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撬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锁具,尤指一种可防止利用开锁工具撬开的防撬锁。
背景技术
锁具是一种可用来保护个人物品、维护个人隐私的用具,凭借一与所述的锁具搭配使用的特定钥匙方能插入并转动从而打开所述的锁具,以达到确保物品安全、防止遭窃的效果。
参见图8所示的一种现有技术的锁具70,其主要包括有一中空锁壳71、一上珠座72、一下珠座73以及一定位组件74;
所述的上珠座72穿设于所述的锁壳71之中,其包含有一冠部721以及一套接部722,所述的冠部721对应于锁壳71的一前端部,其上沿周缘间隔环绕且轴向贯穿成形有复数个通孔723,所述的套接部722由所述的冠部721的一端面朝锁壳71的另一后端部轴向延伸,并可与一锁片(图中未示)相接,其中所述的套接部722的外径小于所述的冠部721的外径;
所述的下珠座73为一中空的圆柱体,其套设在所述的上珠座72的套接部722上,并与所述的锁壳71相互固接,所述的下珠座73的一端面对应于所述的上珠座72的冠部721,并在所述的端面上沿周缘间隔环绕且轴向内凹成型有复数个盲孔731,所述的盲孔731分别与上珠座72的通孔723轴向对应相通;
所述的定位组件74包含有复数个定位销741、复数个弹簧742以及复数的插销743,所述的定位销741分别穿设于所述的上珠座72的通孔723中,所述的弹簧742与插销743分别设在所述的下珠座73的盲孔731中,且所述的插销743在自然状态下是受所述的弹簧742的推顶而进一步突伸至所述的上珠座72的通孔723中,进而与所述的定位销741相互抵顶,此时所述的上珠座72无法相对所述的锁壳71与下珠座73转动,所述的锁具70是呈一上锁的状态。
进一步参见图9所示,当使用一钥匙80穿设于锁壳71之中,并通过各定位销741带动各插销743压缩各弹簧742,使所述的定位销741与插销743的交界面恰好对应于所述的上、下珠座72、73的交界面,此时所述的钥匙80便可进一步带动所述的上珠座72以及锁片一同转动,而使所述的锁具70呈一解锁的状态。
在了解此种锁具70的开锁原理之下,有心人士只要使用开锁工具由锁壳71前端轻缓地推顶移动各定位销741以及插销743,再凭借经验逐步测试,当感觉到可稍微转动所述的上珠座72时,就是所述的定位销741与插销743的交界面移动到所述的上、下珠座72、73的交界面处,此时只要再稍微用力便可转动所述的上珠座72而达到解锁的目的,进而窃取物品。如此一来,锁具70便无法有效达到用来保护物品、防止物品遭窃的功效,故确有其待进一步改进之处。
发明内容
有鉴于前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撬锁,希如此设计解决目前现有技术的锁具可利用开锁工具轻易解锁的缺点。
为了达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所利用的技术手段是提供一种防撬锁,其包括有:
一锁壳;
一上珠座,其设在所述的锁壳内部,且包含有一冠部与一套接部,所述的冠部沿周缘间隔环绕且轴向贯穿成型有复数个通孔;
一下珠座,其套设在所述的上珠座的套接部上,并设在所述的锁壳内部而与所述的锁壳相互固接,所述的下珠座的对应于所述的上珠座的冠部的一内端面上沿周缘间隔环绕且轴向内凹成型有复数个盲孔;
至少一卡掣板,其套设在所述的上珠座的套接部上,且位于所述的上珠座的冠部与所述的下珠座之间,所述的卡掣板上成型有至少一防撬孔,所述的防撬孔与前述上珠座的通孔以及下珠座的盲孔对应且相连通,且所述的防撬孔的内径小于所述的上珠座的通孔以及下珠座的盲孔的内径;
一定位组件,其包含有设在所述的上珠座的通孔中的至少一防撬定位销、以及设在所述的下珠座的盲孔中的复数个弹性件与至少一防撬插销,所述的防撬定位销的一内端部对应于上珠座的冠部内端面,且所述的内端部的外径与所述的卡掣板的防撬孔相配合,而可穿设于所述的卡掣板的防撬孔中,所述的防撬插销具有一挡止部,所述的挡止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的卡掣板的防撬孔的内径,且与所述的弹性件相互抵顶而抵靠在所述的卡掣板上,所述的挡止部的其中一端突伸有一锁杆,所述的锁杆的环壁面上内凹成型有至少一环槽,且所述的锁杆上未形成有环槽处的外径与所述的卡掣板的防撬孔相配合而可贯穿所述的卡掣板的防撬孔,进而突伸至所述的上珠座的通孔中与所述的防撬定位销相互抵顶。
凭借上述设计,本发明的防撬锁只有在使用正确的钥匙时,方可将各防撬定位销以及防撬插销推移一特定的距离,以进一步解锁;
当有人使用开锁工具逐步推顶各防撬定位销以及防撬插销,并感觉到可稍微转动所述的上珠座时,有可能只是刚好所述的防撬插销的锁杆上的环槽对应位于卡掣板的防撬孔,此时一旦转动上珠座,只会使卡掣板嵌设在所述的锁杆的环槽中,不但无法进一步进行解锁,也无法反向转动上珠座来重新测试所述的防撬定位销与防撬插销的交界面的位置,在进退两难的下只得放弃此种非法的解锁方式,故可有效达到避免有心人士利用开锁工具非法解锁的目的,使本发明的防撬锁可有效达到保护物品、防止物品遭窃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发明在上锁状态的侧视部份元件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在错误解锁位置的侧视部份元件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在解锁状态的侧视部份元件剖面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在上锁状态的侧视部份元件剖面图;
图8为现有技术的锁具在上锁状态的侧视部份元件剖面图;
图9为现有技术的锁具在解锁状态的侧视部份元件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10-锁壳;11-容置空间;20-上珠座;21-冠部;211-;211A-通孔;212A-颈缩部;22-套接部;23-对位部;30-下珠座;31-盲孔;32-对位部;40-卡掣板;41-对位部;42-穿孔;43-防撬孔;50-定位组件;51-定位销;52-防撬定位销;521-内端部;53-弹性件;54-插销;55-防撬插销;551-挡止部;552-锁杆;553-环槽;61-开锁工具;62-钥匙;70-锁具;71-锁壳;72-上珠座;721-冠部;722-套接部;723-通孔;73-下珠座;731-盲孔;74-定位组件;741-定位销;742-弹簧;743-插销;80-钥匙。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以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防撬锁包括有一中空锁壳10、一上珠座20、一下珠座30、两个卡掣板40以及一定位组件50,其中:
锁壳10内部轴向贯穿形成有一容置空间11,令所述的锁壳10的两端分别为一前端部以及一后端部;
配合参见图3以及图4所示,上珠座20穿设于所述的锁壳10的容置空间11中,其包含有一冠部21、一套接部22以及至少一对位部23,所述的冠部21对应锁壳10的前端部,其上沿周缘间隔环绕且轴向贯穿成型有复数个通孔211,所述的套接部22由所述的冠部21的一内端面轴向延伸,其是对应于锁壳10的后端部,并突伸至锁壳10外部而可与一锁片(图中未示)相接,又所述的套接部22的外径小于所述的冠部21的外径,所述的对位部23设在所述的冠部21与套接部22的相接处;
下珠座30为一中空的圆柱体,其套设在所述的上珠座20的套接部22上,并穿设于所述的锁壳10的容置空间11中而与所述的锁壳10相互固接,所述的下珠座30的一内端面对应于所述的上珠座20的冠部21,所述的内端面上沿周缘间隔环绕且轴向内凹成型有复数个盲孔31,另在所述的内端面上设有至少一对位部32;
卡掣板40套设在所述的上珠座20的套接部22上,且位于所述的上珠座20的冠部21与所述的下珠座30之间,每一卡掣板40上成型有至少一对位部41、复数个穿孔42以及至少一防撬孔43,所述的两个卡掣板40的对位部41分别与所述的上珠座20与下珠座30的对位部23、32相对卡合,使所述的卡掣板40可以一特定方向分别组接定位于所述的上珠座20的冠部21的内端面与所述的下珠座30的内端面上,所述的穿孔42与防撬孔43分别沿所述的卡掣板40的周缘间隔环绕且贯穿成型,并分别与前述上珠座20的通孔211以及下珠座30的盲孔31对应且相连通,其中所述的防撬孔43的内径小于所述的上珠座20的通孔211以及下珠座30的盲孔31的内径;
定位组件50包含有复数个定位销51、至少一防撬定位销52、复数个弹性件53、复数个插销54以及至少一防撬插销55;
所述的定位销51与防撬定位销52分别穿设于所述的上珠座20的通孔211中,并朝锁壳10的前端部突伸,其中,所述的定位销51是可对应穿设于所述的卡掣板40的穿孔42中,所述的防撬定位销52具有一内端部521,所述的内端部521对应于上珠座20的冠部21内端面,且外径与所述的卡掣板40的防撬孔43相配合,而可进一步穿设所述的卡掣板40的防撬孔43中;
所述的弹性件53分别设在所述的下珠座30的盲孔31中;
所述的插销54与防撬插销55分别穿设于所述的下珠座30的盲孔31中,并受所述的弹性件53的推顶而进一步贯穿所述的卡掣板40而突伸至所述的上珠座20的通孔211中与所述的定位销51以及防撬定位销52相互抵顶,其中,所述的插销54是对应贯穿所述的卡掣板40的穿孔42,而与所述的定位销51相互抵顶,所述的防撬插销55具有一挡止部551,所述的挡止部551的外径大于所述的卡掣板40的防撬孔43的内径,且与所述的弹性件53相互抵顶而抵靠在所述的卡掣板40上,所述的挡止部551的其中一端突伸有一锁杆552,所述的锁杆552的环壁面上内凹成型有至少一环槽553,且所述的锁杆552上未形成有环槽553处的外径与所述的卡掣板40的防撬孔43相配合而可贯穿所述的卡掣板40的防撬孔43,进而突伸至所述的上珠座20的通孔211中与所述的防撬定位销52相互抵顶。
进一步参见图5所示,凭借上述卡掣板40的防撬孔43与防撬定位销52以及防撬插销55的设置,当有人使用开锁工具61由锁壳10的前端部逐步推顶各定位销51、防撬定位销52、插销54以及防撬插销55,并感觉到可稍微转动所述的上珠座20时,有可能只是刚好所述的防撬插销55的锁杆552上的环槽553对应位于其中一卡掣板40的防撬孔43,此时,一旦转动上珠座20同时带动与所述的上珠座20相接的卡掣板40转动,只会使其中一卡掣板40嵌设在所述的锁杆552的环槽553中,不但无法进一步进行解锁,也无法反向转动上珠座20来重新测试所述的定位销51以及防撬定位销52与插销54以及防撬插销55的交界面的位置,在进退两难的下只得放弃此种非法的解锁方式。
进一步参见图6所示,本发明的防撬锁只有在使用正确的钥匙62时,方可将各定位销51、防撬定位销52、插销54以及防撬插销55推移一特定的距离,使其交界面恰好对应于所述的两个卡掣板40的交界面,以进一步解锁,故可有效达到避免有心人士利用开锁工具61非法解锁的目的,使本发明的防撬锁可有效达到保护物品、防止物品遭窃的功效。
参见图7所示,为本发明的防撬锁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的防撬锁仅具有一卡掣板40,所述的卡掣板40是组接定位于所述的下珠座30的内端面上,所述的上珠座20的冠部21的至少一通孔211A在相对所述的冠部21内端面的一端形成有一颈缩部212A,所述的形成有颈缩部212A的通孔211A与所述的卡掣板40的防撬孔43对应相通,且所述的颈缩部212A的内径与所述的卡掣板40的防撬孔43的内径相等,而可供所述的防撬定位销52的内端部521与所述的防撬插销55的锁杆552穿设移动,如此设计,也可达到避免有心人士利用非法的开锁工具61进行解锁的目的。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