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wifi的教室考勤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学生考勤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wifi的教室考勤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学生上课即教室内考勤,教室内的考勤最近有用图像识别的,但效果待考证;
成熟的技术有刷卡或刷指纹的,但成本高,使用的学校很少,绝大多数还在使用人工点名
的方式。现有的刷卡或刷指纹技术的缺点:(1)刷卡或指纹需要特殊的设备支持,成本较
高;(2)串行进行,速度慢,浪费时间;(3)不利于学校管理人员对考勤数据的分析统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wifi的教室考勤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
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wifi的教室考勤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与学生端接入同一个局域网;
(2)与教师端接入同一个局域网;
(3)用手机登陆考勤系统,验证身份后,获取/设置当前手机绑定的基本信息;
(4)识别手机的IMEI码上传至服务器判断,返回/设置当前手机对应的学生信息;
(5)返回登陆结果,若成功则同时返回当前教师的当前授课信息;
(6)查询教师设定的考勤相关信息;
(7)返回考勤相关信息;
(8)将修改完确定的考勤记录上传至服务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该方法是通过局域网进行Socket协议通讯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不用购置专门的考勤设备,每个教室只需安装无线路由器,学生有智能手机即可,
节约成本;
2、可同时多人进行考勤,方便快捷,效率极高;
3、考勤数据交由服务器处理,便于管理者分析与统计,节约记录用纸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学生端考勤工作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教师端考勤工作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
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
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
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基于wifi的教室考勤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与学生端接入同一个局域网;
(2)与教师端接入同一个局域网;
(3)获取/设置当前手机绑定的基本信息;
(4)返回/设置当前手机对应的学生信息;
(5)返回登陆结果,若成功则同时返回当前教师的当前授课信息;
(6)查询教师设定的考勤相关信息:
(7)返回考勤相关信息;
(8)将修改完确定的考勤记录上传至服务器。
本发明方法可应用在搭载了Android系统的移动设备上,而Android系统的市场占有
率早已超过75%,所以基本不用考虑专用的设备问题,大大的节约的用户的使用成本。
本发明方法是通过局域网进行Socket通讯的,目前各大公共场所,办公场所,教学场
所基本都已覆盖了Wifi,即使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简单的一台路由器,一台电脑,一部
手机都可以部署出一个局域网,在Android系统下可以同时处理多个考勤请求,大大的提
高了考勤的效率。
如图2所示,本发明学生端的工作流:
通过手机上的考勤系统进行登陆,输入教工号和密码,并验证身份以匹配教工号和密
码的合法性,登陆系统后将教师的信息上传至服务器,通过服务器当前的时间并结合开学
时间计算出当前的教学周数、星期数、课节数、并结合教师信息判断该教师当前是否有课,
如果没有课则提示暂无课程,无法进行考勤;如果有课,则将课程的教室、班级等信息返
回给教师端并在主界面显示出来,然后单击考勤按钮开启考勤,并单击查看考勤信息按钮,
以环形图的方式画出当前的考勤百分比并在图底直接显示百分比,继续单击查考具体考勤
信息,列表显示所有以考勤的学生信息,并单击列表中的学生,弹出菜单显示该生的具体
信息,教师可修改该生的考勤状态,最后确定提交考勤信息。
如图3所示,教师端的工作流:
识别手机的IMEI码上传至服务器判断上传的IMEI码是否存在,如果上传的IMEI码
存在,则从服务器获取所有的班级信息,并自动获取手机的IMEI识别码并提示用户输入
并选择对应的信息,显示用户填写的信息并提示是否提交,然后用户选择确定提交,提交
后将手机的IMEI码及用户填写的信息上传至服务器保存;如果上传的IMEI码不存在,则
查找对应的IMEI码的用户信息,并将数据返还给移动端,将返回的移动端数据自动填入,
并判断教师端是否开启了考勤,考勤按钮显示灰色时,不可单机,结束考勤;考勤按钮为
可单机状态时,则单机考勤按钮,并提示基本的考勤信息,并提示是否提交,是否单机确
定按钮,如果确定,则将数据上传至教师端即可。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
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
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
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
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