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pdf(1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38388 A(43)申请公布日 2013.12.11CN103438388A*CN103438388A*(21)申请号 201310411275.X(22)申请日 2008.06.10155797/07 2007.06.12 JP200880025223.6 2008.06.10F21S 8/00(2006.01)F21V 8/00(2006.01)G02B 6/00(2006.01)G02F 1/13357(2006.01)F21Y 101/02(2006.01)(71)申请人欧姆龙株式会社地址日本京都府(72)发明人篠原正幸 田上靖宏 广田和英竹村宏一 。
2、岩瀬拓麻 石川贵子上野佳宏 大田盛久 岸本润仓田刚大 高桥幸大 宫本宽之(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代理人刘晓迪(54) 发明名称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57) 摘要一种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导光板(63)由光导入部(65)和导光板主体(64)构成,光导入部(65)位于与点光源(62)相对的位置,用于将来自点光源的光封住,导光板主体(64)的厚度比光导入部的点光源侧一端的厚度小,并且通过光射出机构(70)将被封入的光从光射出面向外部射出。光导入部(65)具有从其表面朝向导光板主体(64)的表面倾斜的倾斜面(67)。在该倾斜面(67)设有指向性变换图案(68),其。
3、将射入到光导入部(65)的光在导光板厚度方向上的指向性扩展变换成向与导光板面方向平行的方向倾斜的指向特性。指向性变化图案(68)具有排列有多个V槽结构(68a)的构造。(30)优先权数据(62)分案原申请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30页 附图78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30页 附图78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38388 ACN 103438388 A1/2页21.一种面光源装置,其具有点光源和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将所述点光源的光从光入射面导入并从光出射面向外部射出,其特征在于,所述点光源设置在与所述导光板的。
4、光入射面相对的位置,所述导光板具有:光导入部,其用于对从光入射面射入的、来自点光源的光进行导光;导光板主体,其厚度小于所述光导入部的最大厚度,并且与所述光导入部连续设置,通过光射出部件将在所述导光板导光的光从光出射面向外部射出,所述光导入部在所述导光板的光出射侧的面或其相反面上设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从厚度比所述导光板主体大的部分的表面向所述导光板主体的表面端倾斜,所述导光板在所述光导入部的光出射侧的面或其相反面的至少一部分设有指向性变换图案,该指向性变换图案将射入到所述光导入部的光在所述导光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指向性扩展变换成朝向与导光板的面方向平行的方向倾斜的指向特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
5、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将向一方向延伸的凹部及/或凸部反复排列而形成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从所述点光源观察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的形成区域时,该区域的扩展为80以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由多个V槽构造构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设置在形成于所述光导入部的倾斜面的至少一部分。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与形成有所述倾斜面的面相反侧的面上的、所述光导入部和与所述光导入部相邻的所述导光板主体的相邻区域合并的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6、,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与形成有所述倾斜面的面相反侧的面上的、比被所述倾斜面全反射的光在与所述光出射面相反侧的面被第二次全反射的位置更接近所述点光源的区域。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形成在所述导光板的与形成有所述倾斜面的面相反侧的面上,将所述导光板主体的厚度设为t,将所述倾斜面的倾斜角设为时,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配置在比从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导光板主体侧边缘相对的位置朝向所述导光板主体内距离D(3t)/tan的位置更接近所述点光源侧。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的各V槽构造构成100以上且140以下的角度。9。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的凹部及/或凸部平面看时的纵横尺寸比为0.5以下。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导入部的倾斜面形成为没有图案的平坦面,在所述导光板的设有倾斜面的面的相反侧且比所述倾斜面更接近所述点光源的位置,在所述光导入部设有截面三角形的凹部,在所述凹部的斜面设有排列V槽构造的指向性变换图案。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坦的倾斜面上粘贴反射板,在所述倾斜面的相反面,将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配置在比所述反射板更远离所述点光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438388 A2/2页3源的位置,使所述指向。
8、性变换图案处于所述导光板主体中。12.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具有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面板。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438388 A1/30页4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0001 本发明是欧姆龙株式会社于2008年6月10日提交的名称为“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第200880025223.6的分案申请。技术领域0002 本发明涉及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使光高效地射入厚度比光源更薄的导光板的面光源装置的构造。背景技术0003 图1是表示使用边缘照明型的面光源装置的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该液晶显示装置11由面光源装置12和液晶。
9、面板15构成。0004 面光源装置12将使用LED的点光源18与由透明树脂形成的导光板17的端面(光入射面)相对而配置,在导光板17的上表面(光出射面)重叠扩散板13和两个棱镜片14,并且使反射板16与导光板17的下表面相对。另外,点光源18安装在基板20上。液晶面板15隔着垫片19(黑框)配置在棱镜片14之上。0005 从点光源18射出的光从导光板17的端面射入导光板17内,在导光板17内传播并扩散,从导光板17大致整个上表面射出。从导光板17的上表面射出的光透过扩散板13以及棱镜片14而从背面侧照亮液晶面板15。另外,从导光板17的下表面漏出的光被反射板16反射而再次返回导光板17内,对光。
10、进行再利用。0006 在这样的面光源装置12中,除了要求亮度均匀、高亮度以及低成本之外,还要求发光面积大(发光面以外的面积小)以及厚度薄。特别是,在组装到便携式设备中时,随着便携式设备的薄型化,对面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0007 通常的面光源装置的各部件尺寸如下。0008 0009 0010 由此,面光源装置的厚度在点光源侧为600m左右,在导光板侧,除了垫片的厚度之外,为539m889m左右。因此,希望将占据面光源装置大部分面积的导光板侧的厚度减薄。说 明 书CN 103438388 A2/30页50011 占据面光源装置大部分厚度(以下,在单称面光源装置的厚度时,指的是面光。
11、源装置在导光板侧的厚度)的是导光板。但是,若使导光板的厚度比点光源的光出射窗的高度小,则从点光源射出的光中不射入导光板的光增加,面光源装置的光利用率下降。因此,导光板的厚度受到点光源的光出射窗的高度的制约,难以使面光源装置的厚度比点光源的光出射窗的高度小。同样地,在光源为冷阴极管时,难以使导光板的厚度小于冷阴极管的直径。0012 (关于专利文献1)0013 图2是日本特开平553111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的液晶显示装置21的侧面图。在用于该液晶显示装置21的面光源装置22中,为了使来自萤光管23的光有效地射入厚度比萤光管23薄的导光板,在导光板的厚度薄的部分、即导光板主体24的端部设有锥形。
12、部25。锥形部25的端面具有与萤光管23的直径大致相等的高度,萤光管23与该端面相对。从锥形部25的端面射入的光在锥形部25的表面背面全反射而被导向导光板主体24,从导光板主体24的上表面向液晶面板26射出。0014 专利文献1公开的面光源装置22用于将萤光管23的光不泄漏地导向导光板。因此,使锥形部25端面的高度与萤光管23的直径大致相等,将萤光管23的光不泄漏地导向锥形部25。但是,在面光源装置22中,不能够防止锥形部25的漏光。因此,从锥形部25漏出的光发亮而能够从观察者侧看到,液晶显示装置21的显示部(画面)的边缘以高亮度发光,使显示部的品质下降。0015 使用图3对该面光源装置22的。
13、上述构造不能够防止自锥形部25的漏光的理由进行说明。对在锥形部25最容易漏出的光进行探讨。防止了该最易泄漏的光的漏出,则在面光源装置22中,锥形部25不漏光。最易漏出的光是从萤光管23发出而射入锥形部25的光中入射角最大的光线L,故而考虑能够使从与锥形部25的端面垂直的方向测定的入射角最大的光线L在锥形部25不漏光且可尽量减薄导光板主体24的厚度的结构。为了得到这样的结构,如图3所示,只要考虑射入角最大的光线L在锥形部25的倾斜面上端(A点)全反射之后、在导光板下表面的B点再次全反射并在导光板主体24的与锥形部25相邻的上表面(C)点反射的条件即可。另外,在图3中,在锥形部25的端面部分表示平。
14、板状的短部分,但这只是为了附图的方便表示,其长度可以无限地短。0016 首先,射入导光板的光线的最大入射角由下式决定。0017 sin1/n(式1)0018 (其中,n为导光板的折射率)0019 该入射角最大的光线L射入倾斜角的A点的入射角为90,故而在该倾斜面将光线全反射的条件为:0020 902(式2)。0021 另外,在A点全反射后的光射入锥形部25的下表面的入射角为902,故而在该下表面的B点将光线全反射的条件为:0022 45(式3)0023 若满足该式3,则在B点全反射后的光在导光板主体24的C点也全反射。0024 由此,由式2及式3可知,为了使光线L在A点、B点以及C点全反射,只。
15、要满足下式即可。说 明 书CN 103438388 A3/30页60025 45(式4)0026 但是,若锥形部25的倾斜角小,则在锥形部25的倾斜面的上端全反射之后,在导光板的下表面全反射后的光会再次射入到锥形部25的倾斜面而从锥形部25漏光,另外,由于倾斜角小则锥形部25的长度变长,故而倾斜角在满足式4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大为好。因此,倾斜角设定为在满足式4的限度内尽可能大的值。即,45(式5)。0027 若将锥形部25的端面高度设为T,将锥形部25的长度设为X,将锥形部25的倾斜面的高低差设为Y,则由图3,锥形部25的长度X和高低差Y成为:0028 XTcot(2)(TY)cot(2)002。
16、9 (2TY)cot(2)0030 YXtan0031 这是关于X、Y的求解,若使用式5,则成为下式6、7。0032 (式6)0033 (式7)0034 其中,atantan(45)。0035 另外,导光板主体24的厚度t由下式8表示。0036 .(式8)0037 作为导光板材料,考虑具有代表性的导光板材料即丙稀酸树脂和聚碳酸酯树脂(PC树脂),若使导光板的折射率为:0038 n1.49(丙稀酸树脂的情况)0039 n1.59(聚碳酸酯树脂的情况)0040 进行计算,则最大的入射角由式1算得为:0041 42.16(丙稀酸树脂的情况)0042 38.97(聚碳酸酯树脂的情况)0043 由式3算。
17、出锥形部3的倾斜角为:0044 2.84(丙稀酸树脂的情况)0045 6.03(聚碳酸酯树脂的情况)。0046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将锥形部25的端面高度记为T4.10mm,故而使用该高度T的值和上述的值,由式68如下地求出锥形部25的长度X和高低差Y、导光板主体24的厚度t。在导光板材料为丙稀酸树脂的情况下,T4.10mm、42.16(atan0.91),故而0047 X7.10mm0048 Y0.35mm0049 t=3.75mm。0050 同样地,在导光板材料为聚碳酸酯树脂的情况下,T4.10mm、38.97(atan0.81),故而说 明 书CN 103438388 A4/30页70。
18、051 X6.11mm0052 Y0.65mm0053 t=3.45mm。0054 图4汇总表示上述的计算结果。根据图4,导光板主体24的厚度t为3.75mm(丙稀酸树脂的情况)或3.45mm(聚碳酸酯树脂的情况)。对此,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液晶显示装置21中,相对于锥形部25的端面高度T4.10mm,将导光板主体24的厚度记为t2.2mm。该t2.2mm的值比由上述计算求出的厚度t的值(图4)薄很多,故而必然从锥形部25漏光。0055 由此,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面光源装置22中,不能够防止自锥形部25的漏光。或者,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面光源装置22中,至少对于自锥形部25的漏光完全未作考虑。005。
19、6 (关于专利文献2)0057 图5是表示日本特开200469751号公报(专利文献2)的图1公开的面光源装置的立体图。该面光源装置31在导光片32的端部设置形成圆锥形的导光部33,并且将点光源35与导光部33的端面(受光部34)相对而配置。在该面光源装置31中,点光源35和导光板33的受光部34也具有相同程度的高度,将点光源35的光从导光部33射入而导向导光片32。0058 专利文献2公开的面光源装置31用于将点光源35的光不泄漏地导向导光片32。因此,使受光部34的高度与点光源35的高度大致相等,通过导光部33的锥形将点光源35的光不漏光地导向导光片32。但是,在该面光源装置31中,也不能。
20、够防止在形成圆锥状的导光部33的漏光。因此,从导光部33漏出的光明亮而能够从观察者侧看到,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部(画面)一端以高亮度发光,使显示部的品质下降。0059 图6是表示由通过导光部33的轴心的垂直面剖切后的导光部33以及受光部34的截面的图。使用图6对专利文献2(图1)的面光源装置31也不能够防止自导光部33的漏光进行说明。在专利文献2的面光源装置31中,作为导光板材料使用丙稀酸树脂,故而射入到导光部33的光线L的最大入射角由图4可知为42.16,此时导光部33的表面的倾斜角为2.84。但是,在专利文献2的面光源装置31中,受光部34的高度为3mm,导光片32的厚度为1mm,故而若使导。
21、光部33的倾斜角为2.84,则导光部33的长度为X20.16mm。由此,如图6所示,在导光部33的一倾斜面的上端全反射后的光以90(3)39.32的入射角向另一倾斜面射入。该入射角39.32比全反射的临界角(42.16)小,故而射入到另一倾斜面的光线L如图6所示地向外部漏光。0060 因此,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面光源装置31中,虽然能够封入一定的光,但是数10左右的光从导光部33漏出,漏出的光在显示面发亮而使液晶显示装置的品质变差。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对于防止这样的漏光未作任何的探讨。0061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图3中公开了如下的导光板,即,导光部33的端面(受光部34)为圆形,随着朝向受光。
22、部34的相反侧,导光部33扁平地扩展且变薄,参照本发明的图7。但是,在这样的面光源装置中,如图8所示地从受光部34侧观察可知,以图8的KK所示的截面进行考虑,导光部33的上表面侧的表面和下表面侧的表面大致平行地相对。由此,在这样的导光板中,与专利文献2的图1的情况相同,从导光部33向外漏光。0062 (关于专利文献3)说 明 书CN 103438388 A5/30页80063 图9是日本特开2005285389号公报(专利文献3)公开的面光源装置的剖面图。该面光源装置41为了使光有效地射入厚度比光源42薄的导光板主体43,将从光入射面侧开始依次减薄的台阶状的入光部44设置在导光板主体43的端部。
23、。另外,在入光部44的表面设有光反射板45。0064 在这种结构的面光源装置41中,如图10所示的光线L1那样,从入光部44漏出的光线在光反射板45反射而再次射入入光部44,在入光部44的界面和光反射板45反复进行反射而导向导光板主体43。0065 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如图10所示的光线L2那样地,一部分光被光反射板45吸收而使光利用率下降。另外,通过粘接剂将光反射板45固定在入光部44上时,由粘接剂也吸收了相当的光而造成损失。另外,由于入光部44构成台阶状,故而如图10的光线L1那样反射的光线从光入射面漏出。由此,在这样的构造中,与通过全反射封入光的面光源装置相比,光的利用率差。0066 。
24、另外,在这样的面光源装置中,在入光部44设有光反射板45,故而具有入光部44的厚度增大与光反射板45的厚度相当的量的不良情况。另外,将光反射板45粘附在入光部44的各面时的组装成本增加,导致面光源装置的成本上升。006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53111号公报0068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69751号公报0069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285389号公报发明内容0070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技术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光源装置,通过使光导入部的端面厚度与点光源的光出射窗的高度大致相同,可将光导向比点光源的光出射窗的高度薄的导光板,其中,能够进一步减少自光导入部。
25、的漏光。0071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具有点光源和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将所述点光源的光从光入射面导入并从光出射面向外部射出,其特征在于,所述点光源设置在与所述导光板的光入射面相对的位置,所述导光板具有:光导入部,其用于将从光入射面射入的、来自点光源的光封入;导光板主体,其厚度小于所述光导入部的最大厚度,并且与所述光导入部连续设置,通过光射出部件将被封入的光从光出射面向外部射出,所述光导入部在所述导光板的光出射侧的面或其相反面上设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从厚度比所述导光板主体大的部分的表面向所述导光板主体的表面端倾斜,所述导光板在光出射侧的面或其相反面上设有指向性变换图案,该指向性变换图。
26、案将射入到所述光导入部的光在所述导光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指向性扩展变换成朝向与导光板的面方向平行的方向倾斜的指向特性。0072 在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中,由于在导光板的使来自点光源的光射入的位置设有厚度大的光导入部,故而能够将从点光源射出的光有效地导入厚度薄的导光板主体内。另外,由于在光导入部设有指向性转换图案,其将射入到光导入部的光在导光板厚度方向上的指向性扩展转换成朝向与导光板的面方向平行的方向倾斜的指向特性,因此,即使增大倾斜面的倾斜角,也能够使射入到光导入部的光较小地漏出,或者理想的是不漏光而向厚度小的导光板主体导光。由此,能够一边抑制光损失一边减薄导光板的厚度。0073 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
27、的一方面,在从与所述导光板的光出射面垂直的方向进行观说 明 书CN 103438388 A6/30页9察时,所述导光板在光出射侧的面或其相反面上设有由以所述点光源附近为中心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平面构成的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在该方面中,从与导光板的光出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由以点光源为中心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平面构成的指向性转换图案设置在导光板上,故而即使增大倾斜面的倾斜角,也能够使射入到光导入部的光的漏光最少,或者理想的是不漏光而向厚度小的导光板主体导光。由此,能够一边抑制光的损失一边减薄导光板的厚度。0074 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另一方面,由包含以所述点光源为中心放射状延伸的直线且与所述导光板的厚度。
28、方向平行的平面剖切的所述指向性转换图案的截面的平均倾斜角,比由与所述平面正交且与所述导光板的厚度方向平行的平面剖切的所述指向性转换图案的截面的平均倾斜角小。在此,所谓以点光源为中心放射状延伸的直线是指,从光出射面侧观察导光板时,将通过点光源的有限宽度的中心的点和规定的图案的点连接的直线。根据该方面,能够使用平均倾斜角的概念对自导光板的漏光进行评价,有助于设计漏光小的面光源装置。0075 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又一方面,所述指向性转换图案通过由凹部及/或凸部构成的凹凸构造而形成,从形成有所述凹凸构造的区域内的某点向光源方向扫描一定长度时所通过的凹部及/或凸部的数量比向与所述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扫描相。
29、同长度时所通过的凹部及/或凸部的数量少。所谓朝向光源的方向的长度是指朝向光源的中心延伸的长度。根据该方面,能够通过凹凸的数量对自导光板的漏光进行评价,有助于设计漏光少的面光源装置。0076 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再一方面,分别向一方向延伸的凹部和凸部以彼此至少成为两个以上的延伸方向的方式进行配置而形成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所述凹部及/或凸部相对于将各自的位置和所述点光源连接的方向,其各自的延伸方向在20以内。所谓与点光源连接的方向是指与点光源的中心连接的方向。若超过20,则会降低本发明的效果即减少漏光并改善光利用率的效果。0077 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其他方面,通过将向一方向延伸的凹部及/或凸部反。
30、复排列而形成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从所述点光源观察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的形成区域时,该区域的扩展为80以下。所谓从所述点光源观察是指从点光源的中心观察时的情况。若扩展超过80,则会降低本发明的效果即减少漏光并改善光利用率的效果。0078 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一方面,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由多个V槽构造构成。在该方面中,由于利用多个V槽结构构成指向性变换图案,故而入射到光导入部的光在导光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指向性扩展能够变换成与导光板的面方向平行的方向。0079 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一方面,从与所述导光板的光出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形成在圆弧状的区域。根据该方面,能够在以点光源为中心的圆弧。
31、状的区域设置指向性变换图案,故而能够使从点光源向各方向射出的光在光导入部的漏光最小。0080 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一方面,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设置在形成于所述光导入部的倾斜面的至少一部分。若在倾斜面设置指向性变换图案,则能够将倾斜面和指向性变换图案形成在导光板的同一面,导光板的制造容易。0081 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一方面,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与形成说 明 书CN 103438388 A7/30页10有所述倾斜面的面相反侧的面上的、所述光导入部和与所述光导入部相邻的所述导光板主体的相邻区域合并的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若在光导入部和与光导入部相邻的导光板主体的邻接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设置。
32、指向性变换图案,则能够使由指向性变换图案变换了指向性后的光射入倾斜面,能够将倾斜面的漏光抑制到最小限度。0082 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一方面,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与形成有所述倾斜面的面相反侧的面上的、比被所述倾斜面全反射的光在与所述光出射面相反侧的面被第二次全反射的位置更接近所述点光源的区域。根据该方面,能够防止由光导入部的倾斜面反射的光多次射入指向性变换图案,能够防止由于多次射入指向性变换部而向外部漏出,可减小光的损失。0083 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一方面,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形成在所述导光板的与形成有所述倾斜面的面相反侧的面上,将所述导光板主体的厚度设为t,将所述倾斜面的倾斜。
33、角设为时,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配置在比从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导光板主体侧边缘相对的位置朝向所述导光板主体内距离D(3t)/tan的位置更接近所述点光源侧。若满足上述条件,能够防止由光导入部的倾斜面反射的光多次射入指向性变换图案,能够防止由于多次射入指向性变换部而向外部漏出,可减小光的损失。0084 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具有槽构造的一方面,构成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的各V槽构造构成100以上且140以下的角度。若构成V槽结构的平面彼此的角度为100以上且140以下,则能够减小漏光的比率(泄漏光/输入光)。0085 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一方面,从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接近所述点光源侧的边缘中的任意点向所述点光源。
34、的光出射窗的一端延伸的方向、与从该任意点向所述光出射窗的中央延伸的方向构成的角度为30以下,并且,从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接近所述点光源一侧的边缘中的任意点向所述点光源的光出射窗的另一端延伸的方向、与从该任意点向所述光出射窗的中央延伸的方向构成的角度为30以下。根据该方面,即使光源的光出射窗具有有限的大小,也能够将从光出射窗的任意点射出的光封入光导入部而将自光导入部的漏光抑制到最小限度。0086 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一方面,构成所述指向性变换图案的凹部及/或凸部平面看时的纵横尺寸比为0.5以下。在此,所谓平面看的纵横长宽比是指,从与导光板的光出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指向性变换图案时,构成指向性变换图案。
35、的凹部及/或凸部的与纵向(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截面形状变换的方向或宽度方向:横向)的长度与截面形状不变化的方向或长度方向(纵向)的长度之比,通过使该值小于0.5,能够减少自导光板的漏光。0087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具有上述方面的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面板。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使用有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故而通过减薄导光板能够谋求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并且能够抑制面光源装置的光损失并使液晶面板的显示面明亮。0088 另外,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式具有将以上说明的构成要素适当组合的特征,本发明通过将上述构成要素适当组合而能够进行多种变更。附图说明0089 图1是使用有边缘照明型的面光源装置的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0090 图2是专利文献1公开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侧面图;说 明 书CN 103438388 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