素与甘油混匀,然后加入适量热蒸馏水,放置待溶胀成凝胶后,再加入含有西替利嗪和尼泊金乙酯的水溶液,加水至足量即可。

    实施例7

    西替利嗪的软膏剂

            西替利嗪                            5g

            卡波普940                           1g

            甘油                                60g

            吐温80                              2g

            尼泊金乙酯                          0.5g

            三乙醇胺                            4g

            蒸馏水                        加至  1000g

    制备工艺:

    将处方量的卡波普加入到含有西替利嗪的水溶液中,形成低粘度的酸性溶液,加入处方量的甘油、吐温80和尼泊金乙酯后,用三乙醇胺调节PH值至7.0即可。

    实施例8

    西替利嗪的软膏剂

            西替利嗪                            3g

            羧甲基纤维素                        50g

            甘油                                200g

            尼泊金乙酯                          5g

            尿素                                10g

            蒸馏水                        加至  1000g

    制备工艺:

    将羧甲基纤维素与甘油混匀,然后加入适量热蒸馏水,放置待溶胀成凝胶后,再加入含有西替利嗪、尿素和尼泊金乙酯的水溶液,加水至足量即可。

    实施例9

    西替利嗪的气雾剂

            西替利嗪                            10g

            乙醇                                20ml

    尿素                                30g

    二氯二氟甲烷                        150g

    维生素C                             7.5g

    无菌蒸馏水                    加至  1000ml

    制备工艺:将处方量的西替利嗪、尿素、维生素C溶于无菌蒸馏水中,加入乙醇后砂芯漏斗过滤,用无菌蒸馏水加至1000ml,分剂量灌装,封接剂量阀门系统,分别再加压注入二氯二氟甲烷,即得。

盐酸西替利嗪的外用制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盐酸西替利嗪的外用制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盐酸西替利嗪的外用制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盐酸西替利嗪的外用制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酸西替利嗪的外用制剂.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对各种皮肤过敏性疾病,目前尚没有很好的治疗药物,西替利嗪是水溶性极强的药物,很难通过皮肤的角质层,只能够停留在皮肤的表面,我们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认为它外用不可能透过皮肤角质层,不能在皮肤组织中达到有效的组织浓度的技术偏见,我们通过药理学试验证实西替利嗪的外用制剂对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Rat PCA)模型和二甲苯致小鼠耳炎症模型有着很好的抗过敏和抗炎作用,并避免了全身给药引起的中枢系统不良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