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及背光模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光板及背光模块.pdf(3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981206 A(43)申请公布日 2013.03.20CN102981206A*CN102981206A*(21)申请号 201210214743.X(22)申请日 2012.06.27100132131 2011.09.06 TWG02B 6/00(2006.01)F21S 8/00(2006.01)F21V 8/00(2006.01)(71)申请人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地址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72)发明人胡佳状 刘明达(74)专利代理机构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代理人陈松涛 韩宏(54) 发明名称导光板及背光模块(57) 摘要一种导光板包括。
2、出光面、底面、入光面以及多个光学单元。各光学单元包括第一光学微结构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光学微结构。第二光学微结构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沿着垂直于入光面及出光面的方向切开第一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一截线,第一截线为第一斜直线。沿着垂直于入光面及出光面的方向切开第二表面得到第二截线,第二截线靠近底面的第一端点与第二截线的远离底面的第二端点连成第一参考直线。第一参考直线与出光面的法线所夹的锐角为。锐角为满足下式:其中为所欲达到的出射光束与出光面的法线的夹角,而n为导光板的折射率。一种背光模块亦被提出。本发明提供的导光板可降低光损失,背光模块具有较高的光利用率。(30)优先权数据(51)Int.Cl.。
3、权利要求书6页 说明书13页 附图1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6 页 说明书 13 页 附图 11 页1/6页21.一种导光板,包括:出光面;底面,相对于所述出光面;至少一个入光面,连接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以及多个光学单元,配置于所述底面上,各所述光学单元包括:第一光学微结构;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光学微结构,与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相邻,其中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位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第二光学微结构之间,且各所述第二光学微结构具有:第一表面,朝向所述入光面的一侧倾斜,其中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及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一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一截线,所述第一截。
4、线为第一斜直线;以及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连接,且朝着背对所述入光面的所述侧的方向倾斜,其中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及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二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二截线,所述第二截线靠近所述底面的第一端点与所述第二截线远离所述底面的第二端点连成第一参考直线,所述第一参考直线与所述出光面的法线所夹的锐角为,且满足下式:其中,为所欲达到的出射光束与所述出光面的所述法线的夹角,n为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且所述第二光学微结构的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与所述第二光学微结构的所述第二表面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中各所述光学单元的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具有:第三表面,朝着迎向所述入光。
5、面的所述侧的方向倾斜,其中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及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三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三截线,所述第三截线为第一抛物线的一部分;以及第四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连接,且朝着背对所述入光面的所述侧的方向倾斜,其中所述第三表面位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沿着垂直所述入光面及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四表面所得的截线为相对于所述底面倾斜的斜直线。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还具有连接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的第一连接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面包括至少一个平面、至少一个曲面或其组合。6.根据权利要。
6、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第三截线包括多个相对于所述底面倾斜且彼此相连接的斜线、多个彼此相连接的曲线或其组合。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第二光学微结构还具有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连接面。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面包括平面。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第一抛物线具有焦点、顶点以及对称轴,所述顶点至所述焦点的距离c满足下式的至少其中之一: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981206 A2/6页34c(cotMINcotMAX)=D4c(cotMIN)2(cotMAX)2L其中,所述第一抛物线与所述底面交于第三端点,所述第一抛物线与所述第。
7、一光学微结构的所述第四表面交于第四端点,所述第三端点与所述第四端点在平行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所述第三端点与所述第四端点在垂直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所述第三端点与所述第一抛物线的所述焦点连成第二参考线,所述第四端点与所述第一抛物线的所述焦点连成第三参考线,所述第二参考线与所述第一抛物线的所述对称轴的夹角为MAX,所述第三参考线与所述第一抛物线的所述对称轴的夹角为MIN。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第三端点与所述第四端点在平行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的距离L大于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2毫米,而所述第三端点与所述第四端点在垂直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的距离D大于0微米且小于或等于50。
8、0微米。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一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四截线,所述第四截线为直线,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二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五截线,所述第五截线为直线,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三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六截线,所述第六截线为直线,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四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七截线,所述第七截线为直线,且所述第四截线、所述第五截线、所述第六截线与所述第七截线互相平行。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底面的交。
9、界至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底面的交界的距离从所述第二光学微结构的中央往所述第二光学微结构的两侧递减,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底面的交界至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底面的交界的距离从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的中央往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的两侧递减。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一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四截线,所述第四截线为直线或第一弧线,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二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五截线,所述第五截线为第二弧线,且所述第二弧线的弧口朝向所述入光面,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三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六截。
10、线,所述第六截线为第三弧线,且所述第三弧线的弧口背向所述入光面,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四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七截线,所述第七截线为直线或第四弧线。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入光面包括相对的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所述多个光学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光学单元与多个第二光学单元,各所述第一光学单元的所述第一表面朝着迎向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所述侧的方向倾斜,各所述第一光学单元的所述第二表面朝着背向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所述侧的方向倾斜,各所述第一光学单元的所述第三表面朝着迎向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所述侧的方向倾斜,各所述第一光学单元的所述第四表面朝着背对所述第一入光。
11、面的所述侧的方向倾斜,各所述第二光学单元的所述第一表面朝着迎向所述第二入光面的一侧的方向倾斜,各所述第二光学单元的所述第二表面朝着背向所述第二入光面的所述侧的方向倾斜,各所述第二光学单元的所述第三表面朝着迎向所述第二入光面的所述侧的方向倾斜,各所述第二光学单元的所述第四表面朝着背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981206 A3/6页4对所述第二入光面的所述侧的方向倾斜。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导光板,其中各所述第一光学单元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单元的其中之一的所述第一表面相接成第一环状表面,各所述第一光学单元的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单元的其中之一的所述第二表面相接成第二环。
12、状表面,各所述第一光学单元的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单元的其中之一的所述第三表面相接成第三环状表面,各所述第一光学单元的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单元的其中之一的所述第四表面相接成第四环状表面,且所述第三环状表面环绕所述第四环状表面,所述第四环状表面环绕所述第一环状表面,所述第一环状表面环绕所述第二环状表面。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沿着平行于所述入光面且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一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四截线,所述第四截线为第一弧线,沿着平行于所述入光面且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二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五截线,所述第五截线为第二弧线,沿着平行于所述入光面且。
13、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三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六截线,所述第六截线为第三弧线,沿着平行于所述入光面且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四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七截线,所述第七截线为第四弧线,且所述第一弧线、所述第二弧线、所述第三弧线与所述第四弧线的弧口朝向所述出光面。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一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四截线,所述第四截线为第一弧线,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二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五截线,所述第五截线为第二弧线,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三表面所得到。
14、的截线包括第六截线,所述第六截线为第三弧线,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四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七截线,所述第七截线为第四弧线,其中所述第三弧线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第四弧线的曲率半径,所述第四弧线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第一弧线的曲率半径,第一弧线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弧线的曲率半径,所述第一弧线、所述第二弧线、所述第三弧线与所述第四弧线共圆心。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第一截线与所述出光面的所述法线所夹的锐角为,其中025。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为相对于所述出光面倾斜的斜平面。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第二截线为抛。
15、物线的一部分或圆弧。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中各所述光学单元为凸点、沿着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凸条或沿着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延伸的弧状凸条。22.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包括:出光面;底面,相对于所述出光面;至少一个入光面,连接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以及多个光学单元,配置于所述底面上,各所述光学单元包括: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981206 A4/6页5第一光学微结构;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光学微结构,与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相邻,其中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位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第二光学微结构之间,且各所述第二光学微结构具有:第一表面,朝向所述入光面的一侧倾斜,其中沿着垂直。
16、于所述入光面及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一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一截线,所述第一截线为第一斜直线;以及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连接,且朝着背对所述入光面的所述侧的方向倾斜,其中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及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二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二截线,所述第二截线靠近所述底面的第一端点与所述第二截线远离所述底面的第二端点连成第一参考直线,所述第一参考直线与所述出光面的法线所夹的锐角为,且满足下式:其中,为所欲达到的出射光束与所述出光面的所述法线的夹角,n为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且所述第二光学微结构的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与所述第二光学微结构的所述第二表面之间;以及至少一个发光元件。
17、,配置于所述入光面旁,且用以发出入射光束,其中所述入射光束经由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导光板中,且经由所述出光面传递至所述导光板外,而形成所述出射光束。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各所述光学单元的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具有:第三表面,朝着迎向所述入光面的所述侧的方向倾斜,其中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及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三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三截线,所述第三截线为第一抛物线的一部分;以及第四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连接,且朝着背对所述入光面的所述侧的方向倾斜,其中所述第三表面位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沿着垂直所述入光面及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
18、所述第四表面所得的截线为相对于所述底面倾斜的斜直线。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还具有连接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的第一连接面。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面包括至少一个平面、至少一个曲面或其组合。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第三截线包括多个相对于所述底面倾斜且彼此相连接的斜线、多个彼此相连接的曲线或其组合。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第二光学微结构还具有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连接面。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面包括平面。30.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背光模块。
19、,其中所述第一抛物线具有焦点、顶点以及对称轴,所述顶点至所述焦点的距离c满足下式的至少其中之一:4c(cotMINcotMAX)=D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981206 A5/6页64c(cotMIN)2(cotMAX)2L其中,所述第一抛物线与所述底面交于第三端点,所述第一抛物线与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的所述第四表面交于第四端点,所述第三端点与所述第四端点在平行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所述第三端点与所述第四端点在垂直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的距离为D,所述第三端点与所述第一抛物线的所述焦点连成第二参考线,所述第四端点与所述第一抛物线的所述焦点连成第三参考线,所述第二参考线与所述第一抛物线的。
20、所述对称轴的夹角为MAX,所述第三参考线与所述第一抛物线之所述对称轴的夹角为MIN。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第三端点与所述第四端点在平行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的距离L大于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2毫米,而所述第三端点与所述第四端点在垂直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的距离D大于0微米且小于或等于500微米。32.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一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四截线,所述第四截线为直线,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二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五截线,所述第五截线为直线,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
21、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三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六截线,所述第六截线为直线,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四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七截线,所述第七截线为直线,且所述第四截线、所述第五截线、所述第六截线与所述第七截线互相平行。33.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底面的交界至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底面的交界的距离从所述第二光学微结构的中央往所述第二光学微结构的两侧递减,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底面的交界至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底面的交界的距离从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的中央往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的两侧递减。3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
22、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一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四截线,所述第四截线为直线或第一弧线,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二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五截线,所述第五截线为第二弧线,且所述第二弧线的弧口朝向所述入光面,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三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六截线,所述第六截线为第三弧线,且所述第三弧线的弧口背向所述入光面,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四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七截线,所述第七截线为直线或第四弧线。3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入光面包括相对的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所述至少一个发。
23、光元件为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第二入光面旁的二发光元件,所述多个光学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光学单元与多个第二光学单元,各所述第一光学单元的所述第一表面朝着迎向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所述侧的方向倾斜,各所述第一光学单元的所述第二表面朝着背向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所述侧的方向倾斜,各所述第一光学单元的所述第三表面朝着迎向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所述侧的方向倾斜,各所述第一光学单元的所述第四表面朝着背对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所述侧的方向倾斜,各所述第二光学单元的所述第一表面朝着迎向所述第二入光面的一侧的方向倾斜,各所述第二光学单元的所述第二表面朝着背向所述第二入光面的所述侧的方向倾斜,各所述第二光学单元的所述第三表面朝着迎。
24、向所述第二入光面的所述侧的方向倾斜,各所述第二光学单元的所述第四表面朝着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981206 A6/6页7背对所述第二入光面的所述侧的方向倾斜。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各所述第一光学单元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单元的其中之一的所述第一表面相接成第一环状表面,各所述第一光学单元的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单元的其中之一的所述第二表面相接成第二环状表面,各所述第一光学单元的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单元的其中之一的所述第三表面相接成第三环状表面,各所述第一光学单元的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单元的其中之一的所述第四表面相接成第四环状表面,。
25、且所述第三环状表面环绕所述第四环状表面,所述第四环状表面环绕所述第一环状表面,所述第一环状表面环绕所述第二环状表面。3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沿着平行于所述入光面且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一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四截线,所述第四截线为第一弧线,沿着平行于所述入光面且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二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五截线,所述第五截线为第二弧线,沿着平行于所述入光面且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三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六截线,所述第六截线为第三弧线,沿着平行于所述入光面且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四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七截线,所述第七截线为第四弧线,且。
26、所述第一弧线、所述第二弧线、所述第三弧线与所述第四弧线的弧口朝向所述出光面。3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一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四截线,所述第四截线为第一弧线,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二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五截线,所述第五截线为第二弧线,所述第一弧线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弧线的曲率半径,且所述第一弧线与所述第二弧线共圆心。3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一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四截线,所述第四截线为第一弧线,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
27、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二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五截线,所述第五截线为第二弧线,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三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六截线,所述第六截线为第三弧线,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且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切开所述第四表面所得到的截线包括第七截线,所述第七截线为第四弧线,其中所述第三弧线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第四弧线的曲率半径,所述第四弧线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第一弧线的曲率半径,第一弧线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弧线的曲率半径,所述第一弧线、所述第二弧线、所述第三弧线与所述第四弧线共圆心。40.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第一截线与所述出光面的所述法线所夹的。
28、锐角为,其中025。41.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为相对于所述出光面倾斜的斜平面。42.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第二截线为抛物线的一部分或圆弧。4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各所述光学单元为凸点、沿着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凸条或沿着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延伸的弧状凸条。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981206 A1/13页8导光板及背光模块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元件与光源,且特别涉及一种导光板与背光模块。背景技术0002 现有背光模块中的导光板具有多个光学微结构。这些光学微结构可破坏在导光板中行进的光束的全反射,进。
29、而使光束传递至导光板的出光面,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光。然而,现有的光学微结构仅能将光束引导至导光板的出光面,而无法使光束以所欲达成的角度出射。一般而言,现有的导光板需搭配多张光学膜片才能修正光束的行进方向,而使光束以所欲达成的角度出射。这样一来,不但背光模块的材料成本会提高,而且光束在各光学膜片间的反射或折射都会造成光束能量的损耗,进而导致背光模块的光利用效率下降。0003 中国台湾专利第I331695号揭露了一种导光板,此导光板包括板体、多个微结构以及多个凸状结构。中国台湾专利第M264504号揭露了一种微结构,此微结构呈水滴型而凸设分布于导光板的下端面。美国专利公告第7334934号、中华人。
30、民共和国专利公告第100370329号、美国专利公开第20060104089号与美国专利公告第7252424号均揭露了一种导光板,此导光板的反射面具有微结构。中国台湾专利第I321250号揭露了一种导光板,此导光板包括透光基板、第一微结构以及第二微结构。中国台湾专利第I246576号及美国专利公告第6712481号揭露一种发光面板组件,包含发光面板构件,其中于面板表面的至少一者之上或之内的图样的界定好形状的个别的光线引出变形物,其用以产生由面板构件的期望光线输出分布,至少某些变形物具有倾斜表面,供反射或折射撞击于倾斜表面的光线而以期望角度分布离开面板构件,以及具有于变形物宽度方向上做横向弯曲的。
31、曲面,供以不同方向而反射或折射撞击于曲面的额外光线,将光线散布跨于面板构件以提供由面板构件所发出的光线的更为均匀分布。发明内容0004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板,可降低光损失。0005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具有较高的光利用率。0006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0007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导光板,其包括出光面、底面、至少一个入光面以及多个光学单元。底面相对于出光面。入光面连接出光面与底面。多个光学单元配置于底面上。各光学单元包括第一光学微结构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光学微结构。第二光学微结构与第一光学微结构相邻,其。
32、中第一光学微结构位于入光面与第二光学微结构之间。各第二光学微结构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入光面的一侧倾斜,其中沿着垂直于入光面及出光面的方向切开第一表面所得到的第一截线为第一斜直线。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连接,且朝着背对入光面的一侧的方向倾斜,其中沿着垂直于入光面及出光面的方向切开第二表面得到第二截线,第二截线靠近底面的第一端点与第二截线远离底面的第二端点连成第一参考直线,第一参考直线与出光面的法线所说 明 书CN 102981206 A2/13页9夹的锐角为。锐角为满足下式:0008 0009 其中,为所欲达到的出射光束与出光面的法线的夹角,n为导光板的折射率,且第二光学微结构的第。
33、一表面位于第一光学微结构与第二光学微结构的第二表面之间。0010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上述导光板及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发光元件配置于入光面旁,且用以发出光束,其中光束适于经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板中,且经由出光面传递至导光板外。0011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导光板与背光模块至少具有下列其中一个优点:本发明实施例的导光板与背光模块可通过光学单元的第二光学微结构将自光学单元的第一光学微结构穿出导光板的光束重新引导至导光板中,使此光束可为背光模块所运用,从而提高本发明实施例的导光板与背光模块的光利用效率。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光学微结构还可将自第一光学微结构穿出导光板的光束反射至出光。
34、面,且使此光束以所欲达到的出光角度出光。如此一来,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可在不搭配光学膜片的情况下直接做为理想的背光源使用。0012 为让本发明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0013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0014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单元的剖面示意图;0015 图3为图1所示的导光板的局部放大图;0016 图4A、图4B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光学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0017 图5A、图5B、图5C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导光板的示意图。0018 图6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与现有的背光模块在各视角下的出光强度分布;0。
35、019 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0020 图8为图7所示的导光板100的局部放大图;0021 图9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光学微结构;0022 图10A、图10B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0023 图11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0024 图12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单元的立体示意图;0025 图13、图14、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单元的立体示意图;0026 图16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0027 图17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一光学单元与第二光学单元的立体示意图;0028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0。
36、029 图19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以及说 明 书CN 102981206 A3/13页100030 图20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0031 1000、1000、1000”、1000A:背光模块0032 100:导光板0033 110:出光面0034 120:底面0035 122:与底面平行的参考平面0036 130、130:入光面0037 130a:入光面的一侧0038 140、140、140A、140B、140C、140b、140c:光学单元0039 142、142、142”:第一光学微结构0040 142a、142b:第一光学微结构的表面0041 1。
37、42a:斜线0042 142a”:曲线0043 144、144:第二光学微结构0044 144a、144b:第二光学微结构的表面0045 144A、144B、142A、142B:环状表面0046 146a、146b:连接面0047 160、190:抛物线0048 170:反射片0049 180:圆形0050 190a:抛物线开口0051 192:抛物线焦点0052 194:抛物线对称轴0053 196:抛物线顶点0054 200:发光元件0055 300:控制单元0056 400:显示面板0057 A1、x、y、z:方向0058 B1、B2、P1、P2、P3:端点0059 c、D、L、H1、H2:距离0060 D1、D2:高度0061 E1、E2、E3、E4:交界0062 ER、EL:眼睛0063 J1J4、J1、K1K5、F4F19:截线0064 L1、R1、R2:参考线0065 l、l:光束0066 N、N:法线0067 R:圆形半径0068 S:间距说 明 书CN 102981206 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