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油纤维毡的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吸油纤维毡的制造方法.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37067 A(43)申请公布日 2013.12.11CN103437067A*CN103437067A*(21)申请号 201310403512.8(22)申请日 2013.09.05D04H 1/4282(2012.01)D04H 1/728(2012.01)C08F 220/14(2006.01)C08F 220/18(2006.01)C08F 220/06(2006.01)C08F 220/56(2006.01)C08F 2/20(2006.01)C08F 220/28(2006.01)C08F 212/36(2006.01)C08F 222/38(2。
2、006.01)C08F 222/20(2006.01)C08F 222/14(2006.01)C08F 2/06(2006.01)(71)申请人天津工业大学地址 300160 天津市河东区成林道63号(72)发明人徐乃库 封严 韩旭彤 莫锦鹏肖长发(54) 发明名称一种吸油纤维毡的制造方法(57)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纤维毡制造技术领域的吸油纤维毡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同时利用了半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以及静电纺丝技术,即首先采用悬浮聚合法将不易形成交联结构的单体合成为线性非交联甲基丙烯酸酯系聚合物,将其溶于适宜于静电纺丝的溶剂,配制溶液,并将溶有引发剂的易形成交联结构的单体加入上述溶液中,采用溶液聚。
3、合法制备含半互穿网络结构的聚合物溶液,经保温脱泡后,采用静电纺丝法将溶液喷射于接收辊上,伴随溶剂的挥发,纤维固化后将半互穿网络结构固定于纤维内部,形成了具有本征吸油功能的纤维毡,所得纤维毡与现有聚丙烯纤维毡相比,具有吸附速率更快,保油能力更强等优点,满足工业实用性要求。(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5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5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37067 ACN 103437067 A1/2页21.一种吸油纤维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工艺过程如下:(1)悬浮聚合工艺:量取不易形成交联结构的单体,将其置于。
4、配有磁力搅拌的大型容器中,称取占上述单体质量0.12.5的引发剂,并将其倒入上述容器中,开动磁力搅拌,直至引发剂完全溶解于单体中,停止搅拌,得单体相;量取去离子水,使其与上述单体体积之比为1:16:1,并将去离子水置于另一配有磁力搅拌和加热系统的大型容器中,称取占去离子水质量0.12.5的分散剂,将其置于上述去离子水中,静置浸泡1272h后,启动磁力搅拌和加热系统,直至分散剂完全溶于去离子水中,停止搅拌和加热,并将混合体系冷却至室温,得水相;将单体相和水相移至聚合釜中,将搅拌速度设置为2001000RPM后,启动搅拌系统,搅拌530min使单体相以液滴状均匀稳定地分散于水相中,此时通入氮气以排。
5、净聚合釜中残留的空气,开启恒温循环水浴锅及电加热系统,将聚合釜升温至7090,反应28h后,提高反应温度至90100,继续反应14h,终止反应后,取出产物、过滤,用60100热水洗涤,除去未反应单体及分散剂,接着用去离子水洗涤一次以上,除去残留的离子,防止聚合产物着色,于真空干燥机中50100条件下干燥2472h后,获得白色粒状聚合物;(2)溶液聚合工艺:将步骤(1)所得聚合物置于配有磁力搅拌和加热系统的大型容器中,量取适宜于静电纺丝的溶剂,使其与聚合物的质量比为8:29.8:0.2,并将溶剂倒入大型容器中,将大型容器升温至2550,将搅拌速度设置为2001000RPM后,启动搅拌系统,直至聚。
6、合物完全溶解,停止搅拌,并将温度降至室温,量取易形成交联结构的单体,使其与聚合物的质量比为3:78:2,并将其置于另一配有磁力搅拌的大型容器中,称取占易形成交联结构单体质量0.12.5的引发剂,并将其倒入大型容器中,开动磁力搅拌,直至引发剂完全溶解于单体中,停止搅拌,将聚合物与溶剂组成的溶液以及引发剂与单体组成的溶液移至聚合釜中,将搅拌速度设置为2001000RPM后,启动搅拌系统,搅拌530min使上述两种溶液混合均匀,此时通入氮气以排净聚合釜中残留的空气,开启恒温循环水浴锅及电加热系统,将聚合釜升温至7090,反应16h后,终止反应后,得含半互穿网络结构的聚合物溶液;(3)脱泡工艺:将步骤。
7、(2)所得聚合物溶液吸入静电纺丝用注射器中,将注射器上端向上置于支架上,并保持上端口开启,将支架放于真空干燥机中于4070以及-0.07-0.1MPa条件下脱泡,时间为10120min;(4)静电纺丝工艺:将平头针头小心地装在步骤(3)含有聚合物溶液的注射器上,并将注射器置于单通道注射泵上,给注射器夹套通循环水,循环水温度为4070,使针头高度与接收辊的中心高度相等,调节注射泵的挤出速度为0.160ul/min,调整针头到接收辊的距离为1040cm,设定接收辊的转速为2002000r/min,将高压电源的高压输出端连接在针头上,地线连接到接收辊上,然后在接收辊上包裹一层锡纸,使接收辊旋转起来,。
8、启动高压电源,调节直流电压为730kv,启动注射泵,开始纺丝,待3300h后,停止纺丝,将锡纸剥离后,可获得本征吸油纤维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纤维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不易形成交联结构的单体为占单体总质量95100的主要单体和占单体总质量05的辅助单体、或为占单体总质量70100的主要单体和占单体总质量030的辅助单体及调节吸油种类的功能单体,其中辅助单体与调节吸油种类的功能单体的质量比为1:5;所述主要单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437067 A2/2页3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中的一种;所。
9、述辅助单体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酰胺中的一种;所述调节吸油种类的功能单体为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十二酯、甲基丙烯酸十四酯、甲基丙烯酸十六酯、甲基丙烯酸十八酯中的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纤维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氰、异丙苯过氧化氢、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二叔丁基中的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纤维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散剂为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钠、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可溶性淀粉、明胶中的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纤维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10、的适宜于静电纺丝的溶剂为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甲苯、二甲苯、二氯甲烷、1,1-二氯乙烷、三氯甲烷、四氢呋喃、1,1,1-三氯乙烷、四氯化碳中的一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纤维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易形成交联结构的单体为占单体总质量97100wt的主要单体和占单体总质量03wt的辅助单体;所述主要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中的一种;所述辅助单体为二乙烯基苯、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缩。
11、四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缩三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中的一种。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油纤维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不易形成交联结构的单体为100wt甲基丙烯酸正丁酯;所述的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所述的分散剂为聚乙烯醇;所述的适宜于静电纺丝的溶剂为二甲基乙酰胺。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437067 A1/15页4一种吸油纤维毡的制造方法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纤维毡的制造技术,具体为一种具有吸油功能聚甲基丙烯酸酯纤维毡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同时利用了半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以及静电纺丝技术。背景技术0002 据国家环保部2011。
12、年公布数据,全国属于重点监控的含油性有机物工业有机废水污染企业达3万多家,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以及2011年中海油渤海湾蓬莱油田突发性漏油事故给相关水域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破坏,由此可见,工业有机废水的无序排放及各类频发的溢油事故已成为油性有机物污染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主要渠道。油性有机物污染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远距离迁移性及高毒性等特点,易对人类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危害,亟待有效遏制和解决。传统吸油材料如粘土、海绵等,其吸油倍率低、油水选择性差、保油能力弱,已不能满足资源环境治理的要求,因此研制和开发新型合成吸油材料具有重大意义。0003 吸油纤维毡是指由连续原丝或短切原丝。
13、不定向地通过化学粘结剂或机械作用结合在一起制成的新型薄片状合成吸油材料制品,其具有憎水、亲油、比重小、可浮于水面吸油、操作简单、回收再利用便利、经济效益突出等优点,为目前油性有机物污染治理领域使用最广的合成吸油材料。若原丝或短切原丝为非本征吸油纤维(即单根纤维不能溶胀吸油),则纤维毡只能通过纤维间形成的孔隙来吸油,其保油能力则相对较弱;若原丝或短切原丝为本征吸油纤维(即单根纤维也可溶胀吸油),则纤维毡可以通过纤维的亲油基团以及纤维间形成的孔隙来吸油,由于本征吸油纤维大分子间具有交联结构,故该纤维毡具有极好的保油能力。出现最早的吸油纤维毡为采用非织造工艺制得的聚丙烯纤维毡(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熔。
14、喷吸油毡工艺设备小组,聚丙烯熔喷吸油毡,1979,2:6-9;Wei Q.F.,Mather R.R.,Fotheringham A.F.,Evaluation of nonwoven polypropylene oil sorbents in marine oil-spill recovery,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3,6:780-783),其为典型的亲油疏水材料,具有特有的网状疏松结构,较高的孔隙率,致使其对油性有机物具有强芯吸能力和保持能力,可依靠纤维间的孔隙以物理吸附方式滞留被吸附的油性有机物,此外,聚丙烯纤维毡的完整性使得它方便使用,在吸收液体后,。
15、通过挤压可以重复利用,被挤出的油品可回收利用,减少了浪费,因此,聚丙烯纤维毡是目前使用最广的合成吸油材料,在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处理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聚丙烯纤维为非本征吸油纤维,纤维毡仅靠纤维间的孔隙以物理吸附方式吸收油性有机物,故吸附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承压条件下的漏油问题无法解决,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其应用受到了限制。由此可见,研制和开发以本征吸油纤维为基体的纤维毡具有重要的意义。0004 以甲基丙烯酸酯系聚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本征吸油材料已成为目前新型合成吸油材料中最重要的一类。最初。以甲基丙烯酸酯系聚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本征吸油材料以高吸油树脂的形式出现(路建美,朱秀林,鲁新宇,。
16、余俊,朱健,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及性能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5,4:48-51;路建美,朱秀林,陈良,甲基丙烯说 明 书CN 103437067 A2/15页5酸酯高吸油性树脂的研究,石油化工,1995,3:176-179;Atta A.M.,El-Ghazawy R.A.M.,Farag R.K.,Crosslinked cinnamoyloxyethyl methacrylate and isooctyl acrylate copolymers as oil sorbers,Polymer International,2005,7:1088-1096;Atta A.M.。
17、,El-Ghazawy R.A.M.,Farag R.K.,Swelling and NetworkParameters of Oil Sorbers Based on Alkyl Acrylates and Cinnamoyloxy Ethyl Methacrylate Copolymers,Journal of Polymer Research,2006,4:257-266),具有吸附油品种类多、吸附量大、握持油品分子能力强、吸附油品时不吸水、吸附油品时可张网、解吸附时又可收网等优点,且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寒性,为解决上述油性有机物污染环境问题创造了美好的前景,但目前对甲基丙烯酸酯系聚合物。
18、基高吸油树脂的研究多集中在粒状树脂方面,粒状树脂具有比表面积小、形状单一等缺点,且内部还存在完善的三维网状化学交联结构,具有在有机溶剂中不溶解、加热状态下不熔融的特点,难以通过常规成型方法二次加工为特定形态的制品,特别是难以直接制成毡状物,故不能直接在流动水域使用该类树脂,其应用受到极大限制。其后,以申请人为代表的部分研究人员开始研制和开发以甲基丙烯酸酯系聚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本征吸油纤维(徐乃库,肖长发,宋喆,双螺杆冻胶纺丝法制备有机液体吸附功能纤维及其性能研究,高分子学报,2009,04:317-324;Xu N.,Xiao C.,Swelling and crystallization be。
19、haviors of absorptive functional fiber based on butyl methacrylate/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 copolymer,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2009,1:198-105;Feng Y.,Xiao C.F.,Research on Butyl Methacrylate-Lauryl Methacrylate Copolymeric Fibers for Oil Absorbency,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ee,2006,3:1248。
20、-1251;Zhao Jian,Xiao Changfa,Xu NaiKu,Feng Yan,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Oil-Absorptive Fiber Based on Polybutyl Methacrylate-inter-poly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 via Wet Spinning,Polymer-Plastics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1,8:818-824),与高吸油树脂相比,具有纤细、比表面积大、吸附速率快等优势,应用领域有所拓展,但由于纺丝时需聚合物具有线性结构,而吸。
21、收油性有机物时则需要纤维具有交联结构这一矛盾的存在,再加上甲基丙烯酸酯系聚合物纺丝可纺性相对较差。致使采用常规纺丝技术或新型纺丝技术制得的本征吸油纤维均体现出柔韧性欠佳、脆性强、力学性能差等弊端,其后加工性能极差,难以通过纺织或非织造的技术制成多种形态的制品,特别是难以制得毡状物,进而也不能使其漂浮于水面吸附油性有机物而达到治理有机物污染的目的,其应用范围和发展受到限制。0005 由上述分析可见,制备本征吸油纤维毡仍面临着这样的难题:现有本征吸油聚合物,其含有完善的交联结构,不溶不熔,难以溶喷或熔喷方法制得纤维毡;现有本征吸油纤维,其柔韧性欠佳、脆性强、力学性能差,难以通过纺织手段或针刺、水刺。
22、等非织造手段获得纤维毡。因此,预想开发本征吸油纤维毡,必须在聚合物合成、纺丝成形、成毡过程创新上下功夫。0006 静电纺丝是指利用高压电场使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带上几千至上万伏高压静电,带电的聚合物液滴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在毛细管的Taylor锥顶点被加速,当电场力足够大时,聚合物液滴克服表面张力形成喷射细流,细流在喷射过程中溶剂蒸发或固化,最终落在接收装置上,形成类似非织造布状的纤维毡的过程,可将纺丝成形与成毡过程结合起来,是一种制备纤维毡的先进方法,为本征吸油纤维毡的制备奠定了技术基础。所得纤维毡除具有说 明 书CN 103437067 A3/15页6憎水、亲油、比重小、可浮于水面吸油、操作简单、。
23、回收再利用便利、经济效益突出等优点之外,纤维直径还为微纳米、甚至纳米级,故纤维毡的比表面积更大,形成的孔隙数目更多、尺寸更小,与油性有机物瞬时接触的机率更高,吸附速率可望显著提高,此外,数目众多、尺寸微小的孔隙可辅助交联结构容纳滞留有机物,使其保油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有效解决了非本征吸油纤维毡,如聚丙烯纤维毡,存在的承压漏油问题,减小了纤维毡使用过程中因漏油而产生二次污染的机率,对扩大纤维毡的使用范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分析可见,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本征吸油纤维毡是切实可行的,但关键是获得纺丝原液。0007 众所周知,静电纺丝常用纺丝原液是聚合物溶液,因此,对于本发明,如何获得可静电纺。
24、丝的聚合物溶液则成为关键。这里,对聚合物溶液具有如下要求:为本征吸油聚合物的溶液,且具有优异的纺丝可纺性,在毛细管末端与接收辊之间运动过程中可将溶剂散失掉,进而固化成形;成形后需赋予纤维适宜的交联结构,以满足纤维毡吸油而不溶于油品的要求;成形后的纤维毡需具有合适的强度,以便与接收辊分离。上述三点要求给静电纺丝用聚合物溶液制备创造了困难,目前存在的本征吸油聚合物均具有交联结构,体现出不溶的特性,难以制备溶液,即使获得线性聚合物,虽可制得令人满意的溶液,但成形后纤维毡易溶于油性有机物而不具备吸油功能。由此,在聚合物合成阶段,选择适宜的技术可望满足上述三点要求,为静电纺丝的实施提供保障。半互穿聚合物。
25、网络是指由两种聚合物构成的网络,在构成互穿网络的两种聚合物中,一种聚合物是线性非交联的,另一种聚合物是交联的,线性非交联聚合物可形成溶液,为纺丝成形奠定了基础,而线性非交联聚合物大分子穿梭缠结于交联聚合物大分子中而形成的半互穿网络结构则可满足纤维毡吸油而不溶于油品的目的,同时可以赋予纤维毡适宜的强度,由此可见,采用半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可以解决纺丝原液制备难的问题。0008 综上所述,将半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与静电纺丝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制备本征吸油纤维毡。发明内容0009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拟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本征吸油纤维毡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同时利用了半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以及静。
26、电纺丝技术,即首先采用悬浮聚合法将不易形成交联结构的单体合成为线性非交联甲基丙烯酸酯系聚合物,将其溶于适宜于静电纺丝的溶剂,配制溶液,并将溶有引发剂的易形成交联结构的单体加入上述溶液中,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含半互穿网络结构的聚合物溶液,经保温脱泡后,采用静电纺丝法将溶液喷射于接收辊上,伴随溶剂的挥发,纤维固化后将半互穿网络结构固定于纤维内部,形成了具有本征吸油功能的纤维毡,所得纤维毡与现有聚丙烯纤维毡相比,具有吸附速率更快,保油能力更强等优点,满足工业实用性要求。0010 本发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本征吸油纤维毡的制造方法,其工艺过程如下:0011 (1)悬浮聚合工艺:量取不易。
27、形成交联结构的单体,将其置于配有磁力搅拌的大型容器中,称取占上述单体质量0.12.5的引发剂,并将其倒入上述容器中,开动磁力搅拌,直至引发剂完全溶解于单体中,停止搅拌,得单体相;量取去离子水,使其与上述单体体积之比为1:16:1,并将去离子水置于另一配有磁力搅拌和加热系统的大型容器说 明 书CN 103437067 A4/15页7中,称取占去离子水质量0.12.5的分散剂,将其置于上述去离子水中,静置浸泡1272h后,启动磁力搅拌和加热系统,直至分散刺完全溶于去离子水中,停止搅拌和加热,并将混合体系冷却至室温,得水相;将单体相和水相移至聚合釜中,将搅拌速度设置为2001000RPM后,启动搅拌。
28、系统,搅拌530min使单体相以液滴状均匀稳定地分散于水相中,此时通入氮气以排净聚合釜中残留的空气,开启恒温循环水浴锅及电加热系统,将聚合釜升温至7090,反应28h后,提高反应温度至90100,继续反应14h,终止反应后,取出产物、过滤,用60100热水洗涤,除去未反应单体及分散剂,接着用去离子水洗涤一次以上,除去残留的离子,防止聚合产物着色,于真空干燥机中50100条件下干燥2472h后,获得白色粒状聚合物;0012 所述不易形成交联结构的单体为占单体总质量95100的主要单体和占单体总质量05的辅助单体、或为占单体总质量70100的主要单体和占单体总质量030的辅助单体及调节吸油种类的功。
29、能单体,其中辅助单体与调节吸油种类的功能单体的质量比为1:5;所述主要单体为其均聚物具有相对优异成纤性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中的一种;所述辅助单体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酰胺中的一种;所述调节吸油种类的功能单体为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十二酯、甲基丙烯酸十四酯、甲基丙烯酸十六酯、甲基丙烯酸十八酯中的一种;0013 所述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氰、异丙苯过氧化氢、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二叔丁基中的一种;0014 所述分散剂为聚乙烯醇、。
30、聚丙烯酸钠、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可溶性淀粉、明胶中的一种;0015 (2)溶液聚合工艺:将步骤(1)所得聚合物置于配有磁力搅拌和加热系统的大型容器中,量取适宜于静电纺丝的溶剂,使其与聚合物的质量比为8:29.8:0.2,并将溶剂倒入大型容器中,将大型容器升温至2550,将搅拌速度设置为2001000RPM后,启动搅拌系统,直至聚合物完全溶解,停止搅拌,并将温度降至室温,量取易形成交联结构的单体,使其与聚合物的质量比为3:78:2,并将其置于另一配有磁力搅拌的大型容器中,称取占易形成交联结构单体质量0.12.5的引发剂,并将其倒入大型容器中,开动磁力搅拌,直至引发剂完全溶解于单体中,停止搅拌,。
31、将聚合物与溶剂组成的溶液以及引发剂与单体组成的溶液移至聚合釜中,将搅拌速度设置为2001000RPM后,启动搅拌系统,搅拌530min使上述两种溶液混合均匀,此时通入氮气以排净聚合釜中残留的空气,开启恒温循环水浴锅及电加热系统,将聚合釜升温至7090,反应16h后,终止反应后,得含半互穿网络结构的聚合物溶液;0016 所述适宜于静电纺丝的溶剂为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甲苯、二甲苯、二氯甲烷、1,1-二氯乙烷、三氯甲烷、四氢呋喃、1,1,1-三氯乙烷、四氯化碳中的一种:0017 所述易形成交联结构的单体为占单体总质量97100的主要单体和占单体总质量03的辅助单体;所述主要单体为。
32、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中的一种;所述辅助单体为二乙烯基苯、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说 明 书CN 103437067 A5/15页8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缩四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缩三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中的一种;0018 所述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氰、异丙苯过氧化氢、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二叔丁基中的一种;0019 (3)脱泡工艺:将步骤(2)所得聚合物溶液吸入静电纺。
33、丝用注射器中,将注射器上端向上置于支架上,并保持上端口开启,将支架放于真空干燥机中于4070以及-0.07-0.1MPa条件下脱泡,时间为10120min;0020 (4)静电纺丝工艺:将平头针头小心地装在步骤(3)含有聚合物溶液的注射器上,并将注射器置于单通道注射泵上,给注射器夹套通循环水,循环水温度为4070,使针头高度与接收辊的中心高度相等,调节注射泵的挤出速度为0.160ul/min,调整针头到接收辊的距离为1040cm,设定接收辊的转速为2002000r/min,将高压电源的高压输出端连接在针头上,地线连接到接收辊上,然后在接收辊上包裹一层锡纸,使接收辊旋转起来,启动高压电源,调节直。
34、流电压为730kv,启动注射泵,开始纺丝,待3300h后,停止纺丝,将锡纸剥离后,可获得本征吸油纤维毡;0021 与现有技术相比,首先,制造技术上富有创新,本发明基于聚合物合成、纺丝成形、成毡这一思路,首次将半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与静电纺丝技术结合起来设计了一种制备具有交联结构本征吸油纤维毡的方法,经巧妙设计,该方法中合成阶段不仅获得了纺丝原液,而且借助半互穿聚合物网络这一纽带为成形后的纤维预埋了交联结构,而静电纺丝技术的选择又将纺丝成形、成毡过程融为一体,在一台设备上同时实现了纺丝和成毡,大为简化了工艺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最终获得了综合性能优异的吸油纤维毡;其次,与聚丙烯纤维毡相比,吸油机理。
35、不同,聚丙烯纤维毡依靠纤维间堆砌的孔隙来吸附油性有机物,为单纯的物理吸附,而本发明所得纤维毡,其大分子侧链含有大量酯基,酯基与油性有机物分子之间存在范德华力、氢键力、化学键合力等形式的相互作用力,此外,纤维间堆砌的孔隙对油性有机物分子也同样具有滞留力,因此,本发明所得纤维毡不仅可通过上述相互作用力来吸附油性有机物,而且还可依靠纤维间堆砌的孔隙来吸附油性有机物,为物理兼化学吸附;再次,与聚丙烯纤维毡相比,吸油后握持油性有机物的方式和能力不同,聚丙烯纤维毡不能在油性有机物中溶胀而吸油,吸油后油性有机物仅填充于纤维间的孔隙中,而不能进入大分子间,故纤维毡仅通过微孔填充和毛细管凝聚作用来握持油性有机物。
36、,这种握持能力相对较弱,在承压条件下被吸附的油性有机物很容易被挤出,造成二次污染,而本发明所得纤维毡具有半互穿网络结构,且可溶胀吸油,吸油后油性有机物一部分进入大分子间而储存于网络结构中,一部分填充于纤维间的孔隙中,因此,纤维毡不仅依靠微孔填充和毛细管凝聚作用来握持油性有机物,而且可通过网络结构握持油性有机物,握持有机物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承压下的漏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再次,与聚丙烯纤维毡相比,成形机理不同,聚丙烯纤维毡是在聚丙烯熔体从口模中挤出后,利用高速热气流拉伸熔体细流,并使其在接收装置上凝固形成的,对于商业化的聚丙烯纤维毡,纤维直径在110m之间,采用该成形工艺较难获得纳米尺度的纤维毡。
37、,而本发明所得纤维毡是在聚合物溶液从毛细孔挤出后,利用高压电场使聚合物溶液带上高压静电,进而在电场力作用下使液滴形成喷射细流,在溶剂挥发的同时使其沉积于接收装置上形成的,纤维直径在几十几百纳米之间,采用该工艺可获得纳米尺度的纤维毡,更有利于吸附过程的进行;最后,与以甲基丙烯酸酯系聚合说 明 书CN 103437067 A6/15页9物为主要成分的本征高吸油树脂和吸油纤维相比,形态不同,以甲基丙烯酸酯系聚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本征高吸油树脂多以单一的粒状形态存在,且由于不溶不熔特性难以加工成其他形态制品,粒状树脂在治理受油性有机物污染的水域时,极易以分散状沉入水底,难以回收,造成新的污染,应用受到限制。
38、,以甲基丙烯酸酯系聚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本征吸油纤维以纤维状存在,但由于力学性能的限制,不能通过编织、纺织以及非织造等手段制得其他形态制品,仅能通过简单的绑缚手段获得吸油纤维束,吸油溶胀后,纤维束中纤维间彼此分离,相互支撑性下降,给纤维束的整体回收带来困难,应用受到限制,而本发明所得产品以毡状形态存在,在治理受油性有机物污染的水域时,可以漂浮于水面吸油,吸油后纤维间不容易分离,相互支撑性好,为回收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应用范围的拓展;此外,在申请人检索的范围内,尚未见到采用本发明所述工艺制造本征吸油纤维毡的相关文献报道。具体 实施方式0022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叙述本发明:0023 本发明设计的吸油。
39、纤维毡的制造方法(以下简称制造方法)综合并同时利用了半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以及静电纺丝技术,旨在解决纺丝成形要求聚合物为线性结构而吸油要求纤维具有交联结构的矛盾问题,为油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用吸油纤维毡的制备开辟一种新的途径,其工艺过程或步骤如下:0024 (1)悬浮聚合工艺:量取不易形成交联结构的单体,将其置于配有磁力搅拌的大型容器中,称取占上述单体质量0.12.5的引发剂,并将其倒入上述容器中,开动磁力搅拌,直至引发剂完全溶解于单体中,停止搅拌,得单体相;量取去离子水,使其与上述单体体积之比为1:16:1,并将去离子水置于另一配有磁力搅拌和加热系统的大型容器中,称取占去离子水质量0.12.5的分。
40、散剂,将其置于上述去离子水中,静置浸泡1272h后,启动磁力搅拌和加热系统,直至分散剂完全溶于去离子水中,停止搅拌和加热,并将混合体系冷却至室温,得水相;将单体相和水相移至聚合釜中,将搅拌速度设置为2001000RPM后,启动搅拌系统,搅拌530min使单体相以液滴状均匀稳定地分散于水相中,此时通入氮气以排净聚合釜中残留的空气,开启恒温循环水浴锅及电加热系统,将聚合釜升温至7090,反应28h后,提高反应温度至90100,继续反应14h,终止反应后,取出产物、过滤,用60100热水洗涤,除去未反应单体及分散剂,接着用去离子水洗涤一次以上,除去残留的离子,防止聚合产物着色,于真空干燥机中5010。
41、0条件下干燥2472h后,获得白色粒状聚合物;0025 (2)溶液聚合工艺:将步骤(1)所得聚合物置于配有磁力搅拌和加热系统的大型容器中,量取适宜于静电纺丝的溶剂,使其与聚合物的质量比为8:29.8:0.2,并将溶剂倒入大型容器中,将大型容器升温至2550,将搅拌速度设置为2001000RPM后,启动搅拌系统,直至聚合物完全溶解,停止搅拌,并将温度降至室温,量取易形成交联结构的单体,使其与聚合物的质量比为3:78:2,并将其置于另一配有磁力搅拌的大型容器中,称取占易形成交联结构单体质量0.12.5的引发剂,并将其倒入大型容器中,开动磁力搅拌,直至引发剂完全溶解于单体中,停止搅拌,将聚合物与溶剂。
42、组成的溶液以及引发剂与单体组成的溶液移至聚合釜中,将搅拌速度设置为2001000RPM后,启动搅拌系统,搅拌530min使上述两种溶液混合均匀,此时通入氮气以排净聚合釜中残留的空气,开启恒温说 明 书CN 103437067 A7/15页10循环水浴锅及电加热系统,将聚合釜升温至7090,反应16h后,终止反应后,得含半互穿网络结构的聚合物溶液;0026 (3)脱泡工艺:将步骤(2)所得聚合物溶液吸入静电纺丝用注射器中,将注射器上端向上置于支架上,并保持上端口开启,将支架放于真空干燥机中于4070以及-0.07-0.1MPa条件下脱泡,时间为10120min;0027 (4)静电纺丝工艺:将平。
43、头针头小心地装在步骤(3)含有聚合物溶液的注射器上,并将注射器置于单通道注射泵上,给注射器夹套通循环水,循环水温度为4070,使针头高度与接收辊的中心高度相等,调节注射泵的挤出速度为0.160ul/min,调整针头到接收辊的距离为1040cm,设定接收辊的转速为2002000r/min,将高压电源的高压输出端连接在针头上,地线连接到接收辊上,然后在接收辊上包裹一层锡纸,使接收辊旋转起来,启动高压电源,调节直流电压为730kv,启动注射泵,开始纺丝,待3300h后,停止纺丝,将锡纸剥离后,可获得本征吸油纤维毡。0028 本发明制造方法所述的不易形成交联结构的单体为占单体总质量95100的主要单体。
44、和占单体总质量05的辅助单体,主要单体与辅助单体质量百分比之和为100、或者为占单体总质量70100的主要单体和占单体总质量030的辅助单体及调节吸油种类的功能单体,辅助单体与调节吸油种类的功能单体的质量比为1:5,主要单体与辅助单体及调节吸油种类的功能单体质量百分比之和为100。0029 本发明制造方法所述的不易形成交联结构的单体优选100主要单体,且主要单体优选甲基丙烯酸正丁酯。这是因为:聚合体系中所含单体组分越多,聚合机理越复杂,过程越不易控制;在单体各自竞聚率的制约下,单体转化率和产物分子量受到限制,聚合产物中单体残留率和低聚物含量增多,不仅提高了成本,而且易污染环境,同时影响聚合物的。
45、性能;聚合产物多为共聚物和均聚物共存的复杂混合物,分子量分布极宽,影响所得聚合物的纺丝可纺性及最终所得纤维的力学性能,进而影响吸油纤维毡的应用,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优选的不易形成交联结构的单体是100主要单体。对于主要单体为什么优选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原因如下: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等生成的聚合物相比,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的成纤性最好,便于纺丝成形,为吸油纤维毡的制备提供了便利,此外,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还具有相对优异的柔韧性、适宜的弹性、较突出的强度,为应用也提供了便利;与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相比,甲基丙烯酸正丁酯侧链规整性最好,聚合后可赋予产物适中的玻璃化转。
46、变温度,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约为20,而甲基丙烯酸异丁酯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约为48;甲基丙烯酸叔丁酯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约为107,由此可见,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在室温条件下更容易运动,而吸收油性有机物通常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因此,在室温条件下,由甲基丙烯酸正丁酯作为单体合成的聚合物可依靠链段的蠕动效应来加快对油性有机物的吸收;目前处理的大多数有害有机物如甲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等,其分子所含碳原子数均不超过7,对于甲基丙烯酸正丁酯聚合后形成的链段,其侧链含7个碳原子,根据聚合物对与其侧链碳原子数相近的有机物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原理,以甲基丙烯酸正丁酯为原料单体制得的吸油纤维毡可大量选择吸附上述有机物,为治理上述有机物污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优选的主要单体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0030 本发明制造方法所述的不易形成交联结构的单体还可在所述主要单体的基础上,说 明 书CN 103437067 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