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966991 A(43)申请公布日 2013.03.13CN102966991A*CN102966991A*(21)申请号 201210554628.7(22)申请日 2012.12.19F24D 3/02(2006.01)F24D 3/10(2006.01)F24D 19/10(2006.01)(71)申请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地址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72)发明人方修睦 周志刚 刘成 李浩然(74)专利代理机构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代理人高媛(54) 发明名称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57。
2、) 摘要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它涉及一种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本发明为解决传统的直连式集中供热系统无效能耗大、水力工况相互耦合的问题;分布泵系统水力工况相互耦合、系统适应性差的问题;常规混水系统水力工况相互耦合、存在无效能耗的问题;均压罐系统的无效能耗较大、均压罐直径大的问题。它包括热源、热源处循环水泵组、供水管线、回水管线和三类热用户。在第一类热网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和差压阀;在第二类热网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加压泵和解耦设备;在第三类热网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本发明用于供热系统。(51)Int.Cl.权利要求书4页 说明书12页 附图6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
3、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4 页 说明书 12 页 附图 6 页1/4页21.一种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热源(1)、热源处循环泵组(2)、一级网供水管(9)、一级网回水管(10)、一组第一热网用户(5-1)、一组第二热网用户(5-2)、一组第三热网用户(5-3),多个第一混水泵(7-1)、多个第二混水泵(7-2)、多个第三混水泵(7-3)、多个自立式差压阀(8)、多个加压泵(3)、多根解耦管(4)、多个逆止阀(6)、多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多根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多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多根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
4、、多根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和多根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其特征在于热源(1)的输出端与一级网供水管(9)的一端连通,一级网供水管(9)的另一端与一级网回水管(10)的一端连通,一级网回水管(10)的另一端与热源处循环泵组(2)的进口端连通,热源处循环泵组(2)的出口端与热源(1)的输入端连通;每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的一端与一级网供水管(9)连通,每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一热网用户(5-1)的输入端连通,第一热网用户(5-1)的输出端与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的一端连通,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的另一端与一级网回水管(10)连通,多个第一热网。
5、用户(5-1)并联设置,每个第一热网用户(5-1)与相对应的第一混水泵(7-1)并联设置,第一混水泵(7-1)的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连通,第一混水泵(7-1)的另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连通,自立式差压阀(8)与第一热网用户(5-1)或第一混水泵(7-1)串联设置;每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的一端与一级网供水管(9)连通,每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二热网用户(5-2)的输入端连通,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上设有加压泵(3),第二热网用户(5-2)的输出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连通,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与一级网回水管(10)连通。
6、,多个第二热网用户(5-2)并联设置,每个第二热网用户(5-2)、每根解耦管(4)和相对应的第二混水泵(7-2)并联设置,第二混水泵(7-2)的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连通,第二混水泵(7-2)的另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连通,每根解耦管(4)的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连通,每根解耦管(4)的另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连通,每根解耦管(4)上设有逆止阀(6);每个第三热网用户(5-3)的输入端与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连通,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与一级网供水管(9)连通,每个第三热网用户(5-3)的输出端与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连通,第三热用户出。
7、口管(10-3)与一级网回水管(10)连通,多个第三热网用户(5-3)并联设置,每个第三热网用户(5-3)与相对应的第三混水泵(7-3)并联设置,第三混水泵(7-3)的一端与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连通,第三混水泵(7-3)的另一端与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大于每个第一热网用户(5-1)需求的资用压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小于每个第二热网用户(5-2)需求的资用压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
8、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等于每个第三热网用户(5-3)需求的资用压头。5.一种所述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将热网中的热用户进行分类:根据管网的水力计算结果,将热网的热用户分成三类,第一类热用户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大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966991 A2/4页3头;第二类热用户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小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第三类热用户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等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步骤二、在第一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和差压阀,混水泵流量根据系统设计参数按照式(1)确定,混水泵。
9、扬程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差压阀的设定压差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式中G2混水泵的设计混水量,t/h;G0从外网进入用户的设计供水量,t/h;Tg外网的设计供水温度,;tg用户的设计供水温度,;th用户的设计回水温度,;步骤三、在第二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加压泵和解耦设备,加压泵的流量等于需从外网进入用户的设计供水量,扬程按照式(2)计算,H2HY-H1(2)式中H2混水扬程,m;H1外网提供的资用压头,m;HY用户需要的资用压头,m;混水泵流量及扬程确定方法同步骤二;步骤四、在第三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混水泵流量根据系统设计参数按照式(1)确定,混水泵扬程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步。
10、骤五、确定热源循环水泵,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最不利热用户的入口处供回水压差为零,热源循环水泵扬程等于热源阻力损失与热网供回水管阻力损失的和,热源循环水泵流量等于热源在设计供回水温度下的总流量。6.一种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热源(1-1)、第二热源(1-2)、第一热源处循环泵组(2-1)、第二热源处循环泵组(2-2)、一级网供水管(9)、一级网回水管(10)、多个第一热网用户组(5-1)、多个第二热网用户组(5-2)、多个第一混水泵(7-1)、多个第二混水泵(7-2)、多个自立式差压阀(8)、多个加压泵(3)、多根解耦管(4)、多个逆止阀(6。
11、)、多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多根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多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和多根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其特征在于第一热源(1-1)的输出端与一级网供水管(9)的一端连通,一级网供水管(9)的另一端与第二热源(1-2)的输出端连通,第二热源(1-2)的输入端与第二热源处循环泵组(2-2)的输出端连通,第二热源处循环泵组(2-2)的输入端与一级网回水管(10)的一端连通,一级网回水管(10)的另一端与第一热源处循环泵组(2-1)的输入端连通,第一热源处循环泵组(2-1)的输出端与第一热源(1-1)的输入端连通;第一热网用户组(5-1)由至少一个第一热网用户并联构成。
12、,第二热网用户(5-2)组由至少一个第二热网用户并联构成;每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的一端与一级网供水管(9)连通,每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一热网用户组(5-1)的输入端连通,第一热网用户组(5-1)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966991 A3/4页4的输出端与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的一端连通,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的另一端与一级网回水管(10)连通,多个第一热网用户组(5-1)并联设置,每个第一热网用户组(5-1)与相对应的第一混水泵(7-1)并联设置,第一混水泵(7-1)的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连通,第一混水泵(7-1)的另一端与第一。
13、热用户出口管(10-1)连通,自立式差压阀(8)与第一热网用户(5-1)或第一混水泵(7-1)串联设置;每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的一端与一级网供水管(9)连通,每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二热网用户组(5-2)的输入端连通,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上设有加压泵(3),第二热网用户组(5-2)的输出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连通,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与一级网回水管(10)连通,多个第二热网用户(5-2)组并联设置,每个第二热网用户(5-2)组、每根解耦管(4)和相对应的第二混水泵(7-2)并联设置,第二混水泵(7-2)的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
14、连通,第二混水泵(7-2)的另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连通,每根解耦管(4)的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连通,每根解耦管(4)的另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连通,每根解耦管(4)上设有逆止阀(6)。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大于每个第一热网用户(5-1)需求的资用压头。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小于每个第二热网用户(5-2)需求的资用压头,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等于每个第三热网用户(5-3)需求的资用压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具有解耦功能的分。
15、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三热网用户组(5-3)、第三混水泵(7-3)、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和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第三热网用户组(5-3)由至少为一个第三热网用户并联构成,每个第三热网用户组(5-3)的输入端与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连通,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与一级网供水管(9)连通,每个第三热网用户组(5-3)的输出端与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连通,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与一级网回水管(10)连通,多个第三热网用户(5-3)并联设置,每个第三热网用户组(5-3)与相对应的第三混水泵(7-3)并联设置,第三混水泵(7-3)的一端与第三热。
16、用户入口管(9-3)连通,第三混水泵(7-3)的另一端与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连通。10.一种所述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确定水力交汇点:根据管网的水力计算结果,做出双热源系统水压图,将第一热源(1-1)和第二热源(1-2)的水力交汇点设在供回水压差为零的热用户处,系统采用定零压差点控制;步骤二、将热网中的热用户进行分类:根据管网的水压图,将热网的热用户分成三类,第一类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大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第二类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小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第三类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等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
17、用压头;步骤三、在第一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和差压阀,混水泵流量根据系统设计参数按照式(1)确定,混水泵扬程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差压阀的设定压差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966991 A4/4页5式中G2混水泵的设计混水量,t/h;G0从外网进入用户的设计供水量,t/h;Tg外网的设计供水温度,;tg用户的设计供水温度,;th用户的设计回水温度,;步骤四、在第二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加压泵和解耦设备,加压泵的流量等于需从外网进入用户的设计供水量,扬程按照式(2)计算,H2HY-H1(2)式中H2混水扬程,m;H1外网提供的资用压头,m;HY用户需要的资用压。
18、头,m;混水泵流量及扬程确定方法同步骤三;步骤五、在第三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混水泵流量及扬程确定方法同步骤三;步骤六、确定热源循环水泵,每个热源的循环水泵扬程等于热源阻力损失加上该热源至零压差点之间热网供回水管阻力损失,每个热源的循环水泵流量等于该热源所负责供热区域在设计供回水温度下的总流量。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966991 A1/12页6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背景技术0002 我国建筑用能已达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4左右,并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增加。在建筑能耗中,大约36的份额为北方城。
19、镇的采暖能耗。0003 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城镇,大多采用热电厂或锅炉房作为热源的集中供热系统来解决建筑采暖问题。一个完整的供热系统是由将燃料中的能量转换为热能的热源、将热源生产的热量输配到需要热量的用户的输配系统和消耗热量的热用户三部分组成的。输配系统是连接热源和热用户的重要纽带。据研究表明,供热输配系统中管网的投资通常占系统总投资的30到50。另一方面,输配系统的动力能耗也是非常巨大的,有的系统的电力消耗折合为一次能耗时,已经占到系统总供热量的30.3。降低集中供热系统的输送能耗,是供热系统节能的主要途径之一。0004 1、传统系统的缺陷:造成供热系统输送能耗偏高的原因,有设计方面的原因,也有。
20、运行方面的原因。降低集中供热系统的输送能耗和解决集中供热系统水力工况稳定的问题,一直是国内外供热研究的重点问题。0005 传统的供热系统存在下述缺陷:0006 1)传统的系统能源使用不合理,存在无效能耗,系统输送能耗高0007 我国的供热系统可分为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图1所示的供热系统为常见的枝状供热系统形式。当供热系统为间接连接时,图中的热用户是热力站;当供热系统为直接连接时,图中的热源可以是锅炉房也可以是热力站。0008 循环水泵集中设置在热源处,循环水泵的扬程热源损失+用户损失+热网供回水阻力损失。由图2可见(为简化起见,图中忽略热源损失),离热源不同位置处的热用户的剩余压头不同(图。
21、中,E-E和F-F),目前我国集中供热系统水力失调严重,离热源近的热用户室温过热,离热源远的热用户室温偏低,就是由于剩余压头没消除而导致的。为消除由于剩余压头导致的管网水平失调问题,需要在用户入口处的设置阀门(如调节阀、平衡阀、流量调节控制阀)来消除这部分剩余压头。此种通过循环水泵将系统的压头提升,又通过阀门将用户的剩余压头消除,由此产生的无效能耗占总输送能耗的35左右。图3中的阴影部分,即为传统供热系统浪费的能源。0009 2)传统供热系统水力工况相互干扰0010 传统系统中热用户的水力工况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表现为强耦合现象。某一个热用户的调节,将导致其余热用户系统水力工况发生变化,使系统。
22、出现严重的水力和热力失调问题。采暖热计量实施后,各个热用户将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调节用户的阀门,从而加剧供热系统的水力失调和热力失调。0011 随着我国集中供热规模的不断加大,采暖热计量收费的实施,能源价格的不断增加,降低集中供热系统的输送能耗,减少供热企业的运行成本,已经成为维持供热企业正常说 明 书CN 102966991 A2/12页7运营的基本条件;提高供热系统的水力稳定性,减少供热系统水力工况的相互干扰问题,已经成为供热企业迫切解决的问题。0012 2、国内外解决传统系统缺陷的方法0013 2.1降低输送能耗的方法0014 2.1.1分布式变频水泵系统早在二十世纪中叶,Bell&Go。
23、ssett公司的Gil Carlson在解决一个部分用户流量不足的热网的运行方案改进问题时,就提出了“主次级水泵系统(primary/secondary system)”。这种系统的原理是,将原本的大系统,合理的划分成几个相对较小的、相互独立的、便于控制的分系统。0015 近几年国内应用的分布式变频水泵系统(图4),就属于此类系统。该系统改变了传统系统的构成,将热源处的循环水泵的功能进行了分解。在热源及热用户处分别设置水泵。热源处的循环水泵负责提供消除热源损失及热源至零压差点的热网供回水阻力损失所需要的压头,热用户处的水泵负责提供消除零压差点至热用户的热网供回水阻力损失及用户阻力损失所需要的压。
24、头。0016 分布式变频水泵系统由于消除了零压差点以后的管网的阀门的节流损失,因此解决了传统的集中供热系统能源使用不合理问题,可消除系统的无效能耗,使得系统的输送电耗降低。但是该系统存在下述两个问题:0017 1)系统水力耦合严重。热用户处加压泵的启停,将影响到其余热用户。尤其是当热用户处加压泵扬程选择不合理时,此影响更大。对于既有供热管网来说,管网的实际状况复杂,热力管网的水力计算结果与实际差别较大,无法准确地选择热用户的加压泵。为保证系统能够运行,只能将加压泵选大,运行时靠变频器来调节,从而造成投资浪费。0018 2)系统适应性差。根据供热系统的需求,设置的热用户加压泵水泵,无法满足系统扩。
25、建的要求或者负荷变化的需求。图6所示为系统扩建(负荷增加)后的系统的水压图,假设热源泵的扬程不变。图中0点为原设计的系统零压差点。0019 (1)当原用户数量不变,但负荷增加后,系统零压差点由0点变为1点。此时零压差点之后的热用户F的水泵扬程要由HF变为HF1。零压差点之后的各个热用户原设计的加压泵满足不了要求,需要更换水泵。零压差点之前的热用户的剩余压头由HG减小为HG1,需要将原来已经调平衡了的系统重新调平衡,将零压差点之前的热用户的阀门开大。0020 (2)当系统扩建(增加了B用户),负荷增加后,系统零压差点由0点变为1点。此时热用户B的水泵扬程为HB1。零压差点之后的原设计的各个热用户。
26、的加压泵均满足不了要求,需要更换加压泵。零压差点之前的热用户需要将原来已经调平衡了的系统重新调平衡,将各个热用户的阀门开大。0021 2.1.2混水系统0022 图7和图8为常规的混水系统原理图及水压图。每个热用户入口处设置的手动调节阀6,用于调节系统的水力平衡。当热网的资用压头可以满足用户的要求时,在热用户的入口处设置混水泵8和给水调节阀7,根据用户系统的供水温度调节给水调节阀7。当热网的资用压头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时,在热用户的入口处设置加压泵3、给水调节阀7和混水调节阀4,根据用户系统的供水温度调节给水调节阀7和混水调节阀4。0023 常规的混水系统可以使系统输送能耗降低,但是该系统存在下。
27、述两个问题:0024 1)常规的混水系统存在无效能耗。常规的混水系统与传统的供热系统相比系统输说 明 书CN 102966991 A3/12页8送能耗较低,但是与传统供热系统一样,系统存在剩余压头,需要靠手动调节阀6来消除;系统设置的电动调节阀同样消耗循环泵的有效能耗。0025 2)系统水力耦合严重。同常规的供热系统一样,任一热用户处的调节,将影响到其余热用户。因此尽管常规混水系统与传统的供热系统相比系统输送能耗较低,但是由于系统水力耦合问题,无法在系统中大规模应用,只能用于系统中个别热用户要求的热媒温度低于管网输送的热媒温度场合。0026 3)阀门防护等级要求高。建筑物热力入口一般设在地沟内。
28、,地沟中不但夏季相对湿度大,而且设备容易浸在水中,因此要求阀门的防护等级要高。0027 2.2系统水力工况相互干扰的解决方法0028 国内目前解决系统水力工况相互干扰的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均来自于国外。0029 1.在系统中设置均压罐来解决传统系统的水力工况相互干扰问题。0030 均压罐设在每个热用户的入口处(图9和图10),每个热用户入口处设置加压泵。均压罐系统可解除各用户之间的水力耦合问题,消除传统的集中供热系统水力工况相互干扰问题。但是该系统存在下述两个问题:0031 1)系统能源使用不合理,仍存在无效能耗。均压罐系统与常规系统相比,输送能耗有所降低,无效能耗有所减少。但由于每个均压罐处,与。
29、一级网连接的支线的供回水压差为零,从而使得除最不利热用户处的均压罐外,其余的均压罐均存在无效能耗。0032 2)目前均压罐的设计直径为支线管径的3倍,均压罐要求的安装空间大、制造成本高。0033 2、在系统中设置差压阀来解决传统系统的水力工况相互干扰问题。0034 差压阀设在每个热用户的入口处,可以根据每个热用户的阻力损失,设定热用户所需要的资用压头。某个热用户的调节,不会对其余热用户的水力工况造成影响,差压阀可以解除各用户之间的水力耦合问题。由于该阀门是通过增加差压阀门的阻力,来消耗外网的剩余压头的,因此没有改变传统供热系统的能源使用不合理,存在无效能耗,系统输送能耗高的问题。发明内容003。
3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以解决传统的直连式集中供热系统无效能耗大、水力工况相互耦合的问题;解决分布泵系统水力工况相互耦合、系统适应性差的问题;解决常规混水系统水力工况相互耦合、存在无效能耗的问题;解决均压罐系统的无效能耗较大、均压罐直径大的问题。0036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方案一:所述系统包括热源、热源处循环泵组、一级网供水管、一级网回水管、一组第一热网用户、一组第二热网用户、一组第三热网用户,多个第一混水泵、多个第二混水泵、多个第三混水泵、多个自立式差压阀、多个加压泵、多根解耦管、多个逆止阀、多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
31、多根第一热用户出口管、多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多根第二热用户出口管、多根第三热用户入口管和多根第三热用户出口管,热源的输出端与一级网供水管的一端连通,一级网供水管的另一端与一级网回水管的一端连通,一级网回水管的另一端与热源处循环泵组的进口端连通,热源处循环泵组的出口端与热源的输入端连通;说 明 书CN 102966991 A4/12页90037 每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的一端与一级网供水管连通,每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一热网用户的输入端连通,第一热网用户的输出端与第一热用户出口管的一端连通,第一热用户出口管的另一端与一级网回水管连通,多个第一热网用户并联设置,每个第一热网用户与相对应。
32、的第一混水泵并联设置,第一混水泵的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入口管连通,第一混水泵的另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出口管连通,自立式差压阀与第一热网用户或第一混水泵串联设置;0038 每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的一端与一级网供水管连通,每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二热网用户的输入端连通,第二热用户入口管上设有加压泵,第二热网用户的输出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连通,第二热用户出口管与一级网回水管连通,多个第二热网用户并联设置,每个第二热网用户、每根解耦管和相对应的第二混水泵并联设置,第二混水泵的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入口管连通,第二混水泵的另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连通,每根解耦管的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入口管连通,每根解耦管的。
33、另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连通,每根解耦管上设有逆止阀;0039 每个第三热网用户的输入端与第三热用户入口管连通,第三热用户入口管与一级网供水管连通,每个第三热网用户的输出端与第三热用户出口管连通,第三热用户出口管与一级网回水管连通,多个第三热网用户并联设置,每个第三热网用户与相对应的第三混水泵并联设置,第三混水泵的一端与第三热用户入口管连通,第三混水泵的另一端与第三热用户出口管连通。0040 方案二:设计方法,步骤一、将热网中的热用户进行分类:根据管网的水力计算结果,将热网的热用户分成三类,第一类热用户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大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第二类热用户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小于热网。
34、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第三类热用户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等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0041 步骤二、在第一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和差压阀,混水泵流量根据系统设计参数按照式(1)确定,混水泵扬程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差压阀的设定压差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0042 0043 式中G2混水泵的设计混水量,t/h;0044 G0从外网进入用户的设计供水量,t/h;0045 Tg外网的设计供水温度,;0046 tg用户的设计供水温度,;0047 th用户的设计回水温度,;0048 步骤三、在第二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加压泵和解耦设备,加压泵的流量等于需从外网进入用户的设计供水量,扬程按照。
35、式(2)计算,0049 H2HY-H1(2)0050 式中H2混水扬程,m;0051 H1外网提供的资用压头,m;0052 HY用户需要的资用压头,m;0053 混水泵流量及扬程确定方法同步骤二;说 明 书CN 102966991 A5/12页100054 步骤四、在第三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混水泵流量根据系统设计参数按照式(1)确定,混水泵扬程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0055 步骤五、确定热源循环水泵,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最不利热用户的入口处供回水压差为零,热源循环水泵扬程等于热源阻力损失与热网供回水管阻力损失的和,热源循环水泵流量等于热源在设计供回水温度下的总流量。。
36、0056 方案三:所述系统包括第一热源、第二热源、第一热源处循环泵组、第二热源处循环泵组、一级网供水管、一级网回水管、多个第一热网用户组、多个第二热网用户组、多个第一混水泵、多个第二混水泵、多个自立式差压阀、多个加压泵、多根解耦管、多个逆止阀、多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多根第一热用户出口管、多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和多根第二热用户出口管,第一热源的输出端与一级网供水管的一端连通,一级网供水管的另一端与第二热源的输出端连通,第二热源的输入端与第二热源处循环泵组的输出端连通,第二热源处循环泵组的输入端与一级网回水管的一端连通,一级网回水管的另一端与第一热源处循环泵组的输入端连通,第一热源处循环泵组()的输。
37、出端与第一热源的输入端连通;0057 第一热网用户组由至少一个第一热网用户并联构成,第二热网用户组由至少一个第二热网用户并联构成;0058 每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的一端与一级网供水管连通,每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一热网用户组的输入端连通,第一热网用户组的输出端与第一热用户出口管的一端连通,第一热用户出口管的另一端与一级网回水管连通,多个第一热网用户组并联设置,每个第一热网用户组与相对应的第一混水泵并联设置,第一混水泵的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入口管连通,第一混水泵的另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出口管连通,自立式差压阀与第一热网用户或第一混水泵串联设置;0059 每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的一端与一级网供。
38、水管连通,每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二热网用户组的输入端连通,第二热用户入口管上设有加压泵,第二热网用户组的输出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连通,第二热用户出口管与一级网回水管连通,多个第二热网用户组并联设置,每个第二热网用户组、每根解耦管和相对应的第二混水泵并联设置,第二混水泵的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入口管连通,第二混水泵的另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连通,每根解耦管的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入口管连通,每根解耦管的另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连通,每根解耦管上设有逆止阀。0060 方案四:设计方法,步骤一、确定水力交汇点:根据管网的水力计算结果,做出双热源系统水压图,将第一热源和第二热源的水力交汇点设在供回水压差为零的热用户处,系统采用定零压差点控制;0061 步骤二、将热网中的热用户进行分类:根据管网的水压图,将热网的热用户分成三类,第一类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大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第二类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小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第三类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等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0062 步骤三、在第一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和差压阀,混水泵流量根据系统设计参数按照式(1)确定,混水泵扬程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差压阀的设定压差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说 明 书CN 102966991 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