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麻竹遗传转化和植株再生的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由花药诱导且具有再生能力愈伤组织为基因受体材料,进行农杆菌的遗传转化,进而产生转基因植株的方法。
背景技术
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为禾本科竹亚科牡竹属麻竹亚属,原产中国,自然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等省,是我国华南及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优良、速生、笋材两用的大型丛生竹种之一。麻竹很少开花,品种选育主要以自然界优良无性系选育为主,遗传改良受到限制。由于麻竹组织培养很难获得再生植株,制约了通过遗传转化在麻竹上的应用。最近,通过不断实验探索,麻竹组织培养再生植株技术有了突破,由花药诱导得到的胚性愈伤组织,可直接分化成为再生植株,为麻竹的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以具有良好再生植株能力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基因受体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再生体系具有方法简单,可靠性高,易操作的特点,为麻竹的遗传改良开辟了新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方法,通过麻竹花药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并以此进行农杆菌介导,从而获得转基因植株,涉及植物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方法领域。主要步骤包括:麻竹花药的收集和预处理、胚性愈伤组织的获得、质粒构建和农杆菌培养、农杆菌侵染、麻竹胚性愈伤组织筛选及分化、植株再生与炼苗移栽。基本过程如下:
步骤1.采集麻竹未成熟花药,诱导愈伤组织,获得基因受体材料;
步骤2.构建目的基因载体中并导入到农杆菌中,获得单克隆并进行培养;
步骤3.农杆菌侵染;
步骤4.麻竹胚性愈伤组织筛选与分化;
步骤5.麻竹植株再生与炼苗移栽。
所述步骤1操作方法如下:
麻竹花药应选择小孢子的发育时期为单核靠边期的花药,此时从外观上观察,小穗呈淡 紫色,长1.2cm左右,顶端小花柱头稍微露出,花药呈淡黄色。摘取小穗先经过2-6天的低温(4-15℃)预处理,接种前流水冲洗1小时,70%乙醇表面消毒,消毒时间为20-40秒,无菌水冲洗3-5次后,2%次氯酸钠进行表面消毒,消毒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无菌水冲洗3-5次。将花药从小穗中剥离,尽量避免花药受伤,均匀接种到花药愈伤诱导培养基。愈伤诱导与增殖培养基组成为:M8基础培养基;添加:2mg·L-1NAA,0.5mg·L-16-BA,15mg·L-1PAA,7.5mg·L-1STS,500mg·L-1CH,100mg·L-1Proline,100mg·L-1Glutamin,5.4%Maltose,0.8%Agar;pH5.0;培养条件为暗培养,温度为22-28℃。获得胚性愈伤后,将愈伤挑出转入新的培养基进行增殖备用。
所述步骤2操作方法如下:
将含有双元植物表达载体pBS1305RdcodA的农杆菌EHA105单克隆于含50mg·L-1卡那霉素和25mg·L-1利福平的YM培养基上划线,28℃培养3天。收集农杆菌菌体,将其悬浮于M8液体培养基中,不断晃动30min后至菌体OD600为0.3-0.6,即可用于转化。
所述步骤3操作方法如下:
侵染时各具体参数如下:麻竹愈伤组织切成2mm-3mm的小块;预培养时间2-4天;侵染时间20-40min;共培养时间2-4天;添加乙酰丁香酮浓度为100-200mg·L-1,潮霉素浓度为25-30mg·L-1。
所述步骤4操作方法如下:
将共培养后的愈伤组织块转入筛选培养基(添加潮霉素和头孢霉素的愈伤诱导与增殖培养基)进行筛选,2周换培养基一次,直到抗性愈伤生长稳定,进而诱导出胚芽。
所述步骤5操作方法如下:
当愈伤组织诱导出胚芽后,将培养皿转入光照培养。选取健壮的胚芽,移入生根培养基。生根培养基组成为:B5+300mg·L-1Cef+30%Sugar+0.25%Gelrite,pH 5.8,光照。待根系发达,苗长到50mm-80mm以上时进行移栽,栽培基质为泥炭土∶蛭石=1∶1(v/v),置于光照培养箱内培养1-2月,即可转移至遮阴大棚培养,3-5月后可进入野外林地栽培。
附图说明
图1是麻竹愈伤转化结果,图1A是转化过后的抗性愈伤,图1B是分化得到抗性芽,图1C是抗性芽生根,图1D是阳性再生植株;
图2是PCR扩增检测Rd29A电泳图;
图3是PCR扩增检测codA基因电泳图;
图4是Southern杂交印记电泳图,M:λDNA/HindIII Marker,plasmid:pBS1305RdcodA, T1-T3:转基因植株,CK:非转基因植株;
图5是codA基因表达的RT-PCR分析,CK:非转基因麻竹植株,T1、T2:转基因再生植株。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麻竹开花植株取自福建省永安市。在麻竹花期选取长1.2-1.4厘米的小穗,在4℃下保存4天,接种前流水冲洗60分钟,70%乙醇表面消毒30秒,无菌水冲洗3遍,2%次氯酸钠12分钟,无菌水冲洗5次。将花药从小穗中剥离出来,均匀接种到花药愈伤诱导培养基。愈伤诱导与增殖培养基组成为:M8基础培养基;添加:2mg·L-1NAA,0.5mg·L-16-BA,15mg·L-1PAA,7.5mg·L-1STS,500mg·L-1CH,100mg·L-1Proline,100mg·L-1Glutamin,5.4%Maltose,0.8%Agar;pH5.0;培养条件为暗培养,温度为22-28℃。当花药诱导出愈伤长至2-3mm后,挑出愈伤转入新的培养基进行增殖并反复继代培养,获得足够的愈伤组织材料。
2.质粒为含有诱导型启动子Rd29A引导耐寒基因CodA的双T-DNA载体pBS1305RdcodA;农杆菌菌种为EHA105。农杆菌EHA105单克隆于含50mg·L-1卡那霉素和25mg·L-1利福平的YM培养基上划线,28℃培养3天。收集农杆菌菌体,将其悬浮于M8液体培养基中,不断晃动30min后至菌体OD600为0.3,用于转化。
3.将麻竹愈伤组织切成2-3mm的小块,预培养3天。挑出愈伤组织块置于无菌三角瓶中,倒入材料体积3倍的含100mg·L-1AS的农杆菌菌液侵染20分钟,期间每隔3分钟摇晃1分钟,分离出愈伤组织块,用滤纸吸附多余的侵染液,在超净工作台上吹20分钟,转入含有100mg·L-1AS的共培养基中暗培养3天,然后转移至含有25mg·L-1Hyg和300mg·L-1Cef的筛选培养基上,每2周继代一次,挑选出抗性愈伤,继续继代培养培养直至分化出不定芽。
4.待不定芽长至2-3cm时,移入生根培养基。生根培养基组成为:B5+300mg·L-1Cef+30%Sugar+0.25%Gelrite,pH 5.8,光照。当再生苗长至50mm-80mm,根系80mm长时,将苗从培养基中小心拔出,洗净培养基,移栽至经高压灭菌的基质转移至温室培养,栽培基质为经高压灭菌的蛭石泥炭土(比例1∶1),用Hoagland培养液浇灌,覆膜,上开小孔,1周后转入遮阳大棚栽培,即可进入常规育苗程序。全过程参见图1。
5.转基因再生植株的检测:
(1)PCR检测
采用CTAB法提取抗性麻竹再生植株的总DNA进行PCR扩增,质粒pBS1305RdcodA作为对照鉴定Rd29A和codA基因,电泳结果表现为阳性,证明Rd29A基因(图2)和codA9(图3)基因已经整合到麻竹再生植株基因组上。
(2)Southern检测
对生长状况良好的再生植株Southern杂交分析(图4),以地高辛标记的CodA基因为探针,在转基因植株中可以检测到一条目的基因,而非转基因中没有目的片段。说明CodA基因整合到麻竹基因组中,并且是一个单插入事件。
(3)RT-PCR检测
对PCR阳性植株进行RT-PCR分析(图5),在4℃低温胁迫24h后可以检测到codA基因的表达,而在非转基因植株和胁迫前植株中没有检测到codA基因的表达。说明Rd29A引导的codA基因已经在麻竹细胞中转录生成相应的mRNA,即codA基因已经整合到麻竹基因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