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1489687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93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410814.8

申请日:

2013.09.11

公开号:

CN103425266A

公开日:

2013.12.04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G06F 3/023申请公布日:20131204|||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6F 3/023申请日:20130911|||公开

IPC分类号:

G06F3/023

主分类号:

G06F3/023

申请人:

朱旭文

发明人:

不公告发明人

地址:

350004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浦尾小区1号楼107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新型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该布局将键盘划分为五个功能区域:功能键区,分为左右两列的功能键;主键盘区,104键布局标准中的数字按键1~0、字母按键A~Z及符号按键;编辑与控制键区,左右两列编辑按键,左右两组水平对称的控制按键,以及处于中轴线上的PrintScreen(截屏);导航浏览键区,方向选择键、空格键及页面导航键;以及功能锁定键区。本发明通过对键盘上的按键布局结构作合理化调整,能有效改善键盘的使用频率平衡性,键位布局符合人体工程学,避免长时间不良操作姿势导致的职业病,同时便于收纳携带,并切实提高键盘的文本处理效率,丰富用户多媒体操作体验。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新型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包括功能键区、主键盘区、编辑与控制键区、导航浏览键区、功能锁键区,盲打基本键位(Home Keys)从左至右依次为A、S、D、F、BackSapce(退格)、Enter(回车)、J、K、L、“;”,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布局结构为:
I区——功能键区,包括分为左右两列的功能键; 
II区——主键盘区,包括传统104键布局标准中的数字按键1~0、字母按键A~Z及符号按键;
III区——编辑与控制键区,包括左右两列编辑按键,左右两组水平对称的控制按键,以及处于中轴线上的PrintScreen(截屏);
IV区——导航浏览键区,包括方向选择键、空格键及页面导航键;
以及V区——功能锁定键区,包括Caps Lock(大写锁定键)、Nums Lock(数字锁定键)、Funs Lock(多媒体锁定键)及锁定显示LED显示区域。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按键布局,其中所述I区分为水平对称的左右两列,左列依次为F1~F6,右列依次为F7~F12,与竖直轴夹角为15o呈八字型排列,均由小指负责操作,上行键位数量与下行键位相同。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按键布局,其中所述功能键区内,F1~F12各键分别与Fn多媒体键族功能复合,在Funs Lock(多媒体锁定键)处于激活状态时生效,Fn多媒体键族可包括:音量控制、亮度控制、外部设备控制、播放控制、文件管理、网页浏览、系统控制、辅助功能热键、用户自定义热键。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按键布局,其中所述II区同样分为水平对称的左右两部,呈水平75o仰角位于I区内侧,共计5行10列,以基本键位(Home Keys)为中心,上行键位的数量与下行键位相同,使用时双手呈自然放松的八字形状态,手腕无扭曲,指关节、肘关节与腕关节三点共线。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按键布局,其中所述主键区内,同行左右相邻两键间均存在半个键长单位的竖直坐标差,其中,小拇指列、无名指列、中指列依次增加,中指列、食指列依次减少,同列的键位水平坐标相同,在按键矩阵中成直线排列。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按键布局,其中所述主键区内,新增的第5行符号按键,包括一组新数学符号“×”(乘号)与“÷”(除号),依次为“[”与“{”、“`”与“~”、“÷”与“\”、“-”、与“_”、“=”与“+”、“×”与“|”、“’”与“””、“]”与“}”分别功能复合。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按键布局,其中所述III区内,左列编辑键为Tab(制表)、Esc(退出)、BackSpace(退格),右列编辑键为Insert(插入)、Delete(删除)、Enter(回车),左右两组水平对称的控制按键Shift(上档)、Ctrl(控制)、Alt(转换)、OS(系统),以及与处于中轴线上的PrintScreen(截屏),该区域设于II区左部与右部之间、以30o为圆心角的扇形区域内。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按键布局,其中所述编辑与控制键区内,按键均布局在以拇指第一指关节为圆心、大拇指之长为半径、圆心角15o至60o的扇形范围内,无需移动手腕便可完成组合键的操作。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按键布局,其中所述IV区内,“↑”、“↓”、“→”、“←”方向选择键位于III区两组控制键之间、Space(空格)之上,两组页面浏览键Home(起始)与End(结束)、PageUp(上翻页)与PageDown(下翻页)分别位于Space(空格)左右两侧,Home(起始)与End(结束)位于主键区第5列的延长线上,PageUp(上翻页)与PageDown(下翻页)位于主键区第6列的延长线上,二者夹角为30o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按键布局,其中所述V区内,启动Funs Lock(多媒体锁定键)时,功能区内多媒体键族Fn被激活,Funs Lock锁定指示LED亮起。

说明书

新型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尤其涉及一种功能区域划分合理、按键布局符合人体工程学、适宜部署与移动设备平台、便于收纳携带的计算机键盘布局。
背景技术
  传统以QWERTY布局为主的104键盘,除主键区外的功能区、编辑区、数字区的布局结构相对远离中心键位,用户需要目视键盘完成操作,带来的敲击不便导致其使用频率较低,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于此同时,沿袭自打字机的盲打指法,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其中生理功能较弱的小拇指负担了过重的输入压力,并且需要控制使用频率较高的编辑按键,而这些按键大都远离小拇指基本键位(Home Keys),操作跨度大,操作完成后复位所需时间长,影响输入、编辑效率;与此相对的,左右大拇指仅共同负责空格键这一个按键,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现代计算机用户对键盘的需求已越发多元化,传统台式电脑键盘的设计布局逐渐无法满足用户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上的操作。特别在计算机逐渐向一体化、小型化与便携化发展的趋势下,传统104键盘长宽比接近4:1,与常见比例为16:9的显示屏相难以匹配,不便于部署在各种新型设备上,同时也造成收纳、携带困难,成了制约键盘发展的瓶颈。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新型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以提高键盘结构的合理性。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新型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包括功能键区、主键盘区、编辑与控制键区、浏览导航键区、功能锁键区,基本键位(Home Keys)从左至右依次为A、S、D、F、BackSapce(退格)、Enter(回车)、J、K、L、“;”,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布局结构为:
  I区——功能键区,包括分为左右两列的功能键,左列依次为F1~F6,右列依次为F7~F12,该区域与竖直轴夹角为15o呈八字型排列; 
  II区——主键盘区,包括传统104键布局标准中的数字按键1~0、字母按键A~Z及符号按键,并分为水平镜像对称的左右两部分,该区域设于与I区平行的内侧;
  III区——编辑与控制键区,包括编辑按键,左列为Tab(制表)、Esc(退出)、BackSpace(退格),右列为Insert(插入)、Delete(删除)、Enter(回车),以及两组左右镜像对称的控制按键Shift(上档)、Ctrl(控制)、Alt(转换)、OS(系统),以及处于中轴线上的PrintScreen(截屏)键,该区域设于II区左部与右部之间、以30o为圆心角的扇形区域内;
  IV区——导航浏览键区,包括“↑”、“↓”、“→”、“←”方向选择键、Space(空格)、Home(起始)、End(结束)、PageUp(上翻页)、PageDown(下翻页)页面导航键,该区域设于III区下方;
  以及V区——功能锁定键区,包括Caps Lock(大写锁定键)、Nums Lock(数字锁定键)、Funs Lock(多媒体锁定键)及锁定指示LED显示区域,该区域设于III区上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该I区中,与F1~F12功能键分别功能复合的Fn多媒体键族,在Funs Lock(多媒体锁定键)处于激活状态时生效;对于Fn多媒体键族不做功能与排列设计,可根据不同实际需求任意排序,按功能划分备选方案可包括:音量控制、亮度控制、外部设备控制、播放控制、文件管理、网页浏览、系统控制、辅助功能热键、用户自定义热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该II区中,将QWERTY布局标准字母按键分成水平镜像对称的左右两部分,并对原有QWERTY同列键位作沿Y轴夹角15o方向上的对齐处理,形成以基本键位(Home Keys)A、S、D、F、J、K、L、“;”为中心,上行键位与下行键位等量的5行10列按键矩阵,其中新增的第5行包括“+”、“-”、“×”、“÷”的符号按键;数字键0与M、1与J、2与K、3与L、4与U、5与I、6与O、7与7、8与8 、9与9、“/”与0、“*”与P、“-”与“;”、“+”与“?”分别功能复合,在Nums Lock(数字锁定键)处于激活状态时生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该III区中,OS键备选方案包括Win键、Option键及Property键一个或多个组合,Insert键与Pause键、Delete键与Break键、PrintScreen键与SysRq键分别功能复合;居中的PrintScreen键可独立功能为截屏按键,以及更改外观。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该V区中,Nums Lock(数字锁定键)与Scroll Lock(滚动锁定键)功能复合。
  本发明新型键盘布局的应用实施,其显著的效果体现为:通过对键盘上的按键布局结构作合理化调整,能有效改善键盘的使用频率平衡性,键位布局符合人体工程学,避免长时间不良操作姿势导致的职业病,便于收纳携带,并切实提高键盘的文本处理效率,丰富用户多媒体操作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键盘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键盘功能区划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键盘基本键位(Home Keys)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键盘主键区按键矩阵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04、左手小拇指基本键位(Home Keys):A
  22、左手无名指基本键位(Home Keys):S
  07、左手中指基本键位(Home Keys):D
  09、左手食指基本键位(Home Keys):F
  42、左手大拇指基本键位(Home Keys):BackSpace(退格)
  40、右手大拇指基本键位(Home Keys):Enter(回车)
  13、右手食指基本键位(Home Keys):J
  14、右手中指基本键位(Home Keys):K
  15、右手无名指基本键位(Home Keys):L
  51、右手小拇指基本键位(Home Keys):“;”。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便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发明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
  本发明针对传统键盘的按键布局作出了调整,以使其符合用户的新使用需求,适应计算机小型化、便携化的发展趋势。针对原有敲击不便且使用频率较低的功能区、编辑区、数字区,如图1所示的:将功能区分成F1~F6与F7~F12两部分,分别部署在小拇指易触及的主键区左右两侧功能键区;将编辑区重新划分为多块,分别部署在大拇指易触及的编辑与控制键区与导航浏览键区;将数字区与主键区的部分按键分别功能复合,实现了键盘结构的简洁化、紧凑化。新增Funs Lock(多媒体锁键),实现了对F1~F12功能键与Fn多媒体键族的功能切换;调整主键区的符号按键排列,并增加方便输入四则运算的“×”、“÷”符号按键;添加双手大拇指的基本键位(Home Keys),分别为BackSpace(退格)与Enter(回车)。具体来看该新型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的功能区划分,如图2所示:
  I区——功能键区,包括F1~F12功能键与Fn多媒体键族,该区域与竖直轴夹角为15o呈八字型排列;II区——主键盘区,包括传统104键布局标准中的数字按键1~0、字母按键A~Z及符号按键, 该区域设于与I区平行的内侧;III区——编辑与控制键区,包括编辑按键与两组左右镜像对称的控制按键,该区域设于左右II区形成的、圆心角为30o的扇形区域内;IV区——导航浏览键区,包括方向选择键、空格键与页面导航键,该区域设于III区下方;以及V区——功能锁定键区,包括Caps Lock(大写锁定键)、Nums Lock(数字锁定键)、Funs Lock(多媒体锁定键)及锁定显示LED显示区域,该区域设于III区上方。
  其中,I区分为水平对称的左右两列,与竖直轴夹角为15o呈八字型排列,均由小拇指负责操作,F3与F4属左手小拇指基本键位(Home Keys)延伸,F9与F10属右手小拇指基本键位(Home Keys)延伸,以此为中心,向上为F1与F2、F7与F8,向下为F5与F6、F11与F12,上行键位数量与下行键位相同;F1~F12各键分别与Fn多媒体键族功能复合,在Funs Lock(多媒体锁定键)处于激活状态时生效,Fn多媒体键族可包括:音量控制、亮度控制、外部设备控制、播放控制、文件管理、网页浏览、系统控制、辅助功能热键、用户自定义热键。
  II区同样分为水平对称的左右两部,呈水平75o仰角位于I区内侧,如图3所示的基本键位(Home Keys),由左至右依次为A、S、D、F、J、K、L、“;”;如图4所示的按键矩阵,共计5行10列,以基本键位(Home Keys)为中心,上行键位的数量与下行键位相同,同列的键位水平坐标相同,在按键矩阵中成直线排列,使用时双手呈自然放松的八字形状态,手腕无扭曲,指关节、肘关节与腕关节三点共线;同行左右相邻两键间均存在半个键长单位的竖直坐标差,其中,小拇指列、无名指列、中指列依次增加,中指列、食指列依次减少,另外位于基本键位(Home Keys)两侧的I区与第5、6列,分别属于第1与10列、第4与7列的延伸,由小拇指、食指操作;均衡原各指指法,减轻小拇指过重的按键负担,调整为食指负责两列共9按键,中指负责一列共5按键,无名指负责一列共5按键,小拇指负责一列共5按键以及辅助控制、键频相对较低的I区一列功能键;将原属于左右小拇指的“`”、“-”、“=”、“[”、“]”、“\”、“’”等按键重新排列于新增第5行按键,将原“\”与“|”拆分后与新增数学符号“×”(乘号)与“÷”(除号)功能复合,调整后,位于中指与食指列的“+”、“-”、“×”、“÷”有利于输入四则运算;第5行依次为“[”与“{”、“`”与“~”、“÷”与“\”、“-”、与“_”、“=”与“+”、“×”与“|”、“’”与“””、“]”与“}”分别功能复合,原104键盘的数字键区合并入主键区,数字键0与M、1与J、2与K、3与L、4与U、5与I、6与O、7与7、8与8 、9与9、“/”与0、“*”与P、“-”与“;”、“+”与“?”分别功能复合,在Nums Lock(数字锁定键)处于激活状态时生效。
  III区内,如图3所示,左右大拇指的基本键位(Home Keys)分别为BackSpace(退格)与Enter(回车);将原主键区内的Tab(制表)、BackSpace(退格)、Enter(回车)、Shift(上档)、Ctrl(控制)、Alt(转换)、OS(系统)等按键,与功能区的Esc(退出)、PrintScreen(截屏),编辑区的Insert(插入)、Delete(删除),按作用分类为编辑键区与控制键区两部分,以提高文本编辑与控制的效率;按键均布局在以大拇指第一指关节为圆心、大拇指之长为半径、圆心角15o至60o的扇形范围内,保证大拇指敲击时的体验舒适;新布局对组合键的使用进行了优化,无需移动手腕便可完成组合键的操作;以使用频率划分键位布局,并采取功能性分块布局,形成肌肉记忆(Muscle Memory)的时间较短。
  IV区内,“↑”、“↓”、“→”、“←”方向选择键位于III区两组控制键之间、Space(空格)之上,原编辑区的两组页面导航键Home(起始)与End(结束)、PageUp(上翻页)与PageDown(下翻页)分别位于Space(空格)左右两侧;其中,Home(起始)与End(结束)位于主键区第5列的延长线上,PageUp(上翻页)与PageDown(下翻页)位于主键区第6列的延长线上,二者夹角为30o;此区域按键均有大拇指负责操作,亦布局在以大拇指第一指关节为圆心、大拇指之长为半径、圆心角15o至60o的扇形范围内,左右手大拇指均可触及“↑”、“↓”键,便于用户使用。
  V区内,Nums Lock(数字锁定键)与Scroll Lock(滚动锁定键)功能复合;启动Nums Lock(数字锁定键)时,右手主键区内的Numeric Keypad(功能复合数字键区)被激活,Nums Lock锁定指示LED亮起;启动Caps Lock(大写锁定键)时,主键区内字母按键大写被激活,Caps Lock锁定指示LED亮起;启动Scroll Lock(滚动锁定键)时,滚动锁定被激活,Scroll Lock锁定指示LED亮起;启动Funs Lock(多媒体锁定键)时,功能区内多媒体键族Fn被激活,Funs Lock锁定指示LED亮起。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设计重点在于,重构传统QWERTY布局的104键盘的功能区域,原有的四个功能区域:功能键区、主键区、编辑键区、数字键区,按不同的功能分类,重新分为五个功能区:I、功能键区;II、主键盘区;III、编辑与控制键区;IV、导航浏览键区;V、功能锁定键区。
  将原本分散在功能键区、主键区与编辑键区的编辑键合并到新的编辑与控制区内,不再由小拇指操作,而是改由大拇指负责操作,使得负责字母按键的四指专注于文本输入,优化十指分工,形成模块化记忆,从而提高文本处理效率。
  导航浏览键区、控制按键与功能按键的新布局,使用户在不改变盲打手势、不移动手腕的情况下,便利的完成组合键的操作,并由大拇指负责,均衡了十指的指法负担。
  如图3所示的新基本键位(Home Keys)A、S、D、F、BackSapce(退格)、Enter(回车)、J、K、L、“;”的位置布局,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使十指与手腕得到自然舒展,降低了长时间使用键盘可能造成的手指、手腕、手肘与肩膀劳损性职业病风险。
  如图4所示的按键矩阵,主键区上、下行键位数量相等,相距中心的基本键位(Home Keys)较远的第1行与第5行,为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数字按键与符号按键,合理化手指行程;功能键F1~F12相较于过去与基本键位(Home Keys)距离三行,变为紧邻小拇指列,水平移动一个键位即可触及,缩短敲击距离。
  对于原本一些使用率低的按键进行了优选,将数字键区与主键区功能复合,新增了四则运算的符号按键、Funs Lock(多媒体锁定键)与多媒体键族Fn,并将PrintScreen(截屏)键布局于中轴线,实现了旧有按键的优化与用户需求功能的定制,丰富用户多媒体操作体验。
  调整功能区域后的新键盘布局,由于缩减了原数字键区,并将功能键区、编辑键区与新的功能区域进行有机结合,使得键盘的长宽比接近2:1,与现行16:9的屏幕比相近,适宜部署于笔记本、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平台,也便于用户日常的收纳与携带。
  以上所述的键盘布局与键位关系在本质上是示例性的,且并不为具体实施例或对实例具有限制意义,根据不同的实际原因可能产生各种变型。例如,改变左右II区的夹角以适应不同区域用户的生理特性,调整II区的键位进行行列坐标差,以满足不同年龄、性别、人种用户的使用习惯,变更III区控制按键的排列顺序等,以及变化按键外形与修饰键盘外观,均仍属于本发明专利方案的范围内。

新型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型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型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型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25266 A(43)申请公布日 2013.12.04CN103425266A*CN103425266A*(21)申请号 201310410814.8(22)申请日 2013.09.11G06F 3/023(2006.01)(71)申请人朱旭文地址 350004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浦尾小区1号楼107(72)发明人不公告发明人(54) 发明名称新型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57) 摘要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新型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该布局将键盘划分为五个功能区域:功能键区,分为左右两列的功能键;主键盘区,104键布局标准中的数字按键10、字母按键AZ及符号按键;编辑与控制键。

2、区,左右两列编辑按键,左右两组水平对称的控制按键,以及处于中轴线上的PrintScreen(截屏);导航浏览键区,方向选择键、空格键及页面导航键;以及功能锁定键区。本发明通过对键盘上的按键布局结构作合理化调整,能有效改善键盘的使用频率平衡性,键位布局符合人体工程学,避免长时间不良操作姿势导致的职业病,同时便于收纳携带,并切实提高键盘的文本处理效率,丰富用户多媒体操作体验。(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2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25266 ACN 103425266 A。

3、1/2页21.一种新型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包括功能键区、主键盘区、编辑与控制键区、导航浏览键区、功能锁键区,盲打基本键位(Home Keys)从左至右依次为A、S、D、F、BackSapce(退格)、Enter(回车)、J、K、L、“;”,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布局结构为:I区功能键区,包括分为左右两列的功能键; II区主键盘区,包括传统104键布局标准中的数字按键10、字母按键AZ及符号按键;III区编辑与控制键区,包括左右两列编辑按键,左右两组水平对称的控制按键,以及处于中轴线上的PrintScreen(截屏);IV区导航浏览键区,包括方向选择键、空格键及页面导航键;以及V区功能锁定键区,包括C。

4、aps Lock(大写锁定键)、Nums Lock(数字锁定键)、Funs Lock(多媒体锁定键)及锁定显示LED显示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按键布局,其中所述I区分为水平对称的左右两列,左列依次为F1F6,右列依次为F7F12,与竖直轴夹角为15o呈八字型排列,均由小指负责操作,上行键位数量与下行键位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按键布局,其中所述功能键区内,F1F12各键分别与Fn多媒体键族功能复合,在Funs Lock(多媒体锁定键)处于激活状态时生效,Fn多媒体键族可包括:音量控制、亮度控制、外部设备控制、播放控制、文件管理、网页浏览、系统控制、辅助功能热键、用户自定义。

5、热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按键布局,其中所述II区同样分为水平对称的左右两部,呈水平75o仰角位于I区内侧,共计5行10列,以基本键位(Home Keys)为中心,上行键位的数量与下行键位相同,使用时双手呈自然放松的八字形状态,手腕无扭曲,指关节、肘关节与腕关节三点共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按键布局,其中所述主键区内,同行左右相邻两键间均存在半个键长单位的竖直坐标差,其中,小拇指列、无名指列、中指列依次增加,中指列、食指列依次减少,同列的键位水平坐标相同,在按键矩阵中成直线排列。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按键布局,其中所述主键区内,新增的第5行符号按键,包括一组新数学符号“”。

6、(乘号)与“”(除号),依次为“”与“”、“”与“”、“”与“”、“-”、与“_”、“=”与“+”、“”与“|”、“”与“”、“”与“”分别功能复合。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按键布局,其中所述III区内,左列编辑键为Tab(制表)、Esc(退出)、BackSpace(退格),右列编辑键为Insert(插入)、Delete(删除)、Enter(回车),左右两组水平对称的控制按键Shift(上档)、Ctrl(控制)、Alt(转换)、OS(系统),以及与处于中轴线上的PrintScreen(截屏),该区域设于II区左部与右部之间、以30o为圆心角的扇形区域内。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按键布局。

7、,其中所述编辑与控制键区内,按键均布局在以拇指第一指关节为圆心、大拇指之长为半径、圆心角15o至60o的扇形范围内,无需移动手腕便可完成组合键的操作。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按键布局,其中所述IV区内,“”、“”、“”、“”方向选择键位于III区两组控制键之间、Space(空格)之上,两组页面浏览键Home(起始)与End(结束)、PageUp(上翻页)与PageDown(下翻页)分别位于Space(空格)左右两侧,Home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425266 A2/2页3(起始)与End(结束)位于主键区第5列的延长线上,PageUp(上翻页)与PageDown(下翻页)位于主键区。

8、第6列的延长线上,二者夹角为30o。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按键布局,其中所述V区内,启动Funs Lock(多媒体锁定键)时,功能区内多媒体键族Fn被激活,Funs Lock锁定指示LED亮起。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425266 A1/5页4新型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尤其涉及一种功能区域划分合理、按键布局符合人体工程学、适宜部署与移动设备平台、便于收纳携带的计算机键盘布局。背景技术0002 传统以QWERTY布局为主的104键盘,除主键区外的功能区、编辑区、数字区的布局结构相对远离中心键位,用户需要目视键盘完成操作,带来的敲击不便。

9、导致其使用频率较低,无法满足用户需求。0003 于此同时,沿袭自打字机的盲打指法,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其中生理功能较弱的小拇指负担了过重的输入压力,并且需要控制使用频率较高的编辑按键,而这些按键大都远离小拇指基本键位(Home Keys),操作跨度大,操作完成后复位所需时间长,影响输入、编辑效率;与此相对的,左右大拇指仅共同负责空格键这一个按键,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0004 现代计算机用户对键盘的需求已越发多元化,传统台式电脑键盘的设计布局逐渐无法满足用户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上的操作。特别在计算机逐渐向一体化、小型化与便携化发展的趋势下,传统104键盘长宽比接近4:1,与常见比例。

10、为16:9的显示屏相难以匹配,不便于部署在各种新型设备上,同时也造成收纳、携带困难,成了制约键盘发展的瓶颈。发明内容0005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新型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以提高键盘结构的合理性。0006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新型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包括功能键区、主键盘区、编辑与控制键区、浏览导航键区、功能锁键区,基本键位(Home Keys)从左至右依次为A、S、D、F、BackSapce(退格)、Enter(回车)、J、K、L、“;”,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布局结构为:I区功能键区,包括分为左右两列的功能键,左列依次为F1F6,右列依次为。

11、F7F12,该区域与竖直轴夹角为15o呈八字型排列; II区主键盘区,包括传统104键布局标准中的数字按键10、字母按键AZ及符号按键,并分为水平镜像对称的左右两部分,该区域设于与I区平行的内侧;III区编辑与控制键区,包括编辑按键,左列为Tab(制表)、Esc(退出)、BackSpace(退格),右列为Insert(插入)、Delete(删除)、Enter(回车),以及两组左右镜像对称的控制按键Shift(上档)、Ctrl(控制)、Alt(转换)、OS(系统),以及处于中轴线上的PrintScreen(截屏)键,该区域设于II区左部与右部之间、以30o为圆心角的扇形区域内;IV区导航浏览键区。

12、,包括“”、“”、“”、“”方向选择键、Space(空格)、Home(起始)、End(结束)、PageUp(上翻页)、PageDown(下翻页)页面导航键,该区域设于III区下方;说 明 书CN 103425266 A2/5页5以及V区功能锁定键区,包括Caps Lock(大写锁定键)、Nums Lock(数字锁定键)、Funs Lock(多媒体锁定键)及锁定指示LED显示区域,该区域设于III区上方。0007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该I区中,与F1F12功能键分别功能复合的Fn多媒体键族,在Funs Lock(多媒体锁定键)处于激活状态时生效;对于Fn多媒体键族不做功能与排列设计,可根据不同实际。

13、需求任意排序,按功能划分备选方案可包括:音量控制、亮度控制、外部设备控制、播放控制、文件管理、网页浏览、系统控制、辅助功能热键、用户自定义热键。0008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该II区中,将QWERTY布局标准字母按键分成水平镜像对称的左右两部分,并对原有QWERTY同列键位作沿Y轴夹角15o方向上的对齐处理,形成以基本键位(Home Keys)A、S、D、F、J、K、L、“;”为中心,上行键位与下行键位等量的5行10列按键矩阵,其中新增的第5行包括“+”、“-”、“”、“”的符号按键;数字键0与M、1与J、2与K、3与L、4与U、5与I、6与O、7与7、8与8 、9与9、“/”与0、“*”与P、。

14、“-”与“;”、“+”与“?”分别功能复合,在Nums Lock(数字锁定键)处于激活状态时生效。0009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该III区中,OS键备选方案包括Win键、Option键及Property键一个或多个组合,Insert键与Pause键、Delete键与Break键、PrintScreen键与SysRq键分别功能复合;居中的PrintScreen键可独立功能为截屏按键,以及更改外观。0010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该V区中,Nums Lock(数字锁定键)与Scroll Lock(滚动锁定键)功能复合。0011 本发明新型键盘布局的应用实施,其显著的效果体现为:通过对键盘上的按键布局结构。

15、作合理化调整,能有效改善键盘的使用频率平衡性,键位布局符合人体工程学,避免长时间不良操作姿势导致的职业病,便于收纳携带,并切实提高键盘的文本处理效率,丰富用户多媒体操作体验。附图说明0012 图1是本发明的键盘布局结构示意图。0013 图2是本发明的键盘功能区划分示意图。0014 图3是本发明的键盘基本键位(Home Keys)示意图。0015 图4是本发明的键盘主键区按键矩阵示意图。0016 附图标识说明:04、左手小拇指基本键位(Home Keys):A22、左手无名指基本键位(Home Keys):S07、左手中指基本键位(Home Keys):D09、左手食指基本键位(Home Key。

16、s):F42、左手大拇指基本键位(Home Keys):BackSpace(退格)40、右手大拇指基本键位(Home Keys):Enter(回车)13、右手食指基本键位(Home Keys):J14、右手中指基本键位(Home Keys):K15、右手无名指基本键位(Home Keys):L51、右手小拇指基本键位(Home Keys):“;”。说 明 书CN 103425266 A3/5页6具体实施方式0017 以下便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发明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0018 本发明针对传统键盘的按键布局作出了调整,以使其符合用户的新使用需求,适应计。

17、算机小型化、便携化的发展趋势。针对原有敲击不便且使用频率较低的功能区、编辑区、数字区,如图1所示的:将功能区分成F1F6与F7F12两部分,分别部署在小拇指易触及的主键区左右两侧功能键区;将编辑区重新划分为多块,分别部署在大拇指易触及的编辑与控制键区与导航浏览键区;将数字区与主键区的部分按键分别功能复合,实现了键盘结构的简洁化、紧凑化。新增Funs Lock(多媒体锁键),实现了对F1F12功能键与Fn多媒体键族的功能切换;调整主键区的符号按键排列,并增加方便输入四则运算的“”、“”符号按键;添加双手大拇指的基本键位(Home Keys),分别为BackSpace(退格)与Enter(回车)。。

18、具体来看该新型人体工程学键盘布局的功能区划分,如图2所示:I区功能键区,包括F1F12功能键与Fn多媒体键族,该区域与竖直轴夹角为15o呈八字型排列;II区主键盘区,包括传统104键布局标准中的数字按键10、字母按键AZ及符号按键, 该区域设于与I区平行的内侧;III区编辑与控制键区,包括编辑按键与两组左右镜像对称的控制按键,该区域设于左右II区形成的、圆心角为30o的扇形区域内;IV区导航浏览键区,包括方向选择键、空格键与页面导航键,该区域设于III区下方;以及V区功能锁定键区,包括Caps Lock(大写锁定键)、Nums Lock(数字锁定键)、Funs Lock(多媒体锁定键)及锁定显。

19、示LED显示区域,该区域设于III区上方。0019 其中,I区分为水平对称的左右两列,与竖直轴夹角为15o呈八字型排列,均由小拇指负责操作,F3与F4属左手小拇指基本键位(Home Keys)延伸,F9与F10属右手小拇指基本键位(Home Keys)延伸,以此为中心,向上为F1与F2、F7与F8,向下为F5与F6、F11与F12,上行键位数量与下行键位相同;F1F12各键分别与Fn多媒体键族功能复合,在Funs Lock(多媒体锁定键)处于激活状态时生效,Fn多媒体键族可包括:音量控制、亮度控制、外部设备控制、播放控制、文件管理、网页浏览、系统控制、辅助功能热键、用户自定义热键。0020 I。

20、I区同样分为水平对称的左右两部,呈水平75o仰角位于I区内侧,如图3所示的基本键位(Home Keys),由左至右依次为A、S、D、F、J、K、L、“;”;如图4所示的按键矩阵,共计5行10列,以基本键位(Home Keys)为中心,上行键位的数量与下行键位相同,同列的键位水平坐标相同,在按键矩阵中成直线排列,使用时双手呈自然放松的八字形状态,手腕无扭曲,指关节、肘关节与腕关节三点共线;同行左右相邻两键间均存在半个键长单位的竖直坐标差,其中,小拇指列、无名指列、中指列依次增加,中指列、食指列依次减少,另外位于基本键位(Home Keys)两侧的I区与第5、6列,分别属于第1与10列、第4与7列。

21、的延伸,由小拇指、食指操作;均衡原各指指法,减轻小拇指过重的按键负担,调整为食指负责两列共9按键,中指负责一列共5按键,无名指负责一列共5按键,小拇指负责一列共5按键以及辅助控制、键频相对较低的I区一列功能键;将原属于左右小拇指的“”、“-”、“=”、“”、“”、“”、“”等按键重新排列于新增第5行按键,将原“”与“|”拆分后与新增数学符号“”(乘号)与“”(除号)功能复合,调整后,位于中指与食指列的“+”、“-”、“”、“”有利于输入四则运算;第5行依次为“”与“”、“”与“”、“”与“”、“-”、与“_”、“=”与“+”、“”与“|”、“”与“”、“”与“”分别功能复合,原104键盘的数字。

22、键区合并入说 明 书CN 103425266 A4/5页7主键区,数字键0与M、1与J、2与K、3与L、4与U、5与I、6与O、7与7、8与8 、9与9、“/”与0、“*”与P、“-”与“;”、“+”与“?”分别功能复合,在Nums Lock(数字锁定键)处于激活状态时生效。0021 III区内,如图3所示,左右大拇指的基本键位(Home Keys)分别为BackSpace(退格)与Enter(回车);将原主键区内的Tab(制表)、BackSpace(退格)、Enter(回车)、Shift(上档)、Ctrl(控制)、Alt(转换)、OS(系统)等按键,与功能区的Esc(退出)、PrintScr。

23、een(截屏),编辑区的Insert(插入)、Delete(删除),按作用分类为编辑键区与控制键区两部分,以提高文本编辑与控制的效率;按键均布局在以大拇指第一指关节为圆心、大拇指之长为半径、圆心角15o至60o的扇形范围内,保证大拇指敲击时的体验舒适;新布局对组合键的使用进行了优化,无需移动手腕便可完成组合键的操作;以使用频率划分键位布局,并采取功能性分块布局,形成肌肉记忆(Muscle Memory)的时间较短。0022 IV区内,“”、“”、“”、“”方向选择键位于III区两组控制键之间、Space(空格)之上,原编辑区的两组页面导航键Home(起始)与End(结束)、PageUp(上翻页。

24、)与PageDown(下翻页)分别位于Space(空格)左右两侧;其中,Home(起始)与End(结束)位于主键区第5列的延长线上,PageUp(上翻页)与PageDown(下翻页)位于主键区第6列的延长线上,二者夹角为30o;此区域按键均有大拇指负责操作,亦布局在以大拇指第一指关节为圆心、大拇指之长为半径、圆心角15o至60o的扇形范围内,左右手大拇指均可触及“”、“”键,便于用户使用。0023 V区内,Nums Lock(数字锁定键)与Scroll Lock(滚动锁定键)功能复合;启动Nums Lock(数字锁定键)时,右手主键区内的Numeric Keypad(功能复合数字键区)被激活,。

25、Nums Lock锁定指示LED亮起;启动Caps Lock(大写锁定键)时,主键区内字母按键大写被激活,Caps Lock锁定指示LED亮起;启动Scroll Lock(滚动锁定键)时,滚动锁定被激活,Scroll Lock锁定指示LED亮起;启动Funs Lock(多媒体锁定键)时,功能区内多媒体键族Fn被激活,Funs Lock锁定指示LED亮起。0024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设计重点在于,重构传统QWERTY布局的104键盘的功能区域,原有的四个功能区域:功能键区、主键区、编辑键区、数字键区,按不同的功能分类,重新分为五个功能区:I、功能键区;II、主键盘区;III、编辑与控制键区;IV。

26、、导航浏览键区;V、功能锁定键区。0025 将原本分散在功能键区、主键区与编辑键区的编辑键合并到新的编辑与控制区内,不再由小拇指操作,而是改由大拇指负责操作,使得负责字母按键的四指专注于文本输入,优化十指分工,形成模块化记忆,从而提高文本处理效率。0026 导航浏览键区、控制按键与功能按键的新布局,使用户在不改变盲打手势、不移动手腕的情况下,便利的完成组合键的操作,并由大拇指负责,均衡了十指的指法负担。0027 如图3所示的新基本键位(Home Keys)A、S、D、F、BackSapce(退格)、Enter(回车)、J、K、L、“;”的位置布局,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使十指与手腕得到自然舒展,。

27、降低了长时间使用键盘可能造成的手指、手腕、手肘与肩膀劳损性职业病风险。0028 如图4所示的按键矩阵,主键区上、下行键位数量相等,相距中心的基本键位(Home Keys)较远的第1行与第5行,为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数字按键与符号按键,合理化手指行程;功能键F1F12相较于过去与基本键位(Home Keys)距离三行,变为紧邻小拇说 明 书CN 103425266 A5/5页8指列,水平移动一个键位即可触及,缩短敲击距离。0029 对于原本一些使用率低的按键进行了优选,将数字键区与主键区功能复合,新增了四则运算的符号按键、Funs Lock(多媒体锁定键)与多媒体键族Fn,并将PrintScree。

28、n(截屏)键布局于中轴线,实现了旧有按键的优化与用户需求功能的定制,丰富用户多媒体操作体验。0030 调整功能区域后的新键盘布局,由于缩减了原数字键区,并将功能键区、编辑键区与新的功能区域进行有机结合,使得键盘的长宽比接近2:1,与现行16:9的屏幕比相近,适宜部署于笔记本、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平台,也便于用户日常的收纳与携带。0031 以上所述的键盘布局与键位关系在本质上是示例性的,且并不为具体实施例或对实例具有限制意义,根据不同的实际原因可能产生各种变型。例如,改变左右II区的夹角以适应不同区域用户的生理特性,调整II区的键位进行行列坐标差,以满足不同年龄、性别、人种用户的使用习惯,变更III区控制按键的排列顺序等,以及变化按键外形与修饰键盘外观,均仍属于本发明专利方案的范围内。说 明 书CN 103425266 A1/2页9图 1图 2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425266 A2/2页10图 3图 4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425266 A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计算;推算;计数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