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卡托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移动终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卡托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中SIM卡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标准卡,小型
SIM卡(Micro SIM卡)以及微型SIM卡(Nano SIM卡)被广泛应用。
标准SIM卡、小型SIM卡以及微型SIM卡的尺寸不同,为方便用户使用,移动终端通
常需要兼容上述SIM卡中的至少两种。现有技术中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提升移动终端对不同
SIM卡的兼容性:一、移动终端的卡托包括容纳标准SIM卡的凹槽和位于该凹槽内对SIM卡进
行限位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可根据SIM卡的不同尺寸沿平行于凹槽底面的方向移动,
从而定位小型SIM卡以及微型SIM卡;二、在卡托中形成分别对应于不同SIM卡且深度不同的
两个卡槽,使得两个卡槽在垂直方向上重叠,两种SIM卡能够同时或单独放置于对应的卡槽
中。但是方式一中限位结构是可以移动的,使得SIM卡芯片位置不宜确定,降低了SIM卡正常
工作的稳定性,方式二由于卡托的厚度不会很厚,导致无法在垂直方向上制作较多的卡槽,
从而无法兼容多种SIM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卡托及移动终端,以使得卡托能够兼容多种SIM卡,并改善同种
SIM卡芯片位置的稳定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卡托,所述卡托包括:
卡槽以及设置于所述卡槽容置空间内的至少4个弹性限位装置;
其中,所述卡槽用于定位第一SIM卡;
所述至少4个弹性限位装置用于相互配合定位一个或多个其他SIM卡。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第一方面所
述的卡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卡托,包括卡槽以及设置于卡槽容置空间内的至少4个弹性
限位装置,其中,卡槽用于定位第一SIM卡,至少4个弹性限位装置用于相互配合定位一个或
多个其他SIM卡,使得多种不同尺寸的SIM卡均能够在卡托中定位,提升了卡托对SIM卡的兼
容性,且由于各弹性限位装置的位置固定,达到了改善同种SIM卡芯片位置稳定性的有益效
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描述实施例中所需
要用到的附图做一简单介绍。显然,所介绍的附图只是本发明所要描述的一部分实施例的
附图,而不是全部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
以根据这些附图得到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卡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虚线A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弹性限位装置被按压至容纳槽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卡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卡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沿图1中虚线AB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矩形虚线框对应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
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
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在更加详细地讨论示例性实
施例之前应当提到的是,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被描述成作为流程图描绘的处理或方法。虽然
流程图将各项操作(或步骤)描述成顺序的处理,但是其中的许多操作可以被并行地、并发
地或者同时实施。此外,各项操作的顺序可以被重新安排。当其操作完成时所述处理可以被
终止,但是还可以具有未包括在附图中的附加步骤。所述处理可以对应于方法、函数、规程、
子例程、子程序等等。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卡托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卡托10包括卡槽
110以及设置于所述卡槽110容置空间内的4个弹性限位装置120,其中,所述卡槽110用于定
位第一SIM卡,所述4个弹性限位装置120用于相互配合定位一个第一SIM卡之外的SIM卡。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以卡槽110容置空间内设置有4个弹性限位装置120为
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说明,而非对卡槽110容置空间内可设置的弹性限位装置120数量
的限定,可选的,弹性限位装置120的数量根据待定位SIM卡的个数、位置以及相对位置适应
性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卡槽110容置空间内设置的4个弹性限位装置120能够分别与所述
第一SIM卡之外的SIM卡四个侧壁相抵,实现该SIM卡的定位。无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卡
托10容置空间内的4个弹性限位装置120相对于卡槽110底板上表面向上凸起一定的高度,
以与所述第一SIM卡之外的SIM卡侧壁相抵。当待定位SIM卡为所述第一SIM卡之外的SIM卡
时,可将所述第一SIM卡之外的SIM卡放置至4个弹性限位装置120内侧空间中,使得该SIM卡
的4个侧壁分别与4个弹性限位装置120相抵,底面与卡槽110底板上表面相抵,进而实现定
位。示例性的,图1中虚线框位置即为放置所述第一SIM卡之外的SIM卡的位置,所述第一SIM
卡之外的SIM卡被卡在4个弹性限位装置120之间,位置的稳定性较强。此外,卡槽110尺寸对
应第一SIM卡设置,第一SIM卡能够放置于卡槽110内并与卡槽110的四个内壁相抵,进而实
现第一SIM卡的定位。将第一SIM卡放置于卡槽110内时,第一SIM卡对4个弹性限位装置120
产生向下的按压力,4个弹性限位装置120的高度降至与卡槽110的底板上表面齐平,使得第
一SIM卡能够放置于卡槽110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卡托10,包括卡槽110以及设置于卡槽110容置空间内的至少4个
弹性限位装置120,其中,卡槽110用于定位第一SIM卡,至少4个弹性限位装置120用于相互
配合定位一个或多个其他SIM卡,使得多种不同尺寸的SIM卡均能够在卡托10中定位,提升
了卡托10对SIM卡的兼容性,且由于各弹性限位装置120的位置固定,达到了改善同种SIM卡
芯片位置稳定性的有益效果。
图2是沿图1中虚线A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卡槽110的底板设置有与所
述弹性限位装置120对应的容纳槽130,所述弹性限位装置120包括按压块123,还包括分别
设置于所述按压块123相对侧壁上的两个凸起121,所述凸起121与所述底板卡和。
需要说明的是,凸起121用于避免弹性限位装置120飞离卡槽110底板,将凸起121
设置于按压块123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即能达到上述效果。为避免上述两个侧壁上的凸起121
损坏影响弹性限位装置120的正常使用,还可以在按压块123另外两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
壁上设置凸起121。可选的,当按压块123的四个侧壁上均设置有凸起121时,各侧壁上的凸
起121可以是分立的,也可以是连接的整体。
在本实施例中,按压块123平行于卡槽110底板上表面的截面为矩形,在其他实施
方式中,按压块123平行于卡槽110底板上表面的截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圆形、椭圆
形、扇形或梯形等。相应的,容纳槽130的形状也对应进行调整。
继续参见图2,所述弹性限位装置120还包括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按压块123相对
侧壁上的弹片122,所述容纳槽130包括所述弹片122的滑动槽131。
当弹性限位装置120被按压时,两个弹片122分别沿对应的滑动槽131向远离按压
位置的方向滑动,使得两个弹片122外扩,弹性限位装置120能够被按压至容纳槽130内,示
例性的,图3为弹性限位装置被按压至容纳槽130内后的结构示意图。当施加在弹性限位装
置120上的按压力撤去后,两个弹片122分别沿对应的滑动槽131向靠近之前施加按压力的
位置的方向滑动,使得两个弹片122内缩,弹性限位装置120在两个弹片122的作用下逐渐从
容纳槽130露出,直至凸起121与卡槽110底板卡和。在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中,弹性限位装
置12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弹性限位装置120另外两个侧壁中至少一个侧壁上的弹片122,对
应的,容纳槽130也包括对应设置的滑动槽131。对于按压块123平行于卡槽110底板上表面
的截面为矩形之外形状的情况,弹性限位装置120仍然包括至少设置于按压块123相对位置
处侧壁上的两个弹片122。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实现弹性限位装置120弹性设置的部件不限于弹片122,还可
以是其他结构,例如可以是弹簧,具体的,使弹簧沿弹性限位装置120的可移动方向延伸,将
弹簧的第一端与按压块123靠近容纳槽130底部的表面连接,第二端与容纳槽130底部上表
面连接。当弹性限位装置120被按压时,弹簧间接受到按压力的作用缩短,使得按压块123能
够被按压至容纳槽130内。当施加在弹性限位装置120上的按压力撤去后,弹簧逐渐从被压
缩状态恢复至自然态,按压块123在弹簧的作用下逐渐从容纳槽130露出,直至凸起121与卡
槽110底板卡和。
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两个所述凸起121可以分别与一所述弹片122设置于所述按
压块123的同一侧壁上。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中,在凸起121和弹片122能够分别实现各自功
能的前提下,凸起121和弹片122的相对位置也可以是其他方式。
可选的,所述弹性限位装置120露出所述卡槽110底板上表面的高度等于所述卡槽
110侧壁的高度,这样的设置既能够保证弹性限位装置120不影响凹槽的空间占位,又使得
弹性限位装置120露出所述卡槽110底板上表面的高度尽量高,以更稳定的固定SIM卡。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SIM卡可以是标准SIM卡,所述第一SIM卡之外的SIM卡可以是
小型SIM卡或微型SIM卡,或者,第一SIM卡可以是小型SIM卡,所述第一SIM卡之外的SIM卡可
以是微型SIM卡。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卡托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卡托20包括卡
槽110以及设置于所述卡槽110容置空间内的7个弹性限位装置120,其中,所述卡槽110用于
定位第一SIM卡,所述7个弹性限位装置120用于相互配合定位第二SIM卡和第三SIM卡,其
中,所述第一SIM卡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SIM卡的尺寸,所述第二SIM卡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三
SIM卡的尺寸。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SIM卡可以为标准SIM卡,所述第二SIM卡可以为小型SIM卡,所
述第三SIM卡可以为微型SIM卡。
进一步的,所述7个弹性限位装置120中的4个弹性限位装置120分别对应所述小型
SIM卡的四边设置,所述4个弹性限位装置120中的一弹性限位装置120与其余3个所述弹性
限位装置120分别对应所述微型SIM卡的四边设置。
参见图4,在本实施例中,对应所述小型SIM卡任一长边设置的弹性限位装置120与
所述其余3个弹性限位装置120分别对应所述微型SIM卡的四边设置。在本发明其他实施方
式中,也可以是对应所述小型SIM卡任一短边设置的弹性限位装置120与所述其余3个弹性
限位装置120分别对应所述微型SIM卡的四边设置。
继续参见图4,卡槽110尺寸对应第一SIM卡设置,以实现第一SIM卡的定位。第一弹
性限位装置120/1、第二弹性限位装置120/2、第三弹性限位装置120/3和第四弹性限位装置
120/4可以分别与第二SIM卡的四个侧壁相抵,以实现第二SIM卡的定位。第四弹性限位装置
120/4、第五弹性限位装置120/5、第六弹性限位装置120/6和第七弹性限位装置120/7可以
分别与第三SIM卡的四个侧壁相抵,以实现第三SIM卡的定位。
具体的,无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卡托20容置空间内的7个弹性限位装置120相
对于卡槽110底板上表面向上凸起一定的高度。当待定位SIM卡为第三SIM卡时,可将第三
SIM卡放置至第四弹性限位装置120/4、第五弹性限位装置120/5、第六弹性限位装置120/6
和第七弹性限位装置120/7内侧空间中,使得第三SIM卡的4个侧壁分别与第四弹性限位装
置120/4、第五弹性限位装置120/5、第六弹性限位装置120/6以及第七弹性限位装置120/7
相抵,底面与卡槽110底板上表面相抵,进而实现定位。当待定位SIM卡为第二SIM卡时,可将
第二SIM卡放置至第一弹性限位装置120/1、第二弹性限位装置120/2、第三弹性限位装置
120/3和第四弹性限位装置120/4内侧空间中,使得第二SIM卡的4个侧壁分别与第一弹性限
位装置120/1、第二弹性限位装置120/2、第三弹性限位装置120/3以及第四弹性限位装置
120/4相抵,底面与卡槽110底板上表面相抵,进而实现定位。
可以理解的是,定位第二SIM卡时,第二SIM卡对第五弹性限位装置120/5、第六弹
性限位装置120/6和第七弹性限位装置120/7产生向下的按压力,第五弹性限位装置120/5、
第六弹性限位装置120/6和第七弹性限位装置120/7的高度降至与卡槽110的底板上表面齐
平,使得第二SIM卡能够放置于第一弹性限位装置120/1、第二弹性限位装置120/2、第三弹
性限位装置120/3以及第四弹性限位装置120/4内侧空间中。同理,定位第一SIM卡时,第一
SIM卡对第一弹性限位装置120/1、第二弹性限位装置120/2、第三弹性限位装置120/3、第四
弹性限位装置120/4、第五弹性限位装置120/5、第六弹性限位装置120/6和第七弹性限位装
置120/7产生向下的按压力,第一弹性限位装置120/1、第二弹性限位装置120/2、第三弹性
限位装置120/3、第四弹性限位装置120/4、第五弹性限位装置120/5、第六弹性限位装置
120/6和第七弹性限位装置120/7的高度降至与卡槽110的底板上表面齐平,使得第一SIM卡
能够放置于卡槽110中。示例性的,图4中第一虚线框11位置即为放置第二SIM卡的位置,第
二虚线框12位置即为放置第三SIM卡的位置。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卡托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卡托30包括卡
槽110以及设置于所述卡槽110容置空间内的8个弹性限位装置120,其中,所述卡槽110用于
定位第一SIM卡,所述8个弹性限位装置120用于相互配合定位第二SIM卡和第三SIM卡,其
中,所述第一SIM卡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SIM卡的尺寸,所述第二SIM卡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三
SIM卡的尺寸。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SIM卡可以为标准SIM卡,所述第二SIM卡可以为小型SIM卡,所
述第三SIM卡可以为微型SIM卡。
进一步的,所述8个弹性限位装置120中的4个弹性限位装置120分别对应所述小型
SIM卡的四边设置,其余4个弹性限位装置120分别对应所述微型SIM卡的四边设置。
参见图5,卡槽110尺寸对应第一SIM卡设置,以实现第一SIM卡的定位。第一弹性限
位装置120/1、第二弹性限位装置120/2、第三弹性限位装置120/3和第四弹性限位装置120/
4可以分别与第二SIM卡的四个侧壁相抵,以实现第二SIM卡的定位。第八弹性限位装置120/
8、第五弹性限位装置120/5、第六弹性限位装置120/6和第七弹性限位装置120/7可以分别
与第三SIM卡的四个侧壁相抵,以实现第三SIM卡的定位。
示例性的,图5中第一虚线框11位置即为放置第二SIM卡的位置,第三虚线框13位
置即为放置第三SIM卡的位置。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弹性限位装置120/1、第二弹性限位
装置120/2、第三弹性限位装置120/3和第四弹性限位装置120/4可单独定位第二SIM卡,且
第八弹性限位装置120/8、第五弹性限位装置120/5、第六弹性限位装置120/6和第七弹性限
位装置120/7可单独定位第三SIM卡,因此第二SIM卡和第三SIM卡的相对位置不限于图5所
示情况,也可以为其他情况,例如,第三SIM卡的位置可设置于第二SIM卡位置的中心处,只
要相应调整第八弹性限位装置120/8、第五弹性限位装置120/5、第六弹性限位装置120/6和
第七弹性限位装置120/7的位置即可。同理,第二SIM卡与卡槽110的相对位置也是可调的。
具体的,无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卡托30容置空间内的8个弹性限位装置120相
对于卡槽110底板上表面向上凸起一定的高度。当待定位SIM卡为第三SIM卡时,可将第三
SIM卡放置至第八弹性限位装置120/8、第五弹性限位装置120/5、第六弹性限位装置120/6
和第七弹性限位装置120/7内侧空间中,使得第三SIM卡的4个侧壁分别与第八弹性限位装
置120/8、第五弹性限位装置120/5、第六弹性限位装置120/6以及第七弹性限位装置120/7
相抵,底面与卡槽110底板上表面相抵,进而实现定位。当待定位SIM卡为第二SIM卡时,可将
第二SIM卡放置至第一弹性限位装置120/1、第二弹性限位装置120/2、第三弹性限位装置
120/3和第四弹性限位装置120/4内侧空间中,使得第二SIM卡的4个侧壁分别与第一弹性限
位装置120/1、第二弹性限位装置120/2、第三弹性限位装置120/3以及第四弹性限位装置
120/4相抵,底面与卡槽110底板上表面相抵,进而实现定位。
可以理解的是,定位第二SIM卡时,第二SIM卡对第八弹性限位装置120/8、第五弹
性限位装置120/5、第六弹性限位装置120/6和第七弹性限位装置120/7产生向下的按压力,
第八弹性限位装置120/8、第五弹性限位装置120/5、第六弹性限位装置120/6和第七弹性限
位装置120/7的高度降至与卡槽110的底板上表面齐平,使得第二SIM卡能够放置于第一弹
性限位装置120/1、第二弹性限位装置120/2、第三弹性限位装置120/3以及第四弹性限位装
置120/4内侧空间中。同理,定位第一SIM卡时,第一SIM卡对第一弹性限位装置120/1、第二
弹性限位装置120/2、第三弹性限位装置120/3、第四弹性限位装置120/4、第五弹性限位装
置120/5、第六弹性限位装置120/6、第七弹性限位装置120/7和第八弹性限位装置120/8产
生向下的按压力,第一弹性限位装置120/1、第二弹性限位装置120/2、第三弹性限位装置
120/3、第四弹性限位装置120/4、第五弹性限位装置120/5、第六弹性限位装置120/6、第七
弹性限位装置120/7和第八弹性限位装置120/8的高度降至与卡槽110的底板上表面齐平,
使得第一SIM卡能够放置于卡槽110中。
需要说明的是,卡托中弹性限位装置120的数量不限于4个、7个和8个,根据待定位
SIM卡的数量及大小不同,弹性限位装置120的数量可进行相应调整,且每个SIM卡的各侧壁
对应的弹性限位装置120数量也不限于1个,设计人员能够对其进行修改以满足实际需要。
此外,各弹性限位装置120之间的相对位置也不限于上述各实施例中提供的设置方式,在能
够实现多个SIM卡定位的前提下,可做任意合理的调节。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现有技术中常
用的SIM卡包括标准SIM卡、小型SIM卡以及微型SIM卡,因此,给出的实施例中以卡托至多定
位3个SIM卡为例进行说明,在SIM卡种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时,本发明技术方案仍然
适用,只要由设计人员根据需要对卡槽110尺寸以及弹性限位装置120的数量、尺寸和位置
进行合理调整即可。
图6是沿图1中虚线AB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6所示,卡托10包括卡
槽110以及设置于所述卡槽110容置空间内的4个弹性限位装置120,其中,所述卡槽110用于
定位第一SIM卡,所述4个弹性限位装置120用于相互配合定位一个第一SIM卡之外的SIM卡。
图7是图1中矩形虚线框对应的局部放大图。参见图6和图7所示,所述弹性限位装置120为一
体弹片,所述一体弹片包括向远离卡槽110底板一侧弯曲的中间部124,以及分别与所述中
间部124连接的第一滑动部125和第二滑动部126,沿所述弹片长边的延伸方向X,所述第一
滑动部125和所述第二滑动部126分别设置于所述中间部124相对的两侧。
可选的,所述中间部124可以包括与所述卡槽110底板上表面平行设置的顶部124/
1,以及分别与所述顶部124/1连接的第一侧部124/2和第二侧部124/3,沿所述弹片长边的
延伸方向X,所述第一侧部124/2和所述第二侧部124/3分别设置于所述顶部124/1相对的两
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弹性限位装置120的容纳槽130上开口尺寸略大于顶部124/1
尺寸,因此,顶部124/1能够从容纳槽130中露出,与顶部124/1相连的第一侧部124/2和第二
侧部124/3呈圆弧状,一侧与顶部124/1相连,另一侧延伸至滑动槽131内,能够与卡槽110底
板卡和,避免一体弹片从容纳槽130中飞出,所以无需再设置凸起结构。
具体的,无任何按压力时,中间部124部分露出卡槽110底板,可选的,露出的高度
可以与卡槽110的深度相同,如图6所示。当顶部124/1被施加按压力后,第一侧部124/2和第
二侧部124/3在按压力的作用下向滑动槽131内延伸,使得分别与第一侧部124/2和第二侧
部124/3连接的第一滑动部125和第二滑动部126分别沿滑动槽131向远离中间部124的方向
滑动,直至顶部124/1与卡槽110上表面齐平。当按压力撤去后,第一滑动部125和第二滑动
部126分别沿滑动槽131靠近中间部124的方向滑动,直至第一侧壁124/2和第二侧壁124/3
均与卡槽110底板卡和。可以理解的是,设置卡槽110沿X方向的长度足够大时,一体弹片被
按压后,第一侧壁124/2、第二侧壁124/3、第一滑动部125和第二滑动部126均逐渐趋于和容
纳槽130底面平行,因此,容纳槽130的深度仅需要大于一体弹片的厚度即可,使得用于设置
容纳槽130的卡槽110底板厚度无需过大,有利于卡托10整体厚度的降低,有益于移动终端
的薄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沿图1中虚线A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内,中间部也可以是圆弧形。
继续参见图7,沿所述一体弹片宽边的延伸方向Y,所述第一滑动部125和所述第二
滑动部126的长度相等,且均大于所述中间部124的长度。这样的设置进一步保证了一体弹
片不会从容纳槽130中飞出,提升了一体弹片固定的稳定性。
可选的,沿所述一体弹片宽边的延伸方向Y,所述第一滑动部125和所述第二滑动
部126可以对应所述中间部124的中间位置设置。这样第一滑动部125和第二滑动部126分别
与底板卡和的两侧受力相同,有利于一体弹片稳定性的进一步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图6和图7所示弹性限位装置120除了能够应用于图1所示卡托10
中,还能够应用于其他卡托结构中,例如图4和图5所示的卡托结构中,且在同一卡托结构
中,多个弹性限位装置120可以同时包括图2和图6所示的两种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
限定。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移动终端40
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提供的卡托410。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
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
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
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
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